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与传播研究]论大鹏所城的建筑文化价值与开发利用
作者:白宪臣 肖海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大鹏所城作为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选址随形就势,将儒家强调的礼制建筑巧妙地安排在城池建设之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池规划思想、古建筑文化和传统城市营建制度,表现出建筑与文化、政治、军事之间有机融合的特征。所城的海防军事防御作用虽不复存在,但是所城及其建筑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则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价值。保护是维系古城个性与特征的基础,基于大鹏所城的发展脉络,古城应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与利用,以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为主线,通过规划整治,依托“山、海、古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及爱国教育等多功能综合旅游区,把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以实现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鹏所城;海防卫所;建筑文化;价值;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K24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119-04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白宪臣(1963~),男,河南新郑人,河南大学上小建筑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深圳地区的城市与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关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经济与文化二元发展的均衡性等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和分析研究的热点。城市和建筑是地方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置身于大鹏所城客观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之中,军事历史构成了大鹏所城延续至今的主题,城池的选址、布局以及所城现存的府第、祠庙及民居建筑等,作为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代表,构成了文化意义上的重要元素。大鹏所城及古建筑现已破坏颓废,城内新旧民居交杂,古城风貌的原真性渐微。从建筑史角度,笔者通过对大鹏所城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旨在理清所城的发展脉络,梳理海防卫所制度与城池建设之间的关系,为近代海防防御建筑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使优秀的建筑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并赋予新的活力,以实现该地区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清海防卫所及城池建设
       兴建于14世纪的大鹏所城位于广东深圳市东部龙岗区大鹏镇,所城平面为不规则梯形,总面积约11公顷,城垣系黄黏土夯筑,内外砖石砌筑,收分明显,城周没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街道以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为主,城内现存清代以来的传统建筑i000多座,主要是寺庙、将军府第、民居等建筑遗迹。据清康熙靳文谟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大鹏所城内外砌以砖石,沿海所城,大鹏为最,周围三百二十五丈六尺,高一丈八尺,面广六尺,址广一丈四尺,门楼四,敌楼如之,警铺一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东西南三面环水,濠周回三百九十八丈,阔一丈五尺,深一丈……”如今,四个城门中的北城门在清代修葺时被堵塞,其余三个城门保存完好,东、南城门楼已修复,城内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天后庙、侯于庙及十几座将军府第,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都年久失修。
       中国在沿海没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沿海地区的诸侯国为了防范对方,在岸上设立防御设施,建立防守的军队、堡垒等,这可以称作是地方性的海防。明代以前,周边的国家相对落后,没有构成对中国的威胁,自然也就没必要在海上设防。南宋时期,史书上有岛夷人寇的记载;元代时,虽有外敌从海上入侵,但只是小量的倭寇骚扰,而且仅限于个别区域,整个沿海并未受到外敌入侵的威胁,真正威胁国家安全的是从明代开始,先是初期日本自海上的入侵,继而是中后期西方殖民者的大肆侵犯,所以自明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防防御体系。
       明清时期的海防主要是为防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始于元至大元年(1308),元末趋于频繁,明初时更为严重。朱元璋为了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了实行海禁、加强沿海防务等多项军事措施。在沿海各地遍设卫所城池、水寨、堡垒、炮台,陆上派陆军驻守,海上舟师巡哨,各守其责,相互支援,逐步在全国沿海地区形成了防范于海上,且海陆结合、有层次的防御体系。
       在沿海地区的防御设施中,卫所城池作为军事建筑体现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大鹏所城在沿海地区抗倭战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目前它的军事作用不复存在,但其城池的布局及其内部建筑的形制,为我们研究明清海防建筑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城池所反映的海防制度和卫所制度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奠定了基础。“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卫所制是明代基本的军事制度,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因防设卫是卫所制的主要原则。“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凡是交通枢纽和地位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岛和孤立的要点如狭隘路口等设千户所;关口险隘但又不能多容兵处则设百户所。卫所制首先在东南沿海推行,进而遍布全国。卫所设置后,一般要修筑城池,而城池作为卫民的重要保障,筑城防守十分重要,可以说城池是海防卫所制度的产物,军事防御是其缘起的动力与发展的支点。
       二、大鹏所城的建筑文化价值与保护内容
       古代筑城十分讲究并强调“取山水聚会,茂风得水之地”的生态观。大鹏所城作为卫所城池,其选址模式和格局结构,根据所处的地形、地貌条件,把军事城防作为所城营建的核心,选址随形就势,将儒家强调的礼制建筑巧妙地融入城池建设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自然生态观,并赋予城池特殊的含义,使其蕴含更为丰富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所城内的建筑因受到广东客家民系、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建筑营建手法的熏陶,其建筑在外观造型、营造手法、选材用料、色彩搭配以及装饰风格上都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目前保存较为完整且有代表性的是城防建筑、将军府邸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
       大鹏所城内的庙宇较多,如位于北城门附近的文庙、关帝庙、华光庙,十字街东头的侯王古庙,南门附近的城隍庙,正街北边的天后宫等。从庙宇的布局看,关帝庙、文庙坐北朝南,位于所城的主干道上(南门街),而且关帝庙正处于轴线的中心位置,文能兴邦,武能安国,这体现了其精神的震撼作用,也反映了将士的心理需求。宗祠建筑是民间宗法制度及其组织系统的缩影,在大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主要用途是“尊祖敬宗”、“团结对外”。大鹏所城内姓氏复杂,宗祠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城内的主要姓氏宗族,如李氏宗祠、戴氏宗祠、罗氏宗祠、樊氏宗祠等。它是同族内成员宗族活动与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也是一种宗教礼仪文化场所,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伦理功能,可以对民众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化和约束。在古城中,民居建筑占多数,而今绝大多数民居已被拆除,现古城内保存较好的且具备基本规模的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李屋巷、将军第巷、戴屋巷、红花巷附近。
       大鹏所城较完整地保存了清晚期及民国时期的
       建筑群体,其传统的城池建筑环境,不仅在物质形态上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同时也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价值,在反映特定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等深层次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明清时代大鹏所城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诸方面的历史影响。
       保护是维系古城个性与特征的基础,大鹏所城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古城的选址与格局属传统的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秩序,表现出建筑文化与城池营建、政治与军事之间有机融合的典型特征,体现了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规划与设计理念。所城作为岭南的军事防御重镇,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池规划思想、古代传统城市营建制度和古建筑文化。平面组合紧凑、灵活,类型丰富;建筑空间与天井有机结合,外封闭、内开敞;融合南北建筑文化,建筑梁架结构形式多样;内部装饰丰富、精细;具有较强的建筑“地域性”和“自然适应性”特点。
       基于大鹏所城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的军事防御历史和军事防御体系的营建形制等因素,古城的保护策略和内容应以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为主线,以城墙、城门楼及军事地理环境要素为重点。由于古城的基本格局尚保存完整,所以应以古城遗存的重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修缮与维护为重要内容,通过规划整治,较完整地再现古城的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
       (一)古城地理环境与形态
       大鹏所城所表述的不是历史的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活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保护大鹏所城的格局、形态、街道和建筑,应突出其作为明清重要海防卫所的特征,以展示我国古代军事和建筑的文化价值。大鹏所城作为军事重镇,其地理环境是与城防工程体系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地理环境的依托,其军事防御工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提出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古迹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相分离。因此,对大鹏所城内街道景观与所城外围周边地区的整体景观应加强治理,使城防系统与地理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个整体。
       大鹏所城经历了海防、屯兵、行政治所、居住等功能的变迁,历史上原有的空间格局虽有变化,但仍保留着传统居住地区的地方特色,这是大鹏所城:的风貌特征。因此根据城内历史建筑遗存状况,可选择保存相对完整的建筑,沿街道和巷坊进行原样修复,但要忠实原有本土化的建筑形式、色彩与材料质感,尽量保持其原貌,使重要的文物建筑、民居建筑与古城格局能够完整地融合,展现其传统风貌。同时根据所城内文物建筑保护的价值和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实行重要建筑、遗址、一般民居、改造类建筑和拆除类建筑的分级保护策略。
       (二)古城标志轮廓线保护
       高耸的城墙、城门楼及城内建筑物构成了大鹏所城的天际轮廓线,古城墙及城门、城门楼的保护应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进行,除划定保护范围外,还要清理城墙上以及邻近城墙的建筑或建筑物,严禁在城墙及其周围挖土开地,针对城墙残破坍塌程度,对城墙、城门进行修复,恢复城墙的历史面貌。
       (三)古城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保护
       由于当时所城的军士来自全国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交融,形成了如今大鹏所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人居环境、街巷、商铺名称、传统产业构成了城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最能代表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素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德·席尔瓦指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作为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其历史真实性,保存原来的风貌。
       三、大鹏所城的开发利用
       (一)大鹏所城的职能定位
       1986年,国务院转批建设部、文化部关于申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中指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须予以保护。大鹏所城应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
       基于上述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位,对于古城的功能首先应该以文化功能为中心,其建设活动须以强化文化功能为重点,积极保护修缮古城历史遗迹,展示完整的古城风貌。其次,改善古城内基础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以体现古城的居住功能。最后,基于古城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古建筑风貌与保存现状,通过完整的历史遗存与社会生活氛围的有机结合,展示大鹏所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增强居民对古城的认知与了解,激发人们对所城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促进古城保护工作的全面普及和深化,应大力挖掘古城的观光旅游功能。
       (二)大鹏所城的开发利用方式
       从大鹏所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出发,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对建筑功能更新再利用,使建筑遗产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并不断为社会提供效益,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山、海、古城”格局,开发建设具有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示范区。
       1 景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
       所城作为岭南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与其蕴含的传统建筑文化,构成了古城价值的重要基础。在建筑个性多元化的今天,建筑师进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取决于对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筑遗产是这种认识和理解的物质保证,失去了这些物质形式,就会削弱认识和理解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就会涣散信心和疏散个性。
       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是维系古城个性与特征的基础。历史文化内涵是大鹏所城最大的优势,也是所城再发展的最有利资源。文化意义是地区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地区因具有文化遗产意义或是艺术、历史、科学、社会意义以及有利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意义而有重要价值。大鹏所城的古建筑、历史遗迹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而特色化、系统化和生态化是开发的关键。
       大鹏所城的利用在特色化方面应强调“古”和“活”。“活”即把大鹏所城作为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充分展示古海防军事要塞的场景;“古”则要求审慎而灵活地保护与开发,对古城遗址和建筑的改建与新建,其建筑材料种类、颜色的选择,建筑手法、装饰艺术的处理都要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将当地的风土民俗糅合进去,使一些以其为背景的古风俗活动获得某种程度的延续,全面提升大鹏所城的潜在价值和文化品位。
       系统化即形成游、食、购、娱、住的系列组合。游——所城内的历史古建遗迹、东山古寺、大亚湾海岸沙滩;食——明清代表性食谱、农家美食;购——鹏城特产、农家特产、明清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娱——民俗活动、其他休闲健身活动;住——主题酒店、度假中心。
       文化遗产的各个组成单体都有各自的环境陪衬和单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周边环境也是遗产价值的组成和体现。大鹏所城位于深圳东部黄金海岸,东临大亚湾,西至大鹏墟镇,北靠岭澳核电站,南接大鹏海湾及规划的农业生态公园,青山环绕,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山、海、古城”城市格局,共同组成了深圳
       市东部黄金海岸旅游系统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化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2 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际建协在《雅典宪章》中指出,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进行保护时,应强调历史遗存再教育后代方面的重要意义。大鹏所城由始建时的“守御千户所”到清康熙时的“营”再到清后期道光时的“协”,所城的军事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大鹏营管辖的香港地区成为清政府和英国殖民者武力抗争的战场,同年发生的著名九龙海战,此后又爆发了穿鼻之战和官涌之战,大鹏营参将赖恩爵率水师屡战屡捷,威震闽粤,大张中华气概。但继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却让大鹏城作为防御外敌入侵军事重镇的战略要地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成为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题材。作为古代海防,围绕古代军事主题,利用所城的城防建筑,再现古代海防、海战场面,集古代战场、古代军事知识展览、模拟实战等为一体,以实景方式再现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威武气势,再现当年海战场景。这样既有效保护了建筑,又予以合理的利用,同时又起到了军事教育作用。
       3 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展现
       置身于客观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之中,军事历史构成了大鹏所城延续至今的主题,其城池的选址、布局、防御体系的构建,组成了军事意义上的城池研究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五六百年前军士在此生活过的历史,在所城内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如祠庙、府第、民居等主要建筑,其中以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民居和独具特色的将军府第尤为突出,这些优秀的古建筑遗产,构成了大鹏所城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海防军事史、城镇规划建设史、明清民俗文化史及岭南地区古建筑史都有重要意义。虽然大鹏所城海防军事要塞的作用不复存在,但从建筑史角度对这种特殊类型的建筑体系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却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由于大鹏所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明清以来,围绕着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御构成了大鹏所城的历史主题,就其军事防御工程而言,主要以所城的城防工程为核心。另外,大鹏所城位于岭南地区的军事前沿,城池营建,城内重要建筑如衙署、寺庙、将军府第、民居的构建等都必然要符合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制度,但是考虑到大鹏所城具体的地理环境,其布局与形式又有所变化。探清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卫所城池的布局特色和构造特征,对今后卫所城池的维修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大鹏所城作为沿海军事卫所,其选址除了从战略角度考虑外,还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整个古城窄街小巷,石板铺道,明清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城内现存的将军府第、天后宫、侯王庙、参将署、县丞署、军装局、关帝庙、守备署等遗址都是深圳历史文化的积淀。所城独特地方特色的民居、方言、服饰、婚俗等,也都是不断增添城市文化底蕴和延续城市文脉的关键。
       [责任编辑 阎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