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中国寻根旅游研究
作者:蔡礼彬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寻根旅游也悄然兴起。与观光旅游、商务旅游等常规旅游相比,寻根旅游具有时空距离大、原真性强、代际差异性强等特征;在旅游动机方面有浓厚的怀旧、探源心理,宗族、民系情结,乡情乡谊情结。我国在快速发展寻根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产业运作模式单调、文化淡化经济过重、恶性竞争疏于联合等。河南省寻根旅游应形成“南姓北帝”的旅游格局,豫南“古光州”地区发展寻根旅游应注意四大战略。
       关键词:寻根旅游;根祖文化;民系;姓氏;原真性;激发机制;概念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076-08
       收稿日期:2008-03-06
       作者简介:蔡礼彬(1972~),男,河南潢川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其特有的“根祖情结”的激发下,纷纷来到大陆开展寻根旅游活动。寻根旅游内容不一,包括中华人文始祖寻根、各门类文化寻根、家族寻根、姓氏寻根、民系寻根等。这类旅游是我国入境旅游的初级阶段,为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起到了宣传、协调、促进等作用,也对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寻根旅游在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随着寻根旅游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把学术触角伸向该领域。张新斌先生以方志与谱牒资料,对闽台58个姓氏源于“光州固始”进行研究,提出了“固始寻根”这个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对历史上中原士民南迁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寻根基地的建议,这对中原寻根文化的开发和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先生后来扩大了研究对象,对河南省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又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此外,李乔先生对河南省姓氏寻根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对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田迎芳等运用SWOT对河南寻根旅游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建议。以上学者在寻根旅游研究方面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借鉴。综观学界成果,笔者略感缺乏对寻根旅游的系统分析,研究者对于寻根旅游的特征、分类、旅游动机论述尚不够深入。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这些努力能引起更多学界同仁对寻根旅游这一文化现象的关注。
       一、寻根旅游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突飞猛进,某些媒体、学界人士近乎“贴标签”般随意而又生动地为某些旅游现象贴上了“寻根旅游”这一标签。近年来,有关人士从学术的角度,把“寻根旅游”(Search-origin Tourism)这一现象概括升格为学术新概念。但是,对该概念的表述并没有突破传统旅游学理论的桎梏,也没有抓住其特征,对寻根旅游的研究,明显滞后于该旅游形式发展的进程。目前,学界对寻根旅游这一概念的表述尚无定论,也缺乏权威的专家进行解读。大致上对该概念的外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寻根旅游包括游客对本人姓氏宗亲、民族民系发祥地、故居地等的旅行和游玩。对于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寻根旅游是对祖籍地、宗族起源地的旅游。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不被以上表述所包含的,甚至相差甚远的现象也被称为寻根旅游。比如民系寻根、民族寻根(畲族凤凰山寻根、犹太人的开封寻根)、特定历史团体寻根(洪门、天地会弟子寻根旅游)、特定情感维系的圈子寻根(往届校友、黄埔一期、知青等寻根)、文化寻根(国内外寻孔祭孔)、艺术寻根(王羲之故里书法艺术寻根等)、民族人文始祖寻根(黄帝、炎帝寻根祭拜)、古人类寻根(北京周口店始祖寻根)、信仰寻根(佛家弟子名山寻根或著名僧人寺庙寻根、莆田妈祖信仰寻根)、历史事件关系人(后代)寻根等等,这一切现象都被冠以寻根旅游的名称,并且进行产业运作。这让人不禁要思考:到底何谓“根”?游客的主要目的或第一目的是“寻根”,所以只有弄清楚“根”的含义,才能界定“寻根”进而界定寻根旅游。
       笔者认为,从实证的角度思考,既然实际中早已有那么多现象被称为寻根旅游,根据理论源于实践的研究原则,学术研究在对寻根旅游下定义时,就应该尽可能扩大概念的外延,把实践中遇到的寻根旅游现象用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统摄起来,这样有利于把更多具有某种同质的事物纳入寻根旅游研究体系,符合实际地丰富课题内涵,更丰富研究思路和素材,为理论的发展开辟更广更深的空间。因此,约定俗成地把寻根旅游仅仅概括为“对祖籍地、宗族起源地的旅游现象与关系总和”是较为片面的,本文姑且称之为狭义的寻根旅游。在这一概括中,“根”只限于“祖籍地、宗族起源地”等具有血缘宗亲意义的地方。
       然而,“根”的意义更多地应该是体现为时空和心灵多维度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根”是多维度的,是对某段历史、某种感觉、某种文化、某个地方的怀旧和向往的情感。正如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多的是一段历程。因此寻根旅游是多维的事物,“根”应该是可以超越祖籍、出生地等血缘宗亲意义而更具精神文化意义的时空组合。时间、空间、心灵的远近变化,激发、维系并推动着它的发展。时间、空间远了,才意识到“根”,才意识到遗失,所以激发了“寻”。寻的是特定地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经历和体验。
       所以,我们可以对寻根旅游下一个定义: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宗亲、血缘、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且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旅游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这种旅游形式,一般发生在较大的时空跨度内,是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所谓的特殊渊源关系,包括宗亲、血缘、民族、民系、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具有寻访探求的意义的关系。按照旅游者的动机对旅游活动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祖先、前辈的活动地域、本人早先活动过的地域、个人身心成长过程中有特殊意义的地域都可以成为寻根旅游地,在这些地方的旅游都可称之为寻根旅游。
       二、寻根旅游的激发机制探讨
       (一)怀旧心理 怀旧心理是激发人们的寻根意识,维系根祖情感,产生寻根行为的重要心理激发机制。怀旧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含有情感的记忆及感时伤怀的一种情绪。它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绵延,又在日常生活中和文艺作品中得到不断反复的体现。从心理学角度看,怀旧心理与人们不可遏制的、普遍存在的怀旧情绪和回归愿望息息相关。它的内在心理机制,在自动寻找心理掩体和回归集体无意识方面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体现。一定程度的怀旧实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适当回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它把人们所不想回忆的痛苦和压抑,隐藏了,忘却了,以至于人们自己永远不会再想起。事实上,怀旧情绪这种朦胧的、不确定的,然而又是固
       执的、萦绕不去的心理状态,是基于现实和理想这一人类的基本矛盾而存在的,且与人类成长相伴随。它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彰显美好、掩埋痛苦的心理机制,容易把寻根旅游地的各种因素人为地想象成美好的、神圣的。在现实中笔者见到过老华侨回乡寻根谒祖情景,对家乡穷苦家庭才经常食用的萝卜干(菜脯)赞赏有加,一桌饭菜,都是些酸菜、萝卜干等,对于这样的接待,老华侨非常感动。他年轻时候家里穷就靠吃这些活命,漂泊到国外后,随着时空和境遇的改变,心里常常怀念起家乡的一一切,盼望能在有生之年再吃到他小时候吃过的咸菜。尽管这些在旅游美学意义上很难见出大美,但是这些腌菜对这位老华侨而言,是很美的,当年的苦难已被掩藏,彰显出的是家乡传统菜肴的吸引力。
       (二)根祖地文化吸引 农业社会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华侨具有敬祖尊亲的乡土意识、家国同构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家庭观念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宗、同乡及同业的连锁关系对“根”的观念的维持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对祖籍地的依恋,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人华侨亦非常重视祖国这个大“根”,凡此种种皆为华人华侨寻根的原动力。有许多代表故乡的文化符号,比如南音之于福建华侨,潮剧之于潮汕华侨,客家山歌之于客籍华侨,这些亚文化符号以其乡土意味吸引并唤起华侨的寻根意识。在各地唐人街上的各种中国古乐、民俗节庆、乡族会馆都是激发寻根旅游的重要元素。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许多驻外旅游推广机构,都以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广大的华人华侨光顾。此外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带有很浓厚的情,这种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这些就是根祖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讲,根祖文化的激发是寻根旅游的原动力。
       (三)宗族、民系情结 何谓宗族?东汉人班固执笔的《白虎通》讲了“族”与“宗”的关系,族是血缘关系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则不一定,还要有其他的条件,这就涉及“宗”,对此班固写道:“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一般认为宗族是指拥有共同祖先的同姓亲属群体,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是我国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根源的社会现象。而宗族传统,乃是先祖发起,经全体族人会聚认为可行之道,:并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很多宗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祖宗崇拜、宗族感情、宗族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统称为宗族文化。姓氏和宗族的认同感,激发寻根游客寻觅自己的宗族郡望,这在现实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港澳台、国内外都有许多宗亲会馆,定期组织回乡祭拜。许多地方也利用姓氏宗族的寻根情结搞起了旅游开发,比如山西大槐树、河南固始等。再则是民系认同感的激发。民系这一概念,是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为研究客家而自创的一个新术语,它的内涵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各个独立的支系或单元。在汉民族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历史上许多移民浪潮,使得在辽阔的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民系,在以民系为背景的寻根旅游中,往往也伴随着姓氏寻根。在实践中,以广东广府民系的南雄珠玑巷寻根、客家人的福建宁化石壁寻根最为热门,这两处民系寻根地正以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吸引着各地的人们。
       (四)距离心理 距离效应是通过接受信息的一方产生的过大或过小的思维落差来实现的,换言之就是对信息产生的错觉。距离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文化距离等,距离越远越能激发人们对寻根地的怀念、想象、向往,使出门在外的人们产生流浪漂泊感,内心中希望寻得归宿,回归故里。距离激发了寻根的愿望,距离越远,寻根的意愿越强烈。现实中离家几百公里的人比起远跨重洋的人,寻根返乡的愿望要弱得多,这是空间距离使然。家乡在广西,离开祖国到了越南的华侨,就空间距离而言,固然比不过离开广西身处中国西北的人,但是该华侨的寻根意愿远比到西北的人更为强烈,那是因为所在地与根祖地文化距离较远使然。刚离开家的人,经过很短一段时间回家算不上寻根,只有具备一定的时间距离的人,在返回故地时候才会产生寻根的意愿,换言之,寻根旅游的激发需要相应的时间距离。
       (五)探源心理 这是指人们通常都希望知道自身的起源、自己的身份,并进行探寻求索的心理。这在次生代及其后代的寻根旅游者中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现实中,许多青年华裔选择到中国旅游,他们的理由往往很简单也很直白——“我的祖父来自中国,我想来中国看看我的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从这里出发到了美国。”这正是探源的心理在游客寻根旅游动机激发中的作用。
       三、中国寻根旅游的特征
       寻根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细分下的一种特殊的类型,除了具备一般旅游项目共有的属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时空跨度大 一般的旅游行为也具有跨时空性,但是相对来讲并不是很严格,只要是离开原住地在其他地方以非营利的目的进行逗留并超过一定时限即可;但是寻根旅游时间跨度的要求是严格的。寻根旅游的心理激发机制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的久远才会产生“根”的意识,才会去“寻”。从这个意义上讲,寻根旅游时间跨度大是指寻根游客的产生是有时间条件的,寻根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律的。而严格的空间跨度是指并非离开寻根地就必然会产生寻根的动机和行为,假如现居地与寻根地仅仅几百里之隔,这样激发的旅游行为也只能算是故地重游,那种基于“根意识”意义上的旅游就会很少。
       (二)文化性强 寻根旅游的激发机制给了我们这样的结论:寻根旅游是在诸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可以想象,没有宗族文化便不会有宗族寻根,寻根地没有相关的宗族文化遗存,就不能吸引、留住游客。而这些“文化”之所以是文化,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历史遗传性,并非任何地方随便就可以造出来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人们多半可以创造出一般的旅游项目,但是寻根地是创造不出来的,根祖文化遗存是不可克隆的。
       (三)情感性强 寻根旅游动机是基于人生阅历、根祖情感、文化情节而触发的,这种动机本身就包含着旅游者的浓厚情感,这种情感也会表现为对旅游地景观、对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习俗的尊重和亲善,同时也体现在主客关系的亲和互惠上。比如不论哪一代的华侨寻根游客回乡探亲祭祖,总会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总能感觉到与其他旅游不同的主客亲密关系。在宗族情感的维系下,双方的互惠互利关系也比其他各类旅游都更容易建立,比如招商引资项目的洽谈,成功率一般也比较高,这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侨胞投资家乡建设浪潮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四)原真性强 旅游学界很早就提出了旅游内容的原真性问题,学者指出原真性是许多旅
       游项目尤其是体验型旅游项目的生命线。这在寻根旅游中表现尤为明显,必须加以注意。寻根旅游对游客来说不仅是金钱、时间的投入,更是情感的投入,他们希望所寻的内容真正能满足他们的寻根情感需要。由于情感性很强,游客必然会选择与其寻根目的确有渊源的地方,容不得半点虚假掺杂。而对旅游决策和开发者来说,应该提供高原真性的寻根旅游内容给游客,否则便犯了欺骗游客感情的大忌,其项目也会失去意义。
       (五)关联性强 寻根旅游地往往年代久远却仍能为寻根游客所记忆。他们的记忆多半来自祖先的传授,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沧海桑田,许多寻根地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导致寻根者先人的传授无法得到确认,所以需要对家谱、宗族、民系的迁移,对历史文化遗存、对区域文脉进行研究;反之,一些考古发现、家族谱牒研究成果、历史文献的发现也会促生新的寻根旅游地,吸引某些人前去寻根。实际上,许多寻根旅游地的开发都依托当地科研机构对有关历史文献进行研究,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寻根地身份”。
       (六)代际差异性强 同是寻根游客,由于代别不同,寻根旅游者的动机、行为等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比如老一辈华侨更多愿意回到先祖祠堂所在地寻根,而年轻一代的华裔更愿意到一些体现中国现代风貌或传统文化丰富的地方旅游。因此旅游开发要随着代别市场的不同而做出改变。
       四、寻根旅游的分类
       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和分类体系是关系到寻根旅游规划与开发、市场组织与运作、文化挖掘与保护、寻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以下笔者按不同的标准对寻根旅游进行简单分类:
       (一)按照寻根游客的代别和年龄分 由于寻根者或潜在寻根者随着代别变化,对寻根旅游的热情和认识程度不同,对传统根祖情结的继承和遗传程度不同,自身文化背景与寻根地文化背景的差异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改变甚至完全不同,这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文化习惯。这样的分类方法有助于准确高效地判断寻根游客的特点,进行寻根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这也是旅游市场营销中关于提高市场针对性,进行市场细分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按这种标准可将寻根旅游分为:原生代寻根旅游、次生代寻根旅游、第三代寻根旅游、新生代寻根旅游。由于移居者家庭,三世同堂较为普遍,其遗传特质与根祖地特质也较为接近,但在寻根的热衷程度上又相对有所不同。第三代以后的寻根旅游与根祖地心灵距离较远,当地化程度高,外化为特质较明显的当地人(外国人),所以为了方便起见,新生代寻根旅游可以泛指第三代之后的寻根旅游。而第一代的寻根者,通常对根祖地怀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根祖情节浓厚,寻根旅游愿望更强烈更易激发。而此后的各代人,在这些方面的强度都有所递减。
       另外,按年龄分类。由于激发机制发挥的程度不同,考虑到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老中青少的寻根欲望强烈程度是递减的。通常老年人有着较为强烈的怀旧情感和根祖意识,而年轻人较弱或没有。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提高市场组织与宣传的针对性、准确性。例如,当前对海外华侨子女的寻根旅游宣传,除了大打“回家牌”以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旅游吸引物的丰富,把备受世界年轻人追捧的中国功夫很好地添加进去,吸引了更多的华侨子女回乡寻根。
       (二)按寻根游客离开根祖地的时间分 根据寻根旅游的怀旧性与文化性,只有尽量多地保留着寻根者所追忆的特质的寻根地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认清寻根者离开根祖地的时间,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比如分别是20年代、50年代离开上海的人,对根祖地的特质记忆是不同的,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物风格设计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把一些富有某一时代特质的旅游点安排给相应的寻根游客。试想,把20年代离开上海的人安排去外滩,在那个保存着他们青春印迹的地方,他们所体验到的内容肯定更具有寻根的意味;而如果安排到浦东新区,寻根意味将会大打折扣。
       (三)根据寻根游客聚居的地理范围划分不同的聚居地,移居者的数量不同,移居者与当地各种文化的融合程度不同,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质、文化特质各异;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寻根游客当然需要有不同的项目、策略。按照这种标准可以分为:中国内地各地移民的寻根旅游、港澳台移民寻根旅游、东南亚华人华侨寻根旅游等。应该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寻根游客区分开,辨别文化特质,选择合适的地区市场。比如东南亚寻根旅游市场,华族众多,文化接近中国。拿泰国侨胞寻根旅游来说,业界的常识是:对于泰国团一般要提供潮州话导游,最好还要会功夫茶、听潮剧,因为在泰国,潮州籍的华侨众多,他们保留着许多祖国的传统,潮州话是该国的第二语言,泰国的大街小巷随时可能听见潮剧、看到饮功夫茶的人们。
       (四)按特定人群划分 按照此类标准一般可分为姓氏宗族寻根、名人后裔寻根(如胡氏家族安徽寻根)、民系寻根(如潮客广三民系的寻根)、民族寻根(如畲族的凤凰山寻根)、华侨同胞寻根、特定历史团体寻根(如天地会洪门弟子寻根旅游)、特定情感维系的圈子寻根(如往届校友、黄埔一期学生、国民党老兵、下乡知青重游故地等)。
       (五)按寻根内容划分 文化寻根(比如国内外寻孔祭孔、寻唐觅汉),艺术寻根(如羲之故里书法艺术寻根),民族人文始祖寻根(如伏羲、黄帝、炎帝、大禹故里寻根祭拜等),古人类寻根(如北京周口店始祖寻根)、外族来华寻根(如犹太人开封、上海寻根)、信仰寻根(佛家弟子名山寻根或著名僧人寺庙寻根:比如法显、三藏、六祖、大颠和尚宝刹寻根,莆田妈祖信仰寻根等),历史事件关系人(后代)寻根。一般来说,祖上先人的活动地点或本人早先活动过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有追忆价值的地方就可以成为寻根地。“根”应该是可以超越祖籍、出生地等血缘宗亲意义而更具精神文化意义的时空组合。
       五、寻根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运作模式单调
       许多地区具备寻根旅游资源,社会各界也非常重视,在政府的主导下,共同参与这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但是从运作的模式上看,无非就是祭拜、参观纪念建筑、兜售纪念品这几大样,而且产品单调,内涵贫乏,杂乱无章,没能形成很好的产业循环链条,更难以产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亮点。另外,从运作的主体看,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居于首要地位,寻根旅游对政府的依赖过多,未能真正走向自主与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最后,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所限,食、宿、行、游、娱、购的大产业格局在一些地方并未能形成,或者虽已成型但不规范,档次低,可选择性差。
       (二)文化淡化经济过重
       归根到底,寻根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酝酿形成的宗族与根祖文化给今人留下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寻根旅游的开发,才能以文化的视
       野,做到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符合规律,使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并且衍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目前,许多地区的决策者和规划者对宗族与根祖文化了解不多,对寻根者的文化背景所知不足,对寻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感知缺乏,导致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经济挂帅,急功近利,使许多宝贵的资源面临丧失文化吸引力和信任的局面。比如有的寻根旅游区甚至成了购物一条街。另外,新兴的建设项目,造型和内涵严重脱离寻根地固有文化,甚至与历史事实相左,许多现代气息浓厚的建筑充斥着本应该以古老淳朴风貌吸引八方游客的寻根旅游地,造成四不像的旅游地。这些都重蹈了其他旅游项目的覆辙,破坏了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三)疏于联合,恶性竞争
       目前中国的寻根旅游开发比较混乱,单打独斗、互相拆台、恶意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导致很多区域的寻根旅游没有亮点,集体平庸。以河南省为例,近些年开发了平顶山刘氏寻根、固始的福佬人寻根、洛阳的客家民系寻根、开封的广府人寻根、郑州的黄帝故里寻根、淮阳始祖寻根、荥阳郑氏寻根等等。由于没有找到整合资源的平台,也缺乏领头羊,基础建设难以统筹利用,最终很多项目上马后实效不高。另外,就是内部竞争,重复投资,比如对郑姓的开发,荥阳、新郑、新密甚至开封都在争论自己是郑姓的祖源地;在林姓的祖源地上,淇县和卫辉两个县市也争得十分厉害;谢姓在南阳的唐河和南阳宛城区之间也争得很厉害。这种毫无计划、一拥而上的瓜分式开发,不仅不能像决策者臆想中的那样带来到处开花的效果,反而会使全省的寻根旅游资源在杂乱、低端、分散的力量作用下低起点运作,在成熟的开发模式尚未成型时就已经枯竭。寻根旅游是关系游客情感的旅游,如果一开始就令人失望,而且是大批量的项目令人失望,那么其前景是可想而知的了。
       六、寻根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以河南省“古光州”寻根旅游为例
       (一)概念战略
       这里所说的概念,是指基于历史事实、文脉渊源、行政区划的“地缘和文化概念”。寻根旅游是文化旅游,具有高文化含量、强史实性、强地缘性等特点,因此如果能找到一个足以涵盖寻根游客宗族、民系迁移历史并为他们所共知和接受,又能够统摄区域内所有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文化内涵的“地缘和文化概念”,那么必将为区域整合、统一品牌、丰富内涵、拓展市场提供一个坚实而又宽广的平台。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古光州”这一极具地缘和文化色彩的概念,把豫南寻根旅游的牌子改成“古光州姓氏寻根”。下面我们来分析“古光州”概念的价值。
       首先,这一概念足以涵盖寻根游客宗族、民系迁移历史并为他们所共知和接受,具有纵跨千年,横连全球的价值。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华人华侨中,源自闽粤台的姓氏宗亲族谱上多记载着先祖来自“河南光州”。于是“光州”这一地名跨华夏、越重洋,自唐宋以来便永远铭记在诸多姓氏后人心中,成为他们寻根目的地的首选概念,并且历经千年的积淀,在心中形成了具有崇高意义的心灵圣地,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而每一个单独的行政县都没有这种效应。其次,“古光州”概念能够统摄区划内所有文化背景的人群和文化内涵。笔者家乡所在的潢川县还有“光州商场”、“光州酒楼”等以光州命名的单位,足见虽经历更名而光州这一概念仍然深入当地人心,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地缘概念。它将像“潮汕”地缘概念一样,不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情感不适,反而可以增强寻根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古光州寻根旅游”,这一概念符合寻根旅游的文化性、史实性、地方性等特征,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同时又能避免豫南各县市单独出牌,玩“瓜分式”开发。“古光州”的概念可以通过各级旅游部门、各级社科院、人民团体、海外宗亲团体进行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形成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对“古光州”寻根旅游进行包装,制定“古光州”地区寻根旅游规划,从整合资源的角度,切实做到豫南各地资源的凝聚融合。除了对区域外进行“古光州”概念的寻根旅游宣传外,区域内的宣传也应该加强,形成内外一致的概念认知,积极创造具有“古光州”概念特色的寻根旅游氛围。
       (二)亮点战略
       该战略有两个层面,首先要培养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亮点,其次是要以相关文化产业先行、文化旅游产业嵌入的模式营造亮点。在“古光州”寻根旅游区域内,形成一个具有强大集聚效应的亮点,包括寻根园或者遗迹等。目前固始县正在招商兴建姓氏寻根园,这或将成为本地区的一个亮点,但前提是这个寻根园必须包括“古光州”四地的姓氏寻根内容,并且与原有的旅游项目进行对接,形成以寻根旅游为龙头、毛尖茶文化等旅游为辅助的多维寻根旅游品牌。要在这个区域内铸造一个亮点,可以在寻根文化产业先行的基础上,嵌入寻根文化旅游,这是因为根祖文化产业与寻根文化旅游的交叉部分是根祖文化,二者都是根植于根祖文化,所以具有可互嵌性。而对根祖文化优先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取得最高的宣传效应、社会效益,迅速打开“古光州”寻根旅游的新局面。而如果一开始就要完全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进行开发,则要花费很大成本、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古光州”寻根旅游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模式,找准市场和腹地,发挥首站集聚作用,使姓氏寻根尽快成为河南寻根旅游的巨大亮点,扩散到周边,并且南北呼应,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三)格局战略
       这里说的格局指的是“古光州”区域内横向寻根旅游联合体与省内纵向寻根旅游联合体之间可以且应该形成的一种呼应、协调、并进、互利的旅游功能分区机制和局面,要把形成这样的局面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来抓,其核心在于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丰富线路。从寻根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来看,这个格局的形成至少是由这两点决定的:第一,寻根路线要求尽可能地完整;第二,延长寻根旅游线路,增加旅游经济效益。这一格局的形成具体有两点。
       1 南部、北部横向格局 在豫南以“古光州”四地为主,统一品牌,集聚资源,共同开发河南乃至全国最丰富的“古光州”故地寻根旅游资源,合力形成“古光州”姓氏寻根旅游联合体,这是形成格局所要完成的横向联合之一。在豫北以郑州为主,合力打造以人文始祖寻根旅游为主的联合体。豫北是中原故地,三皇五帝,人文始祖多发祥于此。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豫北的人文始祖寻根旅游已经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取得很好的效益。比如该地区2007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便有来自海内外的150余家新闻媒体的600余名记者云集现场,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综艺频道等进行了长达100多分钟的现场直播,牢牢锁定全球华人目光。耸立在黄河岸边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塑也吸引着海内外宾客。据当天的百度搜索,有关“黄帝故里”、“丁亥年黄帝故里拜
       祖大典”、“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庆典”的报道分别达503000条、219000条、92000条。统计数字显示,4月19日至26日,到黄帝故里拜祖的游客达37万人次,到黄河风景名胜区拜谒“炎黄二帝”的游客日平均达5000人以上。可见该地区的人文始祖、远古帝皇的寻根旅游已渐成格局。此外,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动地点也都在这一地区,这也为河南省全省搭台,开发寻根旅游提供了绝佳条件。
       2 “南姓北帝”纵向格局 河南省应该南北呼应,全省搭台,城市唱戏,形成“南姓北帝”的寻根旅游大格局,即豫南姓氏寻根、豫北上古帝皇寻根的格局。全省大格局能否形成,将影响“古光州”寻根旅游的发展;“古光州”姓氏寻根旅游开发的成败,也将影响全省寻根旅游规划的实现。对河南这个寻根旅游资源大省来说,姓氏寻根、远古帝皇寻根都是不可或缺的两张王牌。从寻根旅游特性的角度看,南北不同主题的寻根旅游,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因为中华汉人认为自己不仅是某一姓氏宗亲的子孙,而且也是炎黄子孙。这样全省的寻根旅游开发达到了内容上的极致,使得姓氏宗亲、人文始祖、豫北中原文化、豫南的楚豫文化通过寻根旅游这一主题融于一体,使旅游线路纵贯全省,深入而且长远。所以应该以全省的名义,举办寻根旅游的大型活动,让各城市在全省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示,形成南北呼应的寻根旅游大格局,发挥大格局下寻根主题丰富多彩的优势。
       (四)首站战略
       该战略指的是“古光州”寻根旅游应该在河南这一寻根旅游大省中,利用自身的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姓氏寻根旅游资源,形成各地寻根游客人豫寻根的首站,并且与豫北人文始祖寻根旅游形成高度的互补与呼应。如果“古光州”不能成为首站而居于寻根旅游的下游站点,那么可以预见,豫南、豫北的寻根旅游差距会越来越大;豫北将以自身的经济、技术、资源、服务优势,抢占先机,经过层层过滤后,流到豫南的资源之少是可想而知了。这样最后还是会使豫南寻根旅游重蹈长期被边沿化的覆辙,最终全省寻根旅游的大格局也将瓦解,不能形成全省的全方位的寻根旅游吸引力。因此这一战略是全省寻根旅游资源整合的关键之一。要树立首尾兼顾,南北呼应的观念,全省搭台,推出涵盖南北的寻根旅游线路和品牌,强化“古光州”的首站地位。下面我们分析“古光州”寻根旅游首站战略的可行性。
       1 交通条件分析 已有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为该地区成为寻根旅游首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从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看,“古光州”地区处于河南省外寻根游客北上寻根的首站。闽粤台等各地宗亲从南往北行陆路必然经过该地,而且该地有京广、京九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联通信阳和郑州,南北通过交通要道,遥相呼应,形成完整便捷的旅游交通线路。目前四地都有主干公路相连接,关键就是完善这些交通设施,修筑公路通往分散在各乡镇的寻根地和宗祠。而成为首站就意味着居于线路上游,占据有利的获益机会,意味着寻根游客的热情较高,消费状态更好,而“古光州”寻根旅游地就可以成为一个居于上游的过滤网,吸附更多的资源。
       2 依托交通干线联通寻根心路 对寻根游客来说,线路即心路,形成交通和地理位置上的首站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成为诸多姓氏寻根的心理首站。所以这些交通线路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连贯姓氏宗亲和人文始祖寻根地的线路,在寻根旅游的文化历史内涵上讲,它们形成了台闽粤——古光州——中原的完整寻根线路。通过这些路线把寻根旅游引向深入,形成立体的寻根旅游,形成河南省寻根旅游统一的大格局、大品牌。
       发展寻根旅游可以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促进投资,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华人力量,传播中华文化。寻根游是维系侨心侨情、民族大家庭感情,甚至是维系国家之间感情的重要旅游项目。有关各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对寻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对市场各方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保证寻根旅游的稳步发展。各级旅游服务部门应加强对海外华人华侨寻根之旅的认识,不断地改进服务质量,突出乡情、宗亲、中华文化的内涵,以促进当地寻根旅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责任编辑 韩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