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编辑学研究]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考量
作者:姬建敏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关于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学界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方面;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地域、不同编辑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方面。综观这些研究,尽管研究成果不少,但存在着研究成果与现实应用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与现实状况的脱节问题。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量,编辑应提高认知水平,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体制转变引发的身份焦虑、市场原则造成的角色矛盾、创新精神导致的挫败心理、技术应用带来的观念挑战等转型期新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重视。
       关键词:编辑;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现实考量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178-06
       收稿日期:2008-04-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006BXW001)
       作者简介:姬建敏(1964~),女,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编辑作为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大众传媒的质量。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使传媒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大众传媒的创造者、把关者、总合成人的编辑,在媒介载体越增越多且交换联动、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了,心理矛盾激烈了,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关注和重视编辑心理,研究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仅就笔者所知,2006年笔者和有关人员申报的“河南省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被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资助(2006BXW001);朱佩玲、吴秋玲等申报的“广东省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成为广东省科技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3C60301);高艳华、孙士广等申报的“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也成为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基金资助课题(GBJ0224)。除却这些项目课题,近几年编辑心理健康研究的专著论文也日益增多。抛开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第8章“编辑心理健康论”不论,就笔者寓目所及,2000年以来有关编辑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就有60多篇,内容既有编辑心理健康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有某一地区(河南省、广东省)、某一种类(学报编辑、科技编辑)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证研究;既有对编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也有编辑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措施;既关注女性编辑、青年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重视编辑群体心理的完善。
       有位编辑大家曾说,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类心智所开积出来的共业,传播速度越来越接近于光速极限,媒介载体越来越增多而且交互联动,人的视、听、触、味、嗅等感官越来越被神经中枢通联而形成马克思所说的“第六感官”,人与人之间几乎可以实现全息即时的深层对话与广泛交流。在这样的跨越式变革时代,心理调适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媒介传播、文化交流将会由于许许多多的心理障碍而严重影响人与人的深度融和与全面发展。因此,对媒介构造人——现代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固然重要,但对这种研究进行疏理、总结、思考、升华则更重要。
       一、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概述
       (一)编辑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
       1 编辑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提高编辑心理健康的措施
       姬建敏认为,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家各派基本上肯定了个人与环境和谐、自我认知正确、人格完整这三条。但结合现代社会和编辑工作的特点、性质,编辑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同编辑角色,热爱编辑工作,有默默奉献的精神。第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控制自我,接纳自我。第四,对现实的真实直觉和安全感。第五,真实地感受情绪,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第六,具有独创性。第七,人格结构完善。对照这个标准,现代编辑存在着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职业行为和职业倦怠问题。具体的解决办法是社会的协同支持,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编辑自身的努力。其中,编辑自身提高认知水平、有效减轻压力、保持健康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是提高编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张焰认为,编辑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于编辑工作、忠于出版事业,当好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守门员”和“把关人”;二是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把握好热情、心境和激情三种情绪,推进编辑工作;三是讲求意志行动的优良品质,充分发挥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实现编辑目的;四是正确认识现实,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编辑工作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另外,还必须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要保持心理平衡;锻炼承受力;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放松身心。
       2 编辑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调适的途径
       贾春杰认为,编辑工作的艰苦性、隐匿性和社会许多不公平状态的存在,使现代编辑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职业倦怠等问题,只有掌握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和技巧,调节自身心理,才能以更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李玉恒认为,编辑压力过大产生的编辑职业倦怠,会给出版业带来不良影响。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既与编辑的职业有关,也与编辑个人有关,还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而要缓解编辑的压力,减轻编辑的职业倦怠,须引导编辑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等。朱磊认为,转型期的一系列变革、生活工作环境的振荡,使编辑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少数人心理障碍还相当严重。编辑可以依据道德价值,从三个方面人手调适心理,使之趋于平衡。具体来说就是:为人作嫁,生命融入事业;高视阔步,力求最佳结合;淡泊宁静,善待自己和他人。
       高建民认为,编辑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结构,是能否完成编辑出版工作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优化编辑心理环境的途径有: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提升个体心理品质,增强编辑的兴奋激励,树立编辑良好的人文精神,善待自己和他人。曾文洁认为,编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编辑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现阶段编辑人员心理健康维护与调适的途径是:适应环境、改变认知,转变思维、调节自我,提高自信、保持健康心理。王军华认为,现代编辑应从主观上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从客观上改善工作环境的心理保健措施,从而使现代编辑能有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事工作,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编辑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王建平为了探索河南省编辑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提供参考资料。运用“SCI-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河南省某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常模,具有特殊性;女生心理健康程度不如男生;研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如研一、研二学生;其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关系、强迫症状和抑郁等。用同样的方法,他们对实际从事网络工作的河南高校网站及中学生教辅读物的网站编辑进行调查,对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进行调查,对河南省科技编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尽管他们负责的具体工作不同,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整体上都低于常模;女编辑心理健康程度不如男编辑;他们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朱佩玲、吴秋玲等为了探索广东省部分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提供参考资料。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随机抽取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团体会员中的65家科技期刊中的150名编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科技期刊编辑心理个性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成功调查129名编辑,答卷有效应答率为86%。其SCL-90总分为(123±39)和各项因子分与编辑对照组(2003年吴红艳报道的37名科技期刊编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男性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女性编辑,中青年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管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敌对因子得分高于业务组。广东省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为22.5%。得出的结论是:广东省部分科技期刊编辑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少部分编辑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艳华、孙士广等为了探讨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以196名高校学报编辑为研究对象,用SCL-90筛选出因子分≥3的编辑为心理障碍组,其他编辑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两组进行分析,探讨群体特征、防御方式及生活事件与编辑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编辑占51.02%,具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编辑占17.86%。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躯体化、人际敏感和抑郁。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性别等24个因素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经多因素主效应分析,编龄等6个因素进入拟合主效应模式。得出的结论是部分高校学报编辑存在心理问题,高编龄、退缩、消费倾向、负性工作学习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是危险因素,升华、交往倾向是保护性因素。
       吴红艳、李春花等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7名科技期刊编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情绪的稳定性是其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持心理上的完好状态。
       (三)特定编辑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1 学术期刊编辑
       陈英英认为,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编辑能否具备博学精的专业知识和保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仍是决定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讨论思维定势、心理应激、意志薄弱等常见心理偏差,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心理素质,促进编辑工作金得存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心理偏差主要包括对编辑职业本身认识的心理偏差、对自身发展认识的心理偏差以及对待作者与文稿的心理偏差等方面。防治和纠正这些心理偏差,要正确认识编辑职业的性质,正确认识编辑和学者之间的关系;提防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魏晓虹认为,在编辑工作中,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和编辑自身的心理问题都给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浮躁心理、追名逐利的心态,严重影响期刊质量。编辑要平心静气,严谨治学。
       徐亚利认为,社科学报编辑的心理压力来自:学报学术质量的压力,质量标准和品牌竞争的压力,读者期望值的压力,双效益原则的压力,领导职位、思维、性格的压力,挫折的压力。为此,编辑要学会承受和化解压力,比如宣泄和转移兴奋点等。高艳华、张增学等认为,学报编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在学校的地位低,二是工作繁杂,三是人际关系复杂,四是质量规范化的要求很严格。为了化解学报编辑的心理问题,促进措施:一是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建立正确的人际沟通;二是满足合理需要,改善干群关系;三是根据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五是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宫福满认为,完善高校学报编辑心理的4个维度(提高学报质量,进行编辑学研究,参与相关专业研究,修炼心理素质),有利于高校学报编辑心理问题的解决。
       2 科技期刊编辑
       岳静玲、韩玉认为,健康的心理是编辑保持理性、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的前提。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优化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素质,可有效地改善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的方法是从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和不断学习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两方面来进行。施晓棠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心理素质结构主要是性格品质中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心理能力中的认知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动力中的动机和兴趣等。因此,优化科技期刊编辑心理素质的途径应该是: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培养高水平的心理能力,激发强烈的心理动力。
       刘建滔、邓丽琼认为,科技编辑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品质、感情品质、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从科技编辑的工作性质出发,科技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品质、真挚的感情品质、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吴川红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和编辑自身的性格、兴趣等客观、主观因素会使科技期刊编辑存在多种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又会影响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因此,加深认知,以积极的心态驾驭压力;学会暗示和自我放松;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对于减少科技期刊编辑的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以更好的心境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非常有益。于涌、张积宾认为,情绪疲惫对编辑身心健康的影响尤其显著,倦怠对编辑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起消极作用。编辑工作的重复性、繁杂性和利他性是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产生情绪疲惫和倦怠的原因。
       3 女性编辑
       陈晓宏认为,来自工作的压力、生理压力、家务劳动压力容易使女性编辑情绪不稳定。要使女性编辑情绪稳定,其对策是:人性化管理,帮助女性调节情绪;提高女性自信,保持健康心理;增强自制力,以适当的方法抚平情绪;转变角色观念和行为模式,营
       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胡菲认为,女性编辑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条件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角色冲突压力。要提高女性编辑的心理健康水平,其对策是:营造和谐的客观环境,发挥自身的主观调适作用。具体方法有:选择合适的减压策略,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拥有一颗平常心。
       4 青年编辑
       彭茜珍认为,在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新旧体制的交替、东西文化的撞击必然导致各种思想纷呈,价值观念多元化,各种新旧思潮的冲击使青年编辑与中老年编辑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偏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青年编辑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运用恰当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其安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报编辑工作中去。同时她还指出了学报青年编辑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必备的创新优化心理;严密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客观地评价自我,接纳自我;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何莉认为,青年编辑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职称评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个人心理的压力等。面临压力,不能逃避,要学会驾驭压力,将压力变为动力。具体的措施是:主动进行心理维护和领导的理解、支持。
       二、对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考量
       从以上的研究情况来看,编辑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受到了应有重视,其研究成果也不可谓不丰富。但在综合梳理考察过这些研究成果之后,我们会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研究成果与现实应用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与现实状况的脱节。现实中编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态势与学界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出入。
       (一)现实中编辑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最新定义。而长期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局限在“生物体”这个方面,对心理上的障碍和疾病不够重视,“心病非病”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许多人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自己却并未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愿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从我国编辑的构成看,他们和别的群体相比,虽然知识分子比较集中,不乏硕士、博士,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几近于一般民众,存在着认知的偏差。
       首先,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有些编辑不愿意或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工作、生活、生存各种竞争的压力下,有的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不会解脱;有的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不能缓解;特别是有的出现了心理障碍也感觉不到,即使感觉到了,知识分子孤傲清高的个性也使他们不愿承认,更不要说矫正了。其次,健康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也同样表现在编辑身上。尽管他们也曾编辑过、介绍过诸如“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等方面的文章、书籍,但对于自身的心理问题,却表现得无能为力,轻的焦虑、抑郁、烦躁,出现人格障碍,重的惶恐不安,甚至走向绝路。
       当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行各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有所提高,编辑关于心理健康的认知也有所改观。目前的情况是,编辑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我行我素,放任自流。这从上面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二)对转型期引发的编辑心理健康新问题重视不够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编辑出版业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版转制、人事改革、创新发展等一系列新的情形,使编辑的外在生活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必然引发编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新问题。就像精神分析学家凯伦·霍妮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感情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环境固有的典型的困境作为内心冲突体现在个体的焦虑和防御焦虑的活动中,是个体心理失调的最终根源。因此,应该关注和重视转型期不断出现的编辑心理健康新问题。
       1 体制转变引发的身份焦虑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一向集中于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领域,在出版行业转制之前,这些领域大多为国家部门,是国家权利机构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并且他们有着精神产品制作者的那种身份上的优越感。而随着出版业转制工作的全面推进,这些领域中的很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成为企业化运作的经济实体,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身份上不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属性,并且在出版行业转制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人员精简和人事体制改革,很多编辑人员由端铁饭碗的正式员工沦为合同工,这都将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如果个人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又没有外界力量的适时合理引导,就很容易产生一些以前所没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市场原则造成的角色矛盾
       出版行业转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原有的出版制作单位被推向市场,以市场原则经营运作。这种市场原则的注入不仅仅是经营层面上的,还包括编辑群体对文化产品旧有观念的调整、再认识,直白地讲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要过分夸大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而否定它的一般性,新闻出版产品的特殊性,就是它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它有某些意识形态属性,而它的一般性,恰恰是它是一个产品,它的生产、加工、制造、包装、上市,都和其他任何产品没有两样。我们不能继续沿用市场经济没有建立之前在新闻出版行业形成的一整套的旧的思想观念和办法来处理新问题。所以要转制,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计划经济那一整套思想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化原则在出版行业的贯彻使作为“特殊商品”的出版物弱化了“特殊”一面,商品特性得以凸显,编辑的职能也就从以往单纯的文化产品制作者向产供销各个环节拓展了,编辑必须以一种营销的眼光和方式来进行产品生产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获得。这种既做“文人”又做“商人”的分裂状态使编辑们的心理形成一种矛盾,使其在双重角色中左右为难。
       3 创新精神导致的挫败心理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21世纪已经被不约而同地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决定一个国家和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走向市场的各个出版实体要想在竞争中胜出,自然也必须遵守这一法则,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这一点具体落实到编辑身上就明确为编辑对市场规律的严格遵守,对行业信息的及时把握以及对创意思想的矢志追求。但计划经济体制毕竟曾长久地存在过并对编辑的观念意识施加过影响,形成了他们固有的思维形式,因此要想在一朝一夕中突破这种定势,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绝非易事。有人曾将编辑理论创新的心理障碍归结为认知刻板、功能固着、缺乏自我效能感、盲从心理、自大和优越感作祟、述而不作和循规蹈矩等几个方面。编辑对这些积习性质的心理障碍的克服过程将是一个重新沥淬,痛苦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的心理上将会承受极大压力,旧的习惯与新的方式之间,旧的观念和新的思维之间都将形成极大的张力,会使编辑心理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4 技术应用带来的观念更新
       毫无疑问,21世纪是一个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速更迭的世纪,新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强力渗透不仅彻底改变了许多生产部门的产品制作和经营运作方式,而且从思维观念层面上改变了作为主体的人。编辑出版领域也不例外。新技术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新技术对传统的编辑手段和应用工具的颠覆,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出版物存在形式的改变上。传统的编辑所使用的手段就是纸加笔,计算机时代使得旧有的单一的编辑方式开始无限多样化,纸质出版物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开始被纸质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并存的局面所取代。这些技术应用层面的变化都对编辑的心理调适带来了挑战,在此过程中如何应时就势、自我调整、与时俱进成为编辑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新技术背景下产生的网络编辑成为编辑群体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他们与传统编辑相比,对数字技术层面的重视、编辑理念及其编辑主体范围的转变与扩大、媒介传播时效观念的增强,都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传统编辑相比有所不同”。
       总之,编辑心理健康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新态势对学界针对此一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的问题会催动相关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会解决对应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不管怎样,编辑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个牵涉既多、关乎长久的问题,因为“编辑作为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其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自身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找出影响编辑心理健康的因素,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编辑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而从社会环境和编辑自身两方面努力提高编辑心理健康的水平”是一个迫切而重大的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 王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