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儒家君子理想与当代公民素质教育
作者:高伟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儒家理想中的君子文化素养高、道德完善、有社会责任感、刚毅进取。是历代人们追幕的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一直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对当代公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教育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公民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塑造令人追幕的人格理想,建立最基本的人格基础,注重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扩大公民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公民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实践机会,使公民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君子理想;公民素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5-0014-04
       儒家理想中的君子文化素养高、道德完善、有社会责任感、刚毅进取,是历代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一直对社会和谐起主导性和范导性作用。在多元现代性、全球化与地方化复杂互动的关键时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价值的合理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当代公民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民素质包括公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儒家君子理想在这三个方面都能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
       一、儒家君子理想与当代公民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是判断一个公民各种社会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尺。它不仅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还指公民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当然,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公民的认知能力,是公民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历来主张尊师重教,文化素质是判断君子的重要指标,“三达德”是君子较高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是人们把君子作为人格范型追慕的原因之一。儒家对君子综合素质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君子”最早专指社会上居高位的人,后来孔子给“君子”作了新的诠释和注解,“君子”才取得了道德品质的内涵。那么经孔子注解,“君子”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做到什么样子才算是君子?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指人的朴实本性;文,指各种礼节仪文,余英时认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文化素养。朴实的本性是先天的,文化素养是后天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所以“君子博学予文”(《论语·雍也》),提高文化素养是成为君子的重要环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自己也“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终于成为通晓各种文化典籍的教育家、思想家,成了后人追慕与学习的人格范型。在当代公民教育中,有文化是“四有”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培养公民认知能力、提高公民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儒家以文化素养塑造君子的做法对今天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合格公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仁、智、勇三达德
       当代公民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公民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而足通过让公民掌握文化知识获得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能力。公民是社会的主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取决于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素质。我们在公民教育中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君子的“三达德”有许多相通之处。儒家理想中的君子具有仁、智、勇三种品质。“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智、勇是君子内在的文化素养的体现。孔子曾经对“仁”做出不同的解释,最根本的解释有二:一是“爱人”。南宋陈淳说:“仁含百善,能仁则百善在其中矣。”(《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善”和“爱人”不仅是道德品质,还是社会责任。二是“克己复礼”,实际上是强调遵守规则。所以仁是善良、遵守礼的秩序,是有道德、有纪律。“智”是智慧、学识,进一步说是对社会、人生的辨识能力。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说:“是是非非谓之知。”(《荀子·修身》)“智”是辨是非、明善恶的能力,还是“仁”的补充和升华。所以智是有文化、有创新能力。“勇”是勇敢,是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品格。“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泰伯》),说的是君子刚毅进取的处事态度。是面对困难与诱惑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和勇于实践自己理想的决心。所以勇是勇于追求真理,是有理想。
       儒家君子理想是中华文明向上提升的人格基点,是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人格理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公民教育既要注重专门知识,培养公民的谋生技巧、创新能力,也要注重公民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在人文素养较高的当下社会,君子理想应当重新成为人们追慕的目标。
       二、儒家君子理想与当代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对道德问题麻木、失德成为普遍现象的当下社会,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尤其重要。公民道德教育要以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道德规范的灌输,疏于对道德人格的建构,难以取得长期的效果。儒家君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当代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君子理想与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起码的道德规范。人们常常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差序伦理道德,因为缺乏公共生活传统,所以公德意识淡薄。这个看法不够客观,因为儒家君子的行为就体现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温和谦让、协调和解、推己及人的公德规范。重新认识这些文化资源,建立新的道德人格,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恭、敬。“恭”指为人处世态度谦逊、日常行为庄重;“敬”指对人事伦常敬重、严肃。两者都既指外在的态度,也指内在的情感,都是君子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也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指出“恭则不侮”(《论语·阳货》),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别人,就不会受到别人的侮辱。但是“恭”也要有原则,那就是“礼”,“恭而无礼则劳”(《论语·泰伯》)。孔子认为敬是礼的核心,“为礼不敬”(《论语·八佾》)是让人难以容忍的,所以他对子路说,想要成为君子,就要“修己以敬”(《论语·宪问》)。孟子也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孟子·万章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都应该尊敬别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如果对人以礼相待,别人却置之不理,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恭敬。后来恭敬连用,成了文明礼貌的表现形式。
       2 温、良、让。孔子具有君子的道德品质,子贡形容他的日常行为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温和、善良是一
       种高贵的道德品质,以温和、善良的态度为人处事是内在情感的表达,是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结果。谦让是先人后己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在功名利禄面前先人后己,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
       3 宽、信、敏、惠。子张问怎样才能达到“仁”的道德标准,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就是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宽厚是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严格要求自己,宽厚对待别人是君子的作风。信实既是社会公德,也是职业道德。勤敏、慈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敏工作效率就高,慈惠就是助人为乐。
       4 和解、协调。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伯夷和叔齐能够和解,不念旧仇,也可以称为君子。和解、协调是中国人奉行的传统原则,有助于人际和谐与族类生存,因此,中国的正义观常着眼于“和”,而且注重它的实际效用和效果,而不在于一定要判断出是非曲直而予以“公iE"’处罚。和解、协调既不伤感情又降低社会成本,是现代法治的有益补充。
       5 推己及人。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客观的公平和正义原则,有很大的普遍性,也符合现代的社会契约理论,属于社会公德范畴,有些汉学家认为可以作为全球的伦理规范予以推广。如果把这种社会公德推向更高层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发展,自己进步也要帮助别人进步。
       这些为人处事原则既是儒家君子日常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也是他们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当前的社会公德教育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君子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儒家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这些行为规范经过创造性转化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1 义以为质。君子为人处事以义为原则。义,就是正当、正义、合理、适度,是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在义与利面前,君子“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与利后来上升为绝对对立的道德范畴。对于君子来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正当的财富和官位,君子不予理会。现代社会中对见利忘义、为富不仁、不正之风的指责不绝于耳,儒家君子的义利观和正义观有利于现代公民的职业道德教育。
       2 礼以行之。君子要遵守礼的规范。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规范,只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礼以行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 逊以出之。君子为人处事语言谦逊、态度诚恳。商业社会提倡微笑服务,以真诚建立长久的商业合作关系;官员提倡真情奉献,服务民众;治学提倡态度端正,不耻下问。无论各行各业都需要谦逊、诚恳的职业道德。
       4 信以成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与道德底线,既是社会公德,也是职业道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做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孔子把“信”作为学生四种必修内容之一。他要求年轻人“谨而信”。(《论语·学而》)做人行事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是孔子的最大愿望。他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扩大到一般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使信的价值得到提升。
       (三)君子理想与家庭美德教育
       古代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血缘亲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社会的基本表现,也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作为优秀分子的君子做的自然比普通人还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1 尊老爱幼。“君子笃于亲”(《论语·泰伯》),君子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尊老爱幼是“仁”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仁就不能称为君子。孔子告诫年轻人要“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就是孝顺父母要合乎礼法,心存敬爱,和颜悦色;爱护弱小要以仁为本,付出真情。尊老爱幼和睦了家庭,安定了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积极发扬这种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 夫妻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环节,古代三纲、五伦、十义虽然以男尊女卑为基础,但是都强调夫妻和睦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内容。
       3 勤俭持家。勤敏是“仁”的道德标准之一,节俭是孔子本身具有也是他最看重的道德品质。他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学而》)目前,物质财富刚刚丰裕,懒惰奢靡、互相攀比、追求高消费已然成风,勤劳节俭、合理理财、理性消费的优良传统被抛诸脑后。刚刚从贫穷走向富裕,崇尚物质主义在所难免,防止过度崇尚,合理引导,就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4 邻里团结。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学而》)居住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居住不选择仁爱,就是缺乏智慧。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人和是邻里团结的基础。传统的乡民社会,大家聚族而居,彼此互相依赖,心理上有一种自然的归属感。所以邻里团结一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现代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当下社会,发扬邻里团结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社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儒家君子理想与当代公民政治法律素质教育
       有良好政治法律素质的公民,对国家和法律持忠诚的态度,有政治参与的愿望,有理性的行为能力,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儒家理想中的君子是古代社会道德秩序的维护者,是人人追慕的人格范型,对当代公民政治法律素质教育和培养合格公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对国家忠诚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孔子说的忠君就是忠于国家。因为国君代表着国家,所以这种君臣关系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种忠君观念和后来的君为臣纲有很大不同。首先,忠君的前提是“君使臣以礼”。只有
       国君按照礼制使用臣民,臣民才对国君忠诚。孟子发展了这种思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其次,从道不从君,“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忠君的原则是道义,不是愚忠和盲从。商汤、周武王推翻夏桀和商纣,孔子没有批评他们“弑君”,而是称赞他们是君子。最后,忠国高于忠君。管仲先事公子纠,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没有以死表忠心,而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霸业,孔子没有指责反而称赞他:“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因此,孔子的忠君观念与爱国是一致的。
       (二)约之以礼:依法办事的行为观念
       儒家建立的是道德秩序,需要“礼”来规范和约束,所以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要求颜渊“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子的行为必须符合礼的规范。这在当代公民教育中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观念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通过道德教化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性,通过“礼”的约束和规范来整治社会秩序。人们不但会心悦诚服地遵守社会秩序,还会有一种心理认同和皈依。这种既强调规则意识,又注重情感因素的教育观念,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也是当前公民政治法律素质教育中应当注意的内容。
       (三)修己以敬: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养自己,严肃认真地对待政务,使别人安乐,使百姓安乐就是君子的行为。关心他人,胸怀天下,积极地参与政治事务是君子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政治参与方面,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关心德政,小人关心自己的生活;君子关心刑罚是否恰当,小人关心自己的利益是否满足。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意识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君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应该成为我们追慕他们的因素之一。
       (四)和而不同:社会参与的个性认同
       “士志于道”(《论语·里仁》)是君子具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在社会参与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有不同见解的人和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怎样对待这些人和事?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尊重别人的观点,认同别人的个性,追求和谐而不是同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必怨恨。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学会尊重别人的长处,宽容别人的短处,认同别人的个性,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前提。在这方面,儒家君子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值得借鉴。
       五、对当代公民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塑造令人追慕的人格理想
       实用理性与情感本体是中国文化心理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没有产生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产生了充满道德理想和自律精神的君子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是一种令人仰望的高度,给人以美感和喜悦,对社会规范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素质教育起范导性作用。在现代化与多元化交织、人文素养普遍提高的今天,重新塑造一种令人追慕的理想人格,对公民素质教育会起到长期的、稳定的效果。
       (二)建立最基本的人格基础
       人格基础是人生教育的基准,是日常生活的起点,也是社会合格成员品格的契约。只有建立了最基本的人格基础,才能和睦家庭,承担责任,遵守公德,成为合格公民,然后才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注重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以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明、把握时代精神相结合为原则,在道德建设与公民素质教育中,把传统的家庭价值、责任伦理、礼仪精神与西方的规则意识、理性精神相结合,构建新的价值观;把传统的道德规范与当代的法治建设相结合,避免打赢官司失去感情的情景发生;把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义等传统价值赋予契约、法治等内涵,使其成为更理性的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观念。
       (四)扩大公民素质教育的载体
       在古代,君子教育的载体有家庭、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在当代,也应该把学校当做对公民素质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家庭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起点,把父母长辈作为最早的和经常的老师,把各级行政、企事业单位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把整个社会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大课堂。只要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就能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五)为公民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实践机会
       在古代,社会对君子的尊敬、赞颂与政府对君子的褒奖、重用使人们追慕君子成为风尚。为了成为君子,人们在日常行为和各种礼仪活动中虚心学习,认真践行各种礼的规范。在当代,也应该为公民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各种实践机会,使公民素质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公民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的公民素质教育既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又要继承传统文化资源,还要把握时代脉搏。儒家君子是中国传统价值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发掘儒家君子理想的当代价值,对公民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