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策略和决策理论
作者:刘金平 李红锋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时间压力是指在时间限制下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体验,是对时间限制的一种应激反应。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策略有基于决策结果和基于决策过程两种分类。基于决策过程的决策策略包括:加速策略、选择性策略、补偿性策略或非补偿性策略、以选项为主策略或以属性为主策略。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理论有:成本/收益理论、构像理论、差异化统合理论、努力/准确性交换理论。
       关键词:决策;时间压力;决策策略;决策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6-0073-06
       在决策心理学的研究中,时间压力或时间限制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就笔者所知,对决策过程中时间压力变量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Svenson和Edland给时间压力下了较精确的定义;Svenson和Maule 1993年出版了关于时间压力与决策的论文集,详细总结了该课题的不同研究与理论框架。目前国内大陆关于该课题的研究还很少。山东师范大学王大伟等人在2007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上(见《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报告亍“决策制定过程中时间压力效应的实验研究”。该项研究探讨了时间压力、时间知觉、人格特质和任务重要程度对决策的影响。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国立中央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杨琇芳在其硕士论文《不同任务特征下的偏好反转和任务折中效果》一文中,探讨了时间压力与消费者偏好反转之间的关系;2002年,该研究所的郑光宏在其硕士论文《评价的不对称、时间压力以及情绪对消费者决策与产品评价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时间变量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总之,国内相关文献并不十分多,尤其对时间压力变量在决策中的作用做综合性的研究的更少。本文的贡献在于,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和概括了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策略和决策理论。
       决策过程中可利用的时间越少,个体所知觉到的决策问题就会变得越为复杂,因为个体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决策者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自身的认知资源的运用,以便采取适当的决策策略来应对任务复杂性的要求。在不同程度的时间压力下,决策者会随着压力情境的改变,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决策问题,而决策策略的改变会具体体现在对信息加工的行为上。为了解释时间压力条件下决策策略的改变,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决策理论框架。
       一、时间压力
       (一)时间压力的内涵
       Svenson和Edland将时间压力定义为“决策者感觉完成任务的期限越来越紧迫而形成的焦虑程度”,认为只要在决策进行之前,可用的时间少于正常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便会形成所谓的时间压力。Maule和Svenson认为时间压力通常是作为对决策者作出判断和决策所需资源的一种限制条件来定义的。在很多研究中,研究者们经常将时间压力和时间限制视为同一变量,甚至作为一个概念来考虑。然而,Zakay对这两个概念作出了区分,认为时间压力是一种对时间限制或最终期限的主观反映。Ordonez和Benson进一步界定了时间限制和时间压力的差别,认为时间限制是指决策过程中有一个时间界限的存在,无论个体能否在该时间界限内完成任务;时间压力指的是有时间限制所引发的压力感,以及因为必须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决策所产生运用有限时间的需求。因此,有时间限制并不一定会让被试者感觉到有时间压力。当没有足够的时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作一个较佳的决策时,要求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决策,才可能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压力。时间限制长于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完成一个任务的时间常常也会产生时间压力,因为人们常常倾向于在设定的时间之前能够尽早完成任务,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无时间限制条件下的应激状态。另外,Dhar等人对时间压力和选择延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过短的时间限制有时不会使个体产生多大的时间压力感,很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决策延迟。总之,时间压力是在时间限制下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体验,这种心理状态是在应对时间限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应激状态。
       (二)时间压力的类型
       时间压力是指在处理信息或作出决策时个体对可利用时间的限制的察觉。因此,大多数研究者是通过限制每次决策能利用的时间来操纵时间压力,即这种时间压力来自于每次决策时间限制。时间压力的相对复杂性要求对实验过程中的时间压力进行准确的设定。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于来自单次决策时间限制的时间压力大多采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首先通过预备实验确定人们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完成一项决策任务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和标准差。然后将小于该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下的时间作为时间压力情形中的决策时间。这种时间压力的设定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如果个体的决策时间是呈正态分布的,那么以小于平均时间一个标准差的值作为限制时间就会使84%的被试者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决策。Weening为了应对决策时间的标准差过大的情况,将在无时间限制条件下被试者决策时间分布的中位数或平均数的50%作为时间压力条件下的决策时间。
       另一种时间压力来自于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这是一种更具现实形态的时间压力,近年来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Payne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压力同严格的最终期限联系得不是那么多,而常常是同延迟决策的潜在机会成本相关联。延迟决策能够导致机会的丧失或者失去精确性最大化决策所带来收益的降低。在现实环境中,决策过快或延迟决策时间过长都可能产生错误。来自机会成本的时间压力通常对决策过程的时间是不做限制的,个体的选择性行为不能够完成将会产生机会成本。对于每次决策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外在地约束了决策所付出的最大努力,而机会成本可以导致个体内在地约束这种努力,即如果他认为缜密作出一次决策的收益被因此所产生的损失所取代的话,那他将不得不用失去机会的形式来支付。Rieskamp认为,如果快速决策获得的时间能够用在其他方面,那么快速将是合算的,而速度慢可能会损失一些机会,也可能会导致自我强加的时间压力。研究发现,通过机会成本产生的时间压力所引起的效果同对每次决策作出一个时间限制所引起的时间压力是相似的。因此,时间压力不仅可以在限制个体一次决策的时间中存在,也可以产生于决策缓慢将引起丧失机会代价的情景中。
       二、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策略
       决策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都要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加工信息。决策策略是决策所依据的规则,指的是个体对决策信息与其所具有的知识提取的过程特征。Payne等人认为,时间压力会显著降低决策质量,而且决策质量的降低程度与使用何种决策策略有关。Rieskamp的
       研究发现,人们选择策略的变化依赖于时间压力的大小。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决策策略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关注于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搜索,另一种是关注于决策结果的考察。
       (一)基于决策结果的类型
       1.加权加法策略(weighted additive,WADD)
       加权加法策略实际上是一种期望效用最大化策略。该策略必须考察选择任务中所有相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选项和描述选项的属性以及每一属性所赋予的概率或加权值。为了避免各属性间加权值不同所造成属性间权值的冲突,需要将每个选项的每个属性值同相应的加权值相乘,并将乘积加总,求出每个选项的得分,得分最高的选项就被选取为决策结果。
       2.等值加权策略(equal weight strategy,EQW)
       等值加权策略也称为无加权加法策略,与加权加法策略的相似之处是必须对所有的选项及其属性值进行考察,不同的是,该策略不需要考虑属性的概率或加权值,而是直接将每个选项所对应的各属性值进行加总,并将得分最高的选项作为决策结果。
       3.满意策略(satisfying strategy,SAT)
       满意策略有时称为连接策略(conjunctive strat-egy),该策略依据选项在选择任务中出现的顺序,每次只对一个选项进行考察,并将当前选项的每个属性值与决策者自身设定的最低标准加以比较。如果属性值低于最低标准,将排除该选项;如果该选项的属性值都大于或等于最低标准,则选取该选项作为最终的决策结果。若是所有选项的属性值都无法满足最低标准,则需重新设定最低标准并重新进行相似的考察。
       4.词典策略(1exicographic strategy,LEX)
       词典策略首先确定最重要的属性,然后在该属性上比较各选项间的差异,并选出在该属性上最好的选项。如果无法就此属性区分选项的优劣,则继续在次重要的属性上进行比较,以此类推,直到选项被选取为止。Gigerenzer和Godstein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推断策略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条件有关,词典策略能够很好地描述时间压力下的推断。
       5.逐项排除策略(elimination by aspects strat-egy,EBA)
       该策略首先将各个属性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制定出每个属性的最低标准。如果某一选项的属性值无法达到最低标准,则排除该选项;接着继续就剩下的选项加以评判,将属性值不能达到最低标准的选项继续排除,直到选出满足标准的选项。
       6.多数优势属性策略(Majority of confirming dimensions strategy,MCD)
       多数优势属性策略又称为配对比较策略,该策略首先选择两个选项,在每个属性上对这两个选项进行比较,拥有较多优势属性的选项会暂时被保留下来,与另外一个选项进行同样的比较,一直进行这种配对的比较,直到所有选项都被比较一次,选出最后拥有多数优势属性的选项作为决策结果。
       7.组合策略(combined strategies)
       组合策略是指决策者在面对多属性多选项决策任务时,为了适应决策情景的变化,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来进行选择工作。典型的组合决策的特点是,在选择的起始阶段,先将不好的或不合意的选项加以排除,然后对剩下的少数选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
       (二)基于决策过程的类型
       Payne、Bettman和Luce总结了以往有关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研究,认为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信息加工方式的改变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提高信息加工速度、选择信息和转换信息搜索模式。前两种信息加工方式的改变是决策者为了适应时间压力情形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属于微观层面的决策策略。转换信息搜索模式属于宏观层面的决策策略转换,包括两种,即补偿性策略转换为非补偿性策略和基于选项信息搜索策略转换为基于属性信息搜索策略。
       1.加速策略
       加速策略是指在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会以较快的速度来处理所接收到的信息以达到提高决策速度的目的。Ben Zur和Benznitz的研究发现,与无时间限制条件相比,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明显地使用了较少的信息,而且花在每一个信息上的平均时间也较少,验证了加速策略的运用。近些年有关时间压力的决策研究也为加速策略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显示了加速策略是个体应对时间压力和时间限制时使用最多的一种策略。
       2.选择性策略
       选择性策略是指在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会有选择地处理有关的信息或是较为重要的信息。依据知觉的观点,这是一种知觉窄化(perceptual nat-rowing)的过程,即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会更加有针对性地查看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减少信息搜索总量以简化决策过程。选择性查看信息的方法有两种,即过滤(filtration)和省略(Omission)。过滤是指在时间压力下决策者不会对一个选项的所有属性进行查看,而是只查看其中的一部分。实际上决策者会更多地查看具有较高重要性的属性,很少对这些属性采取过滤策略。省略是过滤策略的一种极端形式,是指为了简化决策任务而对某个或某些属性采取完全不考查的策略。Miller认为,在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常常是将使用过的信息先加以过滤,或者干脆将某些信息加以省略。
       3.补偿性策略或非补偿性策略
       决策者在面临时间压力时,最常见的反应是从难以执行的补偿性策略转换为较不费力的非补偿性策略来简化选择任务。补偿性策略是指决策者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会对每个选项的所有属性的信息进行考察,在同一选项的不同属性间,一个属性的优势可以弥补其他属性的不足,然后对所有选项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决策结果。补偿性策略的基本假设是选项的各个属性是独立的、可以相互补偿的。权重累加策略、等值加权策略和多数优势属性策略均属于补偿性策略。非补偿性策略是指决策者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不会对每个选项的所有属性信息进行考察,在同一选项的不同属性间,一个属性的不足也无法通过其他属性的优势来补偿。在非补偿性策略中,决策者往往会对各个属性按重要性进行主观评定或为每个属性制定一个最低可接受标准,然后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比较和排除选项,直至得出最后的决策结果。满意策略、词典策略和逐项排除策略均属于非补偿性策略。
       4.以选项为主搜索策略或以属性为主搜索策略
       在无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常常采用以选项为主的信息搜索策略,而在时间压力情形中,决策者更倾向于以属性为主的信息搜索策略,即时间压力导致决策者的选择策略从基于选项的搜索策略转换为基于属性的搜索策略。所谓以选项为主的搜索策略是指决策者针对某一选项的各个属性加以查看和全面了解后,再对下一个选项进行同样的考察,以期
       提高决策的质量。权重累加策略、等值加权策略和满意策略均属于以选项为主的搜索策略。所谓以属性为主的搜索策略是指决策者针对某一特定属性进行信息搜索并比较该属性的属性值在各个选项间的差异后,再比较下一个属性的属性值在各个选项间的差异。多数优势属性策略、词典策略和逐项排除策略均属于以属性为主的搜索策略。为了考察决策者在信息搜索过程中究竟是以选项为主还是以属性为主,Payne运用了一个公式进行说明,即策略系数等于属性间转换次数和选项间转换次数之差除以两者之和。若策略系数为正值说明决策者以选项为主搜索信息,若策略系数为负值说明决策者以属性为主搜索信息。
       三、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理论
       (一)成本/收益理论(Cost/Benefit Theory)
       成本/收益理论最早是由Beach和Mitchell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随着决策任务特征和个体特征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决策策略来完成选择工作,而每一个特定策略的使用都与特定的损失和获益相联系。使用某一特定策略的收益是指利用该策略所能获得的决策结果,包括决策的正确性、决策速度以及选用策略的适当性等方面。策略的成本则是指执行该策略所需要付出的时间、资源和努力程度等。某种策略的使用是决策者在综合考虑策略本身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的目的就是使用最小化成本获得最大化收益,即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到底采用何种策略是渴望获得最大化收益与花费最小化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在时间压力下,决策者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信息,将会降低决策的准确性,即个体会采用以决策准确性来换取决策速度的策略,以应对时间压力情形。依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成本/收益理论缺乏适当的指标或测量方式来表示不同策略的损益情形,对于解释时间压力下的个体决策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构像理论(Image Theory)
       构像理论是Beach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所提出的一种行为决策研究的新取向。与成本/收益理论不同的是,构像理论为“适合”这个概念所驱动,而不是收益的最大化。该理论认为,对于决策行为的理解应该更多地构建在观察到的决策行为的根基上,而不是构建在理性主义的标准化观点的根基上。构像是对一个决策者关于将要执行什么行为,行为的理由,如何执行,以及行为的结果等知识进行总结的一种认知结构。Beach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价值构像(Value image)、轨迹构像(Trajectory image)和策略构像(Strategic image)。价值构像反映了决策者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伦理规范等等;轨迹构像是在当前状态下个体想要达到的目标;策略构像是指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未来的预期将会如何。以此为基础,构像理论认为存在两种决策,即采纳型决策和进程型决策。在采纳型决策中,决策者通过测验来鉴定新增的选项与已有价值构像和轨迹构像中的信息是否兼容,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通过了兼容测试,接着将进行收益性测试,以判断与各选项相对应的收益情况。进程型决策只包括兼容性测试,涉及到策略构像的一个特定计划对于产生朝向目标的进程来说是不是有效的,即决策者要通过测试来鉴定当前的信息和自己的行为反馈是否与轨迹构像的目标相兼容。兼容性测试是一个筛选过程,收益性测试则是从多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好的。Beach认为,不管个体采用何种决策策略,都是依据既定的决策规则对各个决策选项进行查看,并进而作出决策的。
       (三)差异化统合理论(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idation theory)
       差异化统合理论是Svenson基于Montgomery的优势选项搜索模型提出来的。Svenson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顺序分别为:情景考察阶段、差异化阶段、决策阶段和统合阶段。情景考察是指决策者了解决策情景,并初步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基本信息。Svenson认为个体的决策过程可以看作是优势选项的选择过程,即决策的目标不是为了满足决策规则,而是为了选出最具优势的选项。在这一过程中,决策者必须不断地重新建构选择任务,运用决策策略来检验选项的优势情况,以便解决决策问题。优势选项的选择过程在差异化统合理论中被称之为差异化过程,主要包括三种差异化过程,即整体差异化、过程差异化和结构差异化。决策阶段依据差异化阶段对各个选项和属性所形成的评价进行选择。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决策任务的建构与再建构的活动过程,在这种重新建构决策任务和检验选项优势情况的过程中,决策者可以通过查看决策结果和反馈信息或者在随后的决策中继续使用相同的策略来寻求对决策策略的支持。这一过程在差异化统合理论中被称之为统合过程。时间压力常常导致差异化过程中重要属性的受重视程度更高,使决策者更多地使用非补偿性策略,以便使优势选项更容易突显出来。
       (四)努力/准确性交换理论(effort/accuracy tradeoff mode)
       Payne提出努力/准确性交换理论用来解释个体决策行为的权变特征。该理论认为,决策者多种策略的使用是对决策问题的一种权变反应,之所以显示出这种权变的特征是由于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本身的信息加工系统是有限的,而且又伴随着多种目标和要求。Payne认为,个体对多个选项和多个属性所形成的选择任务进行所谓的偏好选择时,影响其选择策略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采取某一策略所产生的理想决策的准确性;另一个是采取某一策略进行决策时所花费的努力或认知资源。因此,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决策问题,是基于对策略本身的损(花费的努力)和益(结果的准确性)所进行的评估。换句话说,策略的运用是决策者渴望得到正确的结果和花费较少努力两者之间妥协的结果。这一策略选取的过程,是一种决定如何决定(deciding how to decide)的过程。个体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随着决策任务特性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所面对的偏好选择问题。在运用决策策略之前,决策者会对可用的策略进行努力与准确性的分析,选取耗用较少努力和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结果的策略。这种策略选取的过程在心理上就是一种努力与准确性交换的过程。当决策者对某种策略作出努力与准确性评估后,决定使用该策略进行决策时,会对决策任务所提供的信息加以处理,决策策略的运用过程将会反映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因此,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由于决策任务特征或决策背景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的信息加工行为。
       四、小结与展望
       在以往有关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理性决策或标准化决策。近些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决策行为,但关于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研究仍然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个体决策行为是有限理性行为。当前时间压力下的决策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注重对信息搜索的分析,认为特定的信息搜索类型同特定的策略相联系。例如,对更重要的属性给予更大的关注;使用基于属性的信息搜索被认为是对使用非补偿性策略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的信息搜索仅仅同预期的搜索策略存在着松散的联系,与这种期望的信息搜索策略相背离的决策者仍然可能会应用这种策略。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试图模拟决策问题的特定信息(输入)和最终决策(输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常常被用来说明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然而,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同的策略常常达到了相同的预期结果,基于结果来确定使用了哪种策略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构建这样的决策任务——策略的预测结果相互是不同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关注信息的搜索,以结果为导向的方法关注最终的决策,但是很少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决策行为进行考察。为了理解个体在时间压力下的决策行为,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将以过程为导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来进一步探讨策略选择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 王华生 韩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