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笔谈]从生态文明研究到生态文明学
作者:王续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人类文明史上,生态文明思想源远流长。1990年代以来,生态文明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由起步到加速、由初兴到繁盛的过程。鉴于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社会需要,生态文明研究已经具备了走上学科化轨道的良好条件。
       一、生态文明研究的逻辑起点:概念辨析
       根据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生态文明”概念在中国出现于1980年代中期。1985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目中,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署名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此文的篇名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个词组。这也许就是中国报章杂志出现“生态文明”概念的发端。
       据《刘思华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介绍,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讨论会上,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对生态文明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得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1990年以来,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解决生态危机迫切性的认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生态文明问题。“生态文明”概念作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每位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元问题。下面是笔者从大量相关期刊论文、著作、学位论文中摘选出来的四个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态文明定义。
       第一种所说的生态文明,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是指生物间的和谐共生共存关系,而广义的理解则指一切自然存在物(这既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同样也包括人)具有的协调平衡状态。
       第二种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或生态环境状况,也就是常说的环境文明,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而持此种观点的学者所指的文明则是广义的生态文明。所谓生态文明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生活高质量的文明。
       第四种所称之为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对林林总总的生态文明(Eco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定义进行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学术界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在历时态语境下,广义的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原始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依次递进而延续下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同时态语境下,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状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肩而立的一个文明领域。
       笔者倾向于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生态文明概念,这有以下两点理由:第一,人们将自古及今的人类文明划分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几个阶段,依据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导或优势产业。“生态”概念表述的只是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状态,尚不能用于指称一种产业,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生态文明视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同序列概念。从主导产业的角度看,未来的文明阶段应该是智业文明或知识业文明。第二,党的十七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很明显并不涉及中国社会走向所谓“生态文明”阶段的时代性任务。
       在同时态语境下使用的生态文明概念,笔者赞同一个被许多文章、著作所引述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表征着人类群体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觉醒程度和实践水平。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人群,必然地存在着生态文明程度的差异。
       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的概况:主要成果
       中国学者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既有数量可观的期刊论文,又有一系列专门著作,还有一批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一)期刊文献
       2008年6月初,笔者以“生态文明”作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篇名”精确检索,共检出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期刊文献(以下简称为“生态文明”期刊文献)947篇。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篇“生态文明”期刊文献,发表于1990年。90年代中期之后,“生态文明”期刊文献数量虽然少数年份略有起伏,但在整体上仍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从1994年的11篇,经过1998年22篇、2000年48篇,到2007年迅速地蹿升到347篇。
       2007年是生态文明研究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2007年10月中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当年“生态文明”期刊文献仅有70余篇。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正式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第五项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自己的行动纲领。强势话语的鼓动和诱导,不仅引起大众媒体和舆论界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普遍关注,同时也掀起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探究的热潮。2007年11月下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的当年“生态文明”期刊文献已经超过100篇。据2008年4月29日的检索结果,2007年全年发表的“生态文明”期刊文献增加到347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录入工作,通常比发表时间滞后几个月。2007年“生态文明”期刊文献的总量,很有可能超过347篇。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2008年“生态文明”期刊文献已达255篇,按此增长速度估算,2008年的全年发表量有望突破800篇。
       
       (二)学位论文
       在“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目前可以检索到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硕士学位论文20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中,目前可以检索到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7篇。其中,最早的一篇学位论文完成于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黄顺基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
       应当说明的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收录全部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学位论文,远不止上面所列的这些篇数。出现一批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其重要意义在于标志着生态文明研究已经进入高等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生态文明研究后继有人。
       (三)专门著作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目前可以检索到29部以“生态文明”作为题名关键词的著作,最早的一部出版于1992年。以“生态文明”作为题名关键词的著作,1990年代总计仅出版了6部,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迄今已出版了23部,其中2007年多达12部。“生态文明系列丛书”和“走向生态文明丛书”两套丛书,于2007年同时开始启动。
       以上情况清晰地表明,在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题词”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三、创建生态文明学的构想:研究内容
       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渐成热点的研究领域,其前景通常是发展出相应的学科。生态文明研究,正在走向这样的发展前景。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以“生态文明学”作为关键词的论文和著作,但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迅速崛起,生态文明相关论文、著作等各类成果的不断积累,已经为创建生态文明学奠定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创建和发展物质文明学、政治文明学、精神文明学,又需要创建和发展生态文明学。生态文明学是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条理化、学科化。从生态文明研究的现有成果中,我们大体上可以梳理出正在形成中的生态文明学的七个基本研究主题。
       ——生态文明概念的定位。经过十几年的思索、探讨、争辩,中国学术界、政界对生态文明概念依然有着多样的理解,人们在多种背景下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例如,2003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阮纪正曾提出“大生态文明”概念,2004年海南行政学院教授柳树滋著文指出:“大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协调的自然生态文明、人与人协调的社会生态文明、人类的各种文化要素协调的精神生态文明,以及这三者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的整体协调。”生态文明概念的辨识、定位,可以而且有必要长期讨论下去。关于生态文明的每一个新定义、每一次解析,都可能在基础层面上推进生态文明学的进步。
       ——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等各方面文明成果的总和。根据初步研究,生态文明具有发展性、进步性、全局性等特征。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等同。生态文化有正向与负向之分。生态文明是正向性生态文化发展程度、进化程度的表征,在不同历史时期尽管有着不同的发展状态,但都展示着社会进步的基本方向,而且涉及社会发展的全局。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应当包含哪几个特征以及如何对这些特征进行概括,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研究者对话的重要话题。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界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各种维护生态的法律法令、管理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清洁生产、环境产业、环境保护行动,还包括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过程。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蕴含等问题,都需要做深入的探讨。
       ——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体系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者在社会文明体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截然分开。有学者认为四个文明之间存在着渗透、交融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四个文明之间存在着支撑、递进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分别回答生态文明依次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又要回答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体系整体的关系,前者为分析式研究进路,后者为综合式研究进路。
       ——生态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萌芽状态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成于古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行为像一股愈来愈强劲的潜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话语时空中的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将由征服一反抗关系递升为友善一协调关系,意味着价值取向、伦理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重大转变。1980年代后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经济持续增长、体制公平合理、社会和谐共生和维系自然活力、永续利用资源的丰富内涵,同生态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系,尚有待于今后在纵深层次上展开精细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实施对策。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性、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等一系列指导原则,同时又提出了意识理念转换、规范制度设计、实践行为校正等项对策。生态文明研究或生态文明学的理论成果,最终要转化为人们的行动,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实施对策的制定,应当充分汲取和体现理论研究的成果。理论研究永远不会停步,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及其相应研究,也永远不会止步。
       ——生态文明学元研究。所谓生态文明学元研究,是指对生态文明学一系列共同性、基础性、普遍性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诸如生态文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范式、研究纲领、理论体系、历史沿革、未来走势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生态文明学初创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学整个演进历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