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闻与传播]20世纪中国最早的“理工科”期刊
作者:许 康 王道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介绍了20世纪中国最早的“理工科”期刊《理工》的办刊宗旨,特色和科学水平,并对该刊主编宾步程先生一生办报创学,对中国出版和编辑业的贡献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理工》月刊;宾步程;科技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8-1763(2008)01-0121-04
       一 一本从未被出版界研究的科技刊物
       关注出版史的读者可能知道近年国内一项并无争议的研究成果:20世纪中国最早的几种主要科学技术类期刊,其排序如下(仅引至1908年):
       从1900年到1907年(据《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和《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编》两书)
       
       其中杜亚泉(1873 1933)的《亚泉杂志》当然居第一位。杜氏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浙江绍兴人,白幼聪慧好学,16岁中秀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转而学习自然科学,先后自学了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奠定了理科功底。所以《亚泉杂志》文章大都是数理化基本知识。第二部《中外算学报》则为数学刊物。1904年杜氏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理化部主任,长达28年,由他编写或主持编写的理科中小学教科书及科学著作有百余种。1911年至1919年,杜亚泉还兼任《东方杂志》主编。
       其次两三种科技杂志的主编薛蜇龙与何天柱,身份应当同杜亚泉相似,当时也在上海编辑书刊。例如薛蜇龙“译述”《波兰衰亡史》(东大陆图书译印局,1904);何天柱编辑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广智书局,1903)。显然,他们都涉猎颇广,算得上“杂家”而非科学技术专家,因为20世纪中国科技史文献也未提到他们有什么自创的科学技术成果。
       那么可以看到,以“工科”与“理科”并列题名者,宾步程所编杂志竟是全国第一种,早于“中国工程师之父”詹天佑主编的会刊(1913年),也大大早于庚款留美学生为主体的中国科学社办的《科学》月刊。至于上列《理工》之前的几种刊物,各主编者的“西学”(近代科学)学历和学力也多不如他。这是中国科学史和出版史上该记上浓重一笔的伟大贡献,可惜国人太过“数典忘祖”,早已被尘封湮没。
       二 《理工(报)》版面文字透露的刊物信息
       这里以宾步程编辑的《理工(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即分别相当于公历1907年12月19日和1908年1月19日出版的两期为例。不难推知,原意是作为月刊。
       32开版面刊物的封面以花边图案框住本期文章题目。刊名“理工”二字用隶书右起横排特大号书写;以下均为竖行,右起首先“第一期目次”,接着的各篇标题及作者如下
       
       再往下又作横排(右起),共三行,依次是“编辑员宾步程”;“每月一册每册价七角正”;“印刷兼发行所上海商务印书馆”字样。
       刊物的第1页是“序”,全文如下(有“句读”式的标点,今特照原样录存):
       夫人有觉。故有物。有物。故有变。有变,故有例。例者果也。果同而因异。理科之术也。
       察物之欲。锡之自天。求例之需。成之自人。惟其欲盛。是以需至。衣食不能乏。居处不能缺。灾祸不能不避。济此者工科之用也。
       有人焉。入异国而不问俗。无意干禁而获罪。世必谓其愚矣。然而彼戴天覆地以不知之天之法生活之术而害其身者。亦与是何异。居今日世界而无知识于理工科。是违竞争生存之例也。
       理工科之与吾国之士风也。一则尚文。一则尚实。一则佶屈聱牙。一则循例而进。一则藉小智慧可以得功名。一则竭毕生之力而难尽。此盖千百年之积习使之。非吾国之幸也。诸同学忧之。于是作理工。
       刊物的第2页“弁言”极简短(原文无标点,今也照原样录存):
       “杰矣以吾国地土之腴原料之富从此科学大昌实业振兴必当有凌驾全球之一日吾愿与诸生拭目以竢之
       钱塘孙宝琦识”
       刊物的第3页边上仍标“捐启”二小字(按:应为“稿约”),其正文竖排,分行,无标点,但“理工”二字有号,全文作:
       留学欧美诸君鉴
       敝同人现集留欧同志组织“理工”学报以期输入理科工科学术于吾国
       诸君子博学宏文尤热心宗国倘蒙
       不弃赞成斯学望即
       賜教敝同人并所担专科寄至留德学会转交“理工”报收启。
       接着用横排大写德文刊载了编辑部地址
       
       从上引几页文字已可看到,这份科学技术期刊创办于1907年冬,主编(唯一署名的“编辑员”)是宾步程,属“(中国)留德学会”。参加者有“留欧同志”,即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编辑部设在德国柏林,印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同仁忧国忧民,“居今日世界而无知识于理工科,是违竞争生存之例也”,故积极传播理工科知识,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刊物得到清廷驻德公使孙宝琦和随员江国珍等人赞助。
       三 《理工(报)》办刊特色和科学水平
       上节各段还表明,宾步程等人遥居海外万里之欧洲,心系祖国,敢为天下先,将大学“理科”和“工科”知识合并介绍。比起杜亚泉、薛蜇龙、何天柱等人所办刊物,起点更高,知识更深,而且简称为“理工科”,似属首次有这一说。他们将编辑和印刷发行部门分开,虽非首创(留东学生已有先例),但远隔万里的“遥控”,经济上法律上胆子也够大。借助孙宝琦公使,除了经费的好处,肯定也包括便于在国内印行的考虑。一本32开本的刊物,印刷与携带都较方便。
       在编排技术上,该刊也有一些巧妙安排:
       1),封面直接显示该期文章目录,既节约了目录页(经费),又使购刊者一目了然,订户拿到刊物就先睹为快。
       2),刊名用大字横排,附带其他相关文字也跟着横排,尽管在同一页横行与竖行文字混排时(例如封面),都按右起;而在发表数学、化学等文章(内有方程式,平衡反应式等)时,该刊大胆运用了左起横排,这在那时的中文刊物极为罕见。这样一来,同一期刊物的文章既有整篇竖排(右起),又有整篇横排(左起),如何便于阅读?宾步程的原则是:前者从封面起,装钉线在右,右手顺翻页;后者从封底处往回看,装钉线在左,左手反翻页。两种文章的分界处,安排全书的“附录”(而不是在刊物的最后面)。
       3),数学式,化学式,物理学、力学、机械学的公式,图,表,单位等,均尽量采用国际通用表达形式,避免以往传教士与国内学者合译科技书时仍用中国传统数码及生造符号的尴尬局面。
       4),文章已采用标点断句,即最简单的一个小圈,而不是流行的“句读”每字右旁一圈(到停顿处无圈);另有书名号,并可作引号用。
       该刊编撰人员有限,大家还是留德(中国学会或称中国club)大学高年级学生,不可能全力投入办刊。于是宾步程等注意广泛发动群众。从上文稿约启事可见,不但利用全德全欧的留学生,还想征求美
       洲的留学生来投稿,真可谓全球动员。
       人手虽少,干劲不小。居然从第一期起,还试图设立读者信箱,解答疑难,切磋学问,加强互动。请看,在封面反面(封里)印有:
       理工信箱函式
       
       信箱
       投函理工信箱者注意,本报业已约定同人,仿欧洲各月报旬报日报之例,附设信箱一门。凡我內地各士商等界,如遇欧洲之实业有不甚明晰者,如铁路矿务制造工艺机器商务银行船政仪器图书政治堂章以及一切专门学问之疑问等,无论该投函者是否定阅本报,本同人一概不计,罄力登报覆答。但问题宜专而不宜泛,宜短而不宜长,新学名词宜照录洋文,不宜译汉,务请投函诸君鉴而遵之。
       “理工”特别谨启
       关于刊物文章的知识内容,基本上可以判定是这些留学生学过而且有些心得,感到有用或重要的部分,公诸同好。理科方面属基础知识,来源于人类几千年的积累,特别是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中的新成果,不能要求他们(刚从科举制挣脱出来,在德国大学学到专业课程度)提出多少创见。而几篇应用技术如“利用空气制硝石”,第二期马君武的“改良苏达制造法”,都是后来我国实业界(如范旭东的永利公司)的主攻方向,宾步程的“机器原件”和第二期的“办厂规则”,更是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给读者启迪。
       四 有关主编宾步程的情况
       宾步程,字敏介,号艺庐,属文常自署(宾)敏陔,湖南省东安县人,年幼时便一心向学,以颖悟见称。两湖书院1890年由张之洞创立,到1898年已“一洗帖括词章之习,惟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开设经、史、地舆、算学四门,分日轮习,后来还有化学、博物学、兵法、兵操等课程。著名科学家华蘅芳、邹代钧等都曾在此任教。少年宾敏介从东安家乡一路餐风宿露,步行千里,来到武昌投学。张之洞见他如此吃苦耐劳,就给他取了一个学名叫“步程”,以示赞许。宾步程就一直使用这个学名,表示不忘恩师提拔[。
       1902年,张之洞兼管全国学务,代表总理学务部门规定:“泰西各国,或以道远费多,资送甚少,亟应广开风气。着各省督抚,选择明通端正之学生,筹给经费,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其才,以备任使。”自己也率先从湖北选送学生,实际步骤是1902年先派留日师范生,黄兴等被选中。1903年选派江南陆师、水师学堂各8人分赴德、英学习陆军、海军。另由继任湖广总督端方从湖北选派学生赴比、德、法、俄四国,其中赴德国者共8人。宾步程就由张之洞、端方先后选拔,是20世纪初年派出的这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生。最初学习陆军(骑兵),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深感“兵战不如商战”,兵战没有雄厚的工业支撑也无法维持,唯有实业救国才是真正可行的。便改入柏林帝国工科大学,着意于“兵学制造”,学习机械工程历经6年。
       宾步程除了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以外,还接受了孙中山先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中国留德学生会由宾步程倡立,被选为首届会长。孙中山1900年以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失败,亡命美洲,宾步程等人主动邀请孙中山赴欧在留学生中发展“革命同盟”的组织,1905年,孙中山亲往德国,宾步程作为学生会会长,热情接待,并秘密加入了兴中会,还把自己的寓所作为同盟会驻德通讯联络处,集合志愿者入会。
       孙中山离欧前往日本筹组同盟会,川资无所出,宾多方筹措,借用留德学生会会金,共合5000法郎给孙中山,宾自己则在后来的两年里省吃俭用,陆续还清会金。当黄兴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出走南洋,宾步程又集资2000马克相助。宾步程既与黄兴同学同乡(湘),又予孙中山鼎力支持,两边关系都极深,虽遥处欧洲,成为同盟会元老,当之无愧。
       宾步程在德国刻苦攻读,还参加实习和考察,足迹遍及欧洲20余国。《理工》刊即编于其时。宣统二年(1910)宾步程学成归国,并未急于加入清廷“游学生毕业生考验”求取功名出身,担任的第一项职务是粤汉铁路长沙一株洲段工程师。宾步程对辛亥革命热烈拥护,他也极关心长江以北的京汉铁路与江南铁路的沟通问题。民国元年宾步程就提出了“建设武汉纪念铁桥”的建议,非常巧妙地将武汉长江大桥的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结合起来,而且从技术上提出了可行性论证。
       1912年2月,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与陆军总长黄兴,通过《申报》发表消息召他前来,任命宾步程为金陵机器局局长。不久,袁世凯纂夺革命成果,派人刺死宋教仁,孙中山、黄兴发动“二次革命”,兵败,宾步程也逃走。1914年(民国3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诚邀宾步程出任校长,长达十年。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因此,宾步程也可算为湖南大学最早的校长之一。还兼任过湖南造币厂厂长,又出任过水口山黑铅炼厂厂长,水口山矿务分局局长。民国五年(1916),湖南成立矿学研究会,宾步程当选首任会长。该会以“灌输商民知识,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并出版《矿业杂志》(1917年3月创刊),它和湖南《实业杂志》一样,都是当时全国办得最好、最早的行业性学术杂志之一,对于介绍工商矿业知识,促进技术创新,发挥了很大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宾步程为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手书“实事求是”校训,在岳麓书院讲堂两旁题写楹联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两联首字嵌入“工业”二字,既揭示校名,也警示了教法和学风。当时青年毛泽东经其师杨昌济介绍,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寄读自学,与同伴蔡和森、张昆弟一起研探革命真理,经常看到这些文字。据湖南现代史家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精华可能给毛泽东哲学思想以启迪。
       宾步程淡出工程教育任职后,深居简出,专心从事著译,介绍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正式出版的著作有《机算集要》、《桂游日记》等。还有一些书稿未能付梓,如《读史杂记》、《集古医方考》、《集古工艺考》(又名《中国历代考工记》)等。1932年,宾步程在长沙创办《霹雳报》,自认“以平生从事铁锤斧烧煤加油之人”贴近基层民众的立场,“以在野之眼光,本之天理人情风俗历史,发为议论,以贡献于当道之前”。晚年结集为《艺庐言论集》(前集三卷,后集四卷)印行。1937年抗战初起,国民政府任其为湖南省府委员,佐省主席张治中,并兼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难民救济总署署长。《国民日报》系湖南省政府机关报,易君左为总编辑,宾步程在有关省情的大问题上,发表了一些有份量的文章。
       宾步程一生办报创学,对于前一世纪初期中国兵工实业建设、教育兴办,甚至社会风气具有一定贡献。在中国出版和编辑史上,也应记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