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江南城市社会与文化研究”笔谈]苏州城市文化发展启示录
作者:严 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现代工业生产与历史传统继承之间永恒的矛盾。苏州在现代城市转型中营造出了水性与根性的融合、务实与开放的交织、个体与和谐的并存、精致与多彩的辉映、儒雅与宽容的兼修的城市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交接点,在城市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倡扬了城市人文精神,为当代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近十余年来处在城市化建设急速发展的热潮中,各地城市经济纷纷追求做大做强。伴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许多珍贵的城市历史记忆正在快速消失,大型标志性建筑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象征。从全球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进程的初期常常摧毁许多城市的文化特征,但是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阶段,城市则往往由产业中心转化为文化中心,是文化而不是工业成为当代城市复兴和保持繁荣的动力。中国作为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后进国家,应该汲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先多想一步。
       在妥善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方面,江南古城苏州走出了一条成功道路。本文试图在重点对苏州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几个关键因素的剖析中,总结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为当代中国城市的时代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苏州古城的秉性:水性与根性
       苏州古城特质离不开江南水乡之都的基础,苏州城市渗透着水文化的秉性。“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这些名篇佳句是唐代诗人们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
       苏州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实际上比威尼斯建城还要早近千年。苏州的水,又超越了纯粹的自然生态的意义,凝结着苏州历史文化的底蕴,显示出深远的意境。2500多年来,苏州城市的水已经完全融入了城市,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一种城市文化精神的血肉。苏州古称“吴”,而“吴”字古释为“鱼”,苏州话中这两个字的发音也是一样的。苏州古城以吴王名号称“阖闾大城”,而“阖闾”古时含“船首”之意,即为最尊贵之船;至于苏州的“苏”字,则“鱼禾所自出,苏字兼之”。可见苏州的鱼稻文化以及相应相生的桥文化、舟文化、食文化等,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命脉相连。水,是苏州城市的经济命脉,更是吴文化鲜活的灵魂,从这一角度可以说苏州都市文化是水性文化。
       所谓水性,是指苏州城市文化的宽容、杂糅的秉性。苏州城市经济文化是在与周边城乡和海内外广泛关联与融合的过程中,才得以不断进步发展的。苏州城市文化在与其他地区文化进行“杂交”和“混成”的过程中,表现出极为灵活的“水性”力量,可以说是文化渗透,无孔不入。
       然而,水的禀性又是外柔内刚的。被道教奉为经典的老子《道德经》中描绘水的特性是一方面是谦下利物,随器而形,另一方面又能以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刚。水是最有韧劲,最为灵活,最有力量的,故而上善若水。孔子看到河水的奔腾不息,也领悟到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自强不息精神。因此,苏州城市文化除了表现出善于交流和融会的水性特质之外,还表现出同样内蕴于水性文化之中的顽强不息的“根性”文化。从明清时代以来,苏州城市文化在不断吸收融会各种客体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并没有泯灭自己的文化特色,而是不断丰富着苏州古城主体文化的内涵,表现出了顽强的根性。
       苏州城市文化的根性,说明了主体文化秉性在城市文明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一个城市的物质形态可能在战争或自然灾害中突然消失,但一个城市创造的文化却可以留存下来,这里所依靠的就是城市文化的根性。苏州城市文化的“水性”和“根性”是息息相关的。探讨苏州文化的特色,说到底是为了张扬苏州城市文化的“根性”,并通过张扬“根性”来凸显其“水性”特色。张扬就是继承和发展,只有在张扬的基础上,苏州城市文化的传统特色才可能被今人所广泛认同,才有可能被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得到重视和保护,这也正是苏州城市文化形态在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之一。
       千百年来苏州城一直以水为本、以水为魂、以水为脉,当代苏州城市建设发展中也突出了古典的苏州,永远的天堂“东方水城”形象,打造出了古典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苏州旅游新格局。沿环古城河形成了古典水韵、园林之都的旅游特色;城东沿金鸡湖形成国际风情、现代休闲的旅游特色;城西沿太湖形成绿色环保、健康生态的旅游特色;沿长江地区形成浪漫时尚、活力苏州的旅游特色。充沛的水性特色,滋养出了苏州城市文化中强有力的根性传统,这种水性与根性相结合的文化环境,使得苏州人的个性中充满了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在滋生出绵软缠绵昆曲水磨唱腔的地方,同样涌现出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范仲淹、顾炎武等豪杰铁汉,这便是苏州城市文化秉性的生动体现。
       二、苏州会馆的昭示:务实与开放
       苏州会馆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苏州在手工业繁荣的同时,商贸业也迅速发展,各地的货物云集于苏州,经过贸易交换,再转输、分流到周边地区。明末清初,国内棉布贸易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苏州。尽管杭州府饶蚕桑之利,但丝绸贸易的大宗集散地却在苏州。也正因如此,杭州绸商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设钱江会馆于苏州,贩运大批绸缎来苏经营批发业务。乾隆年间的新安会馆,主要是由徽州布商所建。苏州是当时工商业最发达、商品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苏州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各种会馆的蓬勃兴起,正是苏州在当时全国所居经济显赫地位最真实的反映。在已知的苏州61个会馆中,创建人可考的有60个,其中工商会馆有56个,占总数的93%,显然苏州的工商会馆数量堪称全国第一。各地商人在苏州兴建会馆的具体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提供聚会场所以团结同乡,其目的是要以聚合同乡的集体力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还比如兴建祠庙,祀奉神,也意在“以事神而洽人”,借助共同崇拜的偶像来维系和增进同乡之间的感情,并祈望获得神佑,取得生意上的成功。设立会馆,也是为同乡商人提供了一个讲公理的裁判场所,一旦发生纠纷,可以在此相究以道,化解矛盾,规避风险,相尚以谊。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正是苏州城市中的亲商、重商风气,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业主有着宾至如归的良好感觉,在异乡的土地上放手创业致富,由此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苏州人,不断积淀苏州城市文化中亲商的因素,张扬苏州城市文化中开放的风气和务实的品格。
       苏州会馆在某种程度上是苏州城市文化侧面的一个象征,象征的是苏州城市注重开放与不断创新的一面。尤其在明清时期,苏州人既尊重自己的城市文化,又吸收和包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从社会思想的侧面看,在苏州儒家文化是主流,但也有千年玄妙观道教文化,有西园寺、寒山寺等佛教文化,有孙武创
       立的兵法文化,有伊斯兰文化,还有来自异域他国的天主教文化等,都能和平相处,共享繁荣。从民族人口的侧面看,苏州的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但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51个民族的人在苏州安家落户,其中回、蒙、维吾尔、满、苗族人数成千上万。这些非主流文化和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大家在一起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给苏州古城文化增添了五彩缤纷的多元颜色和多样内容。历朝历代,有过许多优秀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苏州生活和定居,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石碑上,铭刻着从春秋起至清代的594位苏州名贤的头像和简介,其中80%以上是外来者,他们都曾为苏州城市文化做出了贡献,增添了光彩。
       苏州城市文化的这一特点在清末还直接影响到上海的崛起。上海文化是吴越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但其最本质的文化根源还是来自江南吴文化地区。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周边地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争相模仿吴风吴俗,上海曾经长期深受苏州城市文化的影响。如苏州有浓厚的尚文氛围和悠久的诗词书画传统,上海也紧随其后,并在书画方面渐显其长,时人记载道:“学书学诗学画,三者称苏州为盛,近来此风沿入松江(今上海市)。”苏州的梨园乐部时称最盛,上海人便经常前往购求戏子戏班,争赏苏州戏。苏式细木家具更为上海人所喜欢,松江一带的有钱人往往亲往苏州城选购。苏州城内流行的服饰、头饰,上海人常觉“雅俏”而仿之,就是苏州酒在上海地区亦颇为缙绅所尚。明清苏州城市文化的特点与近代以来海派文化的特点基本相似,古朴而不失精美,温柔而不失刚劲。比如苏州城市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刚柔相济这条主线,在六朝以前是外刚内柔,以后渐变为外柔内刚,上海文化也是如此。在熊月之主编的《上海通史》中,认为海派文化有创新、开放、灵活、多样的特点,实际上也是深受苏州文化的影响。比如苏州园林,不拘一格,决不讲究对称,便是在审美风格方面灵活多样的最好诠释。上海近代后来居上,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形成了海派文化。可以说,海派文化是在上海这个特殊的地方,对苏州城市文化进行了又一次深刻变革之后的产物。比如重商观念深入民心,缙绅以货殖为急,这个苏州城市文化中的一大特点对上海的影响非常明显。清中叶之后,上海因其商业逐渐繁荣,曾有“小苏州”之称。清末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后,苏州的地主富商纷纷迁入上海租界,促使江南最大的商业中心由苏州转移到上海。苏州城市文化精神也随着苏州人流迁移到了上海,并在这块长江口的宝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从昔日的明清会馆繁荣,到今日的新区园区产业鼎盛,充分体现出了苏州城市文化中务实与开放精神的代代相传。苏州文化中有着鼓励创新,讲究实效的精神传统,也表现出高瞻远瞩,海纳百川的气魄。因此当代苏州人顺理成章地抓住良机,靠研发优势谋求持续发展,在短短数年间就打造出全球闻名的IT制造业基地,使苏州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当代苏州人清醒地认识到:“旅游虽热闹,工业是支撑”,“城市要发展,必须搞工业”,秉承着明清首富的传统气魄,他们克服了小城意识(虽然苏州至今仍然只是一个地级市),摒弃了知足常乐、小富则满的观念,扬起了发展制造业的风帆,规划出像硅谷那样的集工业、生活、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敞开了博大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人,使苏州城市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苏州园林的内涵:个性与和谐
       苏州园林的建造,是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为回避官场倾轧和尘世喧嚣在江南水乡之都苏州定居,将其高雅和丰厚的文化修养注入住宅设计,实现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居住理想的结果。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经商或养老的达官贵族给苏州城市带来了重视生活享乐的消费观念。然而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提升,苏州园林已经成为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其间充满着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渗透着道家文化的哲学意境。
       任何典雅优美的建筑都需要先立意,然后才能有图纸,园林的立意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苏州园林的立意首先是与喧闹的城市隔开,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在高墙围起来的咫尺空间内享受幽静和闲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意境。明清时期苏州繁荣的文人诗画为园林提供了最佳的营建氛围,造园者往往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深谙艺术三昧。在造园过程中,建造者经常借助山水花鸟画来表达高雅情趣,再现唐诗宋词中描述过的艺术意境,又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变换无穷的景物设计,制造出具有江南水乡诗情画意的景观。在苏州园林中游赏,就像是在品赏着唐诗宋词,又像是在观赏着明清时期的苏州文人画。苏州众多园林各具不同的景色,充满着设计者的艺术个性。
       苏州园林一方面是设计者艺术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苏州城市和谐文化的一种产物。众多的建筑形态、众多的艺术形式、众多的审美观念和众多的建筑技术都交错聚集在这一方艺术空间中,被苏州城市文化的审美理念统一构建成各有个性又互相和谐的艺术整体,其艺术魅力令人赞叹。苏州城市文化中张扬个性与和谐并存的传统,在今天的苏州城市建设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这一点体现在苏州城市规划上。如何用现代建筑来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是城市发展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苏州的做法是在古城区内修旧如旧,古建筑周边控制新建筑高度,这是为后人留下一块城市建筑文化畅想的天地;还有对古城镇格局保护机理,维持街道小桥流水的景观,这也是为历史保留下一笔殷实的回忆。其次,苏州城市文化的和谐个性也反映在近些年来的经济开发中。苏州是开放型经济城市,目前外资总量已经占到苏州整个经济总量的60%至70%,但苏州并没有忽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虽然民资占取的比重相对较低,但绝对量仍然很大。苏州现有民营企业10万多家、个体工商户20多万户,民营资本注册超过了2000亿。目前,苏州最大的企业是民营企业,即江苏沙钢集团。还有隆力奇、波司登、吴江丝绸市场等很多叫得响的民企,每年都有几百亿的销售额。秉承着和谐经营的传统,苏州城市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让民资和外资的融合程度逐步增强。外资大量涌入苏州后,也进一步拉动了民资的发展,目前苏州一些为外资企业做配套服务的民营企业发展相当快。
       此外苏州取得成功的还有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发展,和谐并进。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的繁荣就建立在与周边农村市镇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城乡经济一体,文化共荣,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目前,城乡之间差异过大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凸显的不和谐因素之一,然而苏州却没有出现类似的不和谐,苏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苏州郊县的农民有田地,口粮和蔬菜都可以自己解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近
       郊农民有了资产性收入,如房子出租;苏州原本乡镇企业发达,进行股份制改造后,苏州有四分之一农民成为股民,能够分红;苏州的年轻农民都在工业或商贸领域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苏州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农民退休后也能领取养老金。城乡和谐既是苏州的传统,更是当代苏州经济文化繁荣的现实景象。另外,苏州城市发展中也做到了经济繁荣与环境美化、经济实力提升与生态保护相对和谐。现在,苏州市区周边农村纷纷打出招牌,用生态环境吸引城里人。到了周末,市民开车四处转转,到处可以看到青山绿水。小镇古朴,山水相间,城乡一体,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貌正在成为苏州旅游的新景观。
       四、双面绣的象征:精致与多彩
       苏州刺绣可以说是苏州城市文化特征的象征物。双面绣是苏州刺绣中的一种绣法,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在苏绣艺术中,双面绣就好像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高超技艺水平。苏州城市文化就像双面绣那样,具有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彩的特征。
       苏州人的艺术创造看上去经常是率性而为,实际上却一个个都是呕心沥血、艰苦卓绝之作,体现出来的是率真与精心、自然与刻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比如苏州园林营造人工之自然,苏州盆景追求自然之人工,它们都是苏州人精心刻意的文化创造。苏州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产品上,给人留下的精细秀美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除苏州园林、盆景外,苏州美食、刺绣、雕刻、书法、绘画、戏剧、古塔、古桥等都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皆以“苏派”艺术而享誉天下,这些产品都以精工细作、精致文雅、精心刻意、精益求精为创作的最高精神境界。苏式菜肴、糕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具有精密细致的文化特色;苏州制扇种类繁多,做工精巧,不仅盛夏可以拂暑,更是艺术佳品,在明清时期就誉满全国;苏州的玉雕有鬼斧神工之誉;苏州缂丝也以工艺精细而见长;还有“吴装最善,它处无及”的苏裱,形态生动逼真的虎丘泥人,高雅精绝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和细巧精美的小摆设,以及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等,无不以率真之表和精致之里的完善结合,以自然之形和刻意之态的完美统一,直到今日依然享誉全国甚至海外。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精细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最基本、最强有力的经济文化塑造力量,对于苏州社会及苏州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汉字的“精”从“米”,它的本义就是优质纯净的米。苏州地区的大米质量精细,是凝聚天地之气、精耕细作培育出来的精华。由米之精引申出了苏州人的精巧、精干、精练、精致、精明、精诚等个性和心态,乃至影响到了苏州生活中的特产精美、饮膳精良、表演细腻。苏州人无不讲究精细秀美,喜欢工巧雅致,从而构成了苏式、苏派风格,在中华艺苑中往往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苏州园林也是体现出苏州人精致生活的一个缩影。游览现存的60多处苏州园林,可以看到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了无穷的艺术景致:厅堂回廊,假山流水,曲径通幽,花木扶疏,徜徉其间,虽身居闹市,却能感受到独处的幽静和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路桥廊径,乃至山石水鱼大多构思别致,饶有情趣,比如地面上经常会有一些用片瓦和碎瓷作线条,用鹅卵石自然色泽当颜色平贴于地制作出来的图画。走在这样的地面上,如行走在图画上,给人一种漂浮在艺术空间中的感觉。苏州古典园林的这种艺术形式,如今还大量使用在苏州的城市建设中,比如古城区南北主干道人民路两侧,沿盲道边从北到南都是这种艺术地砖拼图,这体现了苏州人的细腻和讲究,也彰显出了苏州都市文化中精致与多彩的一面。
       苏州园林和双面绣的精致和谐,被成功地运用到当代经济苏州和文化苏州的建设之中。从20世纪的最后十年起,苏州人用双面绣的绝活与园林的精巧,描绘出了苏州城市和经济的现代版图。1992年苏州市政府作出了“依托古城,开发新区”的重大决策,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决定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东园、西区的迅速崛起,使得苏州跳出了古城区的圈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全新城市格局。如今的苏州,古城区粉墙黛瓦,传统风貌依旧;新城区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洋溢,给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古城风貌与新区风尚协调连贯的美好感受和强烈震撼。显然,苏州就是一个沿着传统与现代交会互融的方向走去的城市,不但古风依旧,而且又一步踏上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轨道。原因之一就是苏州人深谙“双面绣”之道。苏州的城市发展就如同一幅“双面绣”:一面是科技,一面是人文;一面是传统文化,一面是现代经济,两面协调地合为一体。
       五、昆曲的涵养:儒雅与宽容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昆曲因发轫于苏州昆山而得名。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会于同一表演载体,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雅品。昆曲的儒雅来自于苏州城市文化背景造就出的深厚底蕴,苏州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昆曲艺术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昆曲的儒雅精神折射着苏州人的儒雅,苏州人的儒雅可以从城市文化的许多方面看出来,尤其是苏州人的说话,被称为吴侬软语,最能体现苏州人行事风格中温和儒雅的特点。苏州人日常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中的此种特点,是长期受苏州城市经济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时期,苏州曾经盛产“披发文身”的尚武勇士和锋利无比的干将莫邪宝剑,苏州人的文化性格还是颇为阳刚的。六朝以后,苏州人生活逐渐富足而安定,再加上南宋以后大量北方土族南迁,儒、道、佛文化在吴地相融,苏州的市井风气也逐渐变得柔和,由尚武转而崇文敬商。明清以来,苏州社会风气变得愈加温文尔雅。长期的工商繁荣和市井兴盛使得苏州人养成了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处世通达,精巧细致,做事有耐心,创业有韧性。
       而传统苏州城市文化中的这些个性特征,在当代苏州经济腾飞中也起到了一种重要的作用,像温文尔雅、亲切宽容、精巧细致、耐心韧性等文化品性都是有利于苏州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尤其在IT产业化生产的行业中,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成了一种优秀的人力资源。
       温和、勤勉、精致、细腻到皮里骨里的苏州人,可以把一根蚕丝劈成十多根细丝来绣出精美绝伦的双面绣,可以把方寸之间的园林宅院构建得如此丰富多彩,可以把昆曲艺术锻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那么在发展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进程中,就更有潜力再上一层楼。苏州的儒雅宽容还表现在招商引资方面,在苏州从政府到民间上上下下有一个共识:海内外的投资者是来帮苏州发展的,千万不要妒忌人家,要创造出做得比说得还好的环境。苏州上下一心所创造的公平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周到的服务加上细致的人文关怀,都让海内外投资者点点滴滴温暖在心。苏州的招商引资,就像苏州人的性格一样,热情务实,细致入微,从小处着眼,结果则往往是以小拨大。苏州城市是能给人一种真正的身心休憩的场所,柔婉的言语,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园林,幽深的街道,处处给人以感官上的宁静和慰藉。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贴近历史,净化被纷杂尘世扰乱的情怀。读一读前人的咏诗题词,其中鸟瞰历史的达观能让你变得更为豁达和宽容。无论古人今人,无论事成事败,中国人都愿意来苏州走走看看,沉思感悟。今天的苏州,仍然是中国文化的宁谧后院。
       水性与根性的融合、务实与开放的交织、个体与和谐的并存、精致与多彩的辉映、儒雅与宽容的兼修,凡此种种使得当代苏州城市文化在城市转型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矗立着一座匠心独具的城市雕塑,呈现螺旋上升结构,雕塑上刻着两个字“圆融”。这是苏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鲜明标志,它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就是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共生。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都在努力往“现代化”的方向靠拢,但是苏州人意识到,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不应该定在最靠近“现代化”的那一端,而应该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接点上。一个城市光有文化底蕴也是不够的,必须用现代意识去激活古老的文化元素,这样古韵与今风才能和鸣。城市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多大的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城市中各个层面的住民都有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之后,城市文化价值才能得以激活,在此根基上生长起来的城市人文精神才能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人文精神匮乏的城市,无疑也是灵魂贫瘠的城市,是不会有恒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是苏州城市的最大特色,也是苏州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 韩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