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前沿]白俄罗斯市场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摘要)
作者:栗 丽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2003年到2005年,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接二连三地爆发了“颜色革命”,而与此同时,自1998年以来在白俄罗斯议会处于劣势的右翼势力在白俄罗斯发动的反政府骚乱却屡遭挫折。2006年3月,在白俄罗斯总统大选前后发生在明斯克的“颜色革命的挑战”也再一次被击退。获得第三届连任的卢卡申科总统及其所领导的政府,多次向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证明,白俄罗斯的情况与那些发生“革命性”震荡的独联体国家有着根本的区别。12年来,卢卡申科领导下的白俄罗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这些得到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承认的事实,是白俄罗斯选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带来的结果。
       1991年白俄罗斯独立后,当权的舒什克维奇效法俄联邦的“休克疗法”,在白俄罗斯进行了急风暴雨般的“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带来的是经济全面崩溃,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空前动荡与混乱。早在1993年,卢卡申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俄罗斯全盘西化带来的严重后果——贫富的两极分化,一极是由前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分子演变而来的金融、工业寡头,另一极是广大的处在失业、贫穷状态下的劳动群众。卢卡申科是1979年入党的苏共党;他是1991—1994年的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反贪污临时委员会的主席;在1990年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议对是否解散苏联的问题进行的投票表态中,他是惟一的一个投反对票的代表。在1994年当选总统后,他断然决定将舒什克维奇政权推行的“私有化、自由化、西向化”的改革方向扭转到“市场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
       1995年白俄罗斯的经济就开始从危机的谷底走出,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从宏观经济指标上看,白俄罗斯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一直在两位数以上,1999年已恢复到了1991年的水平。白俄罗斯经济改革15年来,市场社会主义模式雏形初具。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走的是一条“低失业、低通胀、工业始终在发展、农业情况也不错、工资一直在增长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由于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成果,欧洲国家将它誉为“欧洲的一只年轻的小老虎”。
       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是在卢卡申科的领导’下进行的,总统对于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关于改革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卢卡申科提出,“在白俄罗斯将要建设的是一个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家……市场社会主义能对人进行高水平的社会保护,使劳动具有高度的物质和精神动机,不会出现赤字,没有排队现象。在这样的社会,市场法则不是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是在有效地保障生产和分配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基于市场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卢卡申科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大政方针注重加强法制、纪律、秩序以确保社会稳定;注重在改革中保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注重在社会保障方面恪守社会公正原则,取消不合理的特权待遇,严惩腐败,在基本继承前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面向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意识形态方面,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加强对公民,首先是对青年的道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卢卡申科受命于国民经济出现全面危机之时,上任后力挽狂澜狠抓经济振兴,对内,以“出口贸易、住宅建设、粮食生产”作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对外通过全民公决迅速建立了俄白国家联盟,从而为白俄罗斯这个“加工车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能源和原材料,为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危机打下了基础。
       关于所有制改革问题,卢卡申科上台伊始就一连下达了5个减缓私有化的总统令;在关于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的国家立法中,规定国家控股权不得少于51%;到1995年9月,在全国3716家国有企业和组织中只有13.2%实行了私有化,地方企业只有18.5%实行了私有化。1995年,非国有化成分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5%。与独联体各国相比,其私有化、非国有化进展速度最慢。
       关于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卢卡申科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既不把市场经济看作灵丹妙药,也不把计划经济看得一无是处。在经济过渡阶段使二者和谐统一是很重要的。他认为,各国的经济转轨都有一个起点,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起点就是它们从社会主义时期继承下来的所有遗产。只有在继承中保留并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生活不断前进。这些因素就是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和财政资源以及某些可以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社会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消极因素,如过分集中、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收入的形成和分配制度、各级社会经济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则要用新的因素取而代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将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而不再是行政的手段。不幸的是,前苏联的政治制度被推翻后,大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一切都是糟粕,应尽快予以消除。这种错误认识以及因此而开展的破坏行动,使90年代初所有中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大滑坡。因此,只有合理地利用本国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遗产,才能使后社会主义过渡有一个连续的、不断上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关于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问题,1995年9月7日卢卡申科重申,在市场社会主义时期,政府对于企业生产的管理将仅仅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实现,他说:“今天,大多数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承认,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不管这一点看起来多么令人疑惑。在协调国有经济部门和私有经济部门的关系时,加强国家的调控作用的理论在大多数国家中占优势。客观上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必要的一点是,国家经济调控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类型是行政分配式的还是市场式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因素,国家直接或间接地确定市场经济活动的原则,如制定独立公司和企业家活动的方针,建立主要的经济区域,限制社会危险性活动,等等。计划的作用同样也不能被忽视。要实现战略目标,宏观经济一级以及企业一级的协调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1995年9月7日卢卡申科在会见白俄罗斯巨型工业企业的劳动集体代表时强调,市场社会主义将保持和延续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的政策。
       2004年是白俄罗斯全民公投修改宪法以确定卢卡申科是否继续第三个总统任期的重要关头,10月18日卢卡申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的改革就是对苏联留下的经济基础进行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坏的成绩,我们把所有今天正在运转的企业都抓在了手中,而不是轻易卖掉。可见,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完善、改良的道路。今天可以讲,有一些企业我们要放弃掉,但为数不多。”
       2004年秋至2005年春,在白俄罗斯举行全民公投修改宪法的宣传活动中,核心的宣传口号是这样表述和排列的:“公民们,为了在白俄罗斯实现和平与自由,为了在白俄罗斯实现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制,为了在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白俄罗斯而努力奋斗吧!”这足以反映社会保障在卢卡申科政府的大政方针中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对白俄罗斯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不难将白俄罗斯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的内涵作出如下概括: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相结合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以前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改革并强化了社会保障,且十分强调社会公正与平衡。这是一个贯彻了渐进性、连续性战略的经济改革模式,是一个适合白俄罗斯基本国情的经济改革模式,是一个“生产为了消费的”模式。实践已经证明这一具有白俄罗斯特色的经济改革模式初步取得成功。
       白俄罗斯经济改革模式所具有的渐进的改革特征用白俄罗斯一位知名哲学家塔特乌士·阿图拉的话是这样表述的:所有前苏联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白俄罗斯在过渡时期里,实施的改革措施非常谨慎。这是因为,白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