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心理学研究]心理资源论
作者:葛鲁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的资源。心理学有着十分不同的历史发展和长 期演变的形态。所有的不同心理学历史形态都是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借用的文化历史资源。心 理学资源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历史形态,也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现实演变,也可以 体现为不同的心理学未来发展。这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 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当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是抛弃其他 历史形态的心理学,而应该是将其当作自己学术创新的文化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 ,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关键词: 心理资源; 心理学形态; 原始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 B8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283(2008)06-010 4-05
       收稿日期: 2008-09-20
       作者简介: 葛鲁嘉(1956—),男,辽宁沈阳市人,心理学博士,吉 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 心理资源概述
       所谓心理资源是指可以生成和促进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如心理学的成长要有自己 植根的社会文化土壤,这就是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资源。心理资源既可以成为心理生活的资源 ,也可以成为心理科学的资源。心理学面临着如何理解、看待、保护、挖掘、提取、转用资 源的问题。心理学的发展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而应该将其当作可以借用的文化 历史资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挖掘自己的潜能,丰富自己的研究,完善自己的功能。
       科学心理学只有很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心理学的探索却有着久远的过去。通常 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只是连续的线性更替关系,现代的科学心理学淘汰和取代了原有的传统 形态的心理学。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其他不同形态的心理学仍然与 其并存着,仍然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通常还认为,历史上只有哲学的心理学和科学的心 理学。科学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之后,就取代了哲学心理学,成为惟一合理和合法 的心理学。其实,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形态的心理学。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并没有随着 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出现而消亡,它们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并在不同的 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共出现了五种不同形 态的心理学。这就是常识的心理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心理学、类科学心理学(或类同心理 学)和科学心理学。[1]解读这些不同形态的心理学, 考察科学心理学与其他形态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心理生活是生成性的和创造性的,生成与创造的过程则需要特定资源。所谓心理 资源的一个含义就是指人的心理生活建构的基础、生成的养分以及拓展的依据。人的物质 生 活需要自然资源,而人的心理生活则需要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历史资源和现实资 源。心理资源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
       任一学科的生成、发展、进步、拓展都需要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资源。心理学也 同样如此。例如,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5]在心 理学的 研究中,与文化相关的分支学科也在快速地扩展和成长,如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 究等。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是指心理学在自身的研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文化的背景 、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根基、文化的条件及文化的现实等所产生的关联。心理学与 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的剥离、文化的转向、文化的回归、文化的定位。心理学与文化的关 系不仅涉及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6-11]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的单一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多元文化发展。心理学与 文化 的关系定位将会带来心理学的新视野、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展。再如, 心 理学在成为独立学科的前后,与其他学科一直有着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心理学 的发展和演变。但是,学术界对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却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探索。心理学 与相关 学科的关系经历了一种历史的演变过程,即从心理学依附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到心理学排斥 其他学科来 保证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再到心理学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他学科 建立起共生的关系。这既标志着心理学学科的成熟,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容纳所有的学术资 源。这意味着心理学不仅借助于其他学科来发展自身,而且又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用 的 资源。从不同学科的学术独立到不同学科的学术共生,这是一个新旧时代的重大学术转换。
       二、 心理资源考察
       心理学无论是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还是对心理学自身的反思,都需要挖掘、提取和 转用自己的资源。这就是关于心理资源的考察。
       对心理资源的考察首先涉及考察的视角。这是指研究者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根基。对于心 理资源,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有自己看待和理解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有自己揭 示和解释问题的着眼点和着重点。即便是否认、忽视和歪曲心理资源的存在,也是对待或看 待 心理资源的一种特定视角。考察的视角决定了研究者所获取的关于心理资源的内涵和内容。 眼界与视域的不同,都决定着研究者所捕捉到的和所提取出的心理资源的差异。
       其次,对心理资源的考察还涉及考察的学科。心理资源是文化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 的 存在、生活的存在和人性的存在。这就给不同的学科分支提供了多 学科交叉和交汇的研究内容。由于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因此,对 心理 资源的揭示和解释也有所侧重与不同。例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 学、文化学等学科对心理资源的考察,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与方法。
       第三,对心理资源的考察还涉及考察的内容。心理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思想、解说 与积累。分离和分解心理资源,解释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确定心理资源的基本方面,追踪 心 理资源的演变发展,说明心理资源的特征、特点等,都是考察心理资源的最基本内容。对如 何 定位、分析、揭示、解释、说明、借用心理资源,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既可以是哲学反 思的方式,考察关于心理资源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思想前提和理论设定;也可以是实证研究 的方式,通过实证科学的手段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和考察心理资源的存在和变化;还可以 是历史研究的方式,通过历史和未来的定位和定向来揭示和解释心理资源的演变和演化。
       心理资源的考察结果可以成为人理解自身存在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成为发展关于人的心 理研究的重要学术内容。人的心理生活的创造、建构和拓展需要资源的支撑。提供心理资源 不仅 是丰富人的心理生活、提升心理生活质量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心理科学进步 与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基石和基础。
       三、 心理资源分类
       心理学的五种形态,不仅仅反映着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演变,它更是一种资 源。可以说这种观念转变是心理学研究上的重大进步。
       首先,常识心理学(又称为民俗心理学、素朴心理学等)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创建的心 理 学,是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心理学。它有两个存在水平,一是个体化的存在水平,是 个体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中获得的,是个人 对心理行为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二是社会化的存在水平,是不同个体在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 共同形成和具有的,个体可以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和掌握隐含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心理常识。 常识心理学既是普通人心灵活动的指南,也是普通人理解心灵的指南,它是科学心理学发展 的文化资源。[12]
       
       其次,哲学心理学也是一种心理学的资源。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就寄生在哲学 之中, 是哲学的一个探索领域。哲学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式是思辨和猜测。正是通过思辨和猜 测,哲学心理学探索了人类心理行为大部分重要的方面。当心理学成为科学门类之后,哲学 心理学在哲学研究中转换成为心灵哲学的研究。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则转而去反思心理学研究 中关于对象、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前提或思想预设。[13]
       再次,宗教心理学亦是心理学的资源。宗教心理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科学的含 义 或是科学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对宗教心理的研究。这是科学心理学 的一个分支。二是宗教的含义或是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对人 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后者既是宗教活动提供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科 学心理学的传统历史资源。宗教中的心理学提供了关于人的信仰心理方面的重要阐释以 及干预人的心理皈依的重要的方式。这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 心理学思想理论、研究方法和干预技术。心理学的创新就必须提取宗教心理 学中的资源。[14]
       第四,类科学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资源。所谓类科学心理学,是指 在与心理学相类同或 相接近的科学分支或科学学科当中,也有关于人类心理行为的相关研究和研究成果。这是在 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的心理学思想、理论、方法与技术。这些研 究和成果也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方面或特定的层次上,以特定的方式 、方法或技术,揭示和阐释了人类的心理行为,并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提 供了十分重要的和不可忽视的基础和内容。因此,这些相关的或相近的学科门类也都与科学 心理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15]并不是只有心理学才关注对心理行为的研究,其 他类同形态 的心理学也从各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人的心理行为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多方面、多 层次的探索。蕴含在不同学科门类中的心理学探索,得出了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不同的思想 学说、不同的理论阐释、不同的影响方式以及不同的干预技术。这种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分门 别 类的研究给科学心理学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怎样使科学心理学不至于分解、分裂 、消失和消散在其他类同学科中,以及怎样使科学心理学去吸取、提炼、接受、消化、融会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研究。如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光学还是声学的研究成果都为 心 理学关于视觉和听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生物学特别是进化论对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 展,对人类心理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框架和细致的特定学说; 还有 生理学特别是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俄国生理学 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都深刻影响到了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学的发展也揭示了以异常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为全 面认识和了解人的心理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当代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研究,也 提供了对人类智能活动的基本认识,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学对社会个人、 人际关系、社会群体、人类社会的研究,也提供了关于群体心理、社会心理、文化心 理、国民性格的成果。生态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则在于提供了共生发展的生态学方法论。 生态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学科的诞生,而且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的形成。在生态学的 框架中,人的心理与他人、社会、环境、世界等等,都是彼此共存、相互依赖 、共同成长的。生态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生态心理学和心理生态学。生态的核心 含义是指共生。生态的视角是指从共生的方面来考察、认识和理解环境、生物、社会、人类 、生活、心理、行为等。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主张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人与天的合一,是我与物的同一,是心与道的统一。
       最后,科学心理学也是心理学的资源。心理学作为科学是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来描 述、说明和干预心理行为。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虽然在短时内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面临着 重大问题。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物理主义和人本主义、实证论和现象学两种不同研究 取 向,并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统一是其一直不懈的努力。科学心理学既有基础研究和应 用研究 的分类,也有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分类,关键是心理学研究类别的顺序。其研究方式 和方法存在着实验和内省的地位和作用之争。[16]
       四、 心理资源的提取
       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后现代是心理学研究者所处的和面对的历史时代、历史阶段、 当代风潮、当代思潮。如何理解后现代的来临,如何面对后现代的问题以及如何引领后现代 的 发展,是心理学的发展所必须要经历的。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 社 会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与之相应,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后现 代主义思潮被看做是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重大变革,并很快风靡欧美、震撼学界。科 学心理学的发展显然无法摆脱这一大的文化氛围。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不仅大踏步迈 向现代大工业社会,而且逐步确立起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科学统观一切的权威,并以此构 造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但是,当今的后现代主义运动则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解构,是对 理性独断和科学霸权的摧毁,它强调所有的思想和文化平等并存的发展。后现代精神在于 “去中心”和“多元化”。这无疑打破了西方心理学的独霸地位,带来了不同心理资源的互 惠互利。
       心理学的本土化是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潮,一种定位,一种寻求。[17—18] 当然,从 提出关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心理学的本土化就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并体现出不同的 目的。心理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一是对科学心理学或正统心理学之外的其他心理学探索的 关注和考察。这是所谓的本土心理学的最为基本的目的,也是本土心理学最一开始的 基本含义。二是对西方实证心理学的霸权地位的挑战。三是对根源于本土社会文化的心理行 为和研究方式的探索。四是对本土心理学资源的挖掘和创造。五是对心理学研究的原始性 创新的追求。希望能够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有新的创造。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国际化趋势, 国际社会的 联系日益紧密, 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 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化的经济问题、社 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不单单是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各自的问题, 而是整个人 类共同的问题。 全球化既是产生全球性问题的历史前提, 同时又孕育着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能性。不同 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是不同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心理学正经历着一场转变, 即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 多文化的融合, 由方法中心论转向问题中心论, 由单一理论转向复合理论。心理学不能回避 现实问题。要使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必须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抛开传统的理论派别 之争, 摒弃对抗, 一切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展开。这就是心理学全球化的内涵。
       在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并没有诞生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国的现代科学是从 西方传入的。同样,在中国的本土文化中,也没有诞生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中 国现代的科学心理学也是从西方传入的,也带着西方文化传统的印记。那么,在中国发展自 己的科学心理学时,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中有没有自己的心 理学传统。如果有,那么这种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具有什么性质,包含什么内容。如果有,那 么应该如何去理解、解说、阐释和对待这种本土的心理学传统。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本土 的文化传统中也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学传统。因此,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中国本土的心理 学传统能否成为中国科学心理学发展和创新的有益资源。所以,如何理解中国本土的心理学 传统,就成为决定中国心理学未来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和发展性的研究任务。
       
       中国心理学的跨世纪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从对西方或对外国心理学的模 仿中解脱出来,去寻找和挖掘中国本土的心理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植根本土文化资 源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自己的新世纪发展道路,新心性心理学对心理学研究 对象的理解和心理学研究方式的确立有一个基本的变化。[19]新心性心理学涉 及心理资源 、心理文化、心理生活以及心理环境,即涉及心理学的文化资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 学 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对象背景。心理资源是关于心理学发展中的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历史 形态的考察。心理文化是关于西方的心理学传统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跨文化解析。心理生 活是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视野、新认识和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关于心理与环境关系 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分析。
       总之,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该是把自己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新型学科。心 理学的未来形态就是资源形态的心理学,这可以称之为心理学的第六种形态,是立足 于心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心理学形态。
       [ 参 考 文 献 ]
       [1]葛鲁嘉.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0-23.
       [2] 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5):79-87.
       [3] 叶浩生.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心理学报,2001(3):2 70-275.
       [4] 麻彦坤.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动因及其方法论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20 04(1):2-7.
       [5] 霍涌泉.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方法论难题及整合策略[J].心理学探新,200 4(1):12-15,30.
       [6] 田浩,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其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 (5):1269-1271.
       [7] 余德慧.文化心理学的诠释之道[J].本土心理学研究,1996(6):14 6-199.
       [8] 李炳全,叶浩生.主流心理学的困境与文化心理学的兴起[J].国外社会科学 ,2005(1):4-12.
       [9] VIJVER F V D. The Evolution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Methods[M]∥Dav 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 1: 78-92.
       [10] KIM U. Culture, Science, and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nintegra ted Analysis[M]∥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f Culture & Psychology.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1:54-58.
       [11] ADAMOPOULOS J, LONNER W J.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t Acrossroad: Histo 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M]∥David Matsumoto. The Handbook o f Culture & Psychology, 2001: 15-25.
       [12] 葛鲁嘉.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论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6):715-718,727.
       [13] 葛鲁嘉.哲学形态的心理学考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二[J].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76-79.
       [14] 葛鲁嘉.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134-138.
       [15] 葛鲁嘉.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总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5(3):95-98.
       [16] 葛鲁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42-46,64.
       [17]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5-15.
       [18] 葛鲁嘉.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7(4):118-123.
       [19]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77-83.
       [责任编辑 何菊玲]
       An Investigativ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Historical, Current and Future Categorization of Psychology
       GE Lujia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 n 130012, Jili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depends upon cultura l and historical res ources of its own, so it has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orms of historical developm ent and long-term evolution, which psychology can count on for further advanceme nt.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show different historical categories, different styl es of realistic evolution, and even different trends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ps ychology. Therefore, current advancement of psychology should not discard otherhistorical categories but regard them a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for a cademic innovation to extend the horizon, exploit the potentials, and complete t 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category of psychology;primary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