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研究]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摘要)
作者:[美]查尔斯·E.齐格勒著 行心明 陈 靖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刊《中国政治学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查尔斯·E.齐格勒题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能源的制约,这种情况已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文章还论述了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非洲和拉美的能源外交,以及中国通过多边组织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将通过参与多边组织和其他论坛的方式与其他石油消费国进行合作,这将缓和中国外交政策中冲突性的一面。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日益依赖全球经济,以期获得铁矿石、钢材、棉花、木材等原料。中国需要多种原料为经济奇迹提供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石油。1992年中国的石油可以自给自足,到2005年,中国1/3以上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于2004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预计中国的石油进口将持续快速增加。
       日益增强的能源依赖性、不断增强的经济影响力和军事力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能源日益依赖进口的情况下,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变化的?中国是否会像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预测的那样,通过导致冲突的战略寻求能源安全?或者会像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认为的那样,由于能源安全易受到威胁,中国将通过参与多边组织或其他论坛的途径与其他石油消费国进行合作?最后,中国的能源利益在多大程度上会导致中国与其他能源进口大国(比如日本和美国)发生冲突?
       石油与外交政策
       厄于斯泰因·诺伦认为,在各国政府看来,能源是政治化的商品,对经济、军事实力十分重要,因此在国家安全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对外贸易的一部分,能源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所占的价值份额。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重要性使其不能只由市场规律左右。
       有关国际关系的著述对经济依存和冲突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从康德开始,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可以减少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而现实主义者却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经济联系使一国更易受到威胁,因此会加速冲突的到来。令人惊奇的是,虽然石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却很少有学者关注它在外交政策中起的作用。由于石油对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逻辑上讲,无论是现实主义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如果通过研究能源依赖寻找理论支撑应当特别具有说服力。如果世界上正在崛起的大国采取合作而不是冲突的方式确保能源供应的话,这种选择在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会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消费国是否容易受到威胁取决于这些国家能否在国内或者国际上获得其他形式的能源,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减轻对石油的依赖,诉诸战争只是最为极端的方式。从国内来讲,假如一国有或者认为可能有充足的石油蕴藏,那么政府就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开采石油,增加产量,使这种努力有利可图。政府也可以采取保守性的政策以减少石油消耗。减轻战略依赖的第二种方法是用煤炭、天然气、核能、风能或者太阳能来代替石油进口。最后,各国还可以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以便减轻突如其来的供应中断造成的冲击、平抑剧烈的价格波动。
       从国际上讲,石油消费国首先可以通过使进口渠道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能源安全性。其次,可以组建或者加入多边组织以期有效地与石油卡特尔或主要生产商讨价还价。再次,各国可以鼓励本国主要的石油企业购买国外石油企业的股份,以期从上游控制石油生产。最后,实力强大的国家可以通过武力确保石油供应。
       对已经实现工业化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而言,石油是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要素,油价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率紧密相连。中国领导人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价增长过快和石油短缺都将威胁社会稳定。
       由于石油对国民经济十分重要,各国的决策者都将确保以相对稳定的价格获得石油视为施政重点。军事力量弱小的进口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加入石油消费国组成的组织、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虽然可以减轻石油市场的波动造成的冲击,但基本上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仍然十分脆弱。如果某一石油进口国相对弱小,那么它将倾向于依赖多边合作和战略石油储备。
       不过,总的来说,军事强国的选择空间更大些。首先,石油消费大国如中国或美国,往往有一家或更多的大型能源企业,即使在像美国之类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企业同国家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致的。当然,政治领导人将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最低限度的通货膨胀视为主要施政目标,而每一个目标都与稳定的石油进口相联系。这样,石油企业就成为国家能源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多数大国拥有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保护石油供给线路,在发生危机的时候可以独自或更有可能与其他石油进口国一起确保石油供给。无疑,作为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符合这种情况,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过去也是这种情况。而目前中国和印度正崛起为石油消费大国。
       中国对石油的依赖
       在日益依赖石油的同时,中国正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而不仅仅扮演地区性角色。以往在评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对其外交政策可能造成的影响。
       除非中国经济出现严重滑坡,否则其能源需求量会持续增加。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 Agency)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初级能源需求量将占全球需求量的16%。虽然中国政府鼓励在本国开发新的油田和气田,但专家们认为,进口能源在其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会继续上升。中国的能源需求可能会增加它与其他石油进口国(最明显的是美国和日本)发生冲突的可能,同时,作为能源进口国,由于石油进口易受威胁,又可能促使中国进一步在多边组织内与其他国家进行联合与合作。
       本文的观点是:(1)中国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建立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一更为宽泛的目标是十分一致的,这种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所以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而非竞争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至少在最近的将来是如此;(2)虽然对国内开发和进口的重视有所差别,但中国能源政策的主要方面是为石油进口提供可靠的来源;(3)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有利于中国寻求可靠的能源来源,而西方工业化的民主国家,尤其是美国,往往发现它们声称的原则与那些“专制的”、“严酷的”产油国格格不入。
       中国的能源平衡
       中国在21世纪的石油战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石油进口的多样化;通过合作在对方境内开发石油、天然气(即“走出去”的战略);建立全国性的石油储备;提高石油和煤炭的利用率;改革国家能源委员会,使其承担起确保
       石油安全的责任;创建国家石油基金,用于发展石油财政和石油期货;将由外国油轮承运的进口石油由现在的占全部进口量的90%降至50%。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将确保石油供给视为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煤炭储藏量占全球33%。但中国的煤大部分是含硫量高的褐煤,广泛使用导致了严重污染。
       除了核电、水电,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消耗量也可能大幅增长。然而,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蕴藏量有限,其石油蕴藏量不到全球蕴藏量的2%,已探明的天然气蕴藏量仅约占全球已探明蕴藏量的1%。
       近几年,中国进口石油的50%至60%来自波斯湾地区,使这一多事之地对中国至为重要。除过于依赖某一地区这一弊端外,中国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容易受世界各地危机造成的石油供应和油价方面的波动的影响。同美国一样,中国也在努力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主导地位使中国的石油供应多了一重隐患。
       在能源资源方面,中国比东北亚其他大国优越得多。然而,日本的能源需求基本稳定,而中国的需求却快速增加。此外,日本和韩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足够使用100天或更长时间,而中国的国有机构掌握的石油最多够用一个星期。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石油消费与运输领域密切联系。未来十年会有更多富裕起来的消费者购买私家车,中国石油消费增长的大部分将源于这些私家车。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天然气需求迅速增长。从2002年至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的比例将从3%左右上升为8%至9%,使用煤的比例将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战略要求降低煤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增加天然气的比例,发展核电和水电,以解决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的经常性电力短缺。满足能源需求成为中国政府及其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外交努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源与外交
       在政府支持下,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其他石油公司的资产,试图确保石油、天然气的供应。以往中国的外交政策是集中精力发展与几个特定的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但现在中国越来越愿意通过多边组织与其他石油消费国合作。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在确保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能源方面,中国与美国目标一致。当然,由于资源有限,中国同美国以及其他能源进口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此外,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努力经常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发生冲突,比如美国将苏丹、委内瑞拉、缅甸、伊朗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视为“失败国家”,但中国却努力与它们改善关系。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相互依存的增强将促使中国领导人在施政过程中避免使用武力,而通过外交、市场以及国际组织解决问题。现实主义者却强调中国日益增强的能源依赖将产生不安全因素,中国可能会发展军事力量使其能够保护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尤其是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因为中国进口石油中的80%要经过此地。支持现实主义观点的其他证据应当包括武力干涉石油输出国内政的意图,然而,中国并未表现出多少将军事现代化与确保能源供给相结合的倾向。或许这只是对现实的屈服,因为中国远未能在全球范围内挑战美国;这也可能是出自理性的考虑,因为和平方式更合算,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些。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行为表明,中国正利用政治、外交和经济杠杆确保通过广泛的途经获得长期的能源供给。
       中东
       如前所述,中国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中国的石油供应面临着一系列不确定性,运输有可能被切断,价格也受中东的冲突与动荡影响。安全问题专家已经指出恐怖分子有可能袭击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或者海峡邻近地区的港口。近年来中国的海军也有所发展,但依然必须依赖美国保护这些至关重要的航道。
       中国的决策者正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能源,不过,在不确定的将来,中东仍是其原油的首要来源地,因为中东的石油蕴藏量约占全球的2/3,开发成本也比较低。中国一方面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政治联系,同时又努力与其他不在每桶石油上附加一至二美元亚洲保险金的供应国建立友好关系。
       中国需要能源,波斯湾周边国家需要技术和消费品,这提升了该地区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由于中国与波斯湾各国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双方的贸易、投资、旅游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会继续发展,同时中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也会增强。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中国不大可能会真正挑战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中亚和高加索地区
       俄罗斯和中亚的能源可以帮助中国减轻对中东的依赖,从而增加能源安全,毕竟管道要比油轮更可靠些。然而,这部分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成本要比中东石油高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和里海各国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的储量总共不到10%。
       但是,俄罗斯和中亚蕴藏的天然气占全球的37%。目前中国需要的天然气不多,但随着能源构成的变化和管道的铺设,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俄罗斯能源在中国能源进口中的比重很可能会增加。
       在获取俄罗斯石油方面,中日之间的政治竞争可能同经济上的考虑同样重要。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与日本不断上升的民族主义发生碰撞,导致中日关系日趋紧张。双方的争论表明,经济上的考虑主导着俄罗斯的能源计划,而中国的能源外交更多是政治、经济的混合物。
       中亚可能是比俄罗斯更具吸引力的能源来源地。近年,中国与几个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建成了规模不同的能源项目。中国对中亚石油感兴趣也是希望促进地区经济联合,在中亚与俄罗斯之间搭建陆上通道(这比中东石油更可靠)。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是保持稳定,防范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打击毒品交易,这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是一致的。对中国而言,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是使能源来源多样化的重要环节,同时又可以使可能参与新疆叛乱的力量保持中立。
       亚太地区
       日本和韩国也是能源依赖型国家,是中国的竞争对手。中日两国除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输油管线问题上竞争激烈外,双方在如何开发东海油气问题上也存在冲突。不过,中韩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要多于竞争。近年,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能源供应能力有限,因此是另一个能源竞争对手。
       东南亚曾在中国的能源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石油储藏已消耗殆尽,近年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大大减少。即便如此,中国仍是印尼四大原油出口市场之一。能源合作成为消融两个亚洲大国之间几十年敌意的途径,为中国提供了发展同印尼政治、军事关系的机会。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处理同印尼的关系时,方式常常有失妥当,引起后者强烈不满。中国政府不会为人权问题所困,也不会向哪国施压要求对方实现民主化。在东南亚,各
       国日益将中国视为一种积极因素,一个现状维护派,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共同的能源需求可能会使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容易被他国接受,其中一例就是各国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问题上的争端。现在中国虽不打算放弃对富含石油、天然气的南海海域的广泛权利,但其领导人似乎正以接触政策取代对抗政策。
       非洲和美洲
       中东动荡不断,俄罗斯输油管道变数甚多,因此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到非洲和拉美的产油国寻找商机。
       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感兴趣是为了建立一种取代美苏争霸的国际关系,中国作为最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维护者,通过一系列援助工程争取向发展中国家施加意识形态影响。邓小平领导的务实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后,中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有所减少,现在其对非洲政策更多是出于政治、经济的双重考虑。
       中国在拉美的介入比较少,但不断增加。其大部分利益与拉美的原料有关,其中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中国已要求成为美洲国家组织的常任观察员。2004年巴西石油公司邀请中石化参与巴西附近一深海油田的投标,进行石油开采。委内瑞拉是南美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已将其视为未来七年四大石油来源国之一。
       中国的石油企业甚至试图获取一些北美企业的控股权,最引人注目的是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的尝试。美国国会强烈指责中海油参与竞标(中方给出185亿美元的标价),担心这会影响美国的能源安全。在游说美国政界方面,雪佛龙公司要比中石油积极得多,并以比中方出价几乎低20亿美元的价格实现成功收购,显然,政治和安全问题左右着两国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中国的能源企业将继续奉行一种长期战略,在世界范围内收购能源资产,不过收购优尼科的经历可能会使中国主要关注那些政局不稳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中国与这些产油国签订协议的前景很好,但这些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或国际问题,这些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使中国政府在推行能源外交过程中重新审视多边组织的价值。
       中国能源与多边组织
       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并奉行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这使中国政府从新的角度考虑加入国际组织。与中国能源战略关系最密切的国际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能源署。
       加入WTO对中国老百姓和商界有利也有弊,但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组织的开放市场条款将使中国在其优势行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皮革制造)获得巨大利益,而其农业和大部分能源企业将受到严重打击。有人估计,中国能源行业各个环节的产量都将下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下游部门,许多生产效率低、技术陈旧的炼油厂将被迫停产或与外企合作,随着关税壁垒的消除,中国石油企业的零售点也将被大型跨国企业吞并。而石油、天然气生产的上游部分(包括开采和加工)受影响较小。
       在WTO框架内减免关税意味着要想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中国企业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根据该组织有关规定,中国应在2004年底之前逐步取消针对进口石油产品的贸易壁垒。此外,中国还应取消限制外企在中国的销售活动的规定,允许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华销售汽油和其他石油制品。
       加入WTO后,贸易壁垒和关税的降低将刺激中国的石油消费。2003年,中国已有9650万辆左右的机动车,其中私家车只占20%。但是,中国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正以惊人的速度购买私家车。由于WTO成员国之间强制降低价格,中国的汽车进口还会增加。较低的价格以及政府鼓励私家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
       近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进行的能源合作对中国更加重要。中国关注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合作原因有二:对中东动荡局势的担忧以及为了方便地获取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似乎正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起能源和安全的三角关系。
       中国不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但它(与俄罗斯和印度一起)签署了一个与该组织合作的理解备忘录。国际能源署(1973—1974年石油危机之后建立)寻求发展理性的能源政策,帮助其成员解决石油供应和价格混乱的问题以及使用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目标与国际能源署十分一致,包括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更有效地利用能源、采用先进技术、改革能源制度、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展开对话。
       结论
       本文认为,关于中国为确保能源安全而奉行的外交政策,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是准确的。中国在能源领域执行的是合作性的政策,至少目前是这样。虽然中国政府批评美国的中东政策,但它显然愿意为维护中东安定与美国共同努力。中国还通过多种多边论坛积极与其他能源进口国进行合作。根据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能源依赖似乎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了约束性的影响,使之倾向于国际合作,但这并不排除它为保证能源供应而动用武力的可能。不过,目前中国尚不具备武力干涉产油国或保护南太平洋至关重要的运输线的能力。
       目前,如何确保安全可靠而又多样化的能源供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中心问题,今后的几十年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作为一个能源净进口国,中国已在邻近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地进行投资,以确保国内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稳定。中国是石油消费大国,与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盟成员国等其他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其中包括确保稳定多样的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以及保证能源运输路线的安全。
       从邓小平时代开始,坚持现代化和经济建设、关注周边地区、将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加以宣传,成为左右中国外交政策的因素。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和稳定问题,方便地获取能源供给是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维护传统疆界的关键因素(即防止台湾独立)。
       本文认为,对能源的需求使中国的商界精英和政府官员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国内,而转向整个亚太地区,并在中亚、非洲以及拉美地区建立合资企业以获取利润。中国崛起为影响全球能源供应的力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存在。中国的能源外交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保持经济增长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为满足未来几十年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正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重新定位。对能源的依赖促使中国奉行合作的、富有建设性的外交政策。
       [行心明 陈靖: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周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