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记忆]周瑞安先生小记
作者:□韩少华

《人民文学》 2001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我跟着父母,同坐一辆马车,由刘把式驾着“菊花儿青”,不紧
       不慢似的,来到南城珠市口西大街煤市街里的春华饭店。那么,1944年,即民国三十三年,
       正是虎坊桥小学上着五年级。从饭店刚下车,见有金宝铎先生,也就是“大掌柜的”,早迎
       了上来。
       不管许多人都一路给父亲拜五十大寿来了,了不管那十天井下的两边各挂着不少红帐子
       、绿帐子的,反正我打定了主意要听京戏;也知道李春恒先生和他的爱女李婉云都要来呢—
       —李春恒是唱净角儿的,花脸,“铜锤,像《御果园》即《敬德洗马》,就有名。父亲还曾
       说,李婉云是学梅兰芳先生的,像《西施》、《凤还巢》跟《四郎探母》就是么。听说周瑞
       安先生也要来呢,可是鼎鼎有名的武生高手,他的《金钱豹》在京城可是一绝……
       不知什么时候,忽见金先生出来了,略哈着腰,笑着的样子——正由李春恒陪着周瑞安
       先生来啦;我要踮着脚跟儿,才看见那周先生的黑帽子,又见父亲也忙出迎,同进了正屋。
       天井下的红桌围子后面,款款地坐下一位女子,也准知道就是那李婉云了。瞧她,微低着头
       ,双眼皮儿,两个酒窝儿,仿佛还烫着发呢。还有一个男子,也坐了下去——猜么,也能猜
       得出来,就要唱《四郎探母》了。
       这时见从正屋里有人出来,到了我跟前;一看,还是金先生,说是“学生来一趟吧”。
       我来到正屋,就见周瑞安、李春恒诸先生早坐在那儿啦。父亲见我来了,就说“见过周伯伯
       、李叔叔”。我各给他们深鞠一躬。当时,我知道一位是武生,一位是“铜锤”。李先生么
       ,我在家里见过不少面儿,感觉他总弟着一个光头,惟有寒冬时候才戴上瓜皮帽儿,可一进
       屋就麻利脱了帽子似的。周先生呢,听说舞台上不是唱“倒第二”,就是唱压轴儿。我进正
       屋一抬头,看见周瑞安先生白净子脸,不大言语,目光却有些锐利。他略朝下看了我,其实
       是我瞧见了她;他正对我微笑呢。反正我是跟他都对上眼了,可我却多少有些怕他,就索性
       垂视不去看人家。也不怎么,听父亲说是“去吧”,我又忙各鞠一躬,赶快退了出去。等我
       回头一瞅,就见那李婉云的《四郎探母》,“铁镜公主”的《坐宫》一段,正唱着“芍药开
       特丹放花红一呀片”……
       不一会儿,忽又觉得那金先生从正屋里出来了,仍是微哈着腰,正在一旁给周李二位开
       着道呢,也自然是父亲要去送客了。我么,乐得不必跟着人家去,还要听李婉云的戏哪。等
       不少人又回来,就见金先生小声说是“八成儿大烟瘾又要犯啦!”我就问“谁呀?”不想金先
       生却反问着我似的有:“还有谁?”我一下就像傻了一样。
       不几天,我跟了父亲去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的华清池去,说要去洗个澡。听父亲说么,华
       清池只不过仿了大唐杨玉环池子的名儿罢了,却又有些不伦不类的西洋式的东西呢。哦,不
       到一楼的大池子那儿去,却上了二楼一间雅座儿里来。是不是进去落了座,就有伙计进来递
       了毛巾把儿——父亲一个,我一个呢?我没注意。等我们脱了衣服,也许我正急着要开开玻
       璃门,该跑到那澡盆里去泡个澡儿了吧?也没注意。就这时候,听见有一个人,很轻很轻地
       上来了,到这雅座儿里来。好像父亲曾说,“你周伯伯脚下的功夫是总这么‘蹑步潜踪’的
       ,不论戏台上还是戏台下,都这个样儿。”不用问了,准是周瑞安先生,听声音就知道,如
       同“蹑步潜踪”似的。这二位或许要道着“辛苦”,按照行里的规矩,总要寒暄几句吧?反
       正我应当从那玻璃门缝儿瞧见二位说了什么似的……什么事呢?就瞧父亲正从那衣架子的兜
       儿里掏出一个东西来——到底是什么?明白了,是“房契”吧?哦,已经搁到周先生自己的兜
       子里去了,那应当是他夫妻的房契了吧?就瞧那周先生又很轻很轻地下楼去了。我却并不知
       道这华清池外头还插着某“中间人”呢……
       也巧,柳条儿早黄绿黄绿了,春景儿也浓了起来。父亲对我说,“今儿个要去三庆戏园
       子听夜戏。”什么叫做“听”呢?这不是正要去“看”吗!原来那时候的清末民初年间,可还
       是“听戏”哪。比如京城大栅栏南面的三庆,跟北面的广德、安乐,就都是“听戏”来的。
       那时候哪怕是有些人家儿不怎么太富裕,也要在这戏台下头去充个“胖子”,大有微眯着眼
       、决不瞅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的意思,可还要眯着眼睛在那儿轻拍着“板槽儿”呢。到
       民国初年,又多添了夜戏——也是父亲说的。说话回来,我跟了父亲就要去“听”、其实是
       “看”周瑞安的《金钱豹》,连自己也蠢蠢欲动了。就瞧刘把式在高位上驾“菊花儿青”,
       一手拿着松松的缰绳,另一手又绾着三分的鞭子;我却巴不得下了马车。
       三庆戏院正亮着大灯泡儿,格外通明。还没进大门呢,就见各有一面挂着的大红广告牌
       子,上用白字样写着姓名:左有筱翠花、候喜瑞、孙毓▲,上写《战宛城》字样,该是“大
       轴儿”了;右边呢,不用说,准是“压轴儿”——周瑞安的《金钱豹》啦。父亲拉上我却偏
       要到后台来,瞧见后台有一个不大的佛龛,供奉着牌位,好像还香烟缭绕似的。曾听父亲说
       ,那佛龛里叫“老郎神”,也叫“祖师爷”,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见父亲拜了三拜,我也只
       可拜了拜。惟有一人,正等在旁边的戏箱前,见他头戴乌纱帽,身上穿着蓝袍,并带黑髯口
       ,马上要出场了。父亲后来说那叫《法门寺》,扮的这人物就叫赵濂;可我怎么也想不起他
       的姓名来……
       我跟着父亲轻轻地上了窄楼梯,觉得又黑糊糊了。父亲把门帘儿掀起来,我一瞧,忽有
       一个亮灯光就摆到那儿啦,原来是个小独间儿。父亲忙抱拳说,“二哥,您辛苦。”那周先
       生已勾完了脸,脸上有黑、黄加白的;一看,两颊各“贴”着黄的古钱,又细勾了白色,就
       像脸谱似的,让我吃了一惊。却见周先生慢慢地站了起来,也向父亲说“辛苦”。我也给周
       先生行了礼;又一瞧,他把那还没戴的“▲髻”行头,放到桌旁。父亲后来说那叫“蓬头”
       。就见周先生捧着一个小茶壶,又不大去喝似的。反正他们说些什么,比如“房契”的事,
       我也不管;只仰头细一瞅,觉得周先生确实勾了脸,下身穿了黑缎子……还有明亮亮的钢叉
       ,正斜立着搁到那桌有——我却绝不敢去碰它。正这时候呢,好像有“跟包的”打帘子进来
       说“您该穿上啦”的话。父亲又忙抱拳说,“回头见!”我就又行了礼,同到前台去“听”
       戏啦。
       盼着《法门寺》快煞了尾,好让周瑞安上场呀!
       就见舞台换了场面,锣鼓家伙也自是不同。等一出场,却瞧那孙悟空——手搭着凉棚,
       另一手拿着金箍捧,先出场亮了相儿;接着是猪八戒,是唐三藏——正打着“白龙马”的鞭
       子呢;并由沙僧挑着担子,且正断着后。可唐僧咿咿呀呀、自说自话似的,又有板、又有眼
       地唱着什么——不是胡琴,也不是月琴,却仿佛是什么笛子。是京戏、是昆曲,还是杂七杂
       八的,我不知道,也没心思去听。盼呀盼的,可盼来了周瑞安,就是金钱豹:见他头顶果有
       两个“▲髻”,即戏里的“蓬头”,脸上也有黑、白并黄的扮相;又见他一身黑缎子似的袄
       ,显得风光极了——两手拿一把钢叉,“哗棱棱”地快步来到中间。大概我也从座位里就那
       么跪起来,睁大眼睛,瞧见周瑞安做了一个“范儿”,好像定睛不动啦!众人都给他纷纷地
       “嗡”地叫了一番的好儿。我傻瞧着金钱豹那脸骨盖上各有黄黄的大钱,却反倒兴奋起来。
       就见那金钱豹同孙司空竟对打对抗:一个是钢叉,一个是金箍棒,一招一式,上下翻飞,真
       是打得热闹。先是孙悟空一连串地翻了好几个跟头,接着是金钱豹那“哗棱棱”的叉,马上
       就投了过来,又追了孙悟空的身后头去;可悟空的跟头才落地,金钱豹的叉就又飞快地到啦
       !没错儿!我瞅得明白,只可惜我却忘了扮那个“孙悟空”的姓甚名谁了。直等孙悟空抽身走
       去,那金钱豹才独自一人,瞪着眼,举着叉,又那儿“蹦蹬呛”地亮了相儿。台下众人准又
       给他叫了“好儿”呢。又见他那钢叉正飞快地舞弄着,忽而“哗棱棱”地响着,忽而又只让
       它“哗—棱棱、哗—棱棱”地慢慢地小声地响着,可忽而竟又不让它响,却用一条腿蹲着,
       另一条腿把脚给提了起来,就让它那么翘着;那叉就仿佛硬是没了响动,“哗棱棱”也不“
       哗棱棱”啦—如同众人也都鸦雀无声了似的。反正金钱豹就这么蹲了三回,众人也炸了窝似
       的,真叫起“好儿”来。不一会儿,那叉又“哗棱—哗棱—哗棱”地响啦,大啦,更大啦!
       那叉又就那样不止不停一般——不知怎么回事,父亲早把我从位子上抱到他的膝盖上啦……
       就瞧那《金钱豹》的锣鼓家伙轰轰烈烈收了场!那时候我觉得京戏就是京戏,却不知还有另
       一品种;直到2000年末,由我学生陈援写信,请戏曲家刘曾复先生说的内容,说由笛子伴奉
       ,即所谓“吹腔”了。哦,大约《金钱豹》也成绝响了吧?
       大约是春末的一天,我下学回家,进屋先见了娘,后到隔壁自己小屋去。忽听有一女人
       款款到了垂花门内,我隔着玻璃窗看见了她。她进屋坐下来,见她偏着脸儿,脑后梳着髻子
       ,还有一颗不大的翟簪子,斜插在髻子边呢。白白的脸,穿一身浅蓝旗袍儿,抬头正跟我娘
       说着什么。我的脑子里闪闪,想起来了,她就是周瑞安先生的妻子了。她又抿着嘴儿笑,仿
       佛是把瓷器都拿了出来,放到那八仙桌上;我却远远地看不大清楚。不多久,她又笑着起身
       告了辞,娘也随着送了她。我忙从隔壁出来,就瞧八侧桌上有一件不大的茶壶,四件小碗,
       一件圆盘子,那么小巧玲珑,还烫着金呢。不一会儿,娘回来了,我就问:“是周先生的媳
       妇吧?”娘却笑着,不怎么言语似的。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做“如夫人”,即“外家”……
       。
       那一年,我快十三岁了。
       不想周瑞安先生竟忽然去世了!父亲不觉失了声,只好去上香,作了三个揖。哦,听说
       后来有一名周少安,也是武生,可扮的是不是《金钱豹》,我就不得而知了。
       〔责任编辑 杨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