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文撷英]关于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晓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学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产生于大学校园,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文化产生于19世纪现代大学诞生以后的欧洲。20世纪中叶,西方已出现专门的大学生文化研究,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大学生文化理论。我国对大学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专门的大学生文化研究。当时的大学生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文化的内涵、结构、特点和功能等自身属性。如曹景文、田梯援的《论大学生文化的特点、功能及合理构建》,杜春华的《大学生择业热点的文化反思——兼论大学生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功能》,张晓瑜的《试析大学生文化的本质特点》均属于此类文章。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生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专家学者在继续研究、探讨大学生文化的功能、特点的同时,开始关注大学生文化与校园文化、成人文化等的区别与联系,如傅显捷的《解读校园文化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应金萍的《大学生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冲突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启示》等。总之,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多限于大学生文化形态的研究和大学生文化现象的分析,而对于如何从宏观上分析大学生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把握大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即对于如何建设大学生文化,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文化的育人作用,则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试图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大学生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任何亚文化形态一样,大学生文化也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在大众媒体非常普及、信息交流渠道十分畅通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文化同社会主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文化的最主要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生长土壤,它决定了大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1.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社会而言,最大的混乱是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上的混乱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大学生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走上歧途。在大学生文化发展史上这种教训非常深刻。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全国上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种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们狠批“白专道路”,积极“反潮流”,大学生文化就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状况。给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文化。
       2.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
       舆论是控制社会文化趋向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广泛地影响社会成员的特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华德·罗斯曾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法律必须等待‘明星行为’才能予以制裁,相反,舆论却能运用逐渐增加的压力制裁预期中的越权行为,它能在任何时刻干预人们的行为。”同时,舆论具有强大的正面引导作用。社会舆论主张什么、支持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抨击什么,态度十分明确,人们从中受到感悟,得到引导。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努力学习、钻研业务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于是,社会舆论强烈抨击埋头学习者。由于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文化中也蕴涵着“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错误认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鼓励广大青年奋发学习,社会舆论大力宣传争做“勇攀科学高峰的标兵”,这时的大学生文化就出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生命”、“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科学的价值观念。
       3.要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
       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是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爱国主义的精神,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用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塑造大学生。这些高尚的精神既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又继承和发扬了大学生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这种精神,不仅是教育大学生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需要。
       4.要坚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文化工作者和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小说、诗歌、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电视等手段,对人们产生启迪和教育作用的。但目前,大学生接受外部信息的媒体和渠道众多,呈现在大学生面前的“作品”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大学生很难甄别和抵挡诱惑。所以,在新时期大学生文化建设中,既需要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来弘扬正气、祛除恶风。教育和鼓舞大学生,也需要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创造条件,使大学生能够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
       二、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尊重大学生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大学生文化是由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整体素质较好,思维活跃的在校大学生创造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社会亚文化。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文化就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发展规律。
       作为特殊的社会亚文化,大学生文化有其鲜明的特点:“它与文化问题的理论化形态关系最为接近,最快地接受国外的哲学文化思潮,对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最为敏感;政治色彩浓厚,广泛性强,对社会问题反应敏锐,干预社会的愿望强烈,容易形成较大范围的文化思潮,并易于促成群体性的社会行为;情绪化色彩和批判精神比较强烈,易于产生对社会主文化的偏离倾向;理想色彩浓厚,体现社会亚文化的极端问题,对社会文化的其他亚形态有一定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同成年人文化相比较,大学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对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烈追求。“成年人一般遵循社会主体文化的价值标准,而大学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标准;成年人往往维护传统文化,大学生则喜欢横向选择;成年人追求身心愉悦,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可见,大学生对文化的追求存在着一种趋新和热衷表层文化的现象,前者是指时髦的、新奇的文化现象,它更容易被大学生所学习、接受,甚至在大学生中更容易流行;后者是指大学生更热衷于服饰、流行音乐等这些表象的文化,而对信仰、理想、价值观之类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则兴趣来得较慢或缺乏兴趣。诚然,这两种现象是大学生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是表层文化,而是深层文化,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离开了对深层文化的追求,大学生将永远不会成熟,大学生文化永远只
       能是低层次、低水平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文化,应当积极关注,全面分析,正确对待。既要保护和发挥大学生文化所具有的先锋作用,也应当注意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地、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既不能因其过时而一概拒绝,也不能凭个人的民族感情而一律接纳;既要理解大学生对表象文化的追求而得到感官享受的合理性,更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要掌握基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了解国情,尽快完成社会化过程,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担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使大学生文化走向理性,走向成熟。
       三、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文化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文化,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学生文化的重要性,明确建设目标,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学生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1.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日的应当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则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既要学好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又要学好社会知识、实践知识。大学生只有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将来走上社会才能有所作为。所以,大学生文化建设应强调和突出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2.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社会主义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才兼备是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党的革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自觉抵御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识、品质;如何指导大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既对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又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3.身心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伞面发展的基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基础。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身心健康是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关心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基点
       大学生文化建设既是大学生自身之事,更是全社会之事,它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做出积极的努力,而且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心、支持,离开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关心、支持,大学生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特殊利益密切相关,关心和重视大学生文化建设,就不能不关心大学生的特殊利益。
       1.大学生渴求理解。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的一生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么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21世纪的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思考问题新、社会需求多、面临压力大,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得到社会的理解。曾有位北京大学生在《我喜欢这样的教师》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青年人,热情奔放,喜欢追求新事物。对于正当的追求,不封建,不加以阻拦,使我们有机会了解新鲜事物;对于非分的追求,小横加指责,而是讲明、讲通道理,使我们认清是非,心服口服。我们希望老师是知识丰富、活泼开朗、懂得我们、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向导和教育者。”
       大学生文化建设只有建立在了解大学生、理解大学生进而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为大学生所支持、所接受。当然,我们所讲的理解也不是一味的迎合,而是引导。真正的理解是熔热情的爱护与严格的要求为一炉,寓了解信任与积极引导于一体。
       2.大学生需要关心。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始终需要社会的关心,没有社会的关心,大学生就容易放任自流或骄傲自大或自暴自弃,大学生文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建设好。关心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特殊利益。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育以及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有许多特殊需求,需要社会各界深入观察、了解,帮助他们解决在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动辄就责备他们如何娇矜、如何清高。
       (三)制定规划,形成合力,确保大学生文化健康发展
       大学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首先,学校应将大学生文化建设纳入到总体教育计划之中,使其具有规范性、长效性。大学生文化是在长期课内外活动的实践中,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文化中最富青春活力、最有张力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大学生文化,校园文化将会变得一片沉寂、一片枯燥。因此,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大学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学校总体教育活动中,给大学生文化以应有的位置,将其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体系之中。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加以调控,又可以从微观上运用一些手段去施加影响,引导大学生文化主流归入正途,使之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大学生文化建设切忌短视行为,不能见风使舵,盲目跟形势,而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开展。其次,积极疏导和引导,努力把握大学生文化的方向。高校是社会的一角,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等学校自然会受到社会文化市场的种种冲击和影响。如何把握大学生文化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文化的积极作用,是高等学校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既然大学生文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必须保证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发挥它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积极的功能。当然,作为学生群体的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可以催人向上,又可以使人颓唐委靡。这就要求高校通过开展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情调对大学生的影响。再次,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模范作用。大学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相对集中统一,使得学生组织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各种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搞好大学生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文化的组织作用。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可以通过把握学生活动的性质、内容、方式等来保证学生活动的健康、有益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组织对大学生文化的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一些个人组织的活动,学生组织也可以通过派学生党、团员和学生干部去参加的方式,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向正效应显著目标发展。另外,学生组织还能配合学校党、团组织,帮助了解大学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