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与转型期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纪德尚 陈冬仿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这是由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加强新时期社会工作与当前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具有契合之处,也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原则上的一致性。因此,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技巧协助政府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关键词:转型;介入;和谐社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8;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4-0104-06
       目前国内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关于社会工作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社会工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建构主义视角下社会问题研究的特点及走向,指出其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探讨社会工作的功能及发展逻辑。二是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研究者通过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的阐述,基于其人本的视角提出了社会工作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试图以转型期社会为背景,从社会建设的角度,通过对和谐社会建设中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求解和分析,从社会管理的层面来探讨社会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契合之处,探讨借助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来有效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思路,从而揭示社会工作对转型期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转型期社会的社会建设与社会问题分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突发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别转型期社会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求解,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以及用其价值理念和方法去解决当前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上来看,社会转型既是一个社会结构转化,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丛生、容易发生动荡的时期。”Ⅲ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转型历史背景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科学分析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矛盾和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一)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
       在社会学理论形态上,所谓社会转型是相对于社会变迁而言的,意指一个社会结构形态向另一种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化,就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而言,由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所体现的社会转型,使“中国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封闭的中世纪式农业社会转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和商业社会,并几乎和西方同步地转向信息社会”。如果我们把这一社会转型过程看作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那么无论是因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进步,还是因社会转型所凸显的社会问题,在发展理性上都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分析,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转型确实是一个费时而艰辛的过程,尤其是在改革与重建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转型期中国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些重大的战略思想和举措,一方面表明了党中央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决心;另一方面又体现出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谋求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倡导社会公平正义前提下,通过不断推进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来回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社会建设,是回应社会转型的一种适应性建设,或者说转型期社会的社会建设相对于社会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转型和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重建过程。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重建中的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在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用深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二)考察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基本视角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而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对社会问题的求识,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从社会矛盾或冲突出发,把某个阶段的热点、焦点问题归结为社会问题,也有学者从“社会性”和“问题性”的角度来理解社会问题。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看来,所谓社会问题通常应具有“社会性”特征,是社会建构过程中所带来的“公众麻烦”,即在表现形式上不是社会成员单纯的“个人困扰”,而是超越“个人麻烦”的“公共问题”,所影响的是社会成员所共同珍重的社会价值。而社会问题的“问题性”是相对“正常性”而言的,它在统计学层面上是指偏离正态分布的少数。有观点认为,如果某些社会现象打破了传统价值就意味着出现了“问题”,而反应论者认为,一个社会现象得到社会大众的反应才是“问题”,如果社会大众漠然视之就不是“问题”;另有规范论者认为,一个社会现象是不是“问题”取决于社会所认同的规范,而这种规范又是随社会变迁而变迁的。
       我们认为,所谓社会问题,首先应该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其存在有碍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应该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公共问题。基于这种理解,对当前我国的社会问题,应该放在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去认识,从社会结构的变动到社会结构的调整、从社会功能的失调到社会功能的协调等社会建设的层面上去把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建设,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过程,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问题。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性质
       在当前,如果把社会问题看作“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那么对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则有助于从中找出问题的成因,进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从历史上看,每当出现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就会经历一次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革洗礼。对当前我国社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就其产生的社会转型背景而言,基本上都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说这些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从发展的观点判断,凡社会问题在存在形态上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这表明在社会发展进步意义上,社会发展中的平衡是相对的,而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以此为据,如果说我国的社会转型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下展开的象征进步意义的一场自我革命,那么这场革命的发端和进程始终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伴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社会转型中,无论是社会得到不断优化表现出来的社会进步,还是以社会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完善,都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改革还在继续,还在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就要去面对由此而带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就要去从中探究这些社会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破解制约社会发展的各种难题。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前提下,适度的社会矛盾是一个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动力所在;如果社会矛盾出现激化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流动加快所出现的社会分化,造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的集聚,而同一国度下不同的阶层和群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主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不变的条件下,无论是纵向的阶层关系,还是横向的群体关系,难免会因社会资源不足在资源占有或获取上有失社会公平而产生矛盾。对于社会变革“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生等,如果我们不重视、不抓紧应对这些挑战,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干扰和制约,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对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分析,既要明确新世纪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又要深刻把握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矛盾分析人手寻求矛盾的调处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这就需要借助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用社会工作的优势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但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需要一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式方法。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广大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来参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为社会工作“是一门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去发现社会问题,对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的人进行帮助的学问与工作。社会工作正是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工具”。正因为如此,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矛盾凸显期,在社会的有序与无序、和谐与纷争的博弈中,不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和谐、走向现代化,就是从有序走向无序、走向纷争、偏离现代化。正是在这个特定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政府和社会要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手,化解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解决因社会矛盾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保障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专业社会工作的功能开始受到社会越来越普遍的重视。究其原因,在于专业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是相一致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与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任务是相契合的。专业社会工作以增进所有人的幸福和利他主义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助人自助,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规范化的社会服务,其宗旨和性质均具有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功能。所以,积极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来,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为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因为社会深刻变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虽然起因看似简单,但在其背后往往有着体制上的深刻原因,所以,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体制变化的新情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改革创新”。从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来分析,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在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还是在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都是不可忽视、也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没有社会和谐就会陷入社会纷争,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发展。所以,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社会结构体制变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既是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为此,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基础上,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结合政府、非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多方面力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政府因掌管公共权力、拥有更多的社会管理资源,这决定了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导力量。但依靠政府部门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所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就是要积极寻求非政府部门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在广泛的群众参与下建立和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而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从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趋势来看,都不能离开社会工作者的直接参与,因为“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性质,是与当前我国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任务相一致的。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是当前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
       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和谐理念,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和模式,也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人为的求和手段,它在现实性上,既是一种内涵求同存异、包容多样、多元和谐的价值准则,又是一种用智慧和制度来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出发,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就专业性质而言,社会工作在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社会管理酌目标,是为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提供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因而具有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在社会转型期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应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前提下,使社会管理由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使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与政府一道共同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责任,尽快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与此同时,政府在利用社会政策实施社会管理中,要积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把政府的某些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上来,使其成为担负某些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载体。其中,社会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有组织的项目,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利”。提供社会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是当前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不断被市场化、民营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竞争增进社会福利水平的可能性很小,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协调非政府部门等社会力量承担起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责,推进基本社会服务的均等化,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上述方面,社会工作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其中,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帮助家庭或个人解决那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而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的实施者,“以其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对社会政策的实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在协助政府优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依托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实施社会政策、提供社会服务,同样是当前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与社会问题的化解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和职业要求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具有契合之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施社会政策、完善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功能凸显,使社会工作开始介入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介入
       在当前,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无不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密切相关,且具有交错性、伴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今天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而以政府为主导仅靠行政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借助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去协调社会关系,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从本质上讲,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工作介入,首先要以社会工作价值介入为先导。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工作是以专业价值、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以助人作为其价值追求,把助人作为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充满价值的道德实践活动,因而社会工作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有很多方面的契合之处。这种契合决定了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参与其中,重塑社会认同,构建共享价值。
       在社会认同理论意义上,社会工作价值所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社会工作价值介入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因社会变革引起的价值嬗变和价值多元的条件下,有助于社会成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形成和谐价值理念并得到社会认同,自觉放弃产生于阶层或群体内的认知偏好,以及对其他阶层或群体的认知偏见,把思想观念统一到共同拥有的和谐价值和行动取向上来,在共同构建共享价值中,通过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内聚力,在不断减少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中,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前提下,使全体人民共享和谐价值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社会工作服务价值的介入
       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失调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健康生活。社会工作的价值目标在于增进社会成员幸福,社会工作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受社会问题影响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更加重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当前,缓解因公共需求增多与公共服务机构缺失、公共产品需求增长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应在政府指导下,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在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服务是由非政府部门推动的。随着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对社会服务负责。人们也倾向于招募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各类服务、管理各类项目和指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社会服务可以确保全体人民的福利状况得到改善。”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被看作是政府干预社会问题价值观的体现,它由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共同来提供。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服务被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主要通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来完成。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属于何种国情、哪种情况,在社会服务中吸纳社会工作者的参与都是十分
       必要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解决因社会变革而带来的不安和社会问题,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价值和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应该说是一种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是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协助政府共同担负起为全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普遍需求服务的责任。在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它不仅能够使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救助,而且还会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受助者,使他们能够尽快摆脱困境,发掘潜能,回归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由政府和专业社会工作者所共同提供的社会服务,体现了政府主导与专业化社会服务的结合,因此,无论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是以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为内容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都不能不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价值的存在,不能不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介入。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
       自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在其发展中始终是与不同时期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联系在一起的。以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政府和社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相继形成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历经长期实践检验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这些专业方法的介入,对于解决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言,如果涉及民生的社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群众的不满情绪不能通过有效途径发泄出来,“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一种社会积怨,积怨越深,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危害就越大。”因此,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愿望、兼顾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搭建社会化的利益诉求渠道,形成有序化的利益整合机制,便成为政府和社会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这种思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尽快“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引入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创新传统的调节机制,形成专业调节、人民调节、行政调节相结合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减少因社会矛盾所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更加有效地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在今天,社会工作及其专业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生力量。社会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法。在微观社会工作层面,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以个人或家庭中那些处于社会边缘而最需要帮助的人为对象,通过与受助者面对面、一对一的帮助,协助那些角色错位、功能失调的家庭,在助人自助中树立信心,改善生活,增进幸福。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是以由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或团体为对象,依托所形成的互助体系,以及所开展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的互动活动,使每个成员从中获取成长经验,通过调适社会关系,增强其社会功能。在宏观社会工作层面,社区工作被称之为继个案和小组工作之后的第三种社会工作方法,它以社区及其成员为服务对象,其方法的介入,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集体活动而实现的。“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宿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觉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潜能。”当社区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以后,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在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基础上,将解决社区内外的社会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始进入社会政策和行政领域,参与宏观层次的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