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摘要)
作者:和 磊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m)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中的“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思潮的否定和反动。要了解反本质主义,必须先了解本质和本质主义。
       所谓本质,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决定性因素,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绝对存在,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往往被称为本质主义的源头,他指出,在事物的特性中,表现本质的那部分被称为定义,因而,定义就是对该事物本质的规定和确认,表明一事物是其所是、不同于他物的特殊规定性。
       所谓“本质主义”,概括地说,就是承认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人们可以运用理智与知识,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哲学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给揭示出来。“本质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绝对主义、基础主义(原子主义)和科学主义。“绝对主义”相信世界万物存在着某种惟一的、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本质;基础主义相信世界可以被分析为最终的可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人类的知识和信仰都可以建立在这样一个稳定而不变的基础之上;而科学主义则强调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和描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实在或本质。
       本质主义是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古典社会所坚持的一种精神诉求。它怀着美好的理想,相信人类所拥有的真、善、美、理性、真理、正义等是普遍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可发现其本质,由此这一普遍永恒的本质成为人类知识信仰的基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这一本质——普遍永恒的本质的存在,由此而出现了反本质主义的思潮。
       不过,反本质主义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范式或纲领,而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多源头的从现代主义贯穿到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潮流,以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福柯、德里达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以罗蒂(Rosy)等人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等,一起构成了这股反本质主义的思潮。
       尼采以“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宣判了上帝的死亡,而上帝之死,实际上也就是超越于人的现实存在之上的抽象的、僵化的古典理性之死,随之而起的则是“超人”的真正崛起。但尼采的超人,并不是一个超越于现实众人之上的另一个上帝,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的创造性,具有生命意志的现实中的人,由此而抛弃了具有本质意义的上帝。海德格尔试图通过人的“诗意的栖居”来倾听人的真正的存在,而不是去寻找抽象的本质和所谓的先验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就是要驱除抽象的所谓的人的真理、理性等本质的东西,通过真正接触现实世界去寻找人的真正的存在。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同样强调了人的现实存在的优先性,从而否定本质对人的先在的规定。
       如果说存在主义从人的现实存在的角度去反对人的抽象存在,反对本质对人的先验规定的话,那么,解构主义则从文本解读的意义上,通过解构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在强调能指中走向反本质主义。福柯以其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方式,去寻找历史的断裂和偶然,而不是所谓的稳定的历史本质。而德里达则通过其独创的“延异”(differance)概念,否定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或“声音中心主义” (即以某个终极的所指,如结构、实体、上帝、理性等等具有本质意义的概念作为一切经验、思想和表达的基础),把本质向后无限地延迟,并由此突出了区分、差别(differ)。由此,语义既不是即刻给定的,更不是预先给定的。利奥塔更是坚决反对曾经的宏大叙事,而强调那些琐碎的、微观的、局域的“小型叙事”。所有这些都是反本质主义思潮中的坚定的声音。
       在反本质主义思潮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无疑是维特根斯坦,其哲学,尤其是其“家族相似理论”,成为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最直接、最丰富的思想源泉之一。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这一重要理论。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如体型、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某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一个成员可能与另一个成员的形体相似,这一个成员再与另外一个成员步姿相似,后者与再另外的成员的眼睛长得一样等,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传递,一个家族中两个成员的相似之处,不一定就是与第三个成员的相似之处,比如两个家族成员之间形体相似,但他们并不一定由此而与第三个成员也在形体上相似,由此,家族成员之间有时大部分相似,有时小部分相似,但不存在一个所有成员共有的相似之处。
       总之,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表明,虽然是同一个家族,但并没有一个所有成员都具有的“共同之处”,家族成员之间是靠相似的一个链条来建立联系的,要想在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寻找一个在逻辑上整齐划一的“本质”是不可能的。这个思想便被人们称为“反本质主义”。
       另外,罗蒂在《反本质主义和文学左翼》一文中,从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关于主体与客体、现象与实在之二分的颠覆出发,把反本质主义归结为放弃(事物)内在与外在、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区别。他说当代哲学的舞台就是以反本质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多元主义的汇合。
       应该承认,后现代反本质主义虽然没有一套统一的理论体系或纲领,但反本质主义反对统一性、普遍性而肯定差异性、多元性、复杂性的思想特征,对20世纪的世界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已经渗透和扩张到了人类文明大厦的各个角落。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反本质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它们抬高语言、推崇游戏、反对真理、取消哲学的理论旨趣及其引发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倾向,遭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广泛批评,这是我们需要仔细分析的。
       [和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