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管理科学]长沙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刘 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从产业集群的理论角度分析了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趋势,分析了长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及其融合发展基础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借鉴我国先进城市的基础,提出了长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战略和原则,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5—0060—04
       一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一)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新产业的形成,既包括了新的产业门类的产生,也包括产业由价值链低端走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了原有产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于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
       用产业集群的理论解释,产业融合是产业集群高度发达的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按照波特的理解,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如大学、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聚体。因此,产业集群不仅仅是某个产业或领域内企业群体的简单集合,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有机整体。
       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
       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最具经典的解释是宏基创始人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模型,即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价值。“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产品附加价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价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在制造业价值链中,1/4是制造环节,3/4是研发设计与流通环节。
       (二)经验借鉴
       随着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此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从而提升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
       1.北京: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北京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1999年以来,北京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通过建立实施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科技条件服务首都建设主题、北京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主题行动,为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推进了“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石景山数字内容产业基地”等创新型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设立了“北京现代服务业促进”专项计划,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推动作用。在产业重点上,一是促进汽车制造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二是推进电子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三是促进医药制造业与医药研发、物流和医疗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
       2.上海: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为先进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
       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上海市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了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例如,在微电子产业为主的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产品销售、技术服务、软件开发、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打造“总部经济平台”、“研发设计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在浦东空港、外高桥、上海化工区等产业园区配套发展物流型功能区;在安亭汽车制造基地,重点建设汽车检测、汽配零售、汽车物流、汽车保险等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3.江苏无锡:以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无锡的制造业发达,制造业规模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七位,在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中位居第三。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0%以上。同时,无锡的科技创新实力较强,2007年,8项科技创新指标居江苏省首位。为此,无锡通过打造工业设计园、高新物流中心、电信物流信息平台等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无锡工业设计园作为工业设计服务孵化平台,面向中小设计企业提供展示交易、辅助设计、快速成型、信息查询和创业服务等服务,形成了IC设计、自动控制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机械与模具设计、平面设计、建筑与装潢设计等为内涵的设计产业。
       二 长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门类齐全,发展速度快,特色鲜明。但总体规模较低
       长沙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包含29个行业大类、131个行业种类、242个行业小类,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制造业结构体系。2001年到2007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8%。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16.63亿元,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四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85.72%。以园区为载体,建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媒体、软件、传感技术等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同时看到,长沙的制造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不大。2007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为2154.64亿元,仅为深圳的15.97%、北京的20.8%。在集群化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配套性较差、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且初具规模,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98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农业,1996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工业增加值。“十五”以来,长沙服务业保持年均16.4%的增长速度,增加值由2001年的419.0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66.62亿元。从产业融合的角度,长沙的服务业表现“两大两小”的特征,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
       和邮电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足1/3;二是消费性服务业规模大、发展快,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发展慢。“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7%,增速排在中部6市之首。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大,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和科研服务业还不发达,对长沙经济发展与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
       (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处于“原生态”状态
       从产业融合的程度来看,长沙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仍处于自生自发的“原生态”状态。一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规划脱节。单纯地就制造业规划制造业,单纯地就服务业规划服务业,尚未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统筹规划;二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在制造业领域,在用地、税收和其它政策有系统的、有力度的政策,而在现代服务业,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三是抓产业集群的思路上,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脱节,长沙虽然提出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和家电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但关注的重点是生产加工环节,没有拓展到制造业的上游和下游环节;四是园区产业布局规划上,缺乏对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大多数工业园区缺乏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
       三 长沙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思路
       (一)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创新先导战略、集群发展战略和品牌培育战略等三大战略,着力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实施创新先导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开发与转化,强化自主创新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把制度创新作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保障,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专业化分工、协调发展的运作机制。
       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发展产业集群,不仅要关注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更要把上游的研发、下游的市场营销等纳入产业集群体系,延长产业链。不仅要关注制造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更要关注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
       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和品牌产品,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品牌和服务品牌,提高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显示力。
       (二)发展原则
       1.产业创新需求导向原则。以满足长沙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通过一批惠及产业、企业和园区的重大项目的实施,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为导向。
       2.科技支撑促进融合发展原则。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融合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重大平台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解决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过程中技术瓶颈和缺乏有效平台支撑的问题。
       3.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原则。注重优势和特色,重点抓好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家电、电子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烟草等制造业与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业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
       4.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产业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超前部署,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促进产业间、区域间和企业间的产业融合。
       (三)路径选择
       1.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装备制造业是长沙产业的重要支柱,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重点是加强特色产业基地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金融中心、专业化物流园区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配套、大中小企业协作的产业集群。
       在汽车及汽车零配件领域,以长沙经开区为载体,打造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汽车整车、汽车车身总成、汽车模具及电动汽车以及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汽车内饰件等产品。加强汽车模具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中心、营销服务中心、物流园等技术研发与市场营销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集产品研发、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维修服务、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现代工程机械领域,依托长沙高新区和经开区,建设长沙工程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发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程机械设计中心、技术研究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技术博览中心、应用人才培训中心等六大服务业板块。
       2.以软件技术与产业为支撑,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是长沙的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充分发挥长株潭软件技术、人才与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媒体、软件外包、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业;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带动信息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信息产业集群。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以长沙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卡通动画及衍生产业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打造卡通动画及衍生产业基地。围绕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数字技术开发服务平台、文化产品创造与交易平台、广告与会展策划等服务平台,完善创意产业链条。
       在软件外包业方面,规划设立服务外包项目专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基地。
       在制造企业信息化方面,以工程机械、汽车等制造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由示范向推广应用转变、由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应用转变、由单个企业的信息化向区域企业集群信息化的网络化转变,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过程自动控制、电子商务、虚拟制造等方面的信息化,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完善ASP平台。
       3.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重点,推动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以湖南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为核心区,大力发展先进电池材料、复合材料、硬质材料、轻质金属材料等优势领域,建立布局合理、产业更加细化的特色基地。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提升,重点扶持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配套建设新材料产品检测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企业提供实验设备、中试设备、产品检测与评价的服务。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载体,抓好基地核心区——浏阳生物医药园的产业融合,加快隆平高科技园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发展,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基因制药和现代农业三条高新技术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合成与天然产物药物开发、功能食品与基因药物创制、实验动物中心、新药检测与申报认证和项目孵化器等专业化服务平台,配套发展医药专业物流基地,
       建成专业化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大支撑体系。
       4.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促进传统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创建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抓好望城食品产业基地、浏阳的烟花产业基地等基地建设。以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绿色食品、休闲食品和新型特色食品,发展安全、环保型精品花炮。组建一批产品设计中心、包装设计中心、外观设计中心等特色产业工业设计中心、产品策划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以此促进传统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四 长沙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规划 制定产业融合专题规划。根据产业融合的需要,专题规划长沙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融合的中长期发展,制定实施方案,启动一批重大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
       制定专业型园区发展规划。以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为核心,突破行政区划界线的制约,大力发展专业型的配套园区,尤其是规划若干专业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明确各开发区、专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与功能定位,避免园区间的无序竞争。
       完善城市功能区规划。重点打造一批金融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采购中心、会展中心以及总部经济区、贸易与运输集聚区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二)建立产业融合的政策体系
       健全促进产业融合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市、县(区)设立专项资金对产业融合的重大项目、重点产业进行扶持。研发、设计、创意、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和担保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放宽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领域的准入条件,全面实行“非禁即入”,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广泛参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各类服务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
       探索促进区域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完善财政、税收分享机制,加强对研发基地、孵化服务功能区的倾斜支持,建立区域协调中地方利益流失补偿机制,为产业集群的区域融合营造优良环境。
       (三)设立产业融合的专项计划
       设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在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支持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技术检测、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工业设计等专业型的创新与服务平台。
       设立名牌工程促进专项或发展基金,对获得名牌产品或商标、国家新产品或免检产品给予奖励,对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在财政、税务、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借助名牌优势,推动企业重组,壮大名牌产品、名牌企业。
       建立数字化建设专项。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创建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楼宇、数字化园区。加强特色产业基地的专业网站建设,搭建产业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融合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在物流、信息、工业设计等领域,开展管理工程技术和支撑技术的攻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科技含量。
       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源头建设,支持企业创办各种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中介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信息服务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评估咨询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
       (五)构建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在巩固研究型大学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加快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育,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根据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不同需要,引进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国际知名培训机构,建立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进行培训,提高人才适应国际化要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