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教育学研究]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思考
作者:蒋笃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人类资源开发先导的教育也自然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然选择。首先,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其次,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由之路就是优先发展教育。要使教育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支撑,第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人力资源强省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第三,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第四,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第五,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五,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教育;人力资源;中原崛起;优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6-0129-06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河南省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了“打造中原人才高地”的明确要求。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
       人力资源,也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其开发和利用受时间限制)、能动性(不仅是被开发和被利用的对象,而且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等鲜明特征,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余值增长率的3/5来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不仅可以使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趋势减缓,而且还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益。
       1.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球范围内知识的更新以及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主导型的新经济形态。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格局处在深刻的调整之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有些一度被国际社会看好的国家严重衰退,其中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长期采取依赖廉价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引进生产线的发展方式,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欠缺。这就势必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或依附的地位,甚至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竞争越来越居核心地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之中,而知识是以人才为活性载体的,所以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人才优势的国家与地区聚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发展格局既提供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难得的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在众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韩国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创造了经济后发国家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奇迹”,1995年韩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次年就加入了“发达国家俱乐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认识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韩国尚未作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充分准备。为此,韩国政府对现存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关的体制进行了深刻反省。为了实现21世纪成为“世界超一流国家”的目标,韩国政府把强化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核心战略,2001年1月将教育部改为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由一名副总理兼任部长;2002年8月颁布《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2003年2月颁发《<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实施令》,同时制定了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相匹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历史上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都是走的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道路。专家们通过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增长规律发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驱动作用,并且提出了“人力资本先导论”,即成功的经济追赶一般以人力资本追赶为先导。一般而言,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人均GDP20%的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先行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40%以上的水平;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人均GDP40%的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达到先行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70%左右的水平;追赶国人均GDP达到先行国人均GDP80%的水平时,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接近先行国的水平。教育是产生新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于是“教育优先发展”就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计划。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能实现根本性转变,每生产1美元产品,所消耗能源、原材料约为发达国家的2-5倍,而消耗信息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10。我国属于人口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劳动年龄总人口的26%,就业压力极大,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举足轻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由人口大国正逐步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但目前我国离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教育的人口平均年限为7.3年;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2.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49.3%,具有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8.2%;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还有一些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
       人力资源的快速发展,是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型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紧紧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2.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河南省面临着围绕人才建设和知识竞争而展开的全方位的经济、科技的竞争,面临着既要
       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实现“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而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总人口达到986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69%。人口基数大,社会总抚养系数为40.4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22%)。目前,全省每万人口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11人,高中阶段在校生376人;全省专业技术人才140万人,高技能人才7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7万人,各级各类人才总量达341万人,占河南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为4.6%。人力资源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聚集能力不强,人才总量少、密度小,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极为短缺,这对于全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重大的制约因素。因此,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人口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开发,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力资源大省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举措
       人力资源建设的超前性特征,决定了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决定了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教育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作过一个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对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时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33%。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的发展与强盛,关键在于人,在于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世人强调:“当教育在为社会的目的作出贡献时,它是服从于社会的,特别是当它在保证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时,它帮助社会调动它的社会生产力。”
       人均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人力资源=15周岁至64周岁人口总量×人均受教育年限。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劳动者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如果增加一年,国家的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韩国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韩国的GDP在1965-199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达8.8%,其背后是靠教育的快速发展来支撑的。韩国在1960年就实现了全民小学教育的目标,接着就强力普及中等教育。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后,大学入学率迅速提高,1975-198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0%提高到30%。到1995年,韩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又提高到55%,中等教育入学率达到90%。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强调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承先启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提出“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实现“两大跨越”、“两大建设”的奋斗目标。
       2.优先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和人才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么多人口,素质低,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目前,河南已经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跨越;职业教育实现了由低谷徘徊向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2007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4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为99.94%,初中为98.79%;普通高中在校生212.6万人,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增长6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7.7%,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增长29.1%;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职业教育在校生156.3万人,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增长76%;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109.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68%;在校研究生达2.2万人,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增长2.5倍;高校博士学位点由2002年的15个增加到2007年的107个,硕士学位点由2002年的281个增加到2007年的845个,分别增长6.1倍和2倍。这一系列数据说明,河南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现在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义务教育来看,我省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评估验收,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从职业教育来看,其规模快速扩展的阶段已经基本过去,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日益迫切;从高等教育来看,尽管其规模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总体上说,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将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教师节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经济社会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围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为建
       设人力资源强省作出贡献。
       三、教育要成为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
       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服务,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自身的综合实力与整体形象。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人力资源建设的迫切需要。基于素质教育的人力资源建设,不仅能直接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而且也能重塑人的道德情操与精神面貌,使人的形象得以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
       2.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就学机会、教育评价、就业等方面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是教育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是教育伦理的集中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延伸与体现,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认真解决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存在差异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教育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完善规范的教育利益诉求机制和有效的教育矛盾化解机制,及时、妥当地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必须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必须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河南人才结构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大、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不能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调查,截至“十五”末,河南高级技工(含职业资格三级)以上人员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4个百分点,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2.7%。按照国家要求,到“十一五”末,全国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要达到25%,河南距这个目标还差9个百分点,因此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围绕人力资源强省这一建设目标,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形成比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全面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实用人才培训。二是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大力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认真总结,推广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指导已经成立的18个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走内涵发展道路,向紧密型联合体发展。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职业技能作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专业设置,抓好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4.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河南的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原崛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适时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全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当前,应优先发展与全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加快培育和建立一批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教学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应在自主创新的上游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瞄准全省优势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要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寻找科研课题,获得合作伙伴,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5.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空前加快。有专家估计,最近20年,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总量相当于甚至超过过去20个世纪的总和;未来30年,人类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0倍。人力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完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作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大约在30年前提出。最初终身学习是作为对学校教育主导的、对青少年有限教育机会的一种反应,要求对青少年提供“二次教育机会”即“回炉教育”。最近,国际组织在使用终身学习的概念时,根据终身学习概念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文件中的含义,已经不局限于“回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是包括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学习活动。终身学习已经作为一面旗帜,正在引导和促进各国教育和培训的改革与发展。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是全民参与的学习。不仅要改善青年人学习的动机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于那些缺乏基本技能的社会群体,国家应当承担起培训的任务,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这就要求我们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系统的平台作用,建立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框架。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在职学习、提高为主体,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
       补充,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6.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建设的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省已建立起拥有100多万人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是河南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主力军。当前,河南教育已由快速发展进入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要实现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在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学校继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一批能在素质教育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的教师,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大推进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坚持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推进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二是以教师进修院校为基础,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整合教研、教科研、电教等资源,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要把中心办成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使之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联系纽带,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以敬业奉献精神为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要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四是以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和“人才强校工程”为重点,打造教育攻坚的“铁军”。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创新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继续推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年骨干教师。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带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
       虽然,物质资源争夺仍是当今世界动荡的原因,但人力资源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显重要。争夺物质资源,是因为人们相信它终究会枯竭;重视人力资源,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用之不竭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作为人类资源开发之先导的教育,也自然地要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正是在为人力资源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真谛所在,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诉求。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