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美育的哲学基础与价值选择(笔谈)]技术时代的审美教育
作者:彭富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自古到今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一般把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主要实施的场所,而它自身又包括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教育越来越演变为一种技术训练和职业培训,也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技术体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但教育就其本性而言却具有比这更丰富和深刻的意义。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自然状态转变到文明或者文化状态,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规定了教育的本性是作为人自身的教育。它具有如下的特性:启蒙、培养、完成。所谓启蒙的本义是照亮黑暗,从而开发蒙昧,使野蛮的自然生命活动向自主自觉自由的文明状态发展。所谓的培养是指让人茁壮成长,不受伤害,保持自身的本性。所谓的完成是指人格的塑造,也就是成为一个获得完美人性的人。在这样的意义上,教育就不是技术教育,而是人性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社会与精神中一切美的形态对于人的陶冶,而达到人的身心的美化。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的历史如同艺术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不仅是人与鬼神的沟通与对话,而且也是人自身身体和心灵一种广义的审美教育。中国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将美育纳入了关于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之中。至于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它除了经学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诸子百家和诗词歌赋,这都兼有美育的功能。但对于一个读书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还必须精通琴棋书画。这却是专门的审美教育。与中国美育的历史不同,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前者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的学习,后者是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的训练。中世纪虽然是宗教的时代,但仍然利用宗教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全面的完人,因此教育的科目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等。18世纪,法国的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他注重感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尤其是触觉、视觉和听觉等。而德国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
       但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的独特性何在呢?审美教育的确有许多突出的特征。与科学教育相比,它是一种感性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比,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此外,审美教育还将自身表现为一种快乐教育和游戏教育等。当然人们发现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既不是片面的身体教育,如体育,也不是片面的智力和德行教育,而是身心合一的教育。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既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但仅仅将审美教育理解为身心一体的教育仍然是空洞的,它还必须更具体化,也就是考虑艺术自身的本性对于人的身心的规定。如果艺术自身是人的技艺、欲望和智慧游戏的活动的话,那么所谓艺术或者审美教育也就是关于人的技艺、欲望和智慧的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将审美教育把握为身心合一教育、感性教育、情感教育、快乐教育和游戏教育等。
       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活动虽然古已有之,但没有如我们的时代这般达到其极端化。这表现为,它能将一切技术化,也就是能改造一切存在者。人们用技术征服自然。天空和大地成了人们开掘、加工和利用的材料。人们也用技术控制人的身体。生育、死亡和性爱在过去本来具有自然神秘的本性,但其奥秘现在都能为技术所揭示,并被设计和制造。另外,人们也用技术影响人的思想。信息技术通过各种媒介已经改变了人的大脑,并且还在进一步支配人的思维。
       与技术时代的基本主张相一致,其教育已不是人性教育,而只是技术教育。虽然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关于人的教育,也就是关于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指引,但技术时代的教育理念只重视技术的研究和教学,亦即只让人认识和把握技术。于是,学校培养的所谓人才的重点不是人,而是才,也就是各种专门的技术人才。根据这样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学科设置在整个大学的建制中就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比起文科,理科和工科更有优势;比起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有功效。不仅如此,人们还专门设置了各种科技大学,或者是理工、工程学院,将技术教育更加专门化。技术教育的思想还规定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操作。一个根本性的标志就是由所谓的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于是,各种各样的分数和数据评估成为了对于大学建设衡量的唯一尺度。大学的技术化完全演变成了数字化。与此相适应,审美教育也摆脱不了技术化教育的影响。人们现在也强调审美教育,但它往往成为技术教育的补充形态,如同在各种公式般的日程外加上某种情调一样。不仅如此,审美教育自身也有技术化教育的倾向。一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而它主要是美术、音乐和舞蹈等的教育,这又最后简化为技艺教育,成了身体和心灵的某种技能的训练。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培训班比比皆是,不可否认,其对人们艺术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无是处,但如何将艺术的技能教育变成真正的审美教育,并成为人性教育还有漫长的路程。
       这里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一下技术问题,并确立对于它的一个适宜的态度。技术无疑如同自然一般是存在的,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所谓技术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是没有意义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技术的边界立于何处?也就是技术和自然的分界线如何划分?显然,技术在自然之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技术弥补了自然的不足。但技术不能消灭自然,取代自然。技术不是自然的敌人,而是自然的朋友。因此,技术和自然之间一个明显的边界在于,技术不要伤害自然。当技术确立了自身的边界之后,它应让“自然”自然而然地存在。这不仅指外在的自然——大自然,而且指内在的自然——人自身。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的技术应该遵自然之道而行,守护自然的本性并让其成长。
       如果我们如此看待技术的话,那么,一种技术化的教育观也就需要抛弃。作为人性的培养,教育首先是要注重人的天性的全面发展,其次才是某种工具般的有用性的开发。这就是说,教育首先是树人,其次才是育才。唯有如此,所谓的人才才可能既是人,也是才。否则,一个人才也许是真正的才,但并不是真正的人。人性培养的核心在于人的身心训练,亦即让人达到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自由。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能为人处世,并推动他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共同建设这个世界。
       在人性教育的关联中,审美教育无疑具有其他教育无以比拟的地位。这是因为审美教育是最典型的身心合一的训练形态。但伴随我们对于技术时代及其教育观的批判,这里也必须重新思考在技术时代里审美教育
       的本性。
       审美教育作为人的身心教育,绝非可以被技术教育所忽略,也绝不可能成为技术教育的补充。相反,它要超出技术教育,成为人性教育的根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审美教育自身包括了人的技艺、欲望和智慧教育等三个方面。
       第一,就技艺而言,它是由技到艺。审美教育当然也是最宽广意义上的技术训练,这表现为人对于各种器具的把握和操作,如绘画的笔纸和颜料,音乐的乐器等。尽管如此,这种所谓的技术也不同于机械技术的运用,因为艺术活动里的技术性其主导因素不是物,而是人,是人的身心活动。此外,艺术作为技艺也超出了一般工匠劳动的技能,甚至是某种特技和绝技。这是因为艺术是人自身的活动,而且是心灵自由的活动,人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经历了自由。因此审美教育让人从对技术或者技能的掌握上升到对于艺术的技艺的经验。
       第二,就欲望而言,它是化欲为情。与人的生活世界中其他的活动不同,艺术揭示并生产了人的欲望,特别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望。但艺术既不是直接或者间接的欲望的刺激物,也不是虚幻的欲望满足品,而是对于欲望自身本性的批判,也就是关于欲望自身边界的标划。在此基础上,艺术将欲望转化成情感,让人的自然性变成文化性或者文明性。因此人的本能就不再是动物性的,而是人性化的。于是性欲不只是交媾,而是成为爱情;食欲不只是充饥,而是成为了礼仪。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艺术的熏陶,人性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欲望得到了升华。
       第三,就智慧而言,它是转识成智。艺术不仅表达了人的身体的感觉和意识,而且表达了一个民族和时代的观念。因此艺术是意识形态性的,甚至也是为权力话语所支配的。但一切艺术尤其是伟大的艺术都是关于智慧的言说。所谓智慧就不是一般日常意义上的意识,而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真理的知识。在艺术和审美的经验中,人与智慧相遇,同时也是与意识的分离。但智慧并不抛弃意识,而是反过来规定意识,使意识成为了智慧。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化,审美教育实施了对于人的身心一体的培养。一个经历了审美教育的人能够通过美获得知识和意志的训练,具有智慧、爱心和创造力,并达到自身的觉悟和新生。这正是“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在技术时代里,不是各种新旧宗教,而是美和美育让人类获得更美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