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管理科学与工程]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征兆、成因及其改进策略
作者:袁 凌 刘 星 聂菁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群体决策极端化容易使个体和群体丧失理性,最终导致决策偏离正确轨道。文章从分析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征兆出发,深入研究极端化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并进一步探讨改进群体决策,防止极端化的措施。
       [关键词]从众效应;群体思维;极端化倾向;群体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4-0058-04
       一 引 言
       群体决策是相对个人决策而言的,是指由多人共同参与,共同协商讨论而作出的决策。以往的群体决策研究大都围绕着两个概念在进行,即“群体思维”和“从众效应”,这两个概念是Janis等人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是学者们对群体动力学进行批判,对参与型管理进行反思的一种结果。这两个概念让人们开始关注群体决策的缺陷和不足,并重新审视群体决策中领导风格、组织形式、决策过程等因素对群体决策可能造成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在对这些相关过程变量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与这些效应密切相关的另一现象——群体决策极端化却很少关注。上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曾提出过“冒险性迁移”等相关概念,但也一直缺少深入研究。
       学者们在集中深入研究群体思维、从众效应的背后,似乎隐含了一个这样的共识,即群体思维、从众效应对决策质量是有害的,必须尽可能克服。但事实上,群体思维、从众效应并不能看成最终结果,它们作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现象,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本文设想一种新的思路,从对已经发生了极端化的决策结果的分析出发,逆向寻找引发极端化的各种因素,这可能会更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之道。
       二 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征兆
       群体决策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决策方式,它本身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相当多的群体决策并没有如我们预期的那样高质。相反,相当多的群体决策存在“两极化”现象,即群体决策向更具风险性的决策转变的倾向更为明显,更倾向于夸大冒险性或谨慎性。它是群体决策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称之为群体决策极端化。这里可以做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比喻,我们把群体决策中各个决策者看成一堆“正”、“负”符号,有的代表“正”号,有的代表“负”号。所谓群体决策极端化,就是说这一堆“正”、“负”号在经过相互作用(群体决策)后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正”、“负”符号相抵消,相反,这堆原本“正”、“负”夹杂的符号经历相互作用(群体决策)之后,要么都变为了“正”号,要么都变为了“负”号,表现出高度一致,从而走向极端。
       群体决策走向极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群体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群体力量被紧紧地拧在一起。但是,这种美好的表象却有可能是以牺牲正确决策为代价的。相比个人决策而言,它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而身处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并不知道群体决策是否已走向极端,事实上,我们也很难设立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来判断群体决策是否极端化及其程度。因此,我们转而寻找一些外部特征来分析群体所处的状态,判断群体可能犯极端化错误的概率。一般来说,一个群体如果表现出下列现象,这个群体极可能已进入极端化的陷阱。
       (1)群体过分自信。群体总认为自己的决策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从而看不到潜在的危险和外来的警告。
       (2)群体以自身利益作道德标准。即群体相信自己所做出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
       (3)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群体对外成员(对手)的看法刻板化,不屑一顾,认为本群体具有特殊的优势,一定会获胜。
       (4)本群体利益至上。即过度维护本群体利益,甚至敢于违背平等、合理的一般社会准则。
       (5)从众压力与自我压抑。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群体内部成员相互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数人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而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或变得没有主见,从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6)全体一致的错觉。从众压力和自我压抑的结果,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这种表面的一致反过来又会使群体决策看起来更合理。
       (7)某些成员积极扮演“卫道士”的角色。这部分成员对于自身是否真实客观地发挥着决策个体的作用似乎并不在意,他们更乐意扮演群体秩序的维护者,他们积极维护着群体一致性,对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引导或施加压力,有意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和资料,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8)激进冒险的提议不受制止。在群体决策中,总有可能出现一些夸张、偏执的提议,这些提议在群体中不但不受压制,有时甚至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决策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并不怎么关心决策的合理可行,而是更为关注自己提议所产生的影响,为了引起足够的关注,决策个体极有可能抛出一个比一个更冒险、更极端的提议,整个群体开始向极端化迈进。群体决策极端化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决策极端不合理,决策执行困难重重,要么执行成本大大增加,要么根本无法执行下去。总之,整个群体将要为极端化付出巨大代价,蒙受重大损失。
       三 群体决策极端化的成因分析
       群体决策本身具有强大的优势和魅力,但并不是任何群体决策都能够将自身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群体参与者的素质,群体的组织结构和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群体决策的质量。
       (一)决策参与者
       任何群体都是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一定的行为规范(包括非正式规范),为了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一个集合。因而,群体决策说到底还是一种个人决策的整合,个体的素质和水平,是群体决策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个体在下列方面的缺陷极易成为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前提和诱因。
       (1)职业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决策参与意识不强以及缺乏公共责任感,他们对群体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关心、考虑不够,更加关注如何使自身在群体中得到最大好处,同时承担最小风险。因此,他们在决策时往往见风使舵、推波助澜,为群体决策走向极端提供一股强大的基层力量。
       (2)心理素质不强。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心理上所具备的基本条件、状况和特征。较弱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情绪不稳定,独立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等方面。
       (3)能力水平有限。主要表现在决策知识、技能的欠缺,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及较低的决策分析能力等。事实上,能力水平差和决策极端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个体因为能力有限,自己提不出好的建议,往往有可能成为他人的自愿宣传者和吹捧者,而且还容易被人利用,因此也可能推动决策走向极端化。
       (4)一部分人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群体中,单个人的声音都显得较为微弱,大部分人都处在扮演小角色的位置上,一部分人决策能力有限,很难提出真正有内涵、有吸引力的决策,但又想在群体中引
       起更多的关注,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达到这个目的的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在决策时出语惊人,夸大事实,带动群体朝极端方向迈进。
       事实上,群体中的个体,并不都是处在一个完全相同平等的位置上,领导者发挥着比普通个体更显著和直接的作用。因为在管理和决策实践中,领导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领导者的偏好往往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人们通常还存在着以权力为中心的倾向,这也会使领导者的情绪和态度感染和影响群体成员的一致性响应,使群体决策受到领导者个人偏见的影响而出现极化的可能。
       那么,领导者是怎样对群体决策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的呢?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领导者的偏好在群体决策中能转化为群体的偏好,并且在群体的推动下其偏好程度会更强。领导者主要通过对决策相关信息的处理和沟通、对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和群体内冲突的处理、对决策规则和决策程序的制定来控制、引导决策方向。
       (二)决策组织
       群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置身于群体中的个体,不可避免要受到群体的作用和影响,群体行为也会表现出不同于个体行为的独有特征。从群体的角度看,导致群体决策极端化主要有下列方面的原因。
       (1)群体中的个人责任相对分散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处于群体讨论及决定的情况下,因为最终的决策责任由整个群体承担,所以群体成员就会比独自承担所有责任时更能够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达自己。特别是当群体成员追逐短期利益的要求强烈、对个人利益的关心超出对集体利益的关心时,追逐企业利益就会只是作为寻求个人利益的外壳,保守或冒进的主张就会遇风上扬,乘势而发。同时,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会得到较多相关决策的信息,也容易使一些成员产生出一种错觉,即群体的看法或意见总比个人的意见完善可靠,因此大多数人对群体的决策过于乐观,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并提出异议。这样,群体决策的程序便简单化了,由提出各种意见转化成为提出的意见寻找合理的借口,导致群体思维。在多数意见相似时,成员会把别人的意见作为自己意见的印证点,也会支持与自己倾向相近而又趋向极端的意见与态度,同时排斥少数的异己建议,一步一步将群体决策推向极端化。
       (2)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首先,一个群体如果其成员在能力、地位上的差距过大,就很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导致少数能力强,地位高的人吞噬其他多数成员的决策意见和要求,他们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这样,表面上的群体决策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少数人决策,其他人只是起到附和、跟风的作用;其次,一个群体如果其成员在诸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利益等方面共性过多,即同质化程度太高,也容易导致群体思维面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过分追求单方面利益而出现极端化倾向;最后,决策规则和程序不合理,这容易给成员心理暗示,鼓励冒险。比如有些规则提前为决策指标设立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3)群体环境过于封闭、压抑。这里的群体环境主要指人文社会环境,包括群体与外部的关系、交往及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组织文化等。就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一个群体处于孤立、封闭的环境中,与外部缺少交流甚至对外部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这样的群体自身往往就容易片面、偏执,又由于与外部隔绝,缺少合理的参照和对比,就会在片面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走向极端。就内部环境来讲,如果群体之间缺少合作精神,相互之间过于攀比和盲目竞争,而群体又处于一种崇尚冒险的组织文化之中,那么,这种群体中的成员无疑会倾向于采取越来越冒险的决策,而将决策是否合理抛之脑后。
       (4)扭曲的群体凝聚力。所谓扭曲的群体凝聚力是指一种潜藏矛盾的团结假象,而实际上群体成员之间并非高度一致或相互赞同;成员的团结与一致完全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实际上并不牢靠;它还意味着某种集体意识或伪集体意识对成员个人理性的侵蚀。扭曲的群体凝聚力是一种不真实、不健康、不正常的凝聚力。它导致群体盲目追求表面的高度一致,却并不理会决策的内容和实质,甚至不负责任地、如滚雪球般将群体决策朝一个方向越推越大,直到走向极端。
       四 群体决策极端化的改进策略
       极端化作为群体决策的一种病症,其病因复杂多样,既有个体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体方面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是,改进群体决策质量,防止极端化也不是无计可施。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极端化的危害并充分地了解它的成因,那么,极端化的危害就已经消除了一半。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高个体素质,转变领导模式
       个体理性是群体理性的基础,导致极端化的各种因素最终是通过决策个体来起作用的。较强的自身素质能有效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减少群体思维、从众效应等,这就要求:
       (1)个体要不断自觉提高和强化自身的公共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较强的独立参与意识等。
       (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决策心理知识和技能,并加强日常的有意识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个体要通过不断学习思维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和经验总结,不断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和多向度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4)个体还要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决策理念、决策分析模型、现代决策技术,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和思考来提高综合决策能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身偏见与固执,防止过分使用权力,转专制型领导模式为民主型、开放型领导模式。
       (二)改造群体结构与环境
       群体结构与环境的缺陷容易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组织出现群体思维、从众效应等现象,从而降低决策效率,在一定条件下使群体产生盲动,做出非常极端化的决策。因此,改造群体结构与环境,对改进决策质量,防止极端化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群体建设的主要方向就是营造平等、互补、合作的成员结构,打破群体的封闭性,建立开放性群体。
       首先,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群体内的成员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群体成员的水平、能力都高,群体决策的水平就一定会高。合理有效的群体结构应该是成员地位基本平等,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背景有一定差异,同时又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其次,打破群体与外界隔绝的状况,将群体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使群体在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中吸取他人精华,去自身糟粕。改善群体环境的方法很多,比较简单可行的做法有:
       1)邀请外部人参与到群体中来,或请外部人对群体进行评价、建议。2)与相关群体建立兄弟关系。孤立、封闭的群体往往因为缺少参考、对比而不能准确识别自身位置,经常“极左”或“极右”。3)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4)群体内建立独立小组,加强内部沟通。这种方法是作为防治群体思维而提出来的,但它对防止极端化同样有效。它可以鼓励不同意见,防止“一边倒”情况的出现。
       (三)加强对群体决策的过程管理,及时纠偏
       过程管理是指通过确立固定的程序,保证群体及时审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步骤。只有在过程上限制群体思维的生长空间,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止失败决策的产生。在群体讨论前,要充分准备好相关信息和资料,及时公布给相关成员。信息在决策中至关重要,学者阿伦森说:“当客观现实很模糊时,别人就成了信息源。”在讨论中,要明确目标与要求,抓住主题,集思广益,调节气氛,及时引导,客观评价,循循善诱,防止相互攻击、偏见占上风的可能。初步结果形成后,可安排第二次或其他形式的讨论,给不同意见者提供表达困惑和建议的机会,也使赞成初步结果的人经冷静思考以后提出补充与完善的意见。
       (四)积极利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技术
       当其他情况暂时无法改进时,方法就成了重要变量,好的决策方法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对一些现代决策方法和技术,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ElectrOnic meeting)、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进行适当改进,能有效减少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出现。群体决策走向极端与决策参与者的素质和决策现场的气氛分不开,在一个威严的领导者和压抑的会议气氛下,大量提议和想法被压制在无形之中。可以借鉴德尔菲法和电子会议的做法,将与会者相互分开,只反馈意见不透露名字,这可以有效地消除权威的影响,从而鼓励所有人大胆发表意见,真正做到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当然,这些方法有赖于现代通讯传播技术提供技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