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生命伦理与生死品质(笔谈)]风水文化与生死品质
作者:黄德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生百年,必有一死,生死问题,是人生中的最大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或是自己,或是他人,都会对生死进行一定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生死观念,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死品质。
       生死品质,主要指人们在对待生与死过程中生存质量高低的状态,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活着为什么以及如何看待死亡、死后世界有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人生在世,生死问题是无法逃避的,它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利益,对它的认识是决定人们的人生态度、建立生死观的基石。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生死品质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影响尤其突出,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的基础上如何来提升大家的生死品质,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著名生死哲学专家郑晓江教授认为,要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死品质,既要“由死观生”,更要“由生观死”;既要“学习生死”,更要“学会生死”,“人‘生’之问题的解决非得求之于人‘死’之问题的化解;而人‘死’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由此途径与方法,才能使人之生死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而人之生死品质的提升,会激发起人们对其生死品质的思考,对人们所处环境和人伦关系产生影响,其实,这些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风水文化所要反映的重要内容。
       一、风水文化对中国人生死品质的影响
       风水文化的实质是中国人对自身的生死品质逐渐认识的学问。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对待生死的代名词,这种对待生死的品质始终是与中国人追求理想的风水环境表现在一起的。
       1 事死如生
       对于死人或其灵魂的敬畏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习俗,古代的中国人还将此事和人伦上的孝道观相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侍奉”故人或先祖。《中庸》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左传·哀公十五年》日:“事死如事生,礼也。”这一基于灵魂不灭观念衍生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思想,是规范活着的人要慎重对待亡故的人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我国众多的古代墓葬当中,人们发现墓地对风水的要求越高,越能代表着死人生前及后代人的生死观念。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皆为阴阳两气冲和而生,后来民间把“阴”与“阳”演释成人之“生”和“死”。高高在上的皇帝,按“事死如生”的礼制,仿照自己在世的样子,死后到了“阴间”,也要再现人世的一切。像明清皇家陵寝,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
       按照“事死如生”的观念,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有了生气,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与河流的流向呈S形,蜿蜒曲折,无不体现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生死品质。
       没有什么要比风水更能表达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了,由于相信灵魂不灭,人们相信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将继续保持着人世间的生活方式,墓穴就是那时的生活场所。因为这种事死如生的观念,才有中国厚葬的传统,尤其是帝王墓穴,对风水的重视就不用奇怪了。
       2 生死感应
       根据古代人的观念,人活着时,精神或魂魄(或谓之“气”)是存在于躯体之中的,人死了后,精神或魂魄则会脱离躯体,像风一样飘散。所以安葬死者时,就一定要按照风水的原则,精心挑选墓地,想尽一切办法把飘散在躯体之外的魂魄,重新凝聚起来。而父母和子孙“本同一气”,如逝去的祖先的气在,就仍能“互相感召”,使自己的子孙得到庇佑。风水学说的鼻祖、晋代的郭璞在其《葬书》中就说:“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又说“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朱熹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有名的风水大师,在朱熹的一生中,风水文化的影响对其生死品质的形成尤为突出,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他的生死感应观念。
       宋孝宗死后,朱熹上了一篇《孝宗山陵议状》。在议状中,他主张要为死去的宋孝宗选好风水,以免使其尸骸浸泡黄泉浊水之中。他认为皇陵是江山社稷的重要依托,提出“葬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这些观点,体现了生死感应的生死品质。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认为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存于大地上的阴阳二气,与春天出现于东方的青龙、秋天出现于西方的白虎相一致,二者都以地势来象征,青龙居坟墓或居定之左,白虎居其右,犹如双臂弯抱,藉立得以庇护”。李约瑟的“和合”与“庇护”观念与朱熹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国民间对亡者有十分繁富的丧葬祭祀的仪式,一方面希望死者在阴间亦能过上一如生前甚至超过生前的生活水准,并且把“阴宅”修筑得尽可能的舒适;另一方面,中国百姓普遍相信,逝者为鬼神,将有很大的神通,可以保佑后代免于灾祸,获致福禄寿,所以,人们十分注重风水术,相吉穴,虔诚地烧香祝祷,以求死者帮助生者人丁兴旺、富贵荣华等等。这样一些观念对将逝者无疑是一种很大的精神性安慰,从而获得某种临死前的心理慰藉。
       3 轻生重死
       轻生重死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也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漠视和对死后的重视是轻生重死观念的重要体现。在生时,人们毫无或者很少意识到自我,但在死亡的时候,却是热热闹闹,大讲排场。生前不能享受的物质生活和荣誉,到了死后,人们尽量给予满足,甚至过分出格也在所不惜。“死”的确只有一次,然而“死”给活着的人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依照他生前的教导,在他的墓前居丧三年。三年的时间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儒者为了居丧而在所不惜,这一重要事实说明了人们轻视生存和重视死亡。何况在中国,“死亡”不仅仅是给一个人、一代人造成影响,它往往要影响好几代人。活着的人要千方百计为死者找一块好阴地,保佑子孙,可见人们对死亡的重视要远过于生存。
       郑晓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下放到农村时,住在一老式前后有四进的老屋,看见房与房之间的走廊上放置一具黑漆棺材。他后来听说,农村的老太太最关心的并非是吃穿用,而是死后有无一副“寿材”可躺,有无一块“风水宝地”可葬,许多人还在壮年时就急着置办棺材,寻觅坟地。
       在温州,有一种特别的椅子墓,外形像一把太师
       椅,这种讲究风水的坟墓比较充分地表现出了温州人的生死观。那里的老人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一定要给自己找个“住”着舒服点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们相信,祖先的坟地将关乎子孙后代的福荫。“年轻时盖房,年老时盖坟,这是一种观念。”温州人认为,房子、儿子、坟墓是他们人生的三件大事。这里的老年人在“知天命”之年就会给自己选好墓地,有人在50岁时就会早早盖好坟墓。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轻生重死的传统,最为典型的是很多为人子女的,父母在世时不知孝顺,死后却大操大办,一定要选一块“风水宝地”,修一座豪华的坟墓,竖一块有纪念意义的墓碑。他们这样做,或许并不是为了先辈的“死”,更多的是图自己的脸面,为了自己的“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轻生而重死”,对于一个人来讲,“生”可能会简单些,但对于“死”,死后而重视风水,或许要重要得多。
       二、风水影响下的生死观的现代价值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风水对生死品质的作用,不仅对我们古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人生观与死亡观,就是在今天,风水文化对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死品质,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孝”本来是中国古代家庭的家训之一,儒家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过去,诸多礼仪和孝道维系着家庭的秩序。因此在威严和教化之下,孝成为一种潜在的“规范”,并在后世人眼中形成一种“美德”。不可否认,这些年随着整个社会环境发展变化,“不孝”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见了。但是,在感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冲击,加之传统美德传承教育的不力,无疑是“孝道式微”的肇因,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孝”所赖以存在的家庭体系已面临一种大裂变,过去几代人共同生活的“扩展家庭”正向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转换。
       面对当前社会的“孝道式微”,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看待,正视这种变化,适应时代的特点和需求,适时、适当地加以扬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风水对民间生死品质的重要影响,来加以改变。“事死如生”、“生死感应”、“轻生重死”等这些中国古人受风水所影响的生死品质虽然并不能够完全地为社会所接受,也许不一定适合社会变化的要求,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但我们只要进行正面的解读和宣传,挖掘它们当中某些积极因素,充分发挥风水文化在生死品质上的普遍性影响。对改变当前这种“孝道式微”的社会现象应该是有重要帮助的。
       风水本质上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同。作为一门古老的环境文化,它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不乏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就整体而言,风水文化更多的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风水的主要功能是选择理想生存环境,以达到安居乐业、永续发展的目的,因此,风水的本质内涵若能获得正确的诠释与实践,应可成为我们独有的环境观与环保伦理。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当前中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抑制了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风水作为根植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几千来对中国人的生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发挥风水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和生态是有积极意义的。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等重要理念,阐述了它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风水文化,这一中国人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死品质,必将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题策划 郑晓江 辛世俊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