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将灾难转化为民族振兴的精神资源(笔谈)]自强不息精神的新展现与新内涵
作者:郭彦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对于汶川8级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人类的科学技术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在灾难突然降临的瞬间人类还只能被动地听命于自然界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制约。然而,尽管人类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却可以在灾害发生后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和选择自己的行为,通过自强不息最终战胜灾难,把握自己的命运。
       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没有被灾难所压倒,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次抗震救灾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屈不挠,奋勇抗争。自然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痛苦莫过于对无辜生命的无情摧残。但是,地震发生后,身处灾区的人民,面临接连不断的余震,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奋起自救互救,与死神抗争,与命运搏斗的情景,生动地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深刻内涵。100小时,164小时,179小时,266小时……不断被刷新的生命奇迹,见证了生命的顽强;北川中学靠吞墨水维持生命的孩子们在废墟下的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让我们欣慰于求生意志的强大力量。像母亲护卫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两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的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冒死将10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被压在废墟下永远失去了右腿的青川县木鱼中学年仅13岁的初一学生何翠青,从深山中翻山越岭背着3岁的妹妹徒步行走12个小时终于到达安全场所的北川县1l岁的张吉万……如此多的救人与自救的事迹,又使我们坚信:只要有爱,就会坚强。正是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奋起自救互救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敬重。
       第二,不畏艰险,顽强拼搏。8级特大地震、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的天气,导致灾区交通、通信、电力全线中断,很多重灾区成为“孤岛”,这既对灾区人民的生命构成了威胁,也给抢险救灾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为拯救被废墟掩埋的生命,为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抗震军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特别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公安干警,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紧急动员,克服种种困难,昼夜兼程,赶赴灾区。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绵竹市消防中队战士荆利杰,跪在地上,哭着大喊:“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四川彭州公安民警蒋敏,承受着失去十位亲人的巨大悲痛依然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不分昼夜连续作战,最后累倒在救灾帐篷下。江油市公安民警蒋晓娟把自己仅6个月大的女儿交给妈妈,却两天哺乳了8个婴儿。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发了亿万群众战胜震灾的勇气。
       第三,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赴四川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几小时抵达震区现场指挥,并将指挥部设到抗震救灾第一线,亲任抗震救灾总指挥。在震区的88个小时里,他冒着余震和危险奔走于四川灾区,爬上严重破损的建筑,划破手臂也不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海陆空全体解放军、武警战士、公安干警、卫生救援队、消防救援队、地震救援队、防疫专家、心理专家、媒体记者、志愿者等,急如星火,披星戴月,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迅速投入到第一线的抗震救灾战斗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各种救灾急需物资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举国上下成千上万的同胞踊跃义务献血,各地频现献血长龙“挤爆”血站的场面。当国家哀悼日期间各地群众在默哀后动情高呼“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的时候,他们的心已经与受灾群众一起跳动。围绕着抗震救灾斗争所呈现出的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华民族骨肉相亲、血脉相连、团结互助的大仁大爱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给了我们信心、勇气和力量,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温暖。
       二、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赋予新的内涵
       汶川特大地震,使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集中爆发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那么,在抢险救灾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进入灾后重建以及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怎样承接和不断升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呢?笔者认为,应该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时代精神的内容,转化为严谨的科学精神、务实的敬业精神和诚挚的仁爱精神。
       第一,严谨的科学精神。此次汶川地震导致建筑物大面积倒塌,很多地方甚至被夷为平地,这固然有地震强度比较大、危害比较严重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身处地震带,房屋建筑却达不到抗震标准,则是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据日本抗震专家分析:“与日本相比,中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地方上的老房子几乎没有使用新的建筑技术。中国的建筑抗震标准不足日本人的一半。”而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人员伤亡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水灾、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导致的。”因此,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地震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建造一些抗震强度高甚至于地震震不倒的房子。如果说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种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因此,当今时代,抗震救灾以及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根本,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搞好灾害预防。
       在灾难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建立健全灾害预防机制,这也是一种自强,并且是积极的、主动的、可以信赖的自强。因为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等到灾难降临导致了严重危害的时候,才奋起自强,这只能是消极的、被动的自强,虽然可贵,但未免有几分悲壮。仔细想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大多是在大难临头、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的时候,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会被激发出来,此种情形值得国人深思。因此,在灾后重建和以后的日常工作中承接和升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养成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讲究科学的精神。
       第二,务实的敬业精神。此次地震中,位于震中地带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一栋没有人敢验收的豆腐渣教学楼没有倒塌,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这得益于该校校长叶志平历时数年对其加固整修,得益于从2005年
       开始学校持续不断地进行紧急疏散演习。叶志平校长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给学校留下什么标志性的建筑,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担负了应尽的责任,由此创造了奇迹。还有一件事,在距离房屋大面积倒塌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北川中学不足八百米的地方有一所小学,“根本就没有倒,一个人都没有死,就伤了三个。原因很简单,那个没有倒的学校是中科院捐建的一个希望小学,有捐赠人的监督,质量有保证”。如此看来,只要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灾难。
       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能够在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扎实有效,时时处处负责,同样是一种了不起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坚毅的、理智的精神力量,其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是理性、原则、坚定和钢铁般的意志。平时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后,再多么负责,多么努力纠正错误,甚至于诸如在挫折中奋起,愈挫愈勇之类的说辞,也都只能是暂时的、感性的、夸张的情感表达和瞬间力量的非理性爆发。伤痛过后,一切又都会恢复原样。几乎令人麻木的一次次矿难、经常出现的突然倒塌的“献礼工程”、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夺命害人的“豆腐渣工程”莫不如此。
       第三,诚挚的仁爱精神。特大灾难以废墟旁一堆堆孩子尸体的残酷景象,以失去孩子家长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失声痛哭,唤醒了人性中慈悲怜悯、互助友爱、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等美好和温暖的一面。使中华民族拧成一股绳、站成一堵墙、汇成一条河,显示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商业时代曾经被金钱锈蚀过的心灵、曾经被腐败败坏了的风气,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而被人们所鄙视和抛弃;曾经被我们淡漠甚至怀疑的崇高、奉献、无私等美好的词汇,在这一瞬间又回到我们身旁,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们;曾经锱铢必较、利益至上的复杂乃至叵测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如此清澈、单纯而温馨。所有人内心的善意和爱意,都被主动调动起来,汇成一条宽阔的爱河,筑起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
       地震中淘洗的人性光芒,使我们认识到,自强不息作为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仍然繁衍至今,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不仅来自于人性中强烈的求生意志,而且来自于人的创造性本质;不仅来自于人性中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且来自于人性中对仁爱和道义的向往;不仅来自于分工和私有制导致的利己,而且来自于社会性存在必然要求的互助;不仅来自于相互竞争,而且来自于团结合作;在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甚至仅仅来自于我们都是人。地震毁灭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但却以这种残酷的方式,使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之中的仁爱精神获得了生机。珍惜用生命代价换来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的丰富性、完满性和复杂性,矫正被市场扭曲的人性,完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