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信息时代编辑创新性选题识别能力的提高
作者:吴 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信息时代创新性选题识别能力的提高是提升编辑素质的重要措施。编辑提高对创新性选题的识别能力应从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优化知识积累及具备“勇”字精神等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信息时代;编辑;创新性选题;识别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5-0170-02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不能长久地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已越来越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否,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在国家未来战略部局中的重要地位。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成果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战略资源,也是社会生活得以进步的直接推动力量。实现这一战略资源的转化,从某种角度看则要依靠专门从事知识组织、加工、传播的编辑来完成。科技创新成果经编辑优化后,送到使用者手里,一方面使其转化为物质形式或物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则将其进行整合和精选,投入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再生产出更新的成果,编辑工作是联结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关键。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一个编辑对选题的创新与对创新性选题的认识往往离不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一个编辑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前沿对一个个具体选题的具有发现性、创见性的把握。就一个处于信息时代的出版机构而言,选题的创新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课题;就一个处于信息时代的编辑而言,不断地提高自己识辨具有创新价值选题的能力,则是一项长期的、永远不可懈怠的话题。因此,怎样才能使一个编辑识别具有创新价值选题的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就成了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这里,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编辑面前,这就是编辑对创新性科技成果的认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让一个编辑对一个科学命题或一个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价值作出直接判断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项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价值往往需要经过科学技术鉴定部门的专家来认定。但是,一个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价值失于敏感的编辑却显然又是不合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往往要依赖于对于创新科技的绝对拥有;而在信息时代,社会的进步往往依赖于某些具有创新价值科技成果的最先发现和最快、最广泛地推广。在这个最先发现和最快、最广泛地推广的过程中,编辑的眼光和价值也就充分体现其中了。我们常说编辑工作属于创造性劳动,而在出版活动全过程中,识别创新性选题又是创造性的核心。出版部门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出版物的竞争,即创新性选题的较量;创新性选题能否得到社会的公认,得以传播,关键又取决于编辑对创新性选题的识别能力。因此,编辑是否对科技创新具有敏感性,就成了当今编辑工作者一个自我提高的不可或缺的课题。
       2
       通俗地讲,创新性选题就是有新意的题目。-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题目。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颖”主要指前所未有,这是相对历史而言,为一种纵向比较;“独特”主要指不同凡响,这是相对他人或产品、思想等而言,为一种横向比较。这两条是最根本的特征。“有社会和个人价值”是指对人类、对国家及个体发展都有意义。
       在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编辑在出版选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信息“守门人”的作用,即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取舍选择,符合要求的信息才被准许进入,而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则被拒之“门”外。然而,社会文化缔构的选择性原则显示这样一个严正的事实:得缔构而存,不得缔构而亡。凡是被选择的文化产品,进入传播网络,参与文化缔构,便成为实在的文化成果;凡未被选择的文化产品,则不能参与文化缔构,便不能成为实在的文化成果。实践证明,有些被编辑选中的不一定个个都有创新性,那就要在新的文化缔构过程中经过再选择,而将其淘汰;而未被识别上的选题,数量是相当大的,其中也不乏创新之作。但由于它未被选人文化缔构,不能传诸社会。一旦保存不善,便会消失踪影。这就要求编辑多具慧眼,勿失汴和之玉。由此可见,小而言之,编辑识别创新性选题的能力与自身素质提高与出版部门发展休戚相关,对文化缔构、科技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对创新性的选题取舍决策是编辑对新事物心理承受力的外在投射,即心理阈限问题。心理阈限就是能引起心理发生异常反应的最低刺激限度。新的刺激如在心理阈限以内,人的心理状态则较稳定,一般乐意接受,若超出了心理阈限值,就会引起人心理的异常反应——埋怨、抵制、攻击。例如,长期稳定状态的生活使人们容易产生惰性心理,在深层心理结构中建立一个落后的“参照系”,妨碍了认识的深入和发展;而创新的东西,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超越人们的心理阈限,难以被人们接受,人们总是试图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新问题,造成认识凝固、僵化,从而难以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识别。正如鲁迅先生所形容的:“老先生们保存现状,连在黑屋子里开一个窗也不肯,还有种种不可开的理由,但倘有人要来连屋顶也掀掉它,他这才魂飞魂散,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但总在伺机想把它塞起来。”编辑对创新选题的认识,也是如此。比如,在美国,小说《戴维·哈伦》曾遭到多位编辑、多家出版社拒绝,而编辑希契科克用慧眼识别了这一选题,更动了几个章节的顺序,对全书做了些修改。这本小说创造了出版奇迹。到1946年,精装本的《戴维·哈伦》销售量达169万册,平装本达24.1万册。
       在社会文化生产中,编辑的心理阈限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表现在他的角色冲突之中。他完全可置这些冲突于不顾,按自己的标准。在自己心理阈限的范围内决定选题的命运,编辑心理阈限的独立性在编辑行为中便充分显现出来。但是,编辑作为社会一员,其行为总是与时代和政治、经济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是运用传统的认知图式去进行新的思维,因此编辑心理阈限还有受制约的一面,它受制约于社会、时代、读者和作者。
       3
       编辑提高对创新性选题的识别能力,应当从提高编辑自身的思想素质,优化知识积累,具备勇于为科学文化献身的精神三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自身心理与思想素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编辑,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殊时期。因此,在提高我们的心理和思想素质方面,就必须紧扣新时期所赋予的主题与使命。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心理动因来关照这个世界,而且还要把这个世界装在我们心中,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文明进程放在心中。
       第二,优化知识积累。优化。就是不断提高知识积累的价值效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个人在某领域的已有知识有可能成为他做出新的发现和发明的障碍,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谈到:“每个人在对未来世界的探索中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他必须借助于传统的理论概念、体系来对新的经验进行描述,必须借助以往的理论概念进行思考,同时他又必须怀疑原有理论,批判原有理论,克服原有理论造成的偏见和束缚,这就是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优化知识积累要从5个字入手:一是“基”,应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二是“博”,要具备较广阔的知识面;三是“专”,根据个人专业特长,要有专攻领域;四是“思”,通过改善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状态,将较低层次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概括成较高层次的知识并储存于脑中,遇到问题时将会不受具体情景的束缚,利于思路的纵横拓展,如此.逐渐产生创造性思维;五是“活”,要善于使书本知识进入“流通领域”,活学活用,能正确评价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维的复通性和创造性。
       第三,具备“勇”字精神。编辑不可缺少“勇”字精神。伽利略曾言,“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敢”。马克思把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大门,这里必须根除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因此,编辑必须大智大勇,具有勇于承担、克服风险并富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应该集中注意力于创新性选题的本身,镜意进取。既不因得不到支持而气馁,更不要由于挫折而动摇退却。编辑需要的是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