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管理工程]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估
作者:何平平 唐任伍 马 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厘清政府效率概念后,设计出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1999—2003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政府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政府效率;指标设计;指标体系;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5-0068-04
       一 问题的提出
       政府效率较低被视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提升我国的政府效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调了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效率是与政府绩效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行政效率”(在此与政府效率同义)界定为“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行政活动付出的代价与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率”,并且“判断行政效率的高低是很复杂的,不限于计量人、财、物等的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还包括对社会效益的评估”。行政效率讲求行政组织和人员在行政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定性的和定量的行政效果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因素之间的比率关系。严格的政府效率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绩效则是一个包括效率但又比效率更广泛的概念。行政效率讲求的比率多是针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尤其较侧重于行政内部关系,衡量政府效率高低程度主要是通过行政后果来显示。
       目前对政府绩效的评价研究较多,而对政府效率的评价研究较少。而评价一个国家与一个省、(地)市、县的政府效率的思路类同,但在具体的指标设计方面以及指标权重选取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则探讨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的评价问题。
       二 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政府效率的内涵及特征,本文对政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有关判定指标的甄选,除了按照统计学上一般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如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系统性与综合性外,还遵循以下具体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的行为应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可考核性原则。指标体系能够成为相关部门的社会可考核的工作性指标。否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政府效率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力求规范且通俗易懂,便于获得,易于测算,并注意与其它统计口径相协调,以便于不同统计数据之间的“对接”和不同统计目的、统计活动所得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本文借鉴国际上对政府效率综合评价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确立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提供、政府规模、社会保障、居民福利”作为5个一级指标,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确立“科教文卫、公共安全服务以及气象服务”三个二级指标;在政府公共提供方面,确立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两个二级指标。并进行46个基本指标的选取(见表1)。限于篇幅,本文不对各指标被选的理由及其含义进行具体解释。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修正的德尔菲法。首先作者借鉴相关研究对权重的分析,先行确定一套权重集,对各个具体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标度,再提交有关专家进行德尔菲法(Delphi法)调查。此次评估发出调查函60份,调查对象涉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高校教授及企业高层主管,回收52份,回收率86.67%。通过对专家学者所填写的《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专家意见调查表》进行汇总整理,分别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当各指标标准差都小于4时,说明各位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据此,以各指标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三)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评价一个地区政府效率有多种指标数值,不同类型的指标数据反映出的政府效率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不同地区人口和面积,有大小之分,就指标的绝对值而言,大地区肯定要比小地区高,但这并不等于大地区的政府效率一定比小地区高,这就需要进行综合比较。同时,总量指标、人均指标等不同类型的指标数据之间,需要有可比性。本文采用逐级加权合成的方法对各地区政府效率进行测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对基本指标的原始值采取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阀值法公式如下:
       XI=(Xmax-Xi)/(Xmax-Xmin)
       其中,XI代表第i个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所得值,简称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Xi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阀值法只在基本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时使用。
       其次,采取加权求和方法,比较决定出相对排序,得到相应指标位次。线性加权求和公式如下:
       F=∑XJ×WJ
       其中,XJ,=∑wi×XI为第,个指标加权合成值(第J个指标是第i个指标的上一级指标,wi是第i个基本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而WJ是上一级指标相对于总指标的权重。将各指标的XJ进行排位比较,就可得到这一级指标的排位。同时,XJ还继续作为这一指标的原始值,参与总指标的加权合成,确定最后排位。
       
       
       三 实证研究
       根据已选定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选择1999—2003年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统计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合成,表2列出了起始年1999年和截止年2003年两个年份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效率及其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
       1)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政府效率一般比较高。如北京、上海与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及东部沿海省域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和福建的政府效率排位居前。
       2)在评价期内,一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政府效率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由下游区升入中游区;福建省由上游区掉入中游区、吉林省由中游区掉入下游区。
       3)一些中、西部地区省份的政府效率排位出现上升现象。如安徽、陕西、河南、湖南、四川以及青海和新疆。而这些省域政府效率排位上升主要靠政府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公共提供的改善所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