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听]多远,多近
作者:■杜 丽

《人民文学》 2001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光猪六壮士》(TheFullMonty),那就是:六个失业的钢铁工人为生活所迫,一起去跳脱衣舞。
       这个构思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钢铁工人"。钢铁工业作为工业时代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重工种,赋予钢铁工人极大的男性魅力","钢铁工人"往往与男子汉、力量、阳刚之气等词组联系在一起,而一旦与"脱衣舞"相联系,就会造成强烈的喜剧效果。若换了别的工种,比如说纺织女工、印刷工人等表现力就相对弱了。
       第二个关键词是"脱衣舞"。失业看来是"后工业时代"一种全球化现象,我们这里叫"下岗",国内也有反映下岗工人的电影。失了业自然要再找工作谋生,如摆摊、送报、做小时工、做清洁工……电影要表现这些也未尝不可,很生活化,很真实,苦戏做足,很会感人。但这都在常规想象范围内,再说,《偷自行车的人》已经做得很好,很难逾越了。而跳脱衣舞则是反常规的构思,容易出奇制胜。与"脱衣舞"相联系的是金钱的诱惑,是"被穷困所逼",这样表现失业者的窘迫处境,不啻于四两拨千斤,有事半功倍之效。
       "再就业"往往要比原先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这且不提,只说找工作的过程就足够让人沮丧,对失业者来说,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失去尊严。
       所以,上述构思里其实隐藏着第三个关键词:"尊严"。失业已很没有尊严了,失了业找不到工作去跳脱衣舞就更没有尊严了。但这六个人之所以不去做超市警卫等工作而选择脱衣舞,恰恰是因为高额收入可以帮他们挽回男人的尊严。这样看来,这部片子又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六个失业的钢铁工人如何在学跳脱衣舞的过程中重拾信心、重建尊严。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主旋律"影片,表现的是最俗套、最古老的命题。但艺术是最不怕古老的,关键是看如何表现--这就要靠构思的大胆出新。
       我们通常在构思上最胆怯,心慈手软,缩手缩脚(在具体表现上则大胆过分,匪夷所思的伪细节比比皆是),比如说,表现贫穷就是卖血,但是试试这样的思路:表现电视如何控制人,竟把一个人的全部生活世界都变成一个大摄影棚(《楚门的世界》),谁看了不心惊胆战。艺术构思得离生活越远越好。
       二
       虽说有了好的构思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具体做起来,仍有许多难度在克服,比方说,重头戏该放在什么上面?
       豫剧《穆桂英挂帅》讲的是外敌来犯,五十三岁高龄、退隐二十年的穆桂英挂帅出征的故事。最近在保利剧院看马金凤的演出,不由得再次感叹戏曲在表现上所抓之准--全剧的重点是第二场"接印":穆桂英的独子杨文广兴冲冲把帅印抱回家,母亲一见帅印,吓得发抖,一个巴掌打过去,命人来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儿子,然后金花搬来佘太君……
       而对《光猪六壮士》来说,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戏点是这六人如何下决心去干这件事,但编导恰恰将这点轻轻带过:他们很容易就去干了,过程简单极了--
       片头:二十五年前这个钢铁城市的繁荣景象。
       第一场戏:废弃的厂房,吉斯和大卫,还有吉斯的儿子在偷钢材,被门卫反锁在厂房里。
       第二场:偷运钢材落了水,儿子抱怨吉斯净干偷摸之事。回来的路上见一群妇女排长队购票看男脱衣舞表演,三人从厕所翻进去,正好看到观众席上那沸腾的场面。
       第三场:吉斯和大卫在求职处填申请表,谈起脱衣舞票价,一算,一场演出收入竟有一万英镑,两人呆住了。
       第四场:吉斯去前妻家领儿子遭拒,前妻还索要七百镑抚养费,否则就收回儿子的抚养权。
       第五场:吉斯和大卫已在为准备跳舞跑步了!
       四场戏就进入正题,多么快。完全略掉了吉斯的思想过程,但电影是靠镜头说话的,所以这四场戏可以说每一场都是他思想过程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越快,越能表现吉斯处境的尴尬,他简直是非做这事不可。
       接下来,吸纳其他人,招募新成员,都没什么难。那么难点放在哪里才对?
       这就是最终的登台演出--心理障碍在这里,重头戏也在这里。
       构思时那么大胆的编导,此时是多么小心啊:丝丝入扣的小细节、合情合理的心理变化、笑中带泪的噱头。怯懦的人刚鼓起勇气,勇敢的人又缩回去了。不断地制造着难度,又不动声色地创造着条件,为了把他们推上那又可怕又诱人的舞台,先得让他们丢丑、害怕、退缩。这中间每一步都符合生活逻辑、人物性格逻辑,都那么"真实可信"。
       这时,我们才发现,这不是什么离奇古怪的异闻,这六个人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这样"近"。
       可这六位勇士,高、低、胖、瘦,错落有致,性格搭配,相映生辉,正好凑成一台戏,分明是精心设计安排的,"戏剧化"得厉害。
       有一年在北图看意大利影展,先加映一国产喜剧片,四个角色,两个胖子,还都是光头,难以分辨,我还以为自己眼花呢。
       三
       张元的《回家过年》据说是根据真事改编。讲的是丈夫和妻子各带一个女儿(年轻的少女)组织成一个新家庭,因为五元钱的纠纷,妻子的女儿失手打死了丈夫的女儿,被判入狱。若干年(如果我没记错,好像是十一年)后,服刑者被允许回家过年。
       这故事在生活中属偶发事件,虽鲜有听闻,但却有充足的现实依据,光听故事就很有戏。对创作者具有很大的诱惑,也富有挑战性。
       影片将重头戏放在杀人的女孩回家前的心理以及回家时家人的反应上:下跪、嚎哭……
       这里的难度实在太高了。听着银幕上大放悲声,不由得让人想:杀人者去服刑了,剩下这对夫妻是怎么过的?这十一年里,两人实际上都失去了女儿,但又是互为仇人,还得日日相对,同床共枕,这两个普通男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来解决这个社会社会学家也难解的问题?
       这里面有着日常的残忍--不过这和《回家过年》已是截然不同的两部电影了。
       〔责任编辑杨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