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艺术研究]论淮阳泥泥狗的审美意蕴
作者:彭西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它种类繁多,均以黑色着底,并绘有红、黄、蓝、白色花纹,其色彩搭配正好和我国传统的“五色观”和“黑色文化”相一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它造型奇特,色彩艳丽,除了可以静观和把玩之外,还可以吹出动听的声音。这些特征背后包含着丰厚的民间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蕴。
       关键词:淮阳泥泥狗;色彩观;感知特征;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4-0156-04
       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刘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力度的加大,淮阳泥泥狗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如王今栋的《今栋美术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中就有关于淮阳泥泥狗的研究文章,作者主要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淮阳泥泥狗进行了渊源的考证和种类的归纳;倪宗诚编著的《大河风》(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中也有关于淮阳泥泥狗的文章,如倪本人的《图腾时代的活化石——淮阳泥泥狗》,彭兴孝的《古老的艺术形象 淮阳泥泥狗析解》、《淮阳泥泥狗的审美观》,王悦勤的《陵狗纹饰的美学内涵与生命意识》、《〈山海经〉诸神与淮阳‘陵狗’研究》等。这些文献主要是从历史渊源、题材分类、造型特征、纹饰图案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关于泥泥狗的色彩和审美,只是略有涉及,并未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对淮阳泥泥狗的色彩观及审美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
       淮阳地处中原,古称宛丘,又称陈。它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荟萃,传说中的“三皇”先后在此建都,著名的“太吴伏羲陵”就坐落于此。太昊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民间尊之为“太祖爷”,因此,太昊陵也称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这里都要举行祭祀人祖的大型庙会,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从四面八方赶来“朝祖进香”。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履迹舞”、“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等,体现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淮阳泥泥狗就是伴随着这种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的。
       一、淮阳泥泥狗的色彩观
       1、“黑色”为本
       淮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当地老百姓叫它“灵狗”或“陵狗”。它造型古朴、粗犷,黑色着底,上面绘有红、黄、青、白的花纹,给人一种浓郁的神秘感。淮阳泥泥狗种类繁多,但无论其纹饰色彩如何艳丽,其底色却一律为黑色。这种以黑色为底色的工艺品,在华夏民族久远的艺术史中不乏根由。如:龙山文化的黑陶,黑色胎质上绘以白、红色的图案;楚、汉时代的漆器,也是用黑色做底色,显得古老而深厚;民间刺绣上也用黑色或深色做底,上面绣上色彩斑斓的纹样,色彩明亮而统一。华夏民族历来都把黑色作为一种“本色”、“正色”、“神色”、“忠色”和“古色”来看待。中国人把一切神秘的东西都看作神物,所以把许多动物也看作黑色的神物,如四神之中“玄武”等,“玄”便是黑的意思。《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吕氏春秋》中说:“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礼记》中说:“夏后氏尚黑。”夏后氏即大禹,禹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第一位“天子”。其居阳城(河南登封),其都阳翟(河南禹州),距离淮阳皆不远。
       中国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是“太极图”,在伏羲古太极图里,左黑右白,左阴右阳。源自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是什么呢?无极即浑沌,浑沌即太古之时,天地未开的混元之气。传说古时候,有一大黑球,里有巨人伏羲,一睡18000年,开天辟地,起而化天地,清气升而为天,浊气沉而为地。在伏羲古太极图的阴阳两鱼中,黑色是阴,是母,是原气,像阴阳交媾后母体孕育胎儿一样,是万物之根本,阴下阳上,连人死后体态也自然男伏女仰,因此说,阴黑是天地自然之本。
       在伏羲八卦中,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东西南北中,以青、白、赤、黑、黄五色概括天地自然之色,其他各色,五色合而汇生。黑位于北,天文说天有璇玑北斗,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俗称天心。地上有玄武,玄武者,黑也,龟也。传说中龟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天塌地陷之际,拯救了伏羲,伏羲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镇神。龟居北,因龟于人类贡献独大,所以华夏族至今有面北磕头的风俗,连那“真龙天子”也要坐于正座北位,这就是面北称臣,面南称王,向明而治的来历。黑色,为本色、原色,天下各色均出自黑色。上述的夏禹尚黑,因禹也是龙族,传说伏羲是一条龙,是龙的祖先。“禹”字的古写本意是天下一条虫(龙)。由此可见,4000多年前的夏禹尚黑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淮阳太昊庙会上,有“担花篮”的风俗,参加者身穿黑衫、黑裤、黑鞋,头扎黑头巾,也是以黑色为本色,本色也就是基本色。淮阳泥泥狗正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这种色彩习惯,很自然地便把黑色作为上色,是压倒一切颜色的本色。因此,淮阳泥泥狗是中国民族文化纲领的缩影。其色彩正好和传统的“五色观”是一致的。
       2、“五色”为正
       传统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它渊源于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六气”又源于“五行”,“五行”思想兴起后,在其前的阴阳观基础上,将五正色配入五方、五行;东为青,属木;南为赤,属火;西为白,属金;北为黑,属水;中为黄,属土。再后,又给四时配上相应的色征: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五行”思想是我国先哲们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故古人对“五色”的感受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五色”由于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利害关系,所以才有可能成为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的五种“正色”,并且有吉利祥瑞的意义。色彩与观念关联,无疑也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如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指出的那样:“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自然界生命循环的征候也表现为它们规律性的色彩变换。日月相继,天地互映,昼夜更替,四时转换等自然时序,将感性世界渲染成黑、白、青、黄、赤的五彩世界。
       从现代色彩科学理论来看:“正色”实际上包容着“原色”,它是间色和再问色(复色)的本源之色,“五色论”乃“五原色论”。“正色”中的青、赤、黄相当于现代色彩体系中的三原色青、红、黄,白与黑虽然在现代色彩学中不属于有彩色的原色,但是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也是其他任何颜色难以混合取得的
       (青、红、黄三原色相混仅是理论上可取得黑,但实际上只能混合出黑浊色,而无法取得纯正的黑),从心理物理角度上讲,把白与黑当作无彩色的原色也是完全成立的,因为白与黑两色相混可以取得无限的灰色系列。伟大的现代画家凡·高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只要说明黑色和白色也是色彩就足够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本来就是被当成色彩的。”现代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则进一步从心理学上认定,人们“对黑色、白色、黄色、蓝色和红色的感觉是无法约简的”。淮阳泥泥狗着以“五正色”,既体现了制作、鉴赏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色彩科学的基本认识和心理把握。
       淮阳泥泥狗的色彩,正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黑色文化”和“五色观”而进行组织搭配的,它没有西方绘画的固有色和条件色,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审美情趣,从固有色到淡雅超俗进而发展为墨分五色。它多用原色,用黑色做底色,再用红、黄、蓝、白、绿点画而成,绚丽热烈,活跃庄重,艳而不俗,充分体现了民间工艺品质朴、奔放、浓烈的特点。
       二、淮阳泥泥狗的感知特征
       1、造型奇特、随心所欲
       如果说淮阳泥泥狗是以表现原始图腾形象为主要题材的话,那么其具有强烈主观倾向的奇特造型、随心所欲的夸张组合则成为必然。它与民间的雕刻、年画、剪纸、刺绣等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共同的母体遗传——民族文化精神。因而勃发出一种古朴、凝重、原始、神秘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并肯定人与自然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文化观念和哲学认识,从根本上赋予了人类一种宇宙本体论的意义,高度地肯定了人具有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潜能。因此,中国人素来重“我”、重“心”、重“灵明”、重“心源”。庄子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明代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充塞天地之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主宰”。
       在这种文化精神统摄之下,中国人的认知态度和创造行为无不体现出鲜明执著的“我心”,强调“心源”的倾向。淮阳泥泥狗艺人们常说:“我想咋捏就咋捏,看不到的东西只要心里有,就可以捏出来,这玩意儿没有一定的尺棒,眼就是尺,手就是棒,想着咋好看就咋来。”从他们这些朴素的话语中,深刻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正是这种“只要心里有”的精神,从而决定了淮阳泥泥狗的基本审美特征:造型奇特,随心所欲。淮阳泥泥狗的造型,绝不拘泥于客观世界的现实秩序和自然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是被主观随意地加以营构。这在泥泥狗那夸张、抽象、概括、简化、奇特,怪异的感性形态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2、鲜艳绚丽、厚重沉稳
       如前所述,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红、黄、蓝、白、黑这五种原色,往往被含纳在“五行”宇宙结构模式之中而被称作“正色”或“五色”。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以至于具有丰富的比附性意义。这些意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识,它们是神圣的,同时也是审美的。对于这些意义,中国老百姓往往朴素地概括为“吉利”、“吉祥”、“如意”等。当然对于这些意义的理解,农夫利妇们尚有不同一般的自我之见,他们更愿意从形而下的角度,即从人生实际的层面来阐释它。因此“吉利”所含有的神圣的审美意义,在广大民众心中总是和宜子益寿、招财纳福、避邪免灾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愿交织重叠。
       就淮阳泥泥狗的色彩特征而言,对比性是其主要的色彩品质。对于色彩对比性品质的追求,使得泥泥狗在色彩施绘上除黑白两极色的对比外,就是红、绿、黄三原色的对比了。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很容易造成“鲜艳绚丽”的强烈刺激。然而,泥泥狗艺人们对色彩对比性品质的追求不是绝对的。他们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性品质,所谓“光有红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即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关于泥泥狗的色彩问题,笔者专程走访了捏制泥泥狗比较有名的民间艺人许述章,对此,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淮阳泥泥狗的色彩之所以鲜艳好看,主要是跟它的几种颜色有关,总共就红、黄、绿、白、黑这几种色,黑色又是底色,在上面画哪种色对比都强烈,黑、白不说了,就红、黄、绿这三色,黄比较亮,所以我画的时候,都是把黄色放在红和绿中间,这样对比更鲜艳,也更好看。”许述章的这番话,充分道出了泥泥狗艺人们追求色彩对比性和统一性的色彩意识。不过,淮阳泥泥狗上表现出来的统一性色彩品质,不同于学院派画家那种以复色为主、层次微妙的色彩调和,它通常是靠纯色之间相互衬托而达到单层次的调和。淮阳泥泥狗因为是以黑色为底色,所以再刺激的原色画上去也只会显得明快而厚重,鲜艳绚丽而沉稳。当然,在民间艺术家那里,他们是不必弄清这番理论的,正如许述章所言,他们这样着色,只是感觉“更好看”。这恰好验证了马克思的那句著名的论断:“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3、音声各异、音韵跌宕
       淮阳泥泥狗除了可以静观或把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形式特征就是它那动听的声响,它通过独特的声响设计,充分发挥了民间泥玩具的娱玩审美功能。
       淮阳泥泥狗品种繁多,造型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每一个泥泥狗的身上都有两个孔,一个是吹气孔,一个是出气孔,通过吹气孔,能够吹出优美的声响。若泥泥狗腹部虚空大,声响就沉闷厚重,若虚空小,声响就清脆明亮。根据泥泥狗的大小、形状的不同,孔的大小、方位、角度、深浅也各不相同,吹出来的声响自然也千差万别,有的甜美,有的悲凉;有的清脆,有的嘹亮;有的厚重,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悠扬。值得一提的是泥泥狗中的“埙”,这种形状像梨的泥玩,有两孔、三孔、五孔、七孔等,以五孔最为常见,可以吹出较复杂的旋律,如果吹者有一定吹奏技巧的话,还能吹出动听的乐章。这种“埙”正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八音”之说,实际上就是依据乐器的制作材料不同,将其分为“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类,其中的“土”,正是指这种用泥土制成的乐器。当然,历史上作为正规乐器使用的“埙”往往经过烧制,使其成为陶质。淮阳泥泥狗则主要是作为工艺品乃至玩具而制作的(同时也为了着色的需要),反而保留了“土”的原生态质。
       如果说“八音”是从乐器制作材料方面来分类的话,那么淮阳泥泥狗中的这种“埙”最常见的五孑L所发之声又恰好和我国古代按音调、音阶划分的“五音”相对应。五音者,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今天简谱中的“1、2、3、5、6”;而在古代,“五音”又同样和“五行”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班固《汉书》指出:“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五行则角为木……商为金……徵为火……羽为水……宫为土……”如此一来,五孔“埙”所发“五音”便又同其外表所着的“五色”一样,成为寄寓了“五行”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的载体。当然,正如“五色”在淮阳泥泥狗的民间制作者、玩赏者那里并没有多少明晰的形而上的文化涵义,而只是被寄寓了朴实直观的“吉祥”、“好看”等观念一样,淮阳泥泥狗所吹出的音调也是和陈蔡大地上先民们的渔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的。《管子·地员》中对五音的音色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发声之对应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揭示:“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峁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这种对应关系又一次在“音”与“形”之间得到了奇妙的扩展,淮阳泥泥狗常见的几种造型,正是猪、牛、羊、马、鸡等几种常见的动物。由此可见,淮阳泥泥狗,这种小小的民间工艺品上,凝聚着丰厚的民间审美趣味的积淀。
       综上所述,淮阳泥泥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其表层原因来说,主要是它那新异稚拙的造型和那绚丽鲜艳的色彩,以及那种可以吹出的音声各异、音韵跌宕的独特声响。而就其深层原因来说,它的色彩观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密切相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通的审美意识,它的色彩、造型、声响等感知特点也都深刻地体现了质朴、奔放而又匠心独运的民间审美趣味和民间文化积淀。对这种小小的民间工艺品的保护、开发以及研究,是一件有利于开掘我国民间艺术久远而丰厚的内蕴,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