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与着力点论析
作者:柳礼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主要包括坚持一个“根本利益”、确立两个“人人享有”、强调三大“政策取向”、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努力“实现五有”。
       [关键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1-0141-04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问题的提出及其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的确定,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一 坚持一个“根本利益”,明确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强调一个“根本利益”,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花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其重中之重。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切实保障民安。安居方能乐业。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创新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因此,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的方针、政策中去。另一方面,又要从细微处着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工作中去。十七大报告上述“含金量”很高、针对性很强的重要表述,既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策取向。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关心的问题,党中央都看到了、想到了。对于方方面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都拿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二 确立两个“人人享有”,量的考核让保障和改善民生目标更加清晰可见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两个“人人享有”目标,一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一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如果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表述的话,“人人享有”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人人享有”不是特定的一部分人享有,更不是有钱有权人享有,而是,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生存权利都会享有。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并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七大强调“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人人享有”是在以往关于民生改善质的表述上,提出的一种量的考核。制度建设最需要这种量的制订与考核。“人人享有”从国家层面,把民生的改善进行如此量化,无疑是一个典范。
       三 强调三大“政策取向”,整顿分配秩序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就我国收入分配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目前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三是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四是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差距的幅度,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引起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正因为如此,十七大报告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尤其强调“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三句话”实际上就是整顿分配秩序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的三大“政策取向”。
       
       一要“保护合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是对新形势下按劳分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按劳分配制度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否定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基础上,给按劳分配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劳动者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不同的劳动者,由于能力的差距,可能会在收入上形成较大的差异。此时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当然,我们要实现的社会公平,绝不是建立在牺牲效率的基础上,而是在不影响效率的条件下,找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保护合法收入,实质上就是在寻找这个结合点,一方面鼓励和激励能人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同时,积累更多的个人财富,另一方面鼓励普通人积极创业,使自己成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人。要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只要是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凭着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收入,就是合法收入,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要“调节过高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是针对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行业收入差距过大、行业分配不公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目前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分配不公,一些垄断企业、垄断行业,在行政权力和管理体制的双重保护下,其收人大大高于一般行业和一般企业,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率、损害了公平。因此,调节过高收入,说到底,就是要对那些依靠行政权力和管理体制处于高端收入的行业和企业,理顺其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使其与其他行业与企业处于同一条起跑线。同时,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提高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待遇。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三要“取缔非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是针对分配领域存在的多种问题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效率,就是要取缔非法收入,净化收入分配的空气。应该说,经过近来一段时期内中央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收入分配中的违法问题已经得到较好整治,收入分配的非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但是,在诸多行业和领域,收入分配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中间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是群体行为,有的甚至是政府行为。因此,如何取缔非法收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按能取酬,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 着力解决“四大问题”,扩大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报告除了强调“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外,还提出要着力解决“四大问题”,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二是上学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三是社保问题。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四是医疗问题。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解决医疗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 努力“实现五有”,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要努力实现的“五个有”,就是胡锦涛在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报告中用排比句来表达的“五个有”,使我们感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实实在在。就业乃民生之本,求学乃民生之基,就医乃民生之急,住房乃民生之需,社保乃民生之盾,收入乃民生之源。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实现幼者有其学、劳者有其酬、病者有其医、老者有其养、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才算得上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当前,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更是举世瞩目。但是,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反映民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指标(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例)不容乐观;城市困难群众和尚未脱贫的农民等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亟待改善。党中央正视并高度重视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新目标。为更好地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五有”,在当前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政府责任的关系。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只要一提及“发展”,一些人更多地想到获得什么;一旦提及“改革”,就有人害怕会失去什么。“改革”与“发展”这两大取向本应相一致的概念为何会产生价值背离,这恰恰在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改革上过多地依赖于市场。要知道,人民群众的吃穿住行、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和基本教育问题,必须主要依靠政府来解决和保障。
       第二,要处理好社会建设与共享理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当然是指全体人民,而不是少数人或利益集团。既然人民是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必然也应当是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发展与改革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果实。十七大所强调的转变政绩观,把社会建设与共享理念写进执政党的工作常态和对各级政府的评价机制之中,必将有助于保障与推动民生的改善,进而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要处理好社会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民生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靠发展。社会建设也是一种发展,但绝不能是单维的增长,因此,科学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建设要为保障民生雪中送炭,也要为改善民生锦上添花。而民生的改善又必将激发全体人民的建设潜能,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正如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的那样,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