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选择
作者:任俊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是全球化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创新,吸纳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挑战表现在,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极力推广其社会思想与价值理念,为其推行“西化”、“分化”提供了便利,易于引发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破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倡导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5-007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化背景下涌现的世界不同文化的大活跃、观念的大碰撞与思想的大交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本文拟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的全面剖析,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采取的战略策略。
       一、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
       全球化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交往和融合,同时也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如萨义德所说,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做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中国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大国,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1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带来机遇
       一是全球化有助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是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今世界,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二百个国家,尽管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经历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各异,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且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与民族基础,但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行为理念依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世界化趋势。著名的美国学者亨廷顿也说,“在历史上,文化时尚在文明之间传递,一个文明中的创新总是被其他文明所采纳,”尽管这“并没有改变接受者的基本文化”。因此,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不会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而消失,反而随着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加深,会达成更多的文化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通。
       二是利用全球化可以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文化在深受世界文明进步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全球化这个途径,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宣传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成果,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彰显出其本土价值及全球价值。如中国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对于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全球问题颇有启示,这一思想已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与重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现代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内容,可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三是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创新。在全球化到来之前,由于各民族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文化多样性的事实并未被广为认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突出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原有的各民族视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狂妄思想逐步受到挑战,文化成为一种可比较、可感知的存在,各民族文化必须在与其他文化的相对关系中进行自我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是个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经过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以儒家为主体的正统文化。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造就了人们普遍的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官本位思想和“人治”理念,这种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至今仍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阻碍。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正、平等、民主、自由、人权、尊严等日益具有世界普适价值的现代观念、开放的心态、改革进取的精神、与强权斗争的意识、参政议政的欲望等,正在中国孕育和发展,公民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加快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四是全球化有利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既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整合、吸纳,各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扩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为整个人类所共享。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吸取发达国家文化的精华,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能够使本国的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就提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主张通过吸收世界各国制度的进步因素,完善我们的制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不仅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提升了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推动着人类全面进步和人格的全面完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不仅加快了几千年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而且引发了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由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运行机制孕育出的许多新的思想观念、人文品格和道德价值,正在催生出社会主义文化新的生长点,为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2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带来挑战
       一是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极力推广其社会思想与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对传播媒体垄断,将非西方文化作为异端进行打压,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通过电影、电视、广播、国际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进行其文化产品的倾销,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其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向社会主义国家推广,以确立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消费倾向。相关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不仅引发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政治信仰
       也受到冲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
       二是全球化为西方国家推行“西化”、“分化”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很早就把文化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维护或增进其国家利益。二战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预就是从最初的军事遏制逐步转向利用文化经济等因素进行“和平演变”的。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将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的推广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200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就把在全球推广民主自由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西方国家通过宣传其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攻击和责难与其不同的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他们甚至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以我国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权”问题为由,支持民族分裂势力。甚至通过邀请、访问、帮助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举措,协助民族分裂势力,竭力煽动民族分裂主义情绪,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是全球化易于引发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破坏广大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自古至今,各个国家为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无不把培养人民忠贞爱国的情操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全球化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民族的藩篱,把各民族文明都卷进大交流、大融合的浪潮,西方国家借此鼓吹绝对的个性自由,凸现非理性和价值相对主义的后现代文化,极易消解民族认同感,引发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对此,罗伯特·赖克指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纪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见,如果应对不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对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和文化多元状况的整合作用,不利于形成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选择
       独立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要增强包括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使文化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就必须做到:
       1 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文化的经济政治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因此,应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表现的民族凝聚力,就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一种制度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护不居支配地位,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想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此,一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二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从而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3 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民族文化是抵御文化霸权最有力的武器。为此,一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二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三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
       4 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要不仅使中华文化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吸纳百家优长,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学习借鉴不是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而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信念和原则,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5 倡导和谐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和谐文化的本质在于,用和谐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从而使人们能够在经济社会交往中正确处理分工与协作、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共享。在生活交往中弘扬仁爱宽容精神,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坦诚相待,形成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风尚。倡导和谐文化价值取向,在全社会推崇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行为,可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6 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看成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要作为加强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一方面要确保本国文化产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全球化所给予的战略空间,促使更多的进入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投资包含更多的先进文化信息。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