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教育学研究]比喻的认知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刘亚丽 王亚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目前,认知心理学界公认有三种比喻理论:特征匹配理论、类概念形成理论和结构映射理论。特征匹配理论认为,研究比喻理解的一般方法就是将比喻作为比较,比较在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之间突出了原本潜在的模糊的类似性,这是一个特征匹配的过程。类概念形成理论认为,在比喻理解中句子字面的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并未直接对应,基础概念用于获取抽象的比喻类概念来表征一个原型成员,然后目标概念被赋予这个类概念。结构映射理论认为,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之间的跨范围映射是由抽象的比喻类概念作为中介的,因此比喻就是一种类比或者比较。
       关键词:比喻;特征匹配;类概念形成;结构映射
       一、比喻的认知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比喻即英文“metaphor”一词,它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因此,在认知心理学中,比喻的本义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认知心理学中的比喻所涉及的两个事物一个是源范围另一个是目标范围,也就是我们汉语修辞研究中通称的喻体和本体。西方最早对比喻进行研究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从此以后出现了许多关于比喻的理论,例如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结合论等。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语言修辞研究者昆体良(Quintillian)提出了比喻的替代论(theory of substitution),他认为,比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比较论也可以称作类比论(the Analogy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源范围与目标范围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构成比喻解释的基本过程,是两个不同范围之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形成的一种联系。互动论认为,语言中的比喻是“二合一”,即“两个概念,一个意义”(“two ideasfor one”),是两个共同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映射论认为,比喻映射是指源范围到目标范围的一种转换,是抽象的关系从源范围映射到目标范围。概念结合论认为,“概念结合”是心理空间的结合,是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形成的抽象概念的表征。
       比喻的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关于比喻的目的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比喻是用于交流连续的经验信息,特别是交流那些难以表达或者不可能表达的信息;关于比喻理解的研究结果表明,比喻的关键主要是人们理解比喻的类似意义,其中交际规则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比喻就是描述内隐类似的句子,理解比喻的过程就是从心理字典中检索比喻的心理表征,然后发现比喻成分之间的类似性。这些研究成果成为深入研究比喻的一个良好开端。
       目前,比喻的认知研究在心理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重新认识比喻的信息加工过程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其实比喻也是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学语言中最活跃的修辞方式,它的突出作用就是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但是认知语言学对比喻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樊篱,认为比喻不仅是语义延伸的工具,而且是表达思想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使传统的比喻理论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同时也受到现代比喻研究的挑战。事实上认知心理学中比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比喻的本质。比喻的特征匹配理论、类概念形成理论和结构映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比喻的心理机制,成为比喻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对今后的比喻研究和认知心理学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最近20年来,比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许多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Graesser等人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分析发现,说话人每25个词汇中大约使用一个比喻。对科技著作的研究发现,比喻经常用于发明、组织与解释理论概念。例如,Gentner&Grudin发现,心理比喻的特征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从生命存在的比喻和空间比喻可以发展到系统性比喻,同时也反映出激发心理模型概念的发展。这些研究表明,研究比喻的心理加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重新认识比喻在语言与思维中的重要性,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他们假设比喻在不同知识范围的概念之间建立了对应关系,例如,“心理就是计算机”这个比喻的第一项“心理”是目标范围(或者称目标概念,或者称目标项),是指一个抽象的东西,第二项“计算机”是基础范围(或者称基础概念,或者称基础项),是指一个复杂的电子装置,这种对应关系使字面比较句子(例如,木槌棒像铁锤子)和字面类概念形成的句子(例如,木槌棒是一个工具)有了区分。对于字面比较句子和字面类概念形成的句子来说,目标范围与基础范围的表征一般属于相同的语义范围,但是比喻可以将基础范围的某些方面用于目标范围。比喻的目标范围与基础范围之间具有语义距离,因此比喻更适合于研究概念形成,例如“心理是计算机”的比喻句,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研究,它说明了人的认知是一种与符号操作、序列加工阶段有关的信息加工。尽管目前已经公认比喻就是跨范围的映射,但是关于这种映射是如何进行的却是众说纷纭,但它主要形成了特征匹配、类概念形成与结构映射三种理论。下面笔者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的讨论。
       二、比喻的三个主要理论
       (一)特征匹配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研究比喻理解的一般方法就是将比喻作为比较,因为比较在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之间突出了原本潜在的模糊的类似性,这是一个特征匹配的过程。例如,“露水是面纱”的特征匹配解释为基础概念和目标概念的类似性特征重叠,类似性的程度与比喻的恰当的解释有关,与比喻理解的速度有关。但是这个理论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这个理论将修饰意义等同于许多共同特征,但是并非每个特征都能对该比喻作出恰当的解释。例如,“露水与面纱”都是非生物,都是无声的,这样的共同特征与这个比喻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二是这两个项目的比较顺序不会影响特征重叠的程度,但是比喻一般不能颠倒过来或者不能改变自身的意义。例如,“露水是面纱”是一个有意义的修饰句子,“面纱是露水”便是无意义的句子。
       Ortony认为,比喻特征匹配受到显著不平衡性的影响。所谓显著不平衡性,就是指只有基础概念比目标概念具有更加明显的共同特征时才与比喻的意义有关。例如,“露水是面纱”的目标概念和基础概念的共同特征是“罩”而不是“沉默”,因为“罩”是基础概念的显著特征,是目标概念不显著的特征,而“沉默”是这两个概念的不显著特征。这个比喻也不能颠倒过来说成“面纱是露水”,因为“面纱”没有比“露水”更显著的共同特征。显著不平衡性理论具有的优点是强调比喻的信息量丰富,可以让听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概念上,因为目标概念不显著,就很容易被忽略。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比喻中也出现在字面类似性比喻中。
       
       (二)类概念形成理论
       许多研究者认为,比喻不仅可以理解为比较句子,而且还可以理解为类概念形成的句子,也就是说比喻在语义相差较远的概念之间形成了分类关系。这种理论认为,在此类比喻理解中字面的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并未直接对应,基础概念用于获取抽象的比喻类概念来表征一个原型成员,然后目标概念被赋予这个类概念。按照这个理论,此类比喻不同于字面类概念形成的句子,就是说此类比喻有两个参照物:它的基础概念是指一个具体概念,同时也指一个概括的比喻类概念。
       例如“上班就像蹲监狱”,基础概念“监狱”在字面上是指用于监管罪犯的建筑物,因此与目标概念“上班”没有直接的关系(假设说话人不在监狱里工作)。按照类概念形成理论,理解一些句子需要使用基础概念来表征和引出一个比喻类概念,即不愉快的、受到限制的任何情景。如果这个类概念已经与基础概念有关,那么理解它时便可以获得;但是如果这个类概念没有形成,那么便要联机抽象获得,正像人可以创造一些具体类概念来实现一些目标那样。一旦引出比喻类概念,目标概念便可以理解为是类概念的成员。这是在所有分类关系中的一种内隐传承层次,其结果是比喻类概念“监狱”的所有特征都归于下位概念“上班”。
       类概念形成理论可以弥补特征匹配理论的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标概念并没有与基础概念进行比较,因此不需要说明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共有的每个特征为什么与比喻的意义无关,二是比喻就是建立类概念的原型成员,而且分类关系是不能过渡的,因此比喻不能颠倒过来;三是下位概念自动传承类概念的特征,因此比喻可以将新信息迁移到目标概念。这个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解释“我的工作是监狱”这样的比喻为什么像字面类概念形成句子那样具有相同的语法形式。
       类概念形成理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比喻的基础概念不具有目标概念的信息,这就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比喻类概念,这个抽象抓住了事物的关键。但是如果理解始于基础概念的抽象,那么听者如何获得恰当的比喻类概念呢?例如,“雪花”是一个潜在的比喻基础概念,如果缺乏相应的目标概念,这个基础概念不会表明任何具体的比喻类概念。如果将基础概念与两个语义相关的目标概念进行配对,便可以产生两个不同的意义。例如,“小孩是雪花”是指这个小孩是独一无二的;“青春是雪花”是指青春是短暂的。这种语义变化表明基础概念抽取了一个不同的比喻类概念,但是在注意到目标概念之前可能不会产生这个类概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lucksberg等人提出了一个更复杂的类概念形成理论,即相互作用的、妥善分布的模型(interactive properly attribution mod-el)。该模型的理论是,比喻的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扮演着相互作用的不同角色,当基础概念表示比喻类概念时目标概念同时表示一些相关的维度。就是说,比喻的目标概念提供的信息是关于它们可以有意义地传承哪些特征以及它们可以有意义地属于哪些类概念。Gluck-sberg还认为,基础概念,它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比喻类概念,而且可以平行地提取许多抽象的东西等。不同的目标如“小孩”与“青春”可以表示不同方面的关系,因此可以选择不同的比喻类概念来称作相同的基础概念如“雪花”。
       这个理论非常合理,因为比喻就是从基础概念到目标概念的迁移。为了说明语义变化的比喻基础,这个模型理论也许对听者的心理容量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因为许多基础概念可以表示无限多的具体类概念。例如,“雪花”这个概念也许会激活的一些类概念,它不仅包括独一无二的东西和短暂的东西,而且也包括精致的东西、白的东西、冬天的东西、从天上慢慢掉下来的东西和改变风景而积累的东西等。在理解时,听者必须生成与保持所有的比喻类概念以及最初的基础概念。
       (三)结构映射理论
       在发现特征匹配理论的局限之后,Bowdle&Gentner提出了比喻的结构映射理论。他们认为,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之间的跨范围映射是由抽象的比喻类概念作为中介的,因此比喻就是一种类比。研究比喻的结构映射更加简便的一种方式就是,让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相互作用,而不是让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所说明的所有比喻类概念相互作用,让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能够直接对应地放置。
       比喻的结构映射理论的依据是Gentner 1983年提出的结构映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比较过程就是用基础概念表征与目标概念表征之间的组合来体现共同关系的过程。根据这个组合,进一步的推理是从基础概念投射到目标概念,就是说基础范围的成分与目标范围的成分之间应该具有一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且对应谓项的一些中项也应该对应(并列联结parallel connectivity)。按照结构映射理论与其他类比理论的原则,比喻可以将基础概念的关系系统地用于目标概念,这与目标概念和基础概念的物体本身是否类似无关。而且,比喻为投射候补推理提供了限制机制,即基础概念的不同成分可以迁移到目标概念,然后与共同的关系系统联结起来。这种机制说明了比喻的非对称性,因为推理是从基础概念到目标概念进行的,人们期望比喻能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信息。因此,如果目标概念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可以从基础概念推出来,那么颠倒的比喻就是说不通的。如果确实如此,在比喻理解过程中,比喻的非对称性便会出现,在结构排列即对称匹配过程之后推理投射也会出现。
       结构映射引擎(以下简写为SME)是模拟这个比较过程的一个计算模型。首先,在SME盲目地局部地匹配表征中,可比较的所有相同谓项是多对一的匹配;其次,局部的匹配则是通过强制手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映射与平行的联结,并合为结构一致的关系束或称作“核”(kernel);最后SME将这些“核”构成一个或者几个整体进行解释。同时,SME从结构的角度评价这个解释或者评价许多解释,使用一种准瀑布式算法,即将证据从谓项传递到中项,这种方法在已知相同数量的匹配时更加适合于分析深层系统。至此,映射过程一直是无方向性的,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方向性推理,就是说与基础概念的共同结构有关的谓项最初并没有出现在目标概念里,但是可以作为目标概念的候补推理。
       根据结构映射理论与其他的类比理论的原则,比喻一般表示在基础概念物体之间的关系系统,有时也出现在目标概念物体之间,它与物体本身是否真正类似无关。最近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关系谓项在比喻理解中的重要性。强调关系使结构映射理论解决了比喻理解的标准和比较理论提出的许多问题,使得从基础概念获得比喻类概念不再需要其他的加工步骤。这样,一方面特征选择的问题便解决了,因为只有共同的成分可以包括在比喻的解释中;另一方面在不相同的、范围具体的特征之间形成对
       应关系的问题也解决了,因为只要不同的成分在基础概念与目标概念中发挥共同的作用,它们便可以进行排列。
       将比喻作为类比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为投射候补推理提供了一种限制机制,就是说基础概念的不同成分可以迁移到目标范围,可以与共同的关系系统地联系起来。这种机制也可以用来解释比喻的不对称性。推理是从基础概念移向目标概念进行的,人们期望比喻具有大量信息而且有意义,但是颠倒过来的比喻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原目标概念的不同特征不能从原基础概念中推出来。在比喻理解的过程中,比喻的不对称性出现得较晚,按照结构映射理论,推理投射出现在结构排列初始阶段之后,并且结构排列本身就是一种对称的匹配过程。研究发现,人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多于1200毫秒)认为,颠倒的比喻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不受时间限制而加工比喻时便获得了相反的结论。
       总结起来,比喻的结构映射观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摆脱了传统的比喻理解的比较模型与最近的类概念形成模型的束缚;第二,为比喻生成一词多义提供了一种机制;第三,明确解释了在不同水平常规性比喻之间的加工差异;第四,采用了节省的原则。
        
       三、评析
       从上述三种理论可以发现,特征匹配理论强调比喻是一个特征匹配的过程;类概念形成理论强调比喻是一个类概念形成的过程;结构映射理论协调了特征匹配理论与类概念形成理论,强调映射从比喻的比较水平转变到类概念水平的过程。这三种理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类似性的重要性
       在一词多义的比喻理解过程中,类似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解释比喻“忧虑是毒瘤”时,基础概念与目标概念都是指不同语义范围的具体概念,通过排列这两个表征,以及将谓项从基础概念引入目标概念来更加详细地解释目标概念的表征,其结果会形成比喻解释基础概念的共同关系的结构,这样就会更加突出关系。这就是说,谓项的排列系统被更加强烈地激活了,而非排列系统的谓项会受到压抑。这种情况在解决类比问题中,会引起归纳一个抽象的关系图式,将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的相同成分保留下来。比喻的基础概念可以表达目标概念的有效信息,可以与一些新的目标概念进行修饰比较。例如“多疑是毒瘤”、“嫉妒是毒瘤”。如果这些新的排列与初始的排列一样产生了相同的基本解释,就是说如果在基础概念的背景中重复获得或者激活了相同抽象的关系图式,那么这种抽象便常规性地与基础概念有关,基础概念便是多义的,具有具体的意义和一般的意义。但是,并非任何比喻都会扩展基础概念的词义,如果基础概念的词义被扩展时,那么它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的排列应该能够提供一个连贯的类概念,注意到关系结构的映射能够产生更稳定的抽象。例如,“太阳是小甜橘”,这个比喻表达了基础概念与目标概念的两个共同属性,即二者的形状是圆的,二者的颜色是橘色。这两个属性没有系统相关性,因此这个比喻不可能提供一个类概念来涉及圆形与橘色的东西,也不会给基础概念“小甜橘”叫另外的名字。第二,即使一个比喻能够提供连贯的类概念,但是这种抽象也不应该再以同义词来表达。例如“百科全书是一个银矿”,这个比喻表达了有价值资源的共同特征,但是这种意义已经有词汇“金矿”来表达,因此“银矿”不可能再获得这个意义了。
       (二)常规性和一词多义的应用
       以常规性和一词多义来解释比喻,使比喻加工机制更加明确清晰。理解比喻的方式与比喻的常规性水平有关,也就是说比喻有常规比喻与非常规比喻之分。常规比喻是指基础概念或者是一个字面概念,或者是一个相关的比喻类概念。例如,常规基础概念“蓝图”具有两个密切相关的意义,一是“表明建筑师计划的蓝图”,一是“提供计划的任何东西”。常规基础概念是多义的,具有语义相关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二者具有类似性。因此,常规比喻解释为比较时,就是将目标概念与字面基础概念进行匹配,如果解释为类概念时就是将目标概念视为上位比喻类概念的一个成员。但是,非常规比喻的基础概念是指,一个范围具体的概念与范围一般的类概念没有关系。
       四、当前比喻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比喻理论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比喻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有关比喻的子过程(subprocess)的研究不够,因为常规比喻的两种排列程度受一些因素影响,每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就是一个子过程。从结构映射的理论角度看,常规比喻的加工形式有两种:一是横向排列,即在相同的抽象水平表征之间的映射;二是竖向排列,即在不同的抽象水平表征之间的排列。但是常规比喻的这两种排列程度是不一样的,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比喻的背景和相对突出的基础概念意义。但是,将目标概念与比喻类概念进行排列,并与目标概念相对应的字面基础概念进行排列相比,前者更加方便。因为,比喻类概念比字面概念包括更少的谓项,而更多的谓项可以映射到相关的目标概念。比喻类概念的谓项比字面基础概念的谓项具有更多的范围和一般的特点,与目标概念范围的具体谓项匹配时获得的再表征更少。因此,常规比喻更多地解释为类概念的形成,它排列的速度比较快。
       其次,目前比喻的研究缺乏对中介因素的研究。关于比喻映射的心理加工机制,一种观点认为,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之间跨范围映射的中介因素是抽象的比喻类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目标概念与基础概念的部分类似概念结构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而不是在独立特征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不论中介因素是抽象的类概念还是对应的关系,进一步的研究都应该探讨这些中介变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