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犹太研究]近十年来(1997~2007)国内犹太研究的特色
作者:张倩红 尚万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近十年来(1997~2007)国内学术界在犹太思想与文化研究、犹太历史研究、“大屠杀”研究、中国犹太人问题以及当代以色列国家研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详细梳理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分析目前国内犹太研究存在的问题,如专职人员匮乏、学术基础薄弱、原创性学术成果数量偏少等等,对于推进犹太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犹太研究;中国;以色列;中国犹太人
       中图分类号:K3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5-0001-08
       收稿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张倩红(1964~),女,河南灵宝人,河南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
       近十年来(1997~2007)我国的犹太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共出版或发表学术著作60余部、译著70余部,学术文章400余篇。本文就犹太思想与文化研究、犹太历史研究、“大屠杀”研究、中国犹太人问题以及当代以色列国家研究等五个研究重点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推动犹太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犹太思想与文化研究
       犹太思想与文化一直是国内犹太研究的热点。傅有德主编的“汉译犹太文化丛书”已出版10本,这些选自犹太学者的经典作品,均在西方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该丛书与20世纪90年代前期顾晓鸣主编的“犹太文化丛书”以及徐新、凌继尧主编的《犹太百科全书》(中文版),已经成为国内学界从事犹太学习与研究的入门书与工具书,有筚路蓝缕之功。朱维之是中国学界犹太文化研究的开启者,他的《希伯来文化》不仅全面描述了圣经时期希伯来人在神话、宗教、律法、诗歌、史学等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还阐述了希伯来文化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他的《古犹太文化史》侧重于研究希伯来神话传说、语言文字、宗教律法、史传诗歌的起源,并将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进行比较研究,还专门阐述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徐新的《犹太文化史》以时间为脉络描述了圣经文化、塔木德文化、犹太启蒙运动以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犹太文化的基本表象。潘光、陈超南等合著的《犹太文明》以犹太文明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民族主体精神为宗旨,总结了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团网络”。作者还论述了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日耳曼、斯拉夫文明接触与交融的历史,并系统地阐述了启蒙运动以来犹太文明的演进过程。刘洪一的《犹太文化要义》不仅梳理了在犹太文化沿革中具有典型性及关键性的史实,还系统地阐释了犹太文化的流程与结构、犹太人的思想方式与生存机制、犹太民族的宗教精神与审美文化等重要范畴。刘洪一主编的“犹太名人传丛书”收录了世界历史上百余名有贡献、有影响的犹太名人,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视角了解犹太历史与文化。此外,徐向群的《沙漠中的仙人掌:犹太人素描》、肖宪的《犹太人:谜一般的民族》、张倩红的《犹太人》等著作也都着力描述了犹太文化的表现与文化特质以及犹太文化对犹太民族性格的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通论性著作外,国内学者还对犹太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张倩红的《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以欧洲、美国及以色列犹太社会为背景,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为视角,运用现代化理论,审视了面对现代化的挑战,犹太文化如何发挥自身的兼容能力、应变能力,从而不断地调适自我、改变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并发展成为一种融“现代性”与“犹太性”为一体的现代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黄天海的《希腊化时期的犹太思想》、梁工、赵复兴的《凤凰再生: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学研究》、章学富的《斐洛思想导论:两希文明视野中的犹太哲学》以及《圣经和希腊主义的双重视野》都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希腊化时期“两希文明”交汇与融合的过程,内容涉及希腊化大背景下的犹太历史、宗教、哲学、文学等。
       近年来,一些学者还着力于翻译、介绍犹太元典文化,其中张平翻译的《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天下通道精义篇:犹太人处世书》介绍了犹太思想的基本要义与伦理准则。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组织翻译的“两希文明经典哲学译丛”选译了斐洛的《论律法》、《论凝思的生活》、《论摩西的生平》等系列著作,展示了希腊化时期犹太民族在哲学、神学以及伦理学方面的成就。作为北京大学基督教文化译丛之一的《约瑟夫著作精选》,摘译了西方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新、旧约之间历史的权威性著作——弗拉维斯·约瑟夫的《犹太古史》、《犹太战记》,极具学术价值。
       犹太宗教及哲学思想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关注的另一热点。黄陵渝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犹太教学》、《当代犹太教》等系列专著记述了犹太教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阐释了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伦理道德、律法体系、经典文献、礼仪习俗等。其中《犹太教学》回顾了百年来国内犹太教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当代犹太教》则着重探讨了犹太教在当今以色列、美洲、欧洲、俄罗斯、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等地的传播情况。周燮藩主编的《犹太教小辞典》是国内同仁协力编撰的一部犹太教工具书,收录相关词条1500多个。傅有德的《现代犹太哲学》一书比较系统地评析了现代犹太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科恩、拜克、罗森茨维格、布伯、海舍尔和开普兰等人的宗教哲学,清晰地勾勒出了现代犹太哲学的基本脉络,揭示了现代犹太哲学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根本特征。另外,傅有德的新作《犹太哲学与宗教研究》收录了作者1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记载了作者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学者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犹太思想与文化的论文,其中傅有德的《试论犹太哲学及其根本特征》明确了犹太哲学的定义与思想范畴;他的《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则在犹儒哲学对比的基础上对中犹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其另一篇文章《开普兰的犹太文明述评》则梳理了当代犹太教精神领袖之一的开普兰的思想精华及其对犹太文明的独到见解。潘光的《美国犹太人的成功和犹太文化的特征》侧重研究美国犹太群体,并认为美国犹太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超乎寻常的传统意识”、“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特别活跃的政治参与机制”等特征。张倩红在《犹太文化的几个特征》中指出,宗教是保证犹太社会一体化和协调化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犹太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它以弘扬民族性为主旋律;世界性既是犹太文化的特征与表象,也是犹太文化不断超越自我并以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世界文化的保证;而正是宗教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这三方面的特征从内部孕育了犹太文化的凝聚力、兼容性与更新机制。徐向群、徐新、余建华、宋立宏、张礼刚、汪舒明、艾仁贵等围绕着犹太民族传统、世界犹
       太人信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犹太历史研究
       犹太历史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用力较多并取得卓著成绩的领域。
       古代犹太史研究方面,王立新的《古代以色列历史文献、历史框架、历史观念研究》是一部研究古代以色列历史的专著,时间跨度从以色列民族起源到希伯来《圣经》正典化的完成,内容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历史文献的考察、塔木德时代以色列古史的框架以及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观念。该书的特点是比较详尽地总结了有关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看法。王立新的《论以色列君主制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王敦书合写的《试论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观:从资料构成、史书编集到观念的形成》等系列论文研究了古代以色列的政治及史学成就,是国内犹太研究中较早深入论述古代以色列民族历史,并从史学意义上进行考辨的学术论文。宋立宏的《谁是“犹太人”——关于“Ioudaios”的札记》指出,西方现代语中的“犹太人”来自希腊文的“Ioudaios”。在该文中,宋立宏通过对相关文献、铭文和纸草的考察认为,“Ioudaios”在犹太人、异教徒和基督教徒那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它们既生动地折射出犹太人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互动,又有助于澄清“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的历史脉络。宋立宏的其他论文如《希腊罗马人对犹太教的误读》《犹太战争与巴勒斯坦罗马化之两难》、《古代的犹太铭文》、《罗马的犹太政策》。等,集中阐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犹太人政治、经济的变迁以及犹太民族宗教、文化面对种种劫难与限制所做出的调整。陈贻绎的《希伯来语圣经——来自考古和文本资料的信息》是以希伯来语圣经文本为基础,结合巴勒斯坦地区的最新考古资料,对记载于希伯来语圣经中的早期以色列历史做了全面、综合的阐述。余建华的《早期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融碰撞》则从文化交往的角度记述了希腊化时期犹太文化的变革。张倩红的《圣经时代以色列人的国家观念》探讨了古以色列人君主制的特殊性及其特有的国家观念对后世犹太人的影响。
       中世纪犹太史研究方面,赵立行在《试析中世纪西欧对犹太人的多重态度》中探讨了中世纪主流社会对待犹太人态度的差异性与矛盾性,以及这些政策形成的复杂背景。在《中世纪西欧犹太人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一文中,赵立行论述了犹太人在中世纪西欧的文化地位,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张倩红的《伊斯兰世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梳理了公元7~14世纪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以及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阐述了在阿拉伯伊斯兰政权的宽容政策下,西班牙等地犹太社团发展繁荣的状况。张淑清的《中世纪西欧犹太社团及其历史作用探析》分析了中世纪西欧犹太社团的司法自治及犹太社团的历史作用。王本立的《英国中世纪的反犹现象演变及其特征》以中世纪英国的反犹现象作为当时欧洲反犹的范式,从民间、王权、教会三个层面揭示了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演变情况。
       近代犹太史方面,近代东欧犹太移民潮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王本立的《1881至1914年的东欧犹太移民潮与英国社会》以及李爱慧的系列论文《论19、20世纪之交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群体互助》、《论早期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的文化适应》、《东欧犹太移民的涌入与美国反犹太主义的激化(1880~1920)》等探讨了19世纪东欧犹太人大规模移民潮的形成、移居国出现新反犹主义以及犹太移民社团经济、教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罗衡林的《马丁·路德与犹太人问题》论述了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犹太人态度的变化,作者认为,路德创造的“金融犹太人”形象恶化了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客观上影响了19世纪晚期以来德意志的反犹主义运动。张倩红的《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犹太观》一文,以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注意到马克思主张从世俗角度探讨犹太问题,并把对犹太教特性的揭露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但由于青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因而对犹太问题的看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张礼刚的《论17、18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宫廷犹太人》重点分析了欧洲及德意志地区犹太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宫廷犹太人的影响、地位与作用。张庆海的《旧制度末期法国犹太人的本土化》阐述了大革命前法国境内塞法尔迪与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不同方式的本土化进程,以及法国政府和民众对犹太人的接受态度在随后犹太人解放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现代犹太史方面,犹太复国主义及其运动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潘光、余建华、王健合著的《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以充足的史料叙述了犹太复国主义及其运动的产生、发展及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过程。王铁铮在《犹太复国主义与阿以关系中指出,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同早期的犹太宗教文化存在各种内在联系,并赋予犹太教中的返乡复国观念以时代内涵,而以色列建国后的犹太复国主义却又受到各种新思潮影响,以至于其基本特征和价值观都受到了挑战。张倩红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现代审视》认为,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场旨在推动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世俗运动,是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孕育下兴起的,因此具有无可置疑的现代性。犹太复国主义试图塑造现代人格,培养“犹太新人”,实现犹太文化的现代化,并在世俗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犹太社会。前苏联境内犹太人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张建华的《简论苏联犹太人的问题》、白玉广、宋正的《试析苏联犹太移民的形成与影响》、张倩红、葛淑珍的《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等。李工真重点考察了纳粹时期德国犹太人的移居问题,并发表《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1933~1945)》和《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转移》两篇文章。前者主要阐述1933~1945年间德意志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历史背景、移民的手续与条件、移居前的职业培训、财产转移以及非法偷渡的历史过程;后者则侧重纳粹德国的文化清洗运动促成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批科学家流亡美国的高素质移民浪潮,作者称之为“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另外,宋全成的《欧洲犹太移民潮与以色列国家的移民问题》着力于以色列建国前的欧洲犹太移民的历史背景与进程,以及以色列国内的移民社会问题研究。
       三、“大屠杀”研究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被称为“大屠杀”(Holocaust)。国内学者对大屠杀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十年来,国内出版相关著作(包括译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与回忆是后人了解大屠杀罪行及大屠杀之后犹太族群思想、意识与文化倾向的最直接的史料。中国学者翻译出版了一些在以色
       列、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犹太幸存者回忆录,其中包括《抵抗者:一个真实的故事》、《地窖里的耳环》、《奥斯威辛之路》等。
       除了继续探讨大屠杀的原因及经过外,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屠杀对犹太民族及人类历史的影响。潘光在《试论纳粹大屠杀及其对犹太民族和文明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纳粹大屠杀对整个犹太民族和犹太文明造成了巨大冲击,使犹太文明中心发生转移,即由“欧洲中心”转向了美国和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国家重建和犹太文明复兴进程注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同时也为犹太民族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留下了永存的反面教材。时春荣的《“大屠杀”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影响》聚焦于大屠杀对以色列犹太人、以色列社会及以色列文化心态的影响。张倩红的《后大屠杀时代:纳粹屠犹的礼会后果分析》主要探讨源于大屠杀并影响到后大屠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通过对幸存者的心理磨难、对纳粹屠犹的神学反思、犹太意识的强化以及西方社会的“遗弃”对犹太人的精神打击等问题的研究,来反思大屠杀事件对犹太人社会心理的重大影响。
       罗衡林的专著《通向死亡之路: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在充分运用德文资料的基础上,对德国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张庆海的《维希政府迫害犹太人问题研究》探讨了二战时期德国占领区傀儡政权辅助纳粹集团屠犹的历史。林国明则特别注意到犹太人对纳粹德国的战争索赔问题,并在《犹太人世界对德国的战争索赔政策》与《犹太社团对联邦德国的民间索赔——以“要求赔偿联合会”为中心》两篇文章中,分别从世界犹太人组织“要求赔偿联合会”和以色列政府的视角,分析了二战后犹太世界对联邦德国的民间索赔与政府索赔的交涉问题,认为犹太社团的积极活动为犹太受害者寻求个人赔偿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而以色列政府则利用战后微妙的大国政治关系,通过谈判使德国政府承担了战争赔偿的全部责任,并由战争赔款获得了国家急需的发展资金。
       近年来,不少学者还以纳粹屠犹为鉴,反思中国历史,写出了不少学术论文。比如徐新的《论犹太人铭记大屠杀的方式》借用犹太人的经历,来思索中国人的灾难意识与灾难教育等问题。
       四、中国犹太人问题
       中国犹太人问题一直受到犹太社会与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开封犹太人问题上,近年来学者们聚焦的热点是开封犹太人同化原因的考辨。其中张倩红的《从犹太教到儒教:开封犹太人同化的内在因素之研究认为,开封犹太人同化的根本动力来自犹太社团内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即犹太人对犹太教信仰的逐步淡化和对儒教的深层次认同,犹太教的儒化过程正是开封犹太人的同化过程。文章试图以儒家思想造就的文化氛围为宏观背景,探讨犹太教与儒教的文化交往与涵容,并阐释了开封犹太人认同儒教的种种表象及其原因。另外,开封犹太人遗存的史料也成为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之一,张倩红、刘百陆的《从遗存碑文看开封犹太社团的社会生活通过研究开封犹太社团的碑文,指出犹太人大约在宋代入住开封后,一直享受与主体民族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但由于开封城市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战乱的冲击,人口不断外迁、社团规模、职业构成和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开封犹太人社团不断萎缩并走向消亡。徐新的《开封犹太社团史研究文献举要》、耿昇的《西方汉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卓新平的《基督教·犹太教志》从犹太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犹太教石碑遗物及经典文献的考证等方面分析了犹太教在开封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兴衰过程。
       在近代来华犹太人的研究方面,潘光的《来华犹太人的国籍和法律问题(1840~1945)》分析了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的三大群体: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以及欧洲犹太难民的来华概况及其法律地位,特别是国籍问题。在《俄国犹太人来华之潮流和哈津沪俄犹社团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潘光叙述了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犹太人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坚力量的过程,并总结了来华俄国犹太人群体的三个明显特点: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并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潘光、王健合著的《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民族史上的东方一页》是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犹太人的历史及其与上海城市发展关系全方位的探讨和评价。房建昌研究了近代以来,来华犹太人在中国华北的流散情况,其《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各地犹太人概貌》一文归纳了近代哈尔滨、大连、奉天、天津、青岛以及上海等地的犹太社团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状况。另外,黄定天的《关于近代来华定居犹太人的几个基本问题》考察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欧洲犹太人在上海、哈尔滨、天津、北京、大连、沈阳、青岛等地的定居情况,分析了犹太移民的来源与去向、移民的人数与分布、职业与组织等问题。
       五、以色列国家研究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以色列国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研究领域涉及以色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
       在以色列政治研究方面,肖宪翻译了《以色列现代史》《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等有影响的著作,并出版了《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这是由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以色列通史著作,对以色列历史进行了全面、宏观的描述。安维华的《以色列议会》系统地介绍了以色列议会的职能、构架与组织形式。李伟建等人合著的《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叙述了以色列建国以来,美以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发展演变及文化差异对美以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了美国在阿以冲突与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殷罡主编的《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从民族、家族、宗教、教派、国家和国家集团等角度分析了阿以冲突中的诸多因素,并突出了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即巴勒斯坦问题。
       在以色列经济研究方面,杨光的《中东的小龙:以色列经济发展研究、赵伟明的《以色列经济》、张倩红的《以色列经济振兴之路》等都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以色列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在社会文化方面,虞卫东的《当代以色列社会与文化》全面介绍了以色列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及文化生活。钟志清则在当代以色列文学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她不仅介绍翻译了包括阿摩司·奥兹在内的当代以色列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还出版了《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一书,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陈藤华的《为了一个民族的振兴:以色列教育概览》是国内第一部研究以色列教育的著作,为我们了解以色列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犹太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发展空间的科研生长点,可以交叉很多学科,渗透于多种领域。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在犹太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但是可以开垦的“学术空地”还很多,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门研究人员匮乏,学术队伍薄弱。与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相比,从事犹太学研究的专职人员非常有限。据笔者统计,近十年来博士生、硕士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占研究成果总数的1/3左右。多种原因所致,很多学生在学业结束后不再从事犹太研究,因此亟须扩大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另外,国内学界很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学术机构,以凝聚学术力量,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相关研究者及研究机构还应大力拓宽渠道,积极争取研究资金,并加强文献资料建设,逐步实现资料共享。
       第二,现有成果的学术性不强、原创性不足。犹太研究在国内学界越来越成为热点,虽然说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肤浅、拼凑、雷同之作甚多,学术品位高、具有“自得之见”的成果偏少。因受语言功底与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学者还不能真正展开原创性研究。即便是关于中国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也与外国学者存在着较大差距,表现在不能全面消化、吸取外国学者的现有成果,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犹太视觉等。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在占有新资料、获取前沿信息方面还远远滞后于国际学术界,选题老化、资料陈旧、研究结论过时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关于“大屠杀”的研究,国外学术界早已把研究视野从受害者本身转向幸存者的后代以及施暴者与旁观者,并利用档案资料与幸存者的证言,从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等角度进行了非常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相关成果仍局限在对“大屠杀”的表象性阐述,不断重复着西方学术界在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得出的一些结论。
       第三,因对犹太教、犹太历史与文化缺乏最基本的理解,造成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许多知识层面的错误,如一些名人传记中把非犹太人说成是犹太人;一些著述中把基督教的一些内容与话语转嫁到犹太教身上;有些成果为了迎合读者的好奇心或者追求商业效益,一味地夸大犹太人的神奇、犹太文化的奥妙之处。个别著作甚至照搬很早以前就流行于西方的反犹太主义措辞,制造“犹太人操纵世界商业”、“犹太人控制人类精神”等虚幻的氛围。尽管国内相关学者的动机与期望都是善意的,并且往往是带着赞赏与羡慕的语气来描述犹太话题,但仍然引起犹太人的不安。耶路撒冷犹太民族政策规划研究所(JPPPI)的沙洛姆·所罗门·瓦尔德博士对中国的犹太研究做了这样的分析:目前的中国十分关注贫困现象,关注民生问题;中国民众虽然羡慕犹太富人,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犹太人获得财富的深层次根源;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也还都在重复着那些曾经流行于西方的陈词滥调,如犹太人占有股市、拥有银行、操纵世界贸易等等,这显然是对犹太人理财智慧过于简单化、肤浅化的解读;他们恰恰忽略了这样的重要事实:犹太人在经济领域的成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依靠本民族间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敏锐观察及对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等。在对中国的犹太学研究进行了深入调研与评估之后,瓦尔德博士用“学术基础薄弱但前景广阔”做了很精准的概括。总之,国内的犹太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与国际犹太研究接轨的道路还很漫长。
       [责任编辑 阎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