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代表作]体育新课程视野下学生差异资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
作者:王崇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学生差异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资源,它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接纳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并注意研究和运用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学生差异资源;教育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4-0001-07
       王崇喜,1946年1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1972年起在河南大学体育学院任教;1992年起先后被评为教授、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足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主持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项目1项,主持编写国家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球类运动——足球》2部。获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项;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现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兼任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河南省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实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实行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了符合大多数学生发展需要的基本目标,设置了适合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在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适应学生个体需要,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相应地得到充分的发展,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回答。
       一、学生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类别。其中人力资源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而这一主体又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层面。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学生本身是课程资源四要素之一,是课程生态环境构建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这一课程生态环境主体的认识。
       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们的体质,增进人们的健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文化和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归根结底是要满足人们的健康和文化的需要的。体育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生态资源主体的学生,其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同个体由于其遗传因素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风格、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不同,都会产生学习中的差异。学生个体差异,可以从个体本身差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理解。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是指,学生个体内部各因素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如学生所具有的兴趣、能力、素质、机能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是力量素质较好而协调性较差,有的学生则协调性较好而力量素质发展较慢,有的学生身高发展快但肌肉发展相对慢等。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领会能力、刻苦程度、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运动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有的学生则喜欢安静,有的学生喜爱表现性的运动项目,有的则喜欢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等。另外,也有人将个体差异分为习得性差异和非习得性差异。非习得性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各项身体素质的遗传系数是不同的,如柔韧性、爆发力、有氧耐力等运动素质分别受身体形态、红白肌纤维类型比例、最大摄氧量等因素的影响,遗传系数较高;习得性差异主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环境加以影响和改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影响学生,并使他们的健康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也有人根据人们思维品质的“准确性”和“迅速性”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不快而准)、不敏捷也不踏实(不快也不准)四种类型。
       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回避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人们一直期望控制和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被控制的对象不仅存在着多种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在这些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才能控制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可能性空间,这种可能性空间是由事物的差异性决定的,也可称作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发展的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不能回避的,试图通过一种途径、采用一种方法将存在着多种差异、有着无限多样性不确定性的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的人,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在体育教学中,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一种要求对待存在多种差异的学生也是违背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
       根据预期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的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就是我们常说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控制的过程。控制要在教育对象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某种发展方向的选择,这种控制的过程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我们要认识任何教育对象都有一定的可能性空间,而且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可能性空间,这种可能性空间是由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决定的;二是要了解教育对象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可能性空间是什么;三是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一状态作为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四是控制条件变化,施加教育影响,使教育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向既定目标转化。因此,在体育课程建设过程
       中,我们必须认识和分析不同起始基础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可能性空间,以及在这些可能性空间中选择什么作为学生最近发展的目标,并且选择何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向既定目标转化。
       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的不确定性指导教学过程,承认学生的差异,接纳学生的差异,利用和照顾学生的差异,而不是采用固定的死板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个体差异视为体育教学的一种资源,探索学生发展的可控性,在学生发展的可控制性空间内,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控制,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关系,从而改变那种只接纳和照顾全体学生,却忽视或放弃所谓“差生”的错误作法。从学生不同的起始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体质状况、运动技能出发,发掘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二、学生差异资源的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是教学对人、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多种需求,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产生的特定的社会效果。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体育教学价值是指,主体的需求通过体育教学和科学的锻炼过程得到满足的一种利益关系,如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健康的发展、体育意识的养成等。
       将学生个体差异视为体育教学的一种资源,其教学价值在于以学生为本,在于尊重和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差异,使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在不同起始水平上的每个学生的体育整体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1、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这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社会化适应,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个性化的养成。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越是成员高度个性化的社会,其整体力量越强,越是成员缺乏个性的社会,其整体力量就弱。因此,不仅要尊重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且要利用这些差异性和多样性,大力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统一,从而造就大量富有个性的人才,实现社会整体力量的增强。另外,在一个教学群体中,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天性和潜能,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具有的差异,对实现富有个性、弹性和本土化特点的教育目的具有重要作用。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时间空间的扩展,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趋势,教学资源的拓展与丰富,评价方式的改革,都为接纳学生的差异,实施差异性教学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体育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实施条件。
       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学生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个体,是不断成长变化和具有特殊性的。学生个体内的发展存在着强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由于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体质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运动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从关注学生个体内的差异出发,教师应重视每个学生拥有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的差异,善于引领学生弱势领域向强势领域转化。同时,要善待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坚持“扬优补差”的教学原则,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内容,影响他们的感觉、知觉、思维和身体活动,引导学生构建强势领域的知识技能体系和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弱势领域的学习中。这对体育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指导、创新等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体育教师有许多很好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差异的敏感觉察和教学技能的全面锻炼。但其前提是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体质状况、体育素养、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情况的了解。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独特性,体育教学的任务并不是消除这种差异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而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始水平上获得最优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使优势更优,劣势转化,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进
       现代教育提倡合作、互动、探究、反思。在一个教学群体中,适当的互动是维系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有利于个体之间形成多向性差异互动,它在教学过程中是有效地促进学生集思广益、差异互补的重要因素。这种互动不仅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表现为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应进一步开发的宝贵资源,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健身性、竞争性、游戏性、活动性、技能性等特点,它绝不能是单调的、死板的、枯燥乏味的,而应是充满灵性、主动活跃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互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教学群体都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与条件下,多个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从而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集成效应。单个主体如果脱离了主体问性而成为单个的和孤立的,往往会失去合理发挥的条件;而离开单个主体的主体间性,就失去了相互作用的基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智能、体能、技能、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差异是教学活动有机整体的个体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相异智能、体能、技能、兴趣等的互动影响、相互激励,扬长补短,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从而构建和谐互动、共享共识、共生共长、共同提高的教学环境。
       4、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体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教学中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作为课程系统的要素之一,其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也对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共进的关系。学生独特个性的存在,能从不同的角度、小同的渠道、不同的思维方式向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的信息。在学生进行同样一种体育活动时,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态度、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反馈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对此不应视而不见,而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在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使自己的知识能量得到补充,同时学生也会在信息的反馈和问题的解决中使知识、技能得到提高。这种信息渠道的畅通,既是教学民主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渠道。
       学生个性特点、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他们从
       多个角度和层面向教师提出问题,在网络媒介飞速发展、体育信息丰富多样的今天更是如此。学生不仅能够从体育课堂上获得信息,而且也能够从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介获得大量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会把丰富多样的信息反映到教学中来,甚至会向教师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多样化、个性化、差异性的信息和问题为促进师生的互补共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的角色与定位在这种环境中要发生转变,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尤其是教育观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学生差异资源的教学策略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差异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学生素质的差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资源的差异等也是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的必然条件。全纳教育观是把差异当成不同的能量,而不是把它当成种种缺陷或学习障碍来歧视。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接纳它,并有效地利用它,将差异视为构成教学生态环境的积极因素,看到学生不同个体差异中的闪光点,营造师生共进、生生共进的“扬优补差”的集体学习氛围,不断地发掘和利用学生差异资源,从而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过去虽然也看到并注意到了学生群体中的差异,但并未能很好地接纳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学生存在差异的不利方面,甚至认为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教学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障碍。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接纳和利用学生的差异,这是至关重要的。
       2、对学生差异进行诊断,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群体,在先天、后天和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都会表现出鲜明的差异,如有的学生速度快但耐力较差,有的学生理解力强“一点就通”但容易浅尝辄止,有的理解力较差但锲而不舍,等等。教师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选择控制条件和途径,使学生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不同起始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学生所具有的发展可能性空间是什么,在这些可能性空间中我们应选择什么作为学生的最近发展目标,和选择何种体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向既定目标迈进,这是教师必须做到的。
       教师应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诊断,分析其差异的内在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一是要具有可能性,激发学生“摘桃子”的动机;二是要有挑战性,桃子可以摘,但是要跳起来摘,即所设置的目标应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三是要富有个性化,在统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对敏捷踏实而又勤奋的学生,可以超前培养,发挥其在教学小群体中的表率作用;对聪明敏捷但不勤奋的学生,要督促培养,尤其要注意这些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品质的养成;对踏实勤奋但不聪明的学生,要启发培养,循循善诱,寻找突破口;对既不聪明不敏捷也不勤奋的学生,要耐心培养,不能弃之不管,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让他们在学习锻炼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尊重。教学目标是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合作而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的目标,但要力争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在一般的情况下,凡是设立了学习目标的学生,就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学习成绩较优良;反之,凡是没有设立适当学习目标的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动机,其学习成绩一般不佳,且常有行动迟缓、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
       因此,在体育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测试、沟通和了解,建立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档案,积累并形成典型教学案例库,探索出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多种教学目标体系和发展模型。只有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状况了如指掌,我们才能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力争将教学目标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向既定的方向发展。
       3、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设置具有选择性的多层次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的,是根据存在多种差异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条件选择加工而形成的。不同起始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用同一种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体育教学都是围绕着具体的教材,也就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的。由于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所采取的分类标准的不同,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按照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有的按照身体运动素质分类,有的按照教学目的分类,等等。但是不管采取那种分类,在具体实施体育教学时,都是以具体的体育锻炼内容呈现出来,都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材时,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条件选择加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时可以考虑基础性与发展性教学内容的结合,将简单内容与复杂内容、小组合内容与大组合内容、个人练习内容与集体配合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把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性教学内容,把在此基础上发展迁移的内容视为发展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既包括基础性的内容,也包括在此基础上迁移发展的内容,并将此提供给不同起始水平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进行选择。如足球教学内容中单一的运控球技能就属于基础性的,而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变化条件的多部位运球、变速运球、变向运球、过障碍运球等技能则可以视为发展性提高性的教学内容;在武术、健美操的教学中,单个技术动作属于基础性的技能,将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起来属于发展性的教学内容;小组合动作属于基础性的动作,在学习掌握小组合技术后,将若干个小组合动作连接起来的大组合动作则属于发展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基础性教学内容与发展性教学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当学生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一些由基础性内容迁移变化而来的发展性的内容又可能发展成为基础性的内容,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要设计新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在实施教学时,可以将简单的、独立完成的、小组合的学习内容视为基础性的内容。这些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可供体育素质一般的学生进行学习,而将复杂的、大组合、配合性强的学习内容作为发展提高性的学习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针对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的学生,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这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及时对基础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进行总
       结,建立不同发展水平的案例库,从而丰富教材内容差异化处理的素材。
       4、构建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环境“异质同构”的教学形态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是至关重要的。选择最优教育方案,需要分析教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环境这四部分不应是孤立地、单独地存在着,而应以其他三个部分作为自己存在的参照物,从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教师的教育力、教材的吸引力、学生的接受力、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力之间产生“协同共振”现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教材的吸引力、学生的接受力、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力应做到相匹配或相耦合。这种教学现象可以称之为教学中的“异质同构”现象。所谓异质指的是不同质的事物,异质的意义在于事物的独立,而同构的意义在于事物的有机联系与整合。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教材的吸引力、学生的接受力、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力的“同构共振”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教学境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力结构由显性教育力和隐性教育力两部分构成。显性教育力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示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这些显性教育力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显现出来并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师的隐性教育力包括行为动机、气质修养、教学态度、思考力、判断力等,严谨的教风、良好的修养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等隐性教育力虽然不是显性的,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显性教育力的增效器。教材的吸引力也包括显性吸引力与隐性吸引力两种。教材显性吸引力的结构一般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有限的、易于把握的,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的,如“使学生完成在慢跑过程中运球绕障碍单手低手投篮动作”,这一具体教学目标就是显性的教材。教材的隐性吸引力结构具有无限的、开放的,与学生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包括对学生健康意识、运动习惯、行为修养、思想品德、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的影响和陶冶,如教师在完成“慢跑过程中运球绕障碍单手低手投篮动作”的过程中,优美的示范、随机应变的动作,以及对学生完成情况恰如其分充满智慧的点评等,都会对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隐性的教育和把握能力最能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力。学生的接受力具有成长性和差异性特征,教师所面对的是特定的学校特定年级的特定学生,他们在成长变化中是不断地动态发展的,学生既是成长中的,又是具有差异性的。有的学生进步快,有的学生进步慢,有的学生这方而发展快,有的学生那方面发展快。教师的教育、教材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些特点。没有对学生具体的认识,教师的教育行为都将是盲目的,教材的选择也可能是错位的。即便虽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法,在这个班级可能非常有效,但到了另一个班级则可能是失败的。因此,不能过分相信经验,不能千篇一律地套用固有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力所具有的成长性和差异性特征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结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有潜在的影响力,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力也表现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的环境因素包括班级、人数、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与水平、场地设施的布置、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其中场地设施的布置、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因素要适应教学对象的数量、能力、水平等具体状况;隐性的环境因素包括体育锻炼的氛围、合作互动的程度、学习动机的激励等,这些隐性因素需要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育。
       在“异质同构”教学的四要素中,教材的显性吸引力结构由于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相对稳定的;教师的教育力、学生的接受力和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力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学生接受力结构具有成长性的特点,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异质同构”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认识学生认识和把握学生的接受力。学生的接受力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领会、掌握、运用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学习动机、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素养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接受力存在着个体和群体问的差异,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构建的过程是:认识→领会→掌握→运用→创造分层递进的,是“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发展过程,并不断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材、环境这些外在的影响和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学生的接受力受外在教育因素的影响并具有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特征。这种变化应相应地引起其他要素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来适应学生接受力的变化,以达到新的“同构”状态。
       “异质同构”是体育教学应追求的状态,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营造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和谐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和环境。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领会、掌握、运用的综合表现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具有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良好的气质、修养、行为规范和严谨的教风,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对教材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应变有度。如果达到这种状态,体育教学对教师来讲将不再是单调的、重复的、高耗低效的过程,而是充满活力的、主动的、高效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则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死板的、千篇一律的、被动的活动,而成为愉快的、主动参与的、充满挑战的、能够充分展示自我的活动。
       5、设计灵活、多样、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从方法论的层面上看,在实施差异教学时,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小团体教学等这些教学组织形式,无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是以最大限度满足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教学的组织形式没有绝对统一的,也没有绝对标准的,绝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任何套路式的一成不变的东西都是僵化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应围绕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设计。(1)形式与目的的统一:教学形式为目的服务,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要充分考虑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考虑到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掌握体育知识的效果,切忌那些不考虑教学条件和对象,“照猫画虎”式的死板模仿。(2)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失去了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掌握的机会,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价值。同时,要让学生在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中能够运用运动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一两项适合自己锻炼的运动技能。(3)目标与内容的异步教学: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体育教学齐头并进是不可能的,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目标,并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4)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目标与内容,这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进而发
       展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差异意识。(5)探究教学程序与策略:教学过程要讲究程序和策略,做到:诊断分析学生差异一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一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多样性教学内容一实施灵活、互动的动态教学方法一构建“异质同构”的教学形态一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接纳学生差异,既是设计教学程序和策略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程序和策略的归宿,是学生从不同的起点起步到不同落点的发展,是多起点多落点的教学程序与策略。(6)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灵活多样,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教师对教学法的多样性理解得越深,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全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得越全面,那么他的教学方法就可能越灵活、越有针对性,因而也就越有成效。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供选择,灵活运用是指教学方法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任务、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做到对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还应该提倡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弘扬优长,弥补不足,营造促进交流、展示自我的学习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这种互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弱势向强势转化,而且对处于强势位置的学生来讲,在互动中也可以得到对知识技能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不同的教学方法、模式各具特点,体育教师应善于掌握多种方法、模式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将多种教学方法、模式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
       体育新课程是以人为本,以身体活动内容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尊重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谋求最大发展的教育。这是社会、教育、人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应将学生差异视为一种资源,要在承认差异、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差异的前提下,把差异当成不同的能量而不是种种缺陷或学习障碍;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教师在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逐步超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理解、尊重、接纳并有效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对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