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
作者:董 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消费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成功,往往一开始重视发展生产,忽视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在比较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处理好积累消费、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并科学引导人民消费,同时,要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积极发挥消费对科学发展的能动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科学消费观;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075-04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剖析和对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诞生的,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消费理论,在当时缺少实践的社会条件。随着1917年10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此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成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消费理论才得以付诸实践。然而,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丰富其内涵,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创立及其现实意义
       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研究经济学不能不涉及消费。然而,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没有把消费作为重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有专门篇章论述消费的,但都是在研究生产的情况下附带涉及一下。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没有把消费纳入理论视野,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的矛盾不很突出,他们因而受到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生产的局限,只重视生产的扩张,如马克思指出,他们只希望“为生产而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凸显,并开始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从而引起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恐慌,这时他们才逐渐把研究重点转向消费领域。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他们不能看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仅就如何缓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谈论消费问题,从而陷入改良主义的泥潭。此时,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消费理论,其主要思想表现为:(1)必须联系所有制关系研究消费问题,而不能割断同生产领域的联系,孤立地研究消费问题,只缓和结果,不克服根源。(2)生产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以消费需求为依据,受消费需求制约。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日益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割裂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必然导致生产无限扩大和工人消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生产追逐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导致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消费的异化,使人的消费沦为剩余价值生产工具的畸形的非科学的消费。(4)消灭私有制,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消除消费的异化,使生产以消费为目的,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并且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对于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总体滞后。从社会主义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在实践中也因历史条件的束缚以及认识不足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先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成功,恢复国民经济和提升国力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压力在他们中间尤为迫切,一开始便明显地表现为偏重生产的发展。如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认识不科学,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工业,造成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使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受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怀疑,政府的公信力严重下降,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动乱与巨变。又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也是一种典型的为生产而生产。1957年又错误地否定_了八大正确路线,批判“唯生产力论”,走上了极端,由此造成消费品严重不足,经济恶化,人民生活陷入贫困,怀疑思潮此起彼伏。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经济走上正轨,人民的消费状况逐步得到改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日益关注消费问题,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分享成果”等理念。但目前我们对消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处理依然存在问题,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制约。如何保证科学消费、公平消费,很好地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仍需积极探索。因此,我们必须把深化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摆在重要位置,确立科学消费观。
       二、科学消费观的内涵
       科学消费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消费问题上的科学思想,包含着对人的地位,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关注。它必然以人为本,主张满足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主张科学合理适度的消费,主张对科学发展的能动引导作用。科学消费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首先,以人为本,全面消费。所谓全面消费便是要兼顾生存、发展、享受等方面的消费,保证其质的分割和量的比例。马克思把人的需求概括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要。满足生存需要,要求国家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费用,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满足发展需要,要求国家保证“学有所教”,不仅要满足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而且要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满足享乐需要,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艺术事业,保证人们娱乐、休闲、游览的需要。如果我们的消费观不全面,无论是过度的生存、发展性消费,或是畸形的享乐性消费,都不科学的,也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其次,消费水平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消费的水平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二者要相适应同比增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消费水平最初以工人生理上的最低需求为界限。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当代,工人的工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但是工人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部分具有很大的弹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必然千方百计压低工资水平。而随着现代化发展,劳动力相对过剩,加上经济危机时期工人失业,就业的竞争迫使工人接受苛刻工资标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消费当然不能以最低生理需求为界限,而是应当“扩大到一方面为社会现有生产力(也就是工人的劳动作为现实的社会劳动所具有的社会生产力)所许可,另外一方面为个性的充分发展所必要的消费的范围”。它的最低界限不仅高于生理需要,不仅要能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存,而且要能补偿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所支付的学习、训练费用。所以,在一般情
       况下,最低限度的消费基金要保证按当时人口平均计算的消费额不低于基期。相应地,社会主义制度下最低工资的确定没有资本家个人占有的压力以及劳动力竞争的压力,其最低价格应由国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而不是由企业自主确定。因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再生产是不断扩大的再生产,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应该是最低水平,而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消费水平,使之不仅能够补偿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也能使劳动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另外,生产创造需求,需求又促进生产,列宁称之为“需求的上升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人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必然逐年提高。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基金应该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高,其表现是工人工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逐年提高。如果经济增长了,积累增加了,而消费基金没有提高,工人的工资没有提高,这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以,消费基金和工人工资的增长应该同经济发展相挂钩,呈指数增长关系。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中提出预警:目前很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目的就在于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等现状。
       再次,处理好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个人消费需要是指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而实现的需要;公共消费需要是指由国家或集体通过集体消费基金的统筹安排而实现的集体消费。公共消费主要是通过非生产性积累投入社会建设而实现的消费,如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就当前全社会教育状况而言,虽有很大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整体表现如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到4%,远低于国际水平。就业保障方面虽有很大进步,但保障水平、保障机制、保障体系不十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得到初步建立,但不够完善,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另外,在住房保障方面虽然实行了房改,但是政策、措施不很配套,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是廉租房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医疗卫生方面更是严重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创收归己政策导致趋利倾向特别严重,加重了患者负担,尤其在农村广大地区医疗条件依然非常落后。在市政建设和社会管理上有待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等方面有待提高。归结起来,我们在公共消费领域还存在着项目少、效益低、不健全等问题,这与人民的期待和经济的发展相去甚远,亟需加大投入。
       三、科学引导消费
       个人消费不仅事关个人也影响整个社会,引导人民正确消费,培育科学的消费观也是涉及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和国计民生的现实需要。
       第一,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来引导消费。人们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其消费过程,这种价值观并非经济学范畴,而是指人们对生活意义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据调查,2007年富裕阶层财富上升20.12%,幸福指数却下降了0.29%。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的消费状况与幸福体验存在关联。消费的本质固然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一种理想状态的体验,它也许可以成为一些人确认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却不能证明人的价值所在。唯有通过合理消费达到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其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内在地要求文明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二,引导人民健康消费。吃是消费的首要任务。要科学饮食,荤素搭配。不能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高蛋白、高脂肪摄取多了,结果吃出肥胖病、“三高病”等富贵病,不仅增加医疗开支,也影响了人的寿命。这要引导人们改变饮食理念,把追求色香味俱佳同追求营养疗效结合起来,使饮食不仅能满足人的口感,也能够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穿的方面看,适当考虑款式无可非议,但不能过分追求时髦。不能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健康,导致穿着致病甚或致残。从娱乐上看,本来是为了休闲,但是有些人玩起来不要命,打牌、打麻将、打游戏成瘾,通宵达旦,既影响健康,又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有的甚至把赌博当娱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更有些人把吸毒当成享受,结果毁了人生。所以,科学消费要求消费出健康来。
       第三,引导人民适度消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但怎样形成科学消费,一些人却很茫然。有些人盲目追求“位置”消费,消费不计成本,不讲效益,有些人受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寻求刺激,为了消费而消费。这其中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严重缺失,过度的资源开发滥用了自然赋予人类的权力,引发消费代际冲突,恶性的商业炒作和虚假广告诱使了不良消费。这些不仅造成消费过度更形成触目惊心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损耗。所以,营造最优的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不仅最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最符合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消耗。社会主义不能搞资本主义那种高消费、高浪费。
       第四,引导人民文明消费。消费要移风易俗,淡雅文明。我国历史悠久,传统厚重,但也要与时俱进。有的地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有些农村迷信盛行,没钱建校,兑钱建庙。有的人还年轻就开始大修阴宅,有的信神信鬼,占卜算卦,这些都不是文明的消费行为。
       第五,培育大众环保消费意识。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不能一边满足某种需要,一边破坏另一种需要。现在大量使用靠氟制冷的空调会造成臭氧减少;大量使用煤炭取暖,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形成地球温室效应;大量使用化学洗涤剂会造成江河湖海的水质污染;大量使用私家车会造成空气污染。为此,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尽量不用或少用有污染的消费品,积极选用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替代品,如出行可尽量选用自行车、公交车;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以保证人在生存、发展、享受三方面,德智体三方面,物质、精神、环保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消费促进科学发展
       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是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整体循环的一个环节,科学发展包括科学生产、科学分配、科学交换、科学消费,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的消费,所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消费观。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贯彻科学消费观。发展决定消费,消费影响发展。科学消费对科学发展具有能动的引导
       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科学的消费将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阻碍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第一,以消费需要为最终目的,科学安排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追逐剩余价值生产,劳动者的消费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共同劳动的生产决定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的地位被提到主体的地位上。消费的满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要始终把“民生”问题摆在主体的地位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消费品工业发展,注意消费需求预测,根据消费需要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去考虑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第二,坚持基本保障,巩固社会主义消费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质”,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可以复制和巩固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和工人通过不平等的消费又重新复制出资本家和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通过平等的消费复制出社会的主人,进一步巩固劳动者的地位。当前,我们正在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新必须以维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为原则。首先要明确,这一经济体制必须具备社会主义性质,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需要,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当然,还要明确它的以市场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调节生产的特性,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有些同志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一般的市场经济”,甚至是“自由市场经济”,以为市场是灵丹妙药,可以把一切推向市场,放任让价值规律去调节,结果造成两极分化倾向,损害了劳动者公平消费的关系,照此下去,就会造成谁有钱谁吃饭、谁没钱谁挨饿,谁有钱谁上学、谁没钱谁辍学,谁有钱谁享受、谁没钱谁受苦的不公平现象。这决不是我们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基本保障和社会福利领域是价值规律不能进入也无法调节的领域,应当实行计划分配,再结合以市场调节,既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要,又能兼顾到人们多层次的需要。
       第三,科学安排消费,为直接生产过程创造新型的劳动力。劳动是生产要素中的主观要素,通过消费使“作为生产的人,把自己再‘生产’出来”,“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并且,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再生产的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消费的类型决定生产不同的人,如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培养新的生产者还可以培养管理者、发明者,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再者,劳动者是有情感的人,不是机器人,劳动者的消费对其生产热情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这也是影响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第四,科学安排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又说:“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由于消费,人们产生新的需要,要求生产新的、质量更高的、花色更新的、品种更全的消费资料,必然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需求又会引起对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需求。这样,就会形成扩大消费——满足要求——产生新的需要——发展生产——扩大消费的良性循环。
       第五,科学安排消费,促进商品流通的科学发展。马克思指出:“把再生产消费所造成的限制撇开不说,商人资本的周转最终要受全部个人消费的速度和规模的限制,因为商品资本中加入消费基金的整个部分,取决于这种速度和规模。”又说:“按社会规模来说,信用制度只有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也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使周转发生变化。”因此,必须科学安排消费规模和速度,否则就会造成商品积压和商业资金的占用,从而影响再生产的运转。当然,消费规模和速度的扩大也不能违背科学消费的要求。
       第六,通过消费监测,检验社会再生产总成果。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消费“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因此,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总体来看,消费又是对社会再生产总成果的最终检验。它可以检验再生产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运转是否正常,检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检验经济效益的高低。藉此,可以促进转变增长方式和改革发展模式。
       最后,通过科学消费实现科学发展。消费分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过程,二者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过程。可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消费。不科学的消费不仅对经济影响不良,也会对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投入不足,造成方向不正,性质不良,效果不好,不能很好地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总之。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指导我们建立科学消费观,正确处理消费和生产辩证关系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加强研究,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