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与史学]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 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加强组织建设,继续解放思想,适应发展要求,二是要提高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学习与实践并行,开放与创新共举,民主与集中结合。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科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5—05—0113—04
       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后,“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又贯穿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思想主线。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将“三大任务(建设的三大基本纲领)”和“三大利益要求(三大目标)”深化为“三大文明建设(三大制度建设)”的理论高度,显示了我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创新精神,为我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担当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重要角色。高校作为在社会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标志,担当着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理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承担更多的责任,作出更多的贡献。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时代挑战,给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
       一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任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1.加强组织建设,继续解放思想,适应发展要求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高等院校能否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既有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又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优秀人才,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息息相关。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性质上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三个结合:
       首先,必须同继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思想解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当前新的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同志在广西考察时又强调:“要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作为高校基层组织,更应该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加强自身建设。
       其次,必须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体现。基层党组织不仅担负着在高校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而且还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再次,还必须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任,处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第一线,是推动党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事关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2.提高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应利用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校园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高校和谐校园以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师生与学校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必然是文明向上、公平有序的,是竞争合作、协调包容的,是求实创新、充满活力的,也必然是有着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民族情感和共同奋斗目标的。基于这种认识,把服务理念引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创建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具备更强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就是在坚持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管理党员等传统的具体任务的同时,以服务的形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有计划地组织党员为学校师生办实事,努力做好上下沟通工作,做好一切于师生有益、于学校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情,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服务,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管理教育党员,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化解各种矛盾,使高校基层党组织顺利实现各项改革措施。
       二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有三,一是学习与实践并行,二是开放与创新共举,三是民主与集中结合。
       1.学习与实践并行
       我们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前,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迫切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求我们党要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高校基层党组织更应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努力成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表率。这是因为,高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均以学习为前提。
       重视学习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生命源泉,走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将是学校基层党建的必然选择。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而学习与实践并行,以学习推动实践,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实践中顺利贯彻,用实践来检验党建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效果。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依靠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有可能达到。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更要从传统的、已经习惯的思想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深刻洞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使教育思想和理论与时代同步发展。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实践要求,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对自身学习进行调整,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出发,强调学习与实践并行,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增强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放与创新共举
       开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探求开放性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已成为开放社会的必
       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开放性体现了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是加强高校党的自身建设、提高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开放性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形成正确的决策,体现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价值性,加强高校党组织与师生员工的联系,广泛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接受党的教育和影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使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教学、科研工作起到协调与促进作用,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对高校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跳出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状态,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手段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作用的辐射面,通过党组织的内在吸引力和外在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创新是开放性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灵魂,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观念创新、科技创新、评价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机制,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要把新的教育观、发展观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中去,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开放与创新双向并举、理论与实践互动发展的基层党建模式。
       3.民主与集中结合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并没有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精神。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构建民主型党组织当成重要事情来抓。构建民主型党组织,就是要切实尊重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按照党章的规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让每个党员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强化民主管理的监督程序,形成制度,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向深入。
       三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途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学科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三条基本途径。
       1.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政治领导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只有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保证。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高校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越来越多,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打牢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上下功夫,坚持思想解放,促进科学发展。因而,和谐社会目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提到新高度、达到新境界。
       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加强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发挥政治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主阵地,才能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第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有力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能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和师生的创造活力,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能协调和化解学校发展中的矛盾,形成统一认识,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稳定发展。
       2.重视学科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高校的当然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真正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必须在教学科研领域有所作为,在学科建设中要扮演组织、协调、推动的角色。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党的路线、方针具体贯彻落实的任务,其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因而必须把服务学科建设和发展当作自己的重要目标,围绕教学科研抓党建,使党组织成为学科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在学科建设上,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强化科研人员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意识,就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思想解放的影响,带动其他学术人才和学科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以党建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
       学科建设和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主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也必须围绕这一主题来开展。高校学科建设与党建工作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对学科建设的支援和推动作用,从而导致既制约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活力,也阻碍了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高校的长远发展。作为担负先进生产力发展重任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思想政治优势,提高学术团队整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而为学科建设提供坚强而正确的政治思想后盾,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提高先进文化的创造能力,占领先进文化阵地。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分子群体聚集的地方,既是中西方文化汇集和交流的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与窗口,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因而其文化建设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快慢。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把营造校园文化置于重要位置,以其作为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利用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倡导开放、健康、科学的校园精神,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使之既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又有利于创造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原则在于,要保证高校校园文化的正确性、先进性、方向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把“思想解放”、“科学发展”作为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导向体制,对流入校园的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调控和扬弃,加强审美教育,丰富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的角色定位是因其特殊的作用而形成的。正如前文所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实践性、基础性的作用,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因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和谐社会创建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认真抓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统一思想,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基础,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搞好自身建设,针对现实要求,寻找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合理的可行途径,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