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语言学研究]普通话与洛阳方言的比较及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作者:邢理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普通话和洛阳话在切分音位上有所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反映在超切分位上。普通话话音体系中,没有语音单位/V/,但在洛阳话中,音位/W/有两个变体(W)和/V/。语码转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语言转换,一个是方言转换。词语的意义和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社会价值密切关系可以在语言代码转化中清楚地显示出来。在谈话中说话者所选的语言变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语言团体的社会心理价值。
       关键词:语码、音位、社会心理因素、语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5-0141-03
       语码是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指语言、方言和俚语。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交谈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说话者可以在一个单句或在整个交谈中转换语码。语码转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语言转换,另一个是方言转换(在这里我们姑且认为两者有区别)。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有效的交际包含语言信息和社会信息。换句话说,有效的交际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对词语的意义和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社会价值看法一致。词语的意义和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社会价值密切关系可以在语言代码转化中清楚地显示出来。在谈话中说话者所选的语言变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语言团体的社会心理价值。现以洛阳话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为例进行分析。
       一、普通话与洛阳方言的比较
       洛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位于中国中部。在上个世纪50年代,洛阳主要有三个大区,西部的重工业区,中部的行政区和东部的老城区。西部的涧西区是重工业区,从其它城市迁来十几个大工厂,其中很大一部分干部和工人来自全国各地(为讨论方便,本文姑且称之为外地人)。尽管他们的语言背景不同,但他们的日常用语是普通话。相反,本地人通常不说普通话,他们讲当地方言(简称洛阳话)。洛阳涧西区便成为一个特殊的语言团体,汉语普通话和洛阳话两种语言变体并存。
       普通话和洛阳话在切分音位层面上有所不同。汉语普通话语音体系中没有语音单位/V/。但是,在洛阳话中,音位/W/有两个变体[w]和[v]。例如,“文化”和“问题”这两词普通话发音为wén huà和wèn tí,但是,许多洛阳人说vén huàvèn ti。在音位/én/前,/w/变成[v],但在其他韵母前,/w/不发生变体情况。另外,虽然这两种语言变体的音位(phonémés)数目相同,但有些音位实现方法不同。普通话中“我的”、“你的”、“白的”发音为wo dé、ni dé、bai dé。在洛阳话中这三个词发音为:wo léi、ni léi、和ba léi。洛阳话和普通话不仅音位的实现不同而且分布也不同。最有趣的例子是韵母/éi/和/ui/。普通话中/éi/和/ui/与/1/、/n/、/t/、和/d/呈互补分布关系,就是说,前者只出现在/i/和/n/之后,如:/léi/“累”和/néi/“内”,而后者只出现在/t/和/d/后面,如:/tui/“腿”,和/dtti/“对”(/d/有一个例外:/déi/得)。相反,在洛阳话中,/éi/、/ui/也呈互补分布关系,但是位置正好相反,/éi/跟在/t/d/后,面/ui/跟在/n/、/I/后。所以,上面提到的四个字“累”、“内”、“腿”、“对”在洛阳话的发音为/lui/、/nui/、/téi/、/déi/。还有一个词素音位现象值得一提。在普通话中,短语“桥底下”、“沟底下”发音为qiao di xia、goudI xia。洛阳话中,同样的短语发音分别为qiao dia、gou dia。did这个音节来自于di xia-di失去韵母i,xia失去声母x后压缩而成。类似的词素音位过程还可以在洛阳话“没有”miou这个词上找到。其对应的普通话发音为méi you。这里méi中的音位/éi/丢失,you中的音位/y/变异为/i/之后,两者合成为miou。
       普通话和洛阳话最明显的差别反映在超切分音位上。汉语普通话的主要超切分音位是声调音位。它有四个声调音位,是有词义区别性的。它们分别是“高平”、“高升”、“降升”和“全降”,传统上称为一、二、三和四声。但是洛阳话只用三个声调,并且声调的高度和种类与普通话不同。例如,洛阳话的一声不是“高平”而是“中平”,二声是“中升”,四声是降调,但声调曲线从中部开始,降到底部,可称之为“中降”。洛阳话中没有“升降”这个声调,也就是没有三声。普通话中发三声的词系统地被一个特别的声调替代,这个声调可以被视作为洛阳话中一声的变体。例如:在普通话中我们说“你上哪儿?”,其中“你”和“哪儿”用三声。但在洛阳话中“你”和“哪儿”多用一声和一声的变体。这个例子说明普通话和洛阳话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使用四个声调,而后者只用三个声调,基本不用三声,所以洛阳话听起来起伏比普通话小得多。缺少三声所造成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洛阳本地人说普通话时刻意地用三声,结果出现过度纠错现象。应该发一声的词,他们反而发三声,如“哥哥”,“理发”洛阳人说普通话时读gégé和lifa。
       二、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因素
       虽然洛阳话和普通话发音,声调和词汇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差异决不会妨碍外地人讲洛阳话。实际上,很多外地人可以讲很地道的洛阳话。在洛阳涧西区,一部分人时而使用普通话,时而使用洛阳话,因为普通话和洛阳话代表不同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普通话是中国官方语言,常与教育,权力和见识联系起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讲普通话的人多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当地人地位高,因为他们经常领导时尚,与外界有更多的联系。另一方面,洛阳话是洛阳人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地话可表达本地人自我身份和自尊。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语码转换呢?这是由于社会语言环境,人们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社会语言环境包括许多因素:交际场景,交际形势,话题,参与谈话者的社会角色和说话者的意图,说话者的身份心理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说话者对语言形式的选择。
       1 交际场景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交际生活场景分为几个部分:家庭,工作单位或学校,车站等。例如,在家里,洛阳人说洛阳话,外地人讲普通话。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一个本地青年偶尔在家庭附近遇到一个非土生土长的熟人,他会从洛阳话转换成普通话以表示友好。如果此时碰巧有一个邻居听见他的讲话,会觉得这个年轻人矫揉造作,因为他故意从思想感情方面把自己与洛阳地域文化分开。然而,如果一个外地人在家里说洛阳话,他很有可能受到家人的责备,因为他的话语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粗俗。语码的选择代表着一种身份和态度,语码带有象征价值。
       但是,学校的情况复杂一些。在洛阳涧西区,教师
       学生在学校里都讲官方语言普通话。一方面学校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普通话在此处有氛围,本地人孩子自然地使用普通话。在东部的老城区,虽然学校也鼓励讲普通话,但人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这一官方语言。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是普通话,学生也用普通话,特别是在大声朗读课文时,全班学生一起喊普通话。但是他们回答问题时常常转换到洛阳话上。课后,洛阳话成为主要交际工具。这个例子说明,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场景,而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在特殊的场景中的特殊时间进行的特殊活动。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本地人讲普通话是正常的,是受到鼓励的。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讲普通话。
       2 谈话者的角色
       谈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决定人们的语言代码选择。在年龄或地位相近的人群中,比如年轻人,普通话和洛阳话这两种代码的转换随意,而且转换是两个方向的。就是说,当一个本地青年遇见一个非本地的年轻人,他们既有可能用普通话也有可能用洛阳话交谈。如果本地人先开口讲话,谈话有可能是用洛阳话。反之,交际工具有可能是普通话。但是,当谈话者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其中一个是长辈,一个是小辈,代码转换一般发生在小辈一方,他会跟随长者调整语言变体以表示尊敬。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上下级之间。在下级面前,上级通常会随意选择语码,下级通常会改变自己的语言代码与上级所用的语码保持一致。语码背离的情况很少发生。
       3 特定的意图目的
       语码转换也可以被讲话者用作对听话者施加影响的工具。例如,一个非本地人去自由市场购物,他很有可能用洛阳话讨价还价,因为一方面,他希望与卖东西的人关系拉近,另一方面,他在提醒卖者不要在价格上耍心眼,他就住在本地,对行情了如指掌。但是如果他没有得到想要的价格,他有可能立刻转换成普通话以表示不满。一般而言,人们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是协商人际关系,它往往隐含说话人的意图目的,是获得最终想要的东西的一种手段。
       4 话题
       语言代码转换与谈话的话题或主题也有关系。当人们谈论小说或电影时,特别是重复电影中人物道白时,本地人会转换到普通话使自己的讲述更为生动、真实,收到特别的效果。在工作单位人们谈论工作时,也常用普通话。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人们认为普通话是较好的交际工具。
       5 社会身份
       上面所提到的影响语言代码转换的各个因素决不是单独成因的。相反,这些因素相互结合,形成了一套社会习俗,影响着人们的语言选择。有时社会身份微妙的改变会导致语言变体选择微妙的改变。成为很有趣的一种语言现象。两个大学生在家度暑假。街上碰面后,他们谈起大学的生活学习,所见所闻。他们用普通话交谈,以显示自己作为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不久,第三个人加入了谈话,此人是这两个大学生的中学同学,一个普通工人。这时,两个大学生终止使用炫耀性的语码,自然地进行语码转换,用洛阳话和老同学交流。说话人向听话人的语码靠拢,把自己归属于对方的群体,以表示自己的亲合,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建立一个友好的氛围。此时的代码转换包含身份心理因素:他们尽量拉近大学生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6 年龄心态
       由于生活在两种语言变体中,洛阳人的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反映了人们的语言心态。老一代的本地人固守自己的母语,他们很少使用普通话,在无形中遏制了语言代码的转换。原因之一是他们相对而言受教育程度低,当时教育语言也是本地话。另外,他们对自我身份和当地的价值观有更强烈的认同感,更忠实于本地话。而年轻人思想活跃,开放,能灵活地接受新东西,愿意在生活中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比如家庭、社区、市场、学校、政府机构等,对于他们,主要的交际工具是普通话。第三代洛阳人与他们祖辈相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坚持用普通话,很少进行语言代码转换。实际上,选择普通话,就是选择一种身份、态度。他们会说洛阳话。但他们排斥洛阳话,拒绝以本地人身份出现在交际场合。即使是回到祖父母家,他们也不使用本地话。三代人相聚时,汉语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并存,第二代人频繁地转化语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普通的推广与普及。普通话的强势地位愈来愈明显。人们目前所使用的洛阳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洛阳方言的变体。最主要的变化发生在切分音位层面上,洛阳话和普通话在发音方面的差异在缩小。但在超切分音位层面上洛阳话受普通话的影响很小,所以洛阳话和普通话在语音语调上听起来还是明显不同。应该指出的是,语码转化是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语言现象。我们尝试分析了影响语码转换的主要因素,所列举的因素还不够全面。但是,它至少说明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语言变体的选择。
       责任编辑 党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