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
作者:刘 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示学术成果,而是指通过学者、编者的努力,以最佳方式将学术成果呈现给读者。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涉及学术期刊的办刊品位、学术方向和编辑对学术研究的可控能力,具体包括学术方法、学术形式和学术内容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术期刊;艺术化;学术方法;学术形式;学术内容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5-0166-04
       对学术期刊而言,通过编者、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以大多数读者能够接受的最佳方式展示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实现编者、学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学术期刊走出“仅限于交流”的藩篱,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将这一过程称为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涉及学术期刊的办刊品位、学术方向和编辑对学术研究的可控能力。具体而言,研究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应关注学术方法、学术形式和学术内容三个方面。
       一
       学术方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映的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历程;二是学术期刊在甄选、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的编辑主体思想,反映的是编辑统领编辑过程的学术宗旨。前者体现的是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特点,突出的是学者的学术个性;后者体现的是不同学术期刊的不同特色,突出的是学术期刊的学术个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学术期刊学术艺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在我国的编辑学研究中,对学术期刊学术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先生的《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是仅有的一篇研究学术方法的论文,该文仅限于对学者学术方法的研究和论述。“学术方法的思考、选择和设定,对于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学者,都是至关紧要的。它是进入学术领地的一把钥匙、一张入门券,不少人在学术领地的门外探首探足,逡巡难进,饱尝未窥门径的苦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有效的学术方法的钥匙或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方法是学者步入学术重地的台阶和打开学术之门的钥匙。
       行之有效的学术方法对学者至关重要,对学术期刊而言意义也非同小可。在办刊过程中,只有经过编辑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特色,才能与众不同。学术期刊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形成这种特色靠什么?靠的是较为稳定的学者群体,而这一学者群体是以在相近学术领域、具有相近学术方法、学术特色的学者为依托的。
       学术期刊自身学术方法的形成离不开编辑的重要作用。编辑在对来稿进行审读和编辑时,必须从刊物自身的定位出发,厘清学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程度,进而决定对稿件的取舍。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方法。依笔者之见,从编辑学意义上界定学术期刊的学术方法,就应该是:依据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定位,采取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方法进行甄选、编辑和出版的过程。
       ——甄选。一是在选择来稿时,要注重稿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二是在选择学者时,要侧重研究学者的学术方法和研究方向。
       ——编辑。编辑过程除应凸显编辑自身的特点之外,还应突出学术期刊的个性,即一种对外的编辑特色,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出版。印刷出版是编辑的最终目的,是学术期刊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对平面媒体而言尤为重要。学者、编辑和出版形式的完美结合就是学术期刊的学术方法。也只有通过这种学术方法,才能有效地展现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
       在此必须明确两个问题:首先是学术期刊的学术定位。学术期刊的学术定位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模糊走向清晰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者的学术方法不断地对学术期刊产生影响,使其不断地调整学术定位,进而使其学术方法逐步走向明朗化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任何一种学术期刊在决定自己的学术方法之前都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其次,研究和发现学者的学术方法,对编辑而言不是单纯的编辑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学术水平问题。换言之,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研究能力,正所谓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在逐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可能已在较高的层面上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法。而有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又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学术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来稿中发现学者的学术方法,是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使命,其意义在于:完善、充实和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建立自己的核心学者队伍,以集中体现自己的学术价值;突出自己的学术特色;通过学者的学术方法凸显学术期刊自身的学术方法。
       二
       学术形式是学术期刊学术艺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解决的是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问题。
       以何种学术形式来表现学术成果,对学者本人和学术期刊而言是同等重要的。过去人们往往忽视这个问题,甚至称之为形式主义,这是不公正的。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体的社会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要求知识创造者在创造知识的同时,为人们接受知识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尤其对学术研究成果,应该改变原有的给读者造成阅读和理解困难的表现方式,代之以轻松、愉悦的形式,使读者从心理和感官上彻底消除排斥和反感,这才是应该推祟的学术形式。
       作为表现学术成果的必然步骤,学术形式也存在不断创新的问题。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形式实质上处在一个不断摒弃旧形式、创建新形式的过程中。也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术研究才能够不断发展。学术研究如此,对学术期刊而言,其学术形式同样重要。
       研究发现,目前学术期刊的学术形式主要存在以下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学术期刊的表现形式固定。主要表现是:
       ——固定的封面。不知何时学术期刊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单一的封面模式,甚至逐渐形成一种戒律。不成文的清规戒律使学术期刊的封面始终如一,除名称、名称的摆放位置、色彩、字体等有所区别之外,其余则大同小异。从人的视觉心理来分析,读者对这种封面的排斥力远远大于其对读者的诱惑力。这也是学术期刊无法进入良性发展的原因之一。
       ——固定的版式。学术期刊规范化要求编辑在编排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版式的灵活性。规范为读者检索数据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但无论是作为平面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编排方式都应给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无法做到,也就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
       ——固定的论述方式。除少数大家之外,学术论文的论述形式单一,人们往往只需阅读开头就能大概推出结尾,甚至只需浏览论文的标题就能想象出论点,毫无引人之处。
       其次,学术期刊的学术形式表现在语言上。其主要问题是:
       ——语言晦涩。语言晦涩是学术文章的通病。不知何
       时,晦涩的语言被人们称为学术语言,成为学者固有的表述方式。调查显示,在这个方面并没有特殊的、统一的规定。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语言的晦涩程度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语言呆板。学术文章的语言太过单调,缺乏应有的灵性。一直以来,灵活的语言出现在学术文章里就会被认为是不伦不类。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正是因为语言的所谓非学术性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呆板、直白、缺乏生机的语言是学术期刊吸引读者的最大障碍,也是编辑必须正视的问题。
       ——语言缺乏文学色彩。没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就没有美感。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既可以提高读者的兴趣,也可以降低读者的兴趣。所以在阐述学术问题时,将优美的语言贯穿其中,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一种美的享受,应该是学者以及学术期刊追求的目标。
       再次,学术期刊的学术形式表现在栏目设置上。如果仅从学术形式上看,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也存在缺陷:
       ——缺乏灵活性。今天,所有学术期刊的栏目与过去相比似乎没有大的改观,给人的感觉是既陈旧又呆板。是编辑没有创新精神,还是学术期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看来都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创造性为一种传统的模式所束缚,而且,现有的期刊评价标准也使学术期刊不敢随意造次。
       ——千篇一律。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在栏目设置上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栏目的具体数量而已。所以只要认真阅读同类期刊中的任意一种,就等于了解了所有的同类期刊。这也是读者对学术期刊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少包容性。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基本上都是“成衣式”的。一般学者的来稿必须符合学术期刊栏目的要求,这种栏目设置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科的发展,也对学者的思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禁锢。对编辑而言.每每遇到涉及边缘学科的学术文章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舍之可惜,用之又无从安放。直白、清晰的栏目固然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实际操作起来也显得干净、利索。但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融合和交叉学科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们不可能像以往那样进行所谓的单一学术研究,利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为此,应使栏目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使栏目的设置迎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不能依循“成衣式”,要学会量体裁衣,这样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要使学术形式符合学术期刊学术艺术化的需要,首先应突出封面的艺术格调,使其更加人性化。强调学术期刊封面的艺术格调,从根本上讲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形式上的改变。学术期刊的封面是门面,是吸引读者目光的第一道风景线,更是对读者产生震撼力的冲击波。封面能否对读者产生深刻印象可以说关系到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学术期刊的封面是实现学术期刊与读者对接的关键。学术期刊的封面装帧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有自身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期刊的封面格调,是期刊的封面装帧艺术在设计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设计构思和最后的装帧效果上给人们的总体感觉。要突出学术期刊封面的艺术格调,使其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就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封面的多元性。即打破“千刊一面”的局面,突出各自特色。学术期刊封面的多元性能起到阅人阅己的作用,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封面的艺术品位。讲究学术期刊封面的艺术格调,并非指一种简单的大众化风格,而是指灵活中不失严谨。学术期刊的整体风貌毕竟是严肃的,与大众化的平面媒体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注重清新和高雅的完美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学术期刊的风格。
       ——封面的深刻内涵。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人们对某种事物的最初印象往往直接影响人们对这种事物的客观评价,即使评价是片面的,人们也宁可放弃对这一事物作进一步了解的机会,无论其现实价值有多大。内涵深刻的封面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回味,而单调浅薄的封面只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破坏人们探究内容的兴致。从这个角度看,封面的内涵对学术期刊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语言要有品位,以便抓住读者的心。晦涩难懂的语言与平淡无奇的语言一样令人乏味。“学者如果不能克服各种原因造成的语言传达上的困难,那么将不利于学术发展,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学者要借助语言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懂得语言艺术,具备修辞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汉语修辞的鉴赏能力。学者如果没有修辞学方面的功底,讲究语言艺术只能是一种奢望。
       ——树立对自己和读者负责的精神。对自己负责就是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学术成果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对读者负责就是要使更多的读者对自己的学术成果产生兴趣,并从中受到教益。这两者是统一的。
       ——语言要精致。要学会用最有品位的语言阐释自己的学术成果。语言要有味道、要清新明丽,这是每个文学家都意识到的问题;而学术研究者只关注研究本身,少有人关注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往往借学术的特殊性来否定语言的艺术性,这实际上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从多维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如果研究的成果因其他因素而无法被人们接受,再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也会变得一钱不值。如果学者能够通过有品位的语言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使其在阅读中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学术研究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再次,栏目设置要为新学科和交叉学科预留空间。规划并设置好栏目,对突出办刊宗旨,贯彻编辑方针,确立编辑风格,塑造期刊特色,开发和利用期刊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应高度重视。如果在栏目设置上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不仅不能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的推动力,反而使其成为一种包袱。编辑在审阅来稿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发现优秀的学术成果却不知该如何处理,原因就在于栏目中没有此类稿件存在的空间,最终只好忍痛割爱。这种设置无论是对学者或者是对编者而言都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固定和直白的栏目尽管清晰明确,给人一目了然之感,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编辑来讲要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尤其是涉及难以明辨的新型学科时更是如此。
       在栏目设置上尽管不能“海纳百川”,但也不能封闭起来,或者排斥与栏目不相符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栏目设置上应该做到:
       ——既清晰又模糊。所谓清晰是指栏目在指向上是明确的,使学者和读者都清楚栏目的学科分类,这样既便于学者投稿也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做出选择。所谓模糊是指为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预留空间。这样做既为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立足之地,也使编辑拥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划分不宜过细。很多学术期刊为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对栏目划分过细。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往往禁锢了自己的手脚,“等米下锅”的事情经常发生,同时也助长了“学阀”作风,似乎这些栏目就是为某几个人所设,没有他
       们的支持这些栏目就无法支撑下去,而一些学术新人想跻身其中困难重重,这无形中对学术自由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栏目设置上应尽量采用粗线条.不易划分过细,使各类学术思想、学习成果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要有机动性。栏目安排上的机动性是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专门设置栏目,使那些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从模糊走向清晰,为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推动学科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既然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势必存在一个稿源问题。在积极组稿的同时,也不能“拔苗助长”。某些栏目有稿件就开设,没有稿件就撤销,切记宁缺勿滥,这样才能为新学科的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学术内容的科学规划与选取就是学术艺术化的体现。离开好的学术内容,无论学术期刊如何注重方法和形式的变换,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涵盖很广。以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可以说它涵盖了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为其指明方向,这就使学术期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可以不断地为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为人类社会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多种可能,不同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使人类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又为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多种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又会遇到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究、解决。这是其一。其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有其自然规律。遵循这种规律,社会的发展就会少走弯路;违背这种规律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无论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发展方向上,都离不开学术研究者的努力,这种努力就是学术内容之一。
       ——可以发现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既然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为其提供方向,那么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除为学术研究提供阵地外,还要担负另外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发现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研究能力,其编辑只能从学者的持续来稿中判断。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就多了一份发现和培养学术研究人员、壮大学术研究队伍的职责。
       ——可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进行创新和突破,除国家规划、学者自身努力之外,学术期刊编辑的引导也很重要。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对学术内容的规划和安排一般都具有前瞻性,而优秀编辑对学术内容的创新和突破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前瞻性和敏感性是优秀编辑必备的素养。创新与突破一方面是指学术研究和学术内容的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是指期刊自身及其编辑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也是指对学术内容的宏观把握和高水平调控。
       ——可以扩大交流与合作。学术期刊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学术期刊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展现在一个平面媒体上,并通过电子媒体使这一学术展示平台无限扩大,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不同的学术观点汇集于同一学术媒体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对同一学术问题的探讨则体现了一种合作。交流与合作使持不同观点的人在思想上达到相对统一。同时,对学术期刊而言,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促进学术内容的不断创新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术内容的编排上,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及时引导社会科学研究者,使其充分认识此类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在认识领域产生新的飞跃。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者有责任为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寻找粹案。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会发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学术期刊而言,这就是其学术内容。为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做到:发现问题;引导和鼓励学者研究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术期刊的学术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学术内容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术理念上不断更新。这里所说的学术理念是指对学术价值观的一种信仰和追求,也即学术期刊自身的办刊宗旨和价值取向。
       ——树立学术研究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学术研究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背离社会发展需要的所谓纯学术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学术期刊在学术理念上的不断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编辑人员树立学术研究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
       ——树立学术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理念。学术研究为社会现实服务。是学术理念的基本出发点。这种服务可以解释为对社会发展问题、国计民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以及人们所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包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既涉及新型理论的构建,也涉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也奠定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如果学术研究游离于现实问题之外。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术。
       ——树立尊重客观实际的理念。创新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能脱离学术研究的现实。在现有的学术理念下,如果学术期刊不顾学者队伍的现实和学者研究的客观实际,就会使学术期刊陷于被动地位,甚至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二是要完善学者队伍。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其稿源都有一个基本流向,稿源的基本流向确定了该期刊的学者队伍。当然“主动出击”的做法除外。即便如此.跨越式的变更也会带来很大麻烦。所以,在确立新的办刊理念之后要逐步完善学者队伍,不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也是对新的办刊理念进行逐步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既完善了自己,也完善了学者队伍。
       第二,编辑要充当学术研究的积极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过去,学术期刊的编辑只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局外人来审视和编辑稿件,因此对学术研究的方向缺乏宏观把握,也使学术期刊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学术研究的脉络。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编辑要积极组稿。角色的转变是实现学术艺术化的重要一环。据调查,大多数期刊编辑部每年都针对学术内容制定自己的规划,但出于种种原因.这些规划往往形同虚设:比如缺乏对学术研究动态的宏观把握;对学者的研究情况缺乏应有的认识;坐等稿件等等。为此,学术期刊必须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就学术内容制定当年规划,不能闭门造车。在规划学术内容的同时也要规划相应的学者队伍,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术梯队。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
       ——编辑要始终置身于学术研究的前沿,积极了解和把握重大学术问题。置身学术前沿并不是要求编辑都成为所涉学科的专家,而是要求编辑准确、及时地了解学术动态,把握学术研究的方向。
       ——编辑要认真规划对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并引导学者积极参与,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第三,要确立新的学术之风。
       ——杜绝学术垃圾。学术垃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通过遴选的方法逐步增加高品位学术成果的数量,从而减少学术垃圾,最终达到杜绝的目的。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学术集群的作用。学术期刊所涉及的学科一般都在十个左右,实际上一种学术期刊就是一个学术集群。就所有的学术期刊而言,抢占了学科制高点的学术期刊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期刊集群。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形成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学术内容的多样性、学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学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学术期刊在规划自己的学术内容的同时.也应该确立一种开放性的办刊思路,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网开一面,这样才能形成学术研究与学术成果的多样性.创造学术园地百花盛开的大好局面。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