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论生产的目的
作者:李文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古代的观点是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而现代世界,生产是人的目的,财富是生产的目的。就生产目的而言,稚气的古代世界比发达的现代世界显得崇高得多。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提出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天,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论述,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的目的;人的发展;《经济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FO-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6-0090-08
       一、就生产目的而言,古代世界比现代世界显得崇高
       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有这样一段话:“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
       马克思这段话是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生产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时写的。他这段话主要是批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古代的观点是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而现代世界,生产是人的目的,财富是生产的目的。尽管古代世界生产力不够发达,人还处在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但就生产目的而言,稚气的古代世界比发达的现代世界显得崇高得多。
       马克思所讲的古代世界是指公社制的生产关系,包括“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尔曼的所有制形式”。公社的所有制是劳动的个人对其劳动的自然条件的原始所有制。“劳动者把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看作自己的财产;这就是劳动同劳动的物质前提的天然统一。”个人把自己看做所有者,看做自己现实条件的主人。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部落的联合。马克思也把亚细亚的所有制称作东方公社制,个人作为公社的成员占有一份土地。古代的所有制与亚细亚的所有制不同,不是把土地作为基础,而是把城市即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村居民(土地所有者)的居住地(中心地点)作为自己的基础。公社财产和个人财产分开,单个人成为归他和他的家庭独立耕作那块土地的私有者。日尔曼的所有制既不像东方公社那样公社成员是公共财产的共有者,也不像罗马的、希腊的古代所有制那样,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分开,每一个人有一份私有的领地,公社已经只是一种联合而不是联合体,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农民并不是国家公民,独立的家庭住宅才是基础。公社只是在实际集会中存在。在这里,个人的土地财产既不表现为同公社土地财产相对立的形式,也不表现为以公社财产为媒介,而是相反,公社只是在这些个人土地所有者本身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公社财产本身只表现为各个个人的部落住地和所占有土地的公共附属物。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公社制的生产关系。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经济的目的是生产使用价值,是在个人对公社的一定关系中把个人再生产出来。
       在这些形式中劳动者占有劳动的自然条件即对土地这种最初的劳动工具、实验场和原料贮藏所的占有。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并不是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个人把劳动的客观条件简单地看作是自己的东西,看作是自己的主体得到自我实现的无机自然。”马克思认为,在公社所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是自己的劳动条件的主人,生产的日的是人,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劳动者主体的自我实现。哪一种土地财产的形式最有生产效能,能创造最大的财富,古代人并不研究。人们研究的问题总是哪一种所有制形式会造就最好的国家公民。因而不是把货币,而是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物质生产的目的影响到精神生产,如古希腊非常重视“人”的本位作用,在宗教、哲学、艺术诸方面都有体现。希腊宗教实际上是对人的崇拜,人间的能工巧匠、竞技能手、战斗英雄都被奉为神明。在特尔斐城上百座小小的神庙中,有无数的雕像,纪念死去的英雄。希腊公民心目中理想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既有健美的体格,又有健康的精神、理想、智慧。人成为精神创造注意的中心,哲学家研究人的社会生活,艺术家赞美人的生活和劳动。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这只是少数商业民族——转运贸易的垄断者——中才有的情形,这些商业民族生活在古代世界的缝隙中,正像犹太人在中世纪社会中的情形一样。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认为古代世界要比造成劳动异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崇高得多。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当然,马克思也看到了公社所有制的局限。这些形式的发展基础是单个人对公社的原有关系的再生产。这种基础从一开始就是有局限的。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个人可能表现为伟大的人物。如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卢克莱修、老子、墨子、孔子、屈原……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伟人。但是,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而随着这种局限的消除,基础就崩溃和灭亡了。在罗马人那里,奴隶的发展,土地占有的集中、交换、货币关系、征服等,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过程,是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条件分离的过程。这种分离既包括公社所有制即劳动者把土地当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那种关系的解体,电包括劳动者是工具所有者的那种关系以于工劳动为基础的行会制度、师徒制度的解体,还有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者本身、活的劳动能力的体现本身,还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或农奴。”失去劳动客观条件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要重新获取劳动的条件,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拥有货币的劳动者,把劳动出卖给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这样产生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值资本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货币,即一般形式的财富。商品生产
       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已经有了商品生产,但商品生产还不发达,所以社会生产的主要目的还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公社所有制的生产目的前面已经讲过了,奴隶制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奴隶主的需要,封建制的生产日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奴隶和农奴也会分得一部分社会产品,但那只是为了维持劳动者的最低的生活需要。商品生产的发展、货币财富的积累促进了资小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的瓦解,“可是,仅仅有了货币的财富,甚至它取得某种统治地位,还不足以使它转化为资本。否则,古代罗马、拜占庭等等就会以自山劳动和资本结束自己的历史了,或者确切些说:就会以此开始新的历史了。”货币必须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相结合才可能转化为资本,产生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一种观点认为,一切形式的社会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需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需要。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它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当然要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但是它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在发展形式下的利润;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剩余产品。资本不是一般价值,而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要追逐剩余价值,如果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生产就会停止。资本主义生产不是在需要的满足要求停顿时停顿,而是在利润的生产和实现要求停顿时停顿。资本按照它的本性来讲把剩余价值的创造确定为自己的界限。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把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最高的剩余价值作为自己的目的,自己最大的欲望。甚至其他的欲望和他的人性也会被丢掉。左拉有一部小说《金钱》,书中有一个百万富翁谷德曼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几乎失去了一切人性的要求,只剩下追求金钱的欲望了。乃至一位漂亮的伯爵夫人为了刺探经济秘密去勾引他,当把手放在他的膝盖上时,他没有丝毫的感觉,他的心已经冰冷。如果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停止,即使资本家再少的作为人的需要也不能靠这种生产来满足了,资本主义生产只服从资本家的一种需要,那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因为这也是资本自身的需要,而不理采资本家的其他需要。
       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它一方面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资本主义生产要求创造绝对的剩余价值,即更多的物化劳动,因而需要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同,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资本必须使剩余价值成为现实的剩余价值,所以需要在另一个地点创造出与之交换的剩余价值,或者先转化为货币形式。所以,资本要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就得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扩大市场。“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与此相逆的任何界限都必须克服,要把一切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变为以交换价值为日的生产。商品生产在世界范周内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形成了。市场的扩大无疑对于生产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曾经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要创造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直接提商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扩大现有消费量,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这就要求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的属性,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的物体或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顶点。“可见,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正是资本的这种需要刺激了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再一个方面,在这种商品货币的关系之中,会发生自由竞争,谁都想得到现实的剩余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得和别人竞争,这种竞争不足靠谁个人爵位的高低,而是靠商品的力量。在商品货币而前人人平等。谁的商品物美价廉,受人欢迎,准有力量,就会成为胜利者。而要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得改进技术,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竞争的压力变成了动力。
       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像符咒一样呼唤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其中特别是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到1870年大约100年间,是资产阶级凯歌前进上升发展的全盛时期。“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铁蹄的通行,汽船的行驶,电报的使用,这一切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生产力,是过去一切时代所不曾有,也不能想到的。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促进了人的创造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全面发挥,形成了全面的关系和多方面的需求,给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与外部交换才能变成商品,而且以市场为主导配置社会总资源,分配社会劳动,把个人的私人活动纳入礼会活动,把人们的活动连接成统一的体系。市场蕴含的这种开放性特征使它突破地域、民族或国家的壁垒,打破原始的保守自足状态,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使整个生产,无论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走向世界化。与此相应,各个个人建立了全面的依存关系,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这样,不仅社会物质变换成为普遍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应成为普遍的、全面的关系。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通过普遍、全而的关系汲取社会的力量和财富,实现自己的本质,也实现自己的独立和自主。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也要求有多方面的需求与之相应。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是狭隘的、封闭的、自满自足的,需求也是贫乏、片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市场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培养社会的人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反映经济上的这一要求,思想上就要求抛弃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的享受。像爱拉斯漠在《愚神颂》中鼓吹应把寻求欢乐当做人生的目的;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集》中反对宗教徒把世界看成牢狱,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而主张把世界看成乐园,人人都应该享受快乐。市场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需要的增加和丰富而进行,它也为人的需要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市场的扩大和动作,大大推进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各个方面多种层次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使人的需要有了丰富的对象,才可能成为现实的丰富的需要。具有丰富需要的人充分享用社会的文明和财富,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独立性。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还促进了人的全面的能力
       的形成。人的能力的发展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是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即“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愈高,愈要求人发挥出各种各样的才能,加之竞争机制的驱动,充分调动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的积极性,使人本身的种种潜能和内在的感性力量,精神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的能力的发挥是一种劳动创造活动,它要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现实关系的普遍化全面化也给人的能力的全面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种劳动创造与其产品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产品的发展——人化的自然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日益丰富,人的能力也得到全面的形成;“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和丰富性……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它们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既包含着绝对发展劳动生产力的趋势,又是发展生产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用来达到自己目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这样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归根到底,“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身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生产资料只是不断扩大生产者社会的生活过程的手段。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这些限制不断与资本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须使用并旨在无限制地增加生产,为生产而生产,无条件地发展劳动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法相矛盾。手段——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不断在和现有资本的增殖这个有限的目的发生冲突。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末,它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经常的矛盾。”资本的生产造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但社会化的大生产却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基础上,在追逐资本增值的狭隘目的的条件下进行。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它和狭隘的资本基础之间的矛盾就势必尖锐化。经济危机就是这一矛盾尖锐化的表现。1825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危机波及了英国的主要工矿业部门:棉、毛、丝纺织业、采矿业、机器制造业、建筑业、造船业等,无一例外。十多年后,1837年,英国和美国都发生了周期性的工业危机。此后的1847年、1857年、1866年经济危机,同时打击了英、美、法、德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57年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中第一次具有明显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它首先发生在美国,接着席卷了欧洲大陆各国。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各主要工业部门生产明显下降,生产倒退到几年前的水平。可见,在资本主义“凯歌猛进”的时候,它的弊病就暴露得很明显了。
       直至1873年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了大衰退。1873年是一个关节点,是资本主义由盛转衰的界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已开始占居主导地位。在这一年,维也纳的证券交易所破产,紧接着是奥地利的银行倒闭,随后是德国的银行倒闭,美国铁路公司破产、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发生恐慌。1837-1896年发生了几次大的危机,在这几次危机中,价格下跌与生产下降并行。如1873—1896年的批发价格分别下降:英国32%,德国40%,美国45%。而工人的失业率则急剧上升,如英国从1872年的1%到1879年的高于11%,从1872年的2%到1886年的高于10%,从1889年的2%到1893年的7.5%。
       资本主义虽然给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它的狭隘的目的又是人的发展的极大束缚:资本尽量榨取、剥削劳动者,“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是在对立的形式中进行的,社会总体上的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社会关系本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本来是全面的关系发生了全面的颠倒。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宗教、伦理、精神、科学、文化都被拜金主义狂潮席卷,一切东西,包括名誉、地位、人格、贞操、灵魂都成了买卖的对象,人成为失去精神灵性的“经济人”“商品人”;这种物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盲目的力量凌驾于人们之上,使刚刚成为自然界主人的人又成为自己的社会关系的奴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钱,刺激人的需要是为了赚取货币,“从自己的按基督教义来说应该爱的邻人的口袋里诱取黄金鸟,”“每一个产品都是人们想用来诱骗他人的本质,他的货币的诱饵”,为了赚钱,也可以刺激人们对毒品的“需要”,对黄色书刊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两极分化,虽说从总体上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在不同的人身上却有很大差别:一方面越来越精致,另一方面却“产生着需要和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惯,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同样,人的能力虽说从总体上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只是少数人,而广大劳动者则是片面和畸形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达“给劳动以无限的生产能力”,却使“每一单个人的能力退化”。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发展不关心,只是把他当做剥削的对象,不管他的全面发展。劳动者自己一无所有,他的劳动不能肯定自己,反而否定自己,如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相分离,因而也和劳动产品相分离,他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他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像宗教里的情形一样。在宗教里面,人们奉献给上帝的东西越多,留给自身的东西就越少。现在工人的情况也是如此,他生产的对象越多,他献给对象的力量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他的现实化,变成了非现实化,正因为如此,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才表现为完全的空虚。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的目的及其当代意蕴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指出:抛弃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财富就是个人的需要、才能、享受等的普遍性,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人内在的自然力和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以资本主义生产所创造的财富为物质前提,人的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马克思把人,把人的全面发展当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马克思曾经从人的
       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目的的论述和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
       斯大林在他所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马克思精辟地判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而且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和分析中包含应当向社会主义生产提出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务。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根据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保证最大限度的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有的人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表述不够全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科学表述应为:满足每一个公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是把马克思和斯大林的论述结合到了一起。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已有类似的表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充分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需要并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表述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理想,而斯大林的表述是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提出的现实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还谈不上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问题,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才是最迫切的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中提出的,它是新生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灵魂,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的限制,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苏联在1928-1940年,出现了工业上突飞猛进发展的局面,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只用10多年时间就使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国、英国和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就是说苏联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仅用10余年时间就走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的道路。在农业上,苏联已有94%的播种面积使用拖拉机耕种,已有约1万个集体农庄和2500个机器拖拉机站实行了电气化,而美国只有一半左右耕地使用拖拉机。在生活上,苏联从1935年1月1日起全部废除了定量配给油、肉、糖、蛋等的凭证供应制。1932年全部消灭了失业者,工人的实际工资1940年比1913年增长5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惟一的一个实行7小时工作制(重活5小时)和一周6天工作制的国家。苏联集体农庄的货币收入,1937年比1933年增长2.58倍。
       面临危机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改革,力图使资本主义在自我调整中恢复生命力。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纷纷寻找医治资本主义的良方。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0年)一书中,以比较现实的态度,承认资本主义有两个弊病;一个是经济危机,另一个是严重失业。他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无政府特征和劳资的尖锐对立。如前所说,这两个弊病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提出了由全社会利益动机代替利润动机的要求。美国的威廉·E,哈拉尔在他所著的《新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利润作为经济的主要日标已经过时,利润的主要作用现在成了进一步发展文明和繁荣的经济的冲突,造成混乱的市场,不为顾客、工人、投资者或公众的福利服务,使企业处于一种站不住脚的地位,妨碍生产性合作,引起企业管理人员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不能产生真正的利润,只会产生一小撮不幸的大赢家和一大批焦虑不安的小输家。“旧资本主义”的范型必然被“新资本主义”的范型所取代。向利润为中心的传统信念提出的挑战越来越多。企业追求多种目标,力求把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结合起来。新资本主义的范型在利润动机之外,重视社会目的,力求实现利润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统一。“在几百年力求解决利润和社会冲突之后,终于发现原以为一直在指导公共福利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无能为力的,现在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正在具体地直接为人类的需要服务。”这种新资本主义的范型首先是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现的。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有经济,用高价收买的方法使某些企业国有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所有制经济在西欧国家发展很快,到70年代,在许多基础工业部门中,已占绝对优势。国家利用这些企业,可以进行大量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还能为私人提供廉价的原料,燃料,工业用水,工业用电,使私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加积累,扩大生产。同时,国家扩大消费,增加国家的采购或订货,成了最大买主,并用行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手段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生产增长。国家还实行经济计划化,以缓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法国、英国、意大利以及西欧其他国家,都编制了计划,美国也提出“经济计划”方案,口本的“计划化”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经山这样的调整,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造成了“繁荣”的局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长,1979年美国达14376亿美元,比1947年增长两倍多;日本1956年只有250亿美元,1966年高达1000亿,10年内翻了两番,1967年跃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在1914-1949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是4.8%,德国是2.1%,意大利是1.8%,法国是0.1%,美国是3.3%,英国是1.5%;而在1950-1973年,日本达14.1%,德国7.6%,意大利6.7%,法国6.1%,美国4.3%,英同3.1%。特别是汽车、钢铁、化工、建筑、电子等工业部分获得了巨大发展,构成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工业支柱。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还表现在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以缓和劳动和资本的矛盾。1970年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法国为19.2%,联邦德国为21.4%,英国为15.9%,意大利为18.4%。社会福利支出逐步上升为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在西欧、北欧一些国家中,社会福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高达2/3。这些措施,增加了消费,扩大了市场和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工人的工资、福利水平大大提高,失业率降低。1949-1970年,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率,美国是48.8%,日本是289.7%,德国是242.4%,法国是120.4%,英国是46.1%。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欧洲经济共同体
       各国的失业率平均只占有生产能力的人口的1.5%,日本的年平均失业率只略多于1%,美国的年平均失业率也没有超过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执行了一套社会福利措施,包括社会保险、家庭补助、失业救济、社会保建等。被称为欧洲“福利橱窗”的瑞典,福利措施更是名目繁多,从婴儿、儿童、学生,到产妇、病人、残废者、寡妇、失业者、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应的补贴和救济,名之为把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全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在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形成了国家资本。“国家资本本身不以直接追求利润为目标,而是为私人垄断资本谋求利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为了创造这种条件,它首先要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安定,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达等等,最后,它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生存。”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趋向于二元化,力求实现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以此为导向的各种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如国有制、公私混和制、国家计划、国家调节等,都是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的过渡。从这些形式中,人们看到了未来社会中,由全社会的代表来管理社会高度大生产的雏形或线索。与现实的变化相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名称也有了变化。美国说自己是“可调节的资本主义”,德国说是“社会资本主义”,英国说是“人民资本主义”,北欧干脆说自己是“社会主义”是“职能社会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但职能变了,不是再给少数资本家服务,而是给包括工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资本主义的改革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果使世界感到震惊,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开始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多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越过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起了新的社会,希望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诸如经济危机、失业、贫困等,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卡夫丁峡谷基本上是成功地通过了,但是商品经济阶段、市场经济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对于这一点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生产水平。面对调节后的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都是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其目标。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把利润摆到了重要位置,由此引发了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新认识和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市场经济应当以交换价值为目的,利润最大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遵循这一目的。斯大林的论述过时了。
       2 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国家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目的。
       3 斯大林的论述没有过时,只是需要加以修订和完善。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其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论一脉相承,它们的共同目的就是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的理论,也是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表明,现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趋势要求社会生产从利润动机转向人的动机,利润动机和社会动机的最佳结合是应当追求的理想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实践中认识到了利润目标对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一方面它大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单只追求利润而忘记了人,忘记了人民群众,那就会走上斜路。制造假烟、假酒、假药、假奶粉……等假冒伪劣商品,毒害人们的身体,生产黄色书刊、音像带毒害人们的心灵;污染环境,损耗资源;拜金主义,出卖人性、人格、良心……诸如这类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我们应当清楚,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有联系,但也有明确的界限,“因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有害的市场经济形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相比,对社会有害的资本主义制造了剥削……和战争”。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等量齐观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市场经济本身既不好也不坏,既不对社会有益也不对社会有害,它正像其他的技术一样是一种进行劳动分工和竞争的经济工具。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为资本家服务,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的区别,它应当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相一致。在今天全球化的条件下,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互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但它始终保持着各自的根本特性和根本目的,就这一点而言,社会主义有明显的优越性,如《全球化与世界体系》一书所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历史形成的概念,指的是那些使资本产生价值或获得利润的活动。只有在一个建立在更强大的生产力基础上的高级组织体制内,当用于满足人的更广义需求的资源(包括劳动)呈几何数增加时,才可能克服劳动的资本主义概念,而转为必要劳动或社会有益劳动的概念。在通过社会主义企图或正企图采取不同形式经济组织的国家里,它已经初见端倪。照我们看来古巴就是一个例子。尽管有种种经济问题,它的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领域)远远高于许多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资本主义只有不断改革,使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趋向一致,才会有前途,我们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单只局限于利润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首先,国家应坚决地、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企业在追求利润目标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满足人民需要的根本目的,力求实现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必然要考虑利润,把利润作为直接的生产目的。但是,这一目的应当服从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根本目的。为了人民的需要可以牺牲企业的利润,但不能为了企业的利润而不顾人民群众的需要,甚至坑害人民群众。企业应当自觉在生产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改进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求得竞争中的优势。国内外的事实表明,越是能把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结合起来,就越是能获得高度的社会信誉并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最后,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企业把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使利润目标服从于社会目标,并在发生不顾社会目标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尉。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打击。要坚决彻底地制止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和资源,使人民群众吃到放心的食物,喝到干净的水,并有美好的精神食粮,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