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历史学研究]盘庚迁殷地望与洹北商城
作者:陈隆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安阳殷墟一直被视为盘庚以来商代殷都的所在地。但从目前殷墟范围内所发现的遗迹来看,都无武丁以前盘庚、小辛和小乙时期的遗存,这说明盘庚迁都在安阳殷墟的旧说存在着很多疑问。通过对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盘庚迁殷之地望应在今安阳洹河之北岸、小屯之东北,即今安阳市北郊方北营、屈王度、韩王度、北招贤一带。而导致殷人迁都的直接原因是洹水、漳水泛滥与改道所引发的环境变迁。
       关键词:殷都;洹北商城;洹水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3—0028—05
       《古本竹书纪年·殷纪》谓:“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将辑本“七”改作“二”)此殷地应指何处?有的学者认为:“商王盘庚十四年(公元前14世纪)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小屯)。”有的学者也认为:“商王盘庚十四年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安阳市郊小屯)。”晚商时期小屯一带是富饶地区。盘庚之所以将都址选择在小屯一带,首先是基于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选择,盘庚迁都于此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李民先生认为:“安阳殷墟有宫殿、宗庙,有统治阶级的大型墓葬,有大量的当时的文字——甲骨文,有连续发展的丰富文化,又有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说它是盘庚迁殷以来商代都城是不必置疑的。”总之,众多学者都认为安阳殷墟是盘庚迁殷的殷都。
       杨锡璋、徐广德、高炜三位先生在《盘庚迁殷地点蠡测》一文中,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殷墟为盘庚所迁至帝辛亡国时一直以这里为都城,则殷墟的甲骨文中应包括盘庚以来八代十二王的卜辞,可是王国维、董作宾和陈梦家诸位甲骨学专家都没有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卜辞。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中,胡厚宣先生等学者把该书收集的41965片甲骨分为五期,包括武丁至帝辛。无武丁以前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刻辞。这样看来。把安阳殷墟作为王都从盘庚开始就落空了。再就殷墟宫殿和宗庙区墓址的年代而言,从目前的发掘材料看,小屯北地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中.还没有可以确认为是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遗迹。而殷墟王陵区位于侯家庄、武官村北、前营村西的西北岗高地上,但从西北岗大墓的时代来看,也没有可确认是属于武丁以前的即盘庚、小辛和小乙三王的陵墓。从上所述,在目前所知的殷墟范围内,无论是甲骨卜辞,还是宗庙、宫殿基址或王陵.都尚未找到明确地说明是武丁以前即盘庚、小辛和小乙时期的遗存。杨锡璋等三位先生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盘庚迁殷就在安阳殷墟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本文采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认为盘庚迁殷的地望应在今安阳洹河之北岸、小屯之东北。
       一
       在这咀,笔者首先还想谈一点,就是盘庚迁殷的文献记载问题。
       现今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占本竹书纪年》,它足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从汲郡的一座魏墓中盗发出来的。据有关学者研究它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史书,写成于公元前297年~前296年间。
       由于年代久远,各家所引《占本竹书纪年·殷纪》不尽相同,今列述如下:
       《水经·洹水注》:“《古本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太平御览》卷83《皇王部》:“《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尚书·盘庚·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尚书·祖乙书序·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
       《史记·项羽本纪·集解》:“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则此殷墟非朝歌也。《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曰‘殷墟南去邺三十里’。”
       《史记·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
       从以上不同文献材料的记载中可以肯定,这些原始材料都是说盘庚所迁之殷叫北蒙,其地离邺城只有三、四十里。
       根据整理校对后的《古本竹书纪年·殷纪》的记载:“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殷在邺南三十里。”此记载非常明白清楚。可是,范祥雍在订补时谓《史记·项羽本纪》、《索隐》、《殷本纪·正义》均作“盘庚自奄迁于北冢,曰殷墟”。说明北蒙即北冢,这是地理上的一个大特征。北冢为什么又称作北蒙呢?可能是因为冢像小山,“殷”即在北蒙之北故叫北蒙,又称北冢。但是在今安阳找不到北蒙山,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蒙赉山的记载,但地理方位显然与此不相符合。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殷在邺南30里。古邺城地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部,南距河南省安阳市18公里。有的说在今安阳市北偏东20公里临漳县的邺镇。这样看来,如果殷地在邺南30里,其地理位置应在今安阳市郊方北营、屈王度、韩王度东北一带,正好在安阳市区东北18公里处有座韩陵山,在洹水的北岸,像一古冢,是否就是古之北蒙?关于蒙的含意,《九州要记》谓:“蒙山者沐也。言雨露常蒙因以为名。”盘庚迁殷应指漳水以南、洹水以北这个区域内,这个地区应该就是古之盘庚迁殷的殷都所在。考古工作者曾在小屯东北地区发现过稍早于武丁居住的遗迹和墓葬,邹衡先生断定是在盘庚、小辛、小乙时期。郑振香先生对这些遗存持相同的看法,并据以认为“不宜否定盘庚迁殷之说”。论者一般都同意邹、郑二位先生的看法,可以肯定小屯东北地区这一时期的遗迹、遗物的规格尚不能与王都性质相称,但是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盘庚迁殷的殷应该在此,即小屯的东北地区。笔者之所以把盘庚迁殷的殷都初步推断在洹水以北的北蒙、南去邺城30里之处,即今安阳市东北郊方北营、屈王度、韩王度、北招贤一带,其主要根据有两点。一方面,根据最新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成果,“除小屯东北的殷墟宫殿区范围外,仍然存在有较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在目前能够开展工作的范围内,即东、北面以洹河为界,南至安李铁路,西至安阳钢铁公司东墙,基本上可以确定没有城墙。”另一方面,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二家庄村东发掘商代墓葬8座,出土青铜器、陶器非常丰富,根据考古工作者研究其器形特征断定是相当于盘庚时期的器物,这是考古工作者第一次在安阳找到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成组随葬陶器的资料。根据以上考古材料,笔者推断《古本竹书纪年》关于盘庚迁殷的地点,最初可能是在安阳洹河北岸,即今安阳市郊方北营、屈王度、韩王度东北一带,以后因水患的原因,渡洹河到安阳小屯。并不
       是“至武丁即位,国力隆盛,方迁到现在所知的小屯为中心的殷墟”。
       在这里应该着重指明的是,在今安阳市东北郊方北营、屈王度、韩王度一带,也就是现在安阳殷墟保护区东北外缘一带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商代城址,考古学家将其称为洹北商城。对洹北商城的发掘应始自20世纪60年代,1961—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曾在今洹北商城遗址内采集到一些“殷文化前期”的遗物。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联合组成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在洹河流域约8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区域考古研究,选择洹北三家庄、花园庄一带作为田野调查的前期试点,特别是1998年初通过对洹北商城花园庄一带进行密集钻探,了解到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实际规模应不小于150万平方米,并分布有大片夯土基址。这一钻探结果,使我们对洹河流域东周以前的聚落分布特征产生了规律性的认识:花园庄遗址应是商文化白家庄阶段至殷墟大司空村一期以前洹河流域最大的中心聚落。这些判断,是对洹北花园庄遗址的重新定位。2001年在洹北商城中又发现了宫殿区,并探出了近30余处夯土建筑基址。对其中的一号宫殿基址进行了大部分的揭露。高江涛、谢肃两先生通过对一号宫殿基址的祭祀遗存的位置、用牲等与卜辞所见宗庙祭祀活动的祭法、场所、用牲等相比较,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一号宫殿为宗庙的性质。杜金鹏先生也认为一号宫殿基址被证明为商代中期的宫殿基址,结合考古勘探资料,知道在一号宫殿的北面还有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由此可证洹北商城确实存在,是年代早于安阳殷墟晚商文化遗存而晚于偃师商城早商文化遗存的一座商代中期城址。因此,洹北商城中宗庙宫殿建筑的存在,说明其性质应为都城无疑。
       二
       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我们可知盘庚迁殷的殷都所在的洹水北岸,漳水以南的地区内其环境是有变迁的,而导致其变迁的直接原因是与洹水和漳水的泛滥及改道有关。
       洹水又称安阳河、洹河,“在府北四里”,因我国北方河流多以“河”为其通名,近代也称洹水为洹河。洹字转为水名,别无它指。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洹字,洹水,在晋鲁间。从水,亘声。”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曰:“洹,音桓,一云恒,今土俗音袁。”洹河又称安阳河,始见于隋唐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谓:“水出洹山,山在长子县也。”洹水的上游和中游,都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有史以来河道无较大的变化。洹河出山以后,进入平原地区,改道的机会便增多了。所以自洹河形成以来,在今安阳市区上下,已经创造了一个面积约270平方公里的冲积扇,在这个冲积扇上不知有多少次河道变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仔细调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文化遗址的分布,在安阳市区以西,多未分布在现今的河道两旁,而是分布在市区通向广润陂的两条高阜地带上。这说明那时的洹河可能是从这两条高阜地带中间通过的,往下则经今广润陂注入当时的禹河。大约从明嘉靖年之后,洹河下游再次南徙自永和西折而南,至曲店又折而东,经辛村流到伏恩河而入卫河。这段河道直到明末清初。河道变迁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许作民先生的《洹河考述》。
       洹河以北是漳河。漳河“在府北四十里,自林县东流,经此又东北,接临漳县界,清漳水流合焉。”漳河也经常泛滥和改道,漳河流域是商族先公活动的中心地区。邺城在临漳县西20里,相传为春秋时期齐桓公所筑,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营建邺都,以后十六圜时期后赵、冉魏、前燕和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也都相继在邺建都,此地距安阳市城北45公里。后又因漳河改道,北邺城到北岸,南邺城在南岸。而且城垣和宫室都被冲毁,现仅存曹魏时所筑的金凤台一座,铜雀台一部分。这些情况都可说明漳河水的变迁。
       洹、漳流域古代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尚书·盘庚篇》中说得很清楚。曾运乾《尚书正读》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所。殷民咨胥相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乃遂涉河,南治毫殷。行汤之政,而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盘庚在迁都时告谕大臣,为什么要迁都,就是因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用降我凶德。”曾运乾先生曰:“荡,水所荡泆也。析,分也。”故“荡析离居,罔有定极”。这说明当时水患的严重。
       在这里应指出的就是盘庚涉河的“河”的问题。《史记·殷本纪》曰:“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乃遂涉河南。治亳。”《史记·殷本纪》所说的“河”到底指的是哪条河?值得研究。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指的古黄河。这些学者认为,《史记·殷本纪》所说“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指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为“盘庚之亳殷”,或指偃师商城的晚期为盘庚之都。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盘庚为什么要从河北迁到道路如此遥远的河南?《史记·殷本纪》又说:“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而偃师商城是汤都西毫,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该城的废弃时间同二里岗上层文化二期即白家庄期接近,已进入中商时期。若以该城为盘庚始建,未免同考古实际相去太远。若将偃师商城第三期视为盘庚时的遗存,同武丁时的遗存又不相衔接,存在着明显的缺环,所以从文献上或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上看,这种推测也都是很难成立的。
       《史记·殷本纪》所说的“盘庚渡河南”,此“河”是不是指安阳的“洹河”呢?今黄河自三门峡向东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在兰考附近向东北流,至山东利津人海。商代黄河并非如此,那时的黄河从河南武陟西北行,经滑县、浚县过安阳与内黄之间,至河北省中部义东北,在天津附近入海,有的学者称之为禹河。此河经过安阳地区是南北流向,只有河东、河两之分,没有河北、河南的概念,由此看来,《史记·殷本纪》所淡的“河”,不是指的黄河,而应是指洹河。洹河、洹水之名“自殷至清皆用之”。这样“盘庚渡河南”就是指的小屯这一片地区。成汤及其先公都曾活动于漳水、洹河流域,故称为“复居成汤之故居”,“行汤之政”。盘庚先居北蒙为殷,后渡洹河而南,义将殷的地名带到安阳小屯,称为殷墟。由此看来,股的地名最初应是指漳水南、洹河北的“北蒙”;至于小屯称为殷墟,那可能是在“渡河南”以后的事。故《古本竹书纪年》曰:小辛“居殷”,小乙“居殷”,武丁、祖庚“居殷”,“至殷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三
       盘庚从北蒙殷地渡洹河到小屯是否可以找到有关考古发掘的证据呢?
       首先,谈殷墟是否存在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
       甲骨文问题。
       董作宾先生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在董氏所划分的五期中,甲骨文第一期的年代就包括盘庚、小幸、小乙、武丁四王。胡厚宣先生在《甲骨续存》序中明确指出董作宾所划定的“文武丁卜辞”(即陈梦家所称的“自组卜辞”、“午组卜辞”和“子组卜辞”)当属武丁以前即盘庚、小辛、小乙之遗物。胡厚宣先生在一些论文里明确表示关于人祭的卜辞,盘次、小辛、小乙时期计有40片,卜辞70条,祭用100人,另有57条未记人。最近,刘一曼等先生指出1973年在小屯南地H115中所发现的一片刻辞卜骨,以及1937年在小屯东北地YM331中出土的一片刻辞(编号(乙)9099),其字体风格比武丁时期的自组卜辞要早,两片刻辞甲骨所处的灰坑和墓葬的时代,也要早于大司空村一期,应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
       其次,小屯殷墟是否存在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宗庙、宫殿基址等遗迹。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三家庄和白家庄西地进行了发掘,迄今在殷墟至少有5个地点发现了早于武丁时期的居住遗址和墓葬。1980年在三家庄发掘了一批居址和菜葬,从出土的陶器和铜礼器看,就属殷墟文化早期阶段的文化遗物。在苗圃北地也同样发掘有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墓葬。20雌纪30年代红小也东北地共发现宫殿、宗庙遗址53座,由北往南排列可分为甲、乙、丙3组,左右对称,都排列在同一中轴线上,且成一组蔚为壮观的宫殿宗庙建筑群。石璋如先生认为甲组基址属住室建筑,乙组为宫殿宗庙建筑,丙组基址为“祭坛”。整个3组宫殿建筑的时代,石璋如先生认为甲组最早,乙组次之,丙组最晚。其中有些宫殿的始建年代要早到盘庚、小辛、小乙时期。
       1987年春,安阳考古工作队为配合殷墟博物苑的建设,对甲组基址进行了重新发掘。发掘报告明确指出,甲四、甲六、甲十二、甲十三基址的修建年代比较接近,而甲十一则早于甲十二。由此可知,甲组基址中属一期偏早阶段的基址就不下5座。换占之,甲组基址当始建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由此可以证实,盘庚渡过洹河,在小屯建都是有可靠的真实性的。
       再次,是关于王陵区的问题。自1934年对侯家庄西北岗王陵区发掘以来,至今已发掘大墓8座,其中M1001规模最大,时间最早,大家认识不一致,张光直先生认为M1001大致可能是属于盘庚的。邹衡先生将侯家庄西北岗HPKMl 217、M1500的时代归入殷墟第一期,即盘庚、小辛、小乙时期。1959年在武官村北地王陵区东区发现一座长方竖穴式中型墓,墓中有葬具椁、棺、殉人6个,随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武器。从墓葬出土情况看,墓主人应为王室成员,从出土的陶器和青铜器形制看当为殷墟早期文化一期晚期阶段。也就是说是属于盘庚、小辛、小乙时期。
       总之,笔者认为盘庚最初都北蒙(殷),此殷应在洹河以北的今洹北商城,后因漳河水泛滥,迁都到洹河以南今安阳小屯地区,以后各王皆居于此,至纣灭亡,二百多年更不徙都。以卜意见是否正确,希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阎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