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闻与传播]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摘要)
作者:彭一中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文章分析了书院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历史特性,论述了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现代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书院文化开发;先进文化建设;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7)02—0141—04
       文化总要与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要与该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阶段,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支柱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有力地提高着社会生产力。适应这一时代的文化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至今还是全世界人们苦苦探索的问题。湖南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2006年研究、构建了《书院文化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设与使用,对书院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对探讨现代文化、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将书院在漫长历史时期所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先进文化。
       一、发掘书院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书院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书院产生于唐代,上承先秦诸子私学、汉代精舍的优秀传统,由于不断满足因书籍广布而剧增的读书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来,书院则能秉承开放的传统,接纳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与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连接古代与近现代教育的桥梁。书院由唐自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总数在7000所之上。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自明代开始,书院制度也逐渐被移植到国外,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甚至意大利、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机构,为中华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20世纪初,作为制度层面的书院从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之后,研究者开始对书院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至2000年,在书院研究的数十年时间里,大陆学者发表了学术论文1500多篇,论著60多部,港台学者的研究论文有150多篇,论著20余部,韩国、日本和美国学者也积极参与书院研究,仅韩国学者就发表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从书院史、书院教育、书院制度、书院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等方面,对书院及书院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书院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状况
       目前,在因特网上展示国内外书院文化信息的专门网站或数据库,有中国文化研究院建设的“灿烂的中国文明”网页,设有千年历史、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天下名院等4个栏目,扼要介绍中国岳麓书院等11家名书院的基本情况;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建设的“书院数字博物馆”网页,设有今日书院、书院漫游、书院藏品、书院史话、楚材斯盛、教学科研等6个栏目,介绍岳麓书院的部分原始文献资料和部分现代的书院研究文献资料。另外,“白鹿洞书院”、“振文书院”、“求是书院”、“新华网江西频道”、“长江水利—长江文化”等网页则对书院旅游信息有所报导。
       湖南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书院文化数据库》设立了书院一览、书院人物、书院文献、书院揽胜、书院百科等五个栏目,完整地收录了书院基本信息、书院相关人物信息、书院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书院相关的图片、图谱、多媒体资料、文物等文献信息。文献类型主要是以全文收录的文献为主,同时也兼收了一些条目、图谱、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其它多种文献类型。其中书院一览按国别地域分别列出了全球近7000家书院的列表。点击某一书院后可按照导航框架的排列展示该书院完整的资源体系;书院人物下分书院山长、书院生徒、讲学名家、其他人物、研究专家等小类,通过人名可检出该人物的生平简介、主要成就及相关资料;书院文献下分原始文献(按篇目、书目和图谱分别收录了碑记、序跋、书启、谕折、讲义、课卷、诗词赋、楹联、书院志、规章、讲义、语录、课艺、诗文集、同门录、藏书刻书目录、古图谱、其它),研究文献(下分综合研究、书院历史研究、书院教育研究、书院与学术学派、书院藏书研究、书院刻书研究、书院祭祀研究、书院学田研究、书院建筑文化、书院与地方文化研究等类目);书院揽胜按文物、图片、视频资料等类目收录了与书院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书院百科包括书院史话及书院的相关知识。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彭一中:书院文化开发利用与先进文化建设及图书馆发展的关系湖南大学图书馆《书院文化数据库》研究建设组在对宋、元、明、清书院与中华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发掘,即在考察中华文化发展状况的同时,又将书院置于中华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之上去考察其兴衰及其特点,深入探讨中国书院传统与中华文化创新的关系,拓宽书院研究的领域,使研究人员对书院的文化功能、书院的社会影响、历史地位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书院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建设
       (一)书院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历史特性
       书院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和实践的积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准则、生存智慧、处世方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书院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的依据,是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源泉,从根本上讲,中国书院文化作为价值系统,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如果丧失了,也就丧失了民族自立的根基。人类社会具有从过去到现在发展的过程性,那么,人类文化就具有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适应性。虽然具体到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有其差异,但就总体而言,莫不如此。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从来都表现为从源到流的过程,从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演变的。实际上,一切现代文明尤其是其精神因素,不可能不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从世界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开掘几乎全部是其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书院文化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紧紧相联系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书院文化在生产方式层面,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经济基础层面,它建立在封建私有制基础上;在上层建筑层面,它突出伦理和政治功能,与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相联系。因此,它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具有历史局限性。中国书院文化是民族的,因而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书院文化是时代的,因而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中国书院文化是历史的,因而又必须是予以批判和创新的。随着文化研究和对书院传统文化反思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新的文化不仅必须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而且民族传统文化还应是我们创新的主要文化资源。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不论我们主观上是否否定,传统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精神纽带。中国书院传统文化依然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豪感和群体归属感,发挥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维系民族团结的作用。
       (二)弘扬书院文化有利于现代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继承固然离不开历史,但更重要的还是依赖于社会实践,书院文化能否得到传承和如何传承,必须依其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实际发生作用以及如何发生作用来确定,继承书院文化是手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目的,凡是与现实相脱节的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终归难以传承下去。因此,在书院文化的继承问题上,我们必须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现实所用。继承、选择的目的和标准,都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按照自身的需要,对中国今天的现代先进文化建设有用、有利的就继承,无用的就不继承。要从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对书院文化中积极的形式和内容的系统转换,寻求其中的理论资源、民族智慧、经验教训,为解决当今的先进文化建设发展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历史借鉴,用以补充与丰富现实斗争的智慧和经验。江泽民同志1997年11月1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既有现实的根据,又有历史的渊源;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潮流,又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与进步”。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谈到:“改革开放,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地发展。”我们要把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洗礼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文化精神。
       
       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以继承为主线的,但是,如果仅仅继承,没有超越,民族传统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前,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得到继承。历史证明,文化的成功继承,总是与超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继承必然是有所超越,实现历史的跨越,让优秀的思想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从而形成服务于现实社会实践的崭新文化。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方针,善于用社会主义精神并且能够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对我们的书院文化遗产作出科学梳理、现代诠释和必要改造,我们就能找到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契合点,就能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奠定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依托之上,使之获得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体形态,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道德条件和文化价值机制,为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
       三、图书馆与现代先进文化建设
       (一)传播、建设现代先进文化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
       图书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人类的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图书馆是社会教育中心,它面向社会,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而开展服务工作,是对人们进行长期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以自身独有的优势传递科技情报,开发知识信息,成为科学技术交流、传递、研究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坚持宣传科学真理,传播文化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发挥了其他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为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它通过知识导航、知识挖掘、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直接参与知识的交流、转移、扩散甚至知识的生产,引导人们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现代先进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从而推动文化创新。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和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能够面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二是能够面向社会,开展大众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冲击与融合日益频繁,引起各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变化。图书馆必须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迷失自己。第一,在馆藏建设方面,要严把采访质量关。在书刊、光盘、数据库、电子音像制品等采购上,要明辨良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保图书馆成为先进文化的集结地,使读者始终能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第二,图书馆要着力耕耘好信息网络领域。一方面,我们要将来自国内外的无限、无序和不稳定的网络信息筛选、分类,将其健康有益部分尽可能做到无时滞、无垃圾、无遗漏的提供给我国广大网民。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成有序的网络信息和信息产品,在互联网上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渠道,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争取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第三,图书馆是开展公众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海量的文献信息,良好的服务,优雅的环境和先进的设备,为公众终身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和理想园地。特别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根据公众的需要还能够举办各种讲座、展览、培训、报告会等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倡导读书风气,使社会公众在图书馆这个知识殿堂里,扩充自己的文化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实自我,实现自我。
       (二)用现代先进文化理念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
       当代图书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散地,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华,坚决抵制和剔除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内容的落后文化,剔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力求“集散”那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现代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即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窗口及载体。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和利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技术和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把图书馆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以保证完成社会主义新时期所赋予图书馆的光荣使命,保证不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图书馆能否坚持传播和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把图书馆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关键在人。有什么样的人,就办什么样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一批具有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的人会把图书馆办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必须深刻领会和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身抵抗力,增强鉴别优秀与落后文化的能力。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度,从国家和社会主义命运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和处理图书馆的每一个问题,以保证图书馆永远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净土和典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