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热点观察]社会主义再兴:从柏林到西孟加拉(摘要)
作者:官进胜 邱显平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社会运动和政党如果与历史的前进步伐相脱节就会消亡,我们就曾这样见证了东德和苏联共产党的产生与消亡。但是,在相隔几千英里的印度与拉美,新自由主义的灾难使两地的左翼获益并取得胜利。左翼的这些胜利能否发展为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反攻已构成我们这一时代的重要议题。
       今年5月初,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的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获得了3/4多数,在全部294席中占有235席。这是左翼阵线自1987年土地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它1977年执政以来在西孟加拉邦议会选举中连续第7次获得胜利。在此次选举中,印度很多媒体都认为土地改革所带来的益处已经耗尽,左翼将被排挤出政治舞台。然而,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已把自己的影响扩大到城市中产阶级和有文化的年轻群体中。因此,左翼在稳固自己的农村根据地的同时,又吸引了新选民。
       在印度,其他各种类型的政党多数在执政5年后便消失,而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的连续胜利使多数反对左派的媒体感到吃惊与厌倦。因此,在此次选举中它们便诽谤左翼先前的胜利是依靠“科学装置”。中央选举委员会于是派遣警察对2006年西孟加拉邦选举的5个阶段进行史无前例的监控。监控选举的警察全部来自西孟加拉之外的邦,负责选举工作的政府官员也都来自其他邦。然而,左翼阵线此次的胜利超过上次选举,比以前增加了40个席位。左翼阵线取得如此的胜利在印度,或在任何一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都是史无前例的。该邦80%的选民投票支持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
       此外,左翼力量还横扫了喀拉拉邦,占人口3/4的人支持左翼阵线。在喀拉拉邦的历史上,左翼还是首次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左翼民主阵线(The Left Democratic Front)获得了2/3的席位。在左翼的98席中,印共(马)占有61席。在喀拉拉邦,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民主阵线(United Democratic Front)在几十年来都占据统治地位的选区中败北。在瓦亚纳德地区(Wayanad),农民曾经由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恶果而被逼自杀,而在此次选举中,左翼阵线第一次赢得了全部3个席位。
       在喀拉拉邦,最大的输家是印度团结穆斯林联盟(1ndian Union Muslim League)。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特别是年轻人和妇女,在这次选举中反对这一联盟,使得穆斯林联盟失去了保住了几十年的席位。穆斯林对左翼运动了解很少,但他们知道:在左翼执政的邦从来不会出现集体骚乱与宗教暴力。今年,当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访问印度时,印度穆斯林进行了强烈的抗议。他们发现,同样反对布什的政治力量只有左翼阵线。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他们看到国大党政府在讨好美国,而左翼则明确反对。此外,农业危机使喀拉拉邦贫苦的穆斯林深受打击。所有这一切都减少了穆斯林对“无神论共产主义者”的怀疑。
       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人口总计近1.3亿,左翼阵线却能使国大党败北,人民党甚至不具有获胜的可能性。在西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左翼力量在议会中获得了16个席位,已是历史最佳。在阿萨姆邦,左翼首开记录,在议会中获得2个席位。
       与此同时,印度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遭受重创。在这4个邦中,人民党虽然在西孟加拉邦与强大的同大党联合,却没新增一个席位。在阿萨姆邦,人民党在过去5年中甚至摆出了执政的姿态,但在这次选举中却只剩下不到10个席位。国大党与获得11席的波多人民进步阵线(BodoPeople’s Progressive Front)结盟,总算保住了阿萨姆邦,组成政府,但其席位与力量却大为减少。在喀拉拉邦,人民党的席位急剧下滑,与2004年联邦议会选举相同。在泰米尔纳德邦,人民党则被完全赶出议会。
       总而言之,左翼力量在这一次选举中获得大胜,国家政权中左翼的势力因此得到增强。左翼联盟能够更有力地抨击国大党领导的联邦政府影响贫民的政策以及可笑的对伊拉克政策。
       2004年联邦议会选举见证了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失去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当时印度及全世界都认为全国民主联盟深化了国大党开启的改革计划,将会获得压倒性胜利。因此,2004年国大党在劳苦大众的极度愤怒中又重新上台执政,并欲极力恢复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尚未完成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然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左翼阵线在联邦议会拥有60多个席位,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同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如果没有左翼的支持就无法执政。因此,左翼阵线迫使联合进步同盟起草一份国家最低共同纲领(National CommonMinimum Program),并声明如果联合进步同盟坚持这一纲领,就不会存在大的危机,它也会支持现政府。然而,在左翼阵线的大本营以及他们执政的邦却产生了问题,因为左翼在那里的主要对手不是人民党,而是国大党。但是,左翼阵线从国家的大局出发,认为人民党的印度塔利班主义将会毁了整个国家,因而放弃了对国大党的厌恶,使之继续在联邦政府执政。其实,这使得左翼处于艰难的境地。为了打击人民党,他们只好支持自己并不赞同其政策的国大党,而国大党也意识到左翼的窘境,屡次违反最低共同纲领。
       除《印度报》(The Hindu)和其他屈指可数的几份报纸外,印度绝大多数主要媒体都反对左翼运动。2004年,多数媒体预测民众在选举时会投票支持新自由主义改革,但结果恰好相反。2006年,这些媒体又进行评论,认为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胜利是由于其首席部长布达戴布·巴塔恰吉(BuddhadebBhattacharjee)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改革者”的形象。事实上,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和其他地方一直倾向改革,即土地改革和劳动改革,并认为这些改革是其他改革的先决条件。他们对待外国投资的立场并不是倒退至自给自足。如果外国投资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提高印度的技术水平、不会损害公共利益,左翼阵线就予以支持。
       左翼阵线反对私有化,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在掠夺公共资源,反对出售盈利的公有企业以及那些现在不盈利但稍加投资便可复苏的公有企业。印共(马)重视在印度国内筹集资本,并认为附加苛刻条款、国大党却温和接受的海外贷款不具吸引力。此外,左翼阵线还领导了反对私有化的斗争。2005年9月29日,左翼领导的罢工席卷许多工厂、银行、机场和企业,近4000万工人参加,是对联合进步同盟推进的激进私有化的直接警告。
       尽管如此,印度媒体却认为这样的运动只是做秀,而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巴塔恰吉是一位“改革者”,这也是左翼在这次选举中获胜的原因所在。其实,这无法解释印共(马)领
       导的左翼阵线为何在连续29年执政中的24年没有巴塔恰吉的领导却能取得胜利,也无法解释安德拉邦的“伟大的改革家”为何在2004年惨败。当记者把西孟加拉的胜利归功于巴塔恰吉一个人时,巴塔恰吉感到愤怒。他说,“请相信西孟加拉邦的人民”,并补充说,这些记者似乎并不理解人民为何以及如何支持左翼阵线。在喀拉拉邦,左翼阵线由所谓的“反对发展”的“斯大林分子”V.S.阿楚萨南德(V.S.Achuthananda)所领导。那么,为何一个“斯大林分子”能够横扫喀拉拉邦?印共(马)新书记卡拉特(Prakash Karat)在评论西孟加拉邦时说:“我不知道‘改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在改革?为谁改革?”如果具有政治意识的西孟加拉邦选民连续30年投票支持共产党,那么印共(马)一定是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
       西孟加拉邦的发展道路与其他邦不同,经济发展速度是全国最快的,但增长模式不同。西孟加拉邦的发展不是依靠信息技术,而是依靠小生产者。事实上,只有西孟加拉邦注重发展农业,农业增长连续11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70年代后期,左翼阵线开始执政后就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的迅速发展使普通百姓获益。西孟加拉邦的稻米和蔬菜产量一直在全国是最高的。
       左翼的大胜使媒体感到沮丧。媒体不得不承认,是左翼政治家一直在谈论饥饿、粮食保障、新自由主义改革、农业危机、公共部门以及反对私有化。然而,左翼阵线目前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印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青年失业。因此,应大力发展工业,使这些青年能够找到工作。
       影响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农业危机的许多政策的制定权并不在邦政府的手中。进口税、农业进口的数量限制以及最低价格保障等权力都在联邦政府手中,即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同盟执政的政府手中。此外,在1977—2004.年,联邦政府极不公平地对待西孟加拉邦。联邦政府给西孟加拉邦的拨款令人沮丧,较为富裕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与西孟加拉邦的人口相同,但前者得到的待遇却好得多。
       喀拉拉邦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瓦亚纳德和伊度基(Iduuki)地区遭遇到致命的农业危机,但这些地区以外的许多人并不了解这种危机的程度。喀拉拉邦的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很紧密,主要种植咖啡、胡椒、茶和香草。赛纳斯(Sainath)在《印度报》上的文章这样描述:最近几年胡椒的价格骤降70%以上,香草的价格跌得更惨。这一地区约有6万名工人种植近7万英亩的咖啡,他们也是步履维艰。几年前,咖啡的价格达到每公斤130卢比,现在却只有24卢比,并且还在下滑。茶叶的价格也大幅下滑。很多种植园主丢下工人,远走他乡。根据赛纳斯的观点,喀拉拉邦不能走西孟加拉邦的路。这里大工业化不会起作用,反而有害。
       总之,这些问题严重而复杂。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左翼联合执政的政府也需要注重群众权利遭到剥夺这种现实,并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官进胜: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邱显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 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