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讯·书评]社会实践、话语与文本(摘要)
作者:刘立华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晚期现代性中的话语:批评性话语分析再思考》由莉莉·乔里亚拉基和诺曼·费尔克拉夫两位学者共同完成。该书在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语言学理论和批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深入思考。该书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关注视角和文本分析四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同单介绍。
       一、理论基础
       作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有必要在两个方面重新奠定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础以弥补以上缺陷。他们首先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为理论基础,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置于批评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其次,作者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化。因此,对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话语的界定以及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构成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本书中对社会生活的界定坚持了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种运行机制以复杂的方式制约着这一系统的运作。同时,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
       在社会实践中,话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话语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福柯的影响。福柯认为,话语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费尔克拉夫对话语这一概念作了发展,把它应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作者也接受了哈维的观点,认为话语的重要性体现在话语对社会的反作用、话语的反映性建构以及话语所具有的社会转换职能上面。在哈维看来,社会由社会关系、权力、物质实践,理想/价值/信念、机构/仪式和话语等元素构成,话语与其他元素或环节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和评价关系,是一种内化和辩证关系。社会实践是抽象的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社会行为之间的桥梁,而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言语的交际和一些视觉形象。话语是一种合作行为。话语的这一特征预设了话语分析的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特征。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话语会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地方,文本恰是对这种交际互动的反映。文本暗含了一种话浯的旅行,与媒介这一概念密不可分。作者认为,面对面的交际互动不能算是一种文本,除非人们为了某一日的把这种话语记录下来。
       二、分析框架
       作者在书中试图提出一个批评性的话语分析模式,如下图。
       1.问题
       2.对问题所揭示的(社会)障碍的分析
       (1)连结(conjuncture)的分析
       (2)实践或是其话语环节的分析
       i.相关的实践分析
       ⅱ.话语与其他环节的关系
       ——作为活动一部分的话语
       话语与反映性分析
       (3)话语分析
       i.结构分析:话语秩序
       ⅱ.互动分析
       ——话语语际性分析
       ——语言和符号分析
       3.问题在实践中的功能
       4.处理障碍的方法
       5.对分析的反思
       以上模式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话语分析作了详细的说明。作者认为,这一模式顺应了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扩展和其理论基础不断进步的需要。这一模式也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具体操作时没有必要按以上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分析目的有所侧重。
       以上模式提出了一个与话语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出现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也可以是在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性构建过程中,前者通常与某种无法满足需求的话语实践有关,与话语的三个元功能有关,后者则指话语的意念功能,指话语对现实的呈现或是“误现”。
       在涉及作出正确分析要超越的障碍时,该书指出了三个重要的分析过程,首先是对连结的分析。所谓连结,即话语所在实践的一种组合。连结说明了话语在社会实践网络中经过的道路,这一概念隐含了话语所在社会实践网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话语秩序。
       其次是对特定实践的分析。社会实践包括四个环节:物质活动(特别是非语言符号性的活动)、社会关系和过程、心理现象和话语。这里要分析的是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再次是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涉及两个角度,一是结构分析,二是互动分析。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来看,首先是要把话语放在与之相关的话语秩序中,即考察它所涉及的体裁、话语和声音,以及话语秩序的来源。从互动的角度来看,则要考察话语所吸收的资源,即体裁、话语和声音在文本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这种分析涉及具体的语言和符号分析。
       最后,作者认为这种分析应是一种理论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同时,总会采取一定的立场和特定的认知旨趣,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分析过程。但是作者强调,只要所作的分析是清楚的,又能考虑其他的观点,以上就不会成问题了。
       作者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框架建构采取了一种解释性批评的原则,同时又坚持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开放性和演化性。
       三、关注视角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于把抽象的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社会行动连接起来。以上话语分析模式关注的是社会实践网络中话语秩序的具体运作过程。为了得到一个完整的分析模式,作者提供了三种切入视角。作者首先把话语放在一个更为宽泛的、动态性的现代社会后期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另外两个视角分别强调了话语的向心特征和离心特征。
       作者明确提出,这书的主要任务是把后现代理论拉到一起,目的是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建立一个具体的“改事日程”。作者在回顾了哈维、吉登斯和哈贝马斯等人的重要思想以后,把该“议事日程”的条目成对列出。这些条目包括:殖民化/挪用、全球化/地方化、反思性/意识形态和身份/区别等。作者同时指出,权力和混杂性贯穿于以上各种辩证关系当中。
       作者强调了话语的向心特征,即它在维持和再生产现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具体功能,也强调了话语的离心特征,即话语的开放性、偶然性和多样性趋势,讨论的重点是创新性的连接和混杂性。具有分类特征的社会过程总是涉及两个同时发生的逻辑:差异性逻辑和平衡性逻辑,前者在创造差异的同时总是受到后者的颠覆,进而产生出新的平衡。这一过程也体现在文本意义的构建过程中。文本意义的构建涉及把词汇和表达重新置于新的差异性和平衡性逻辑中,这两种过程之间的斗争构成了文本混杂性的源泉。
       四、文本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虽然侧重对话语秩序的描述,其分析的切入点却是具体的文本。作者在该著作中发展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文本分析工具。作者这样做并非偶然。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以层次形式建构起来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层次观点使语言的意义层和表达层都能受到词汇和语法的调节,进而与语言的外在因素建立了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注意到了符号(包括语言)与非符号的社会结构和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到了符号逻辑和社会逻辑之间的共同进化关系。但是作者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处理社会理论和语言理论的结合方面没能充分阐述“跨学科”这一概念,偏重于对系统的论述,对文本重视不足。以上反映在对社会学理论的内化上即是对社会结构讨论过多,而对社会行为论述不够。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情景语境是对语言内化的一种建构,即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把语言的元功能组织投射到了情景语境当中。但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意义与其他社会实践成分之间的辩证特点的论述却存在裂痕。例如,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在对一博士论文答辩进行的分析中就没有看到以上的裂痕。作者认为,他们的分析过多地倾向于该例子的意义层面,而对社会实践中的其他环节没有顾及或是顾及太少;分析注重了系统的阐述,对文本本身分析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种文本意义混杂性的社会建构特征,即没有认识到话语秩序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偏重于语言对社会的内化,对话语混杂性的社会建构认识不足,从而忽视了“辩证性”这一重要概念。例如,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文本作为系统的实例化总是处于一定体裁当中,对于体裁中的变异成分,哈桑引入了渗透性(pelTlleability)这一概念来说明这一“亚文本”现象。他认为,这类话语类型用来支持主要文本。作者认为“渗透性”这一概念只是边缘性地解释了话语的混杂性,没有对这一事件的社会结构作出清晰的描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双方关注的视角不同有关,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体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中有着不同的界定,在批评话语分析看来,体裁是话语的一个抽象成分,与活动的类型有关。而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体裁是重复出现的意义构型。
       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作者对待批评性话语这一分析理论和方法持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在写作风格上也非常谦虚。但是他们对当前话语分析流派的批评也非常深刻,这种批评一方面与被批判理论本身的阐发有关,同时也与两者关注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有关。
       [刘立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
       (责任编辑 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