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美]辛西娅·W.卡恩 迈克尔·C.卡恩等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崔存明 摘译
       编者按: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各种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在环境和能源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克里斯腾·A.戴主编的《中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China"s Environ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ited by Kristen A.Day,NewYork:M.E.Sharpe,2005)一书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我们从中选出了以下两篇文章,以便于读者更加具体地了解国外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紧迫问题的。
       
       辛西娅·w.卡恩、迈克尔·C.卡恩等撰写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文指出,中国当前正处于能否成功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的十字路口。因此,文章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对照这些问题,对中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制订的政策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中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对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主要内容摘译介绍如下。
       中国和世界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增长,这难道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么?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大国不能沿着其他许多国家不断重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走。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目标是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个目标正是“三方利益兼顾”原则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反映,这一发展道路认为经济、社会和环境构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根据这一思路,中国作了全面的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系统,同时要确保社会和谐、环境清洁和资源受到保护。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中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新兴中产阶层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这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威胁不仅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的环境,而且会导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即中国将如何养活自己。下面的内容涉及中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水资源问题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包括水污染、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洪涝灾害问题。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数据,中国的大多数生活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被排放到水系中。1996年,只有5%的生活废水和17%的工业废水经过处理,此后的状况改进不大。中国几乎有一半的饮用水受到人畜粪便污染。此外,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合成氮肥的第一大消耗国,其农业用地的大量化肥养料也流入江河中。
       中国七条最大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和黄河,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在这些河流一半以上的受监测区域中,其水质都是五级(五级在中国水质等级中是最低的等级)或比五级还差。中国5000公里以上流程的主要河流污染程度严重,以至于有80%的流域不适合鱼类生存。黄河由于受到铬、镉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严重污染,大部分已经不适于人类饮用和灌溉。
       沿海地区的废物排放和近海石油的开采正在污染海岸线。在与中国接界的四个海域中,东海的污染最严重,其一半以上海域的水质是四级或者更差。从1999年到2001年,在这些海域中发生的赤潮以5倍数增长(2001年发生了77次)。据估计,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有100亿元人民币。虽然赤潮的成因还不明确,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沿海地区使用杀虫剂和氮肥造成的污染是潜在的因素。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它的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
       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由于灌溉是决定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因此干涸。由于地表水污染严重,中国过分地依赖地下水。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
       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估计认为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损失掉了,比如从渠道和田地中蒸发掉,以及由于年久失修的供水设施而损失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使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比如在2000年至2005年之间中国北方的城市用水需求估计将增加85%。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由于无节制的采伐,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二)空气问题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中国占七个。空气污染引发的后果是,中国人遭受着呼吸系统疾病(肺癌、肺心病和支气管炎)高发病率的痛苦。在一些工业化地区,妇女的肺癌发病率是全世界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大量燃煤所释放的二氧化硫产生的酸雨影响到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0%,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受影响最重,其土地的PH值低到只有3.7。燃煤产生了大量微尘,在北方尤其严重。导致公路拥堵的小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的增加速度比道路的建设速度快得多,也是导致空气问题的因素之一。
       (三)土壤问题
       由于土壤的侵蚀和经济发展,从1949年以来,中国失去了1/5的农业土地。虽然中国与美国的可放牧土地面积相仿,但是从1961年至今,中国的牲畜总头数增加了三倍,中国现有牲畜总头数为4亿头,相比之下美国仅有9700万头。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加速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在深冬和早春时节,沙尘暴横扫中国的许多城市,比如北京和天津。
       (四)能源问题
       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经济增长,也伴随着能源需求的加倍增加。按照当前每年3.5%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中国的能源需求在近
       二十年内将再增加一倍。
       煤占中国能源总需求量的65%到70%,这一比例在下一个十年不会有明显的改变。中国的煤储量充足,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2%。有分析认为按照现在的消耗速度,中国的煤储量可以维持100到200年。幸运的是,这些储量中的大部分煤含硫量低于1%。然而,大多数火力发电厂缺乏对污染的有效控制。此外,有相当多的煤是在家庭和工厂中使用的,其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空气中聚集的二氧化硫含量很高,正如前述,中国因此受到酸雨的困扰。而且,重要的煤储量大多数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如何把这些煤运输到人口多的工业化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更不要说开采与加工过程带来的土地破坏和产生废物等问题了。
       相同能量单位的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沼气的2倍,比燃油多1/3,因此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虽然根据人均标准,中国每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少于1吨(相比之下,美国的数字是超过五吨),但是中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的25%。由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中国的沿海城市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1米,将会淹没1/3个上海。
       由于中国对于电和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在下一个30年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等于其余发达国家的总和。
       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那种认为煤的使用量已减少的鼓舞人心的报告是没有根据的。2002年中国煤的实际消耗上升了7.6%。从2005年到2010年间,中国煤的消耗将会由于水电站项目,如三峡大坝的投入使用而有所下降,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下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之外的最大石油出口国,而到了90年代,中国30%的石油需要进口。虽然更多地依靠石油来发电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中国的领导人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更多地依靠外国的石油。
       (五)交通运输问题
       机动车使用的快速增加导致的能源需求和污染问题也将加大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从1984年到1994年,中国的机动车数量增长了三倍,达到940万辆。中国对小汽车的需求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在下一个十年内,数以百万计增加的小汽车不仅会使现在已经很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加重,而且由此增加的公路和停车场会占用更多的农田,从而加重中国的食物供给问题。1996年,中国宣布汽车工业将成为一个拉动增长的产业。针对这一情况,一些科学家签署了一个白皮书,从影响未来粮食生产的角度,强烈反对这一政策。他们主张城市轻轨、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才是中国交通发展的方向。然而,上海却反其道而行之,最近宣布禁止在主要街道上行驶自行车,以此来为汽车让路。
       (六)人口问题
       从1950年到1985年,中国的人口实际上增加了一倍,超过10亿,这是一个其他国家没有达到过的里程碑式的数字。为了阻止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1979年中国发起了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政策。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人口增加了3.15亿,到2003年达到12.9亿。预计中国人口在2040年左右将达到15至16亿之间,然后开始逐渐下降。这种过度的人口增长,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严重地影响到住房、食品和交通,也必然引起污染的加重。
       此外,中国是一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传统习惯上,中国的家庭成员要照顾老年人。但由于中国社会把这一重担落在了独生子女身上,这一习惯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
       (七)粮食问题
       中国面临着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这一严峻考验。虽然中国与美国的面积相仿,但是由于中国国土的大部分都是山区或沙漠,因此只有1/10适宜耕种。如前所述,1949年以来,中国已经损失了约1/5的耕地。这一趋势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公路、停车场和住房的增加,仍在继续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家禽、鸡蛋、牛奶、黄油和冰淇淋的需求大幅上升。现在美国人均消耗的谷物是800公斤,而中国是300公斤。中国对动物产品需求的增长,将会大幅度增加人均谷物的消耗量(因为动物以谷物为饲料),这将给中国的粮食资源和本来已经负担过重的水资源增加额外的压力。虽然人类每天需要的饮用水是4升,但对于那些依赖动物产品为食品者,他们每天用来保证食品供给所需的用水量则是2000升到4000升。美国农业部的数字显示,从1999到2003年,中国每年收获的谷物、玉米、大麦、高粱、燕麦和水稻从4.11亿吨下降到3.78亿吨。
       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也加重了中国粮食和水资源的短缺。中国的主要大河都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在那里雨水和融化的雪水为下游的河流提供了共同的水源。温度升高所导致的降雨增加以及伴随发生的降雪减少就会导致雨季的洪水增加,以及在旱季提供水源的高山积雪的减少。这样,中国小麦和水稻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
       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奇迹可能正在环保方面朝着比人们原本认为的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
       《2l世纪议程》是一个广泛的行动计划,旨在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环保与发展问题。根据《21世纪议程》,中国制订了战略性的计划、政策、目标、任务和行动计划,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诸领域中的转变和发展。
       除了《2l世纪议程》,中共中央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鼓励每个省和地区都形成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主题的“十五计划”。
       中国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许多领域取得了进步。为了减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负担,中国欢迎来自国际社会的投入。1992年,中国国务院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环保与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政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例如,2002年8月,作为“十五规划”的内容之一,中国投入100亿元来加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和技术研究。
       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虽然中国在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也不是所有努力都进展顺利。中国制定了许多把国家引向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但是只有少数计划得到了贯彻和完全落实。黑龙江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黑龙江省从1999年就率先实施湿地保护计划,成为第一个禁止开发湿地的省份。然而,当人们提出一个更艰巨的、通过建立一个法律框架来鼓励该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时,其贯彻却出现了问题。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有40万平方公里土地。该省承担着中央政府规定的发展和开发乌苏里江流域的任务。然
       而,有观点认为这一地区的开发不能以损害生态系统为代价。省政府采取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进行合作。合作小组撰写了一份以可持续发展方式开发乌苏里江流域的计划。这个计划有趣的一个方面是,它涉及从黑龙江省越过边界,以同样的方式开发属于俄罗斯的一块地区。黑龙江试图通过设立法律框架来建立一个“利用带”(USe zoning),该法律框架将计划利用的、共同开放的土地划分出来,但限制其使用。虽然已经存在这样的计划,但这样的一个法律框架却没有形成。
       合作小组在努力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试图实现与该项目相关的政治目标,它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这其中的障碍包括跨越国界合作的官方障碍,新政策与中俄两国现行政策存在的冲突,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官方、环境规划者和外国顾问之间彼此竞争的利益,以及地方政府支持不足等。正如大多数的努力一样,当地人民的支持对于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黑龙江的保护湿地的项目仍在继续,相关法规也再一次在制订中。此外,亚洲发展银行向一家加拿大环境开发公司提供资金,用于将松花江沿岸的沼泽地恢复到原来状态。虽然这一项目的进展并没有像开始计划的那样顺利,但无论如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我们是否正在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我们是否在耗尽地球的资源?废物的产生速度是否比地球能够吸收这些废物并将之转换回资源的速度要快得多?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将之作为衡量我们行动的可持续性的方式。我们说的生态足迹是把人类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物计算在内,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提供这些资源以及将废物转换成资源所需要的生态生产空间(productive space)。
       研究显示,1997年中国的生态足迹是每人1.2公顷,与其相比,美国是10.3,香港是6.1,英国是5.2,日本是4.3,韩国是3.4,印度是0.8。据评估,全球的生态生产空间是每人1.7公顷。显然,上述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和印度外,其生态足迹都超过了这一平均值。然而,由于中国有如此庞大的人口,而其邻国印度每人的生态生产空间只有0.8公顷,因此,实际上中国总体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印度。由于生态足迹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指数,因此,在中国保持其发展的快速步伐时,中国和全世界都必须关注中国的生态足迹。要让其生态足迹保持在其原有水平,并实现可持续的增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
       (2)中国的发展必须积极实践三种利益兼顾原则,使社会和环境利益等于或者高于经济利益。
       (3)中国必须执行和加强严格的污染控制标准。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对污染的预防和对资源与能源的保护。清洁生产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使用可再生能源应该成为国家的优先发展方向。
       (4)中国必须鼓励使用公共交通而不是私人汽车。在必须使用小汽车和卡车的情况下,必须严格规定耗油量标准和污染标准。
       (5)国家环保总局必须有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影响力。主要负责贯彻执行环境法规的地方环保局应该获得更大的罚款权力。罚款也必须增加,从而可以用经济手段来制止污染。
       (6)必须允许甚至鼓励像“自然之友”这样提倡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数量的增加和影响力的加强。
       (7)中国应该在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15)”活动中身先士卒。环保意识必须灌输到全国人民的思想中,三R(减少、再利用、再生)必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此外,中国必须在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发展上投资。1998—1999年中国的教育投资只占GDP的2.2%,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低。由于贫富差距加大,中国面临着社会不安定的风险。对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会减少这一风险,增加通过创新而实现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8)中国必须重视保护耕地,增加耕地及水资源的产出能力,以及重新造林。
       (9)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争取把环境和社会成本也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此外,中国应该取消资助那些制造污染和消耗能源的经济行为,并通过税收对之加以限制。同时,对于那些从源头上注意资源和能源节约以及防止污染的行为加以经济鼓励。
       [崔存明: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 周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