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罗 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改变社会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影响到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从而改变收入分配的状况。同时,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变也会影响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循环,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不平等得到加强,二是不平等得到改善。
       关键词:产业结构;收入分配;需求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072-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收入分配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规模性分配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功能性分配研究。其中,有人从功能性分配的角度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还有人研究了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为我们全面认识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有益帮助。
       一、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具有很大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口流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市场化进程等。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形成,改变了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的状况。
       1.产业结构对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的影响
       首先把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他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按照他的描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期,代表第二产业的现代部门能够以不变的工资水平从第一产业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直到二元经济结构消失。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推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必然的(林毅夫,2002)。谢尔曼·罗宾逊(1976)认为,只要一国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这两个部门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无论两个部门内部的收入分配是否平等,在劳动力由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流动时,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必然会呈现倒u型变化。所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必然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增加。随着人口逐渐流动到生产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传统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得到提高,收入差距才会逐渐缩小。凯兹(1988)建立了一个反映部门转换与社会失业的模型,检验了部门转换对解释失业波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快速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相对价格的变化都需要劳动力在地区和部门之间流动,如果这种流动比劳动力需求的转换更慢,失业就会上升。所以,社会需求的变化可以导致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又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当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
       2.产业结构对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林毅夫、蔡防、李周,1998)。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采取违背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建立无自生能力的企业造成了地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他们认为,对各省区市而言,尤其是对那些中西部省区市而言,必须根据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其增量投资,以便调整其现有的产业结构。一个地区违背自身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其企业就要选择超越其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进而这些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也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同时,他们认为,由于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的作用,地区差距是难以彻底消除的。范剑勇、袁志刚和朱国林(2002,2003,2004)认为,随着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集聚效应会使制造业逐渐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途径是扭转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帮助西部地区发展制造业。
       3.产业结构对产业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苏雪串(2002)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她列举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行业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认为各行业发展速度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增长率的差异,从而影响到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之一是技术进步,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不同影响,形成了不同产业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毕先萍和简新华(2002)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四个方面对收入分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认为,经济后起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由于存在异于先行发达国家的特征,致使产业间,尤其是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在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的变动上存在严重的反差,导致了不同产业居民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二、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收入不仅决定了消费的水平,而且决定了消费的商品结构。收入分配的变化会影响到每个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商品需求结构,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所以,收入分配可以影响到工业化的进程,是解决某些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方面。
       1.收入分配对工业化的影响
       墨菲、谢利夫、维西里(1989)分析了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收入必须足够平等地分配,才能为国内商品提供更大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本国工业化的进程。收入分配对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产生一个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需求力量。如果收入差距过大,财富会集聚在富人手中,富人只会购买手工品和进口奢侈品,不能对国内工业产品形成购买力。所以,收入分配的过度不平等会使工业品的需求规模太小,使报酬递增技术无法使用,从而影响到工业化进程。但是,收入分配的过度平等也不利于工业化,因为收入分配的过度平等可能会使每个人的收入都比较低,只能产生食物消费,而对工业品的需求较少,无法实现工业化。
       2.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屈耀辉(2001)认为收入分配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渠道有两个:一是收入分配结构变动——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二是收入分配结构变动——要素供给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首先,他认为,从第一个渠道来分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使居民形成了三个收入群体,即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这三个群体的消费水平不同,消费结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可以造成消费的断层,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演进。其次,对于
       第二个渠道,他认为,追求更高边际报酬率的内在冲动和外在压力使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迅速向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二、三产业更加协调。汪同三(2004)认为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调整是解决某些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方面,我们应从收入分配调整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在宏观层次上,我国的收入分配使投资率偏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太大,导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影响到了宏观经济总体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影响
       将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文献并不多。收入分配的变化通过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形成新的收入分配,这就构成了一个反馈机制。
       德布拉吉·瑞(2002)认为,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的模式和组成,在低收入水平时的消费是基本消费,当收入增加时,很多新的消费就会出现,新消费品的预算份额也会逐渐上升。在一个社会中,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同产品都会被生产出来,这些产品的生产可导致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关需求,因此会影响到收入在工资、资本设备回报以及财产租金等之间的分配。所以,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收入的功能性分配,进而影响到个人收入的分配。于是,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反馈机制:收入分配——产品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的功能性分配——新的收入分配。这一反馈机制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不平等得到加强;另一个是不平等得到改善,这取决于产品需求的模式,以及这个模式怎样转化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巴兰丁和索利戈(1978)认为,了解不同收入阶层获取收入的方式以及他们的消费方式对于认识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使得由特殊政策改变所形成的初始收入分配发生变化,引起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结构产生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改变了社会产品的组合,从而改变了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形成了新的收入分配。他以哥伦比亚为例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
       四、简评与启示
       规模性分配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国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同时要分析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功能性分配研究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从功能性分配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全面认识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上述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分析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实证检验较少。如屈耀辉、德布拉吉·瑞和汪同三等所做的研究。苏雪串虽然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只是对实际情况进行了描述,没有细致的实证分析。其次,在实证检验中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基本都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毕先萍和简新华构造了反映经济结构的多个指标,将它们与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基尼系数直接进行线性回归,以分析包括产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林毅夫和刘培林构造了一个技术选择指数来度量发展战略的特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发展战略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但缺少对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相互作用的机制分析。墨菲、谢利夫、维西里虽然通过模型研究了收入分配对工业化进程的作用机制,但是缺少反馈机制分析,没有考察产业结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巴兰丁和索利戈的研究中也缺少对这一作用机制的分析。
       因此,把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循环,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应该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点。把这一机制分析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认识我国收入分配的变化规律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指导方针。在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一战略目标的主要保证措施。在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全面认识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在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努力使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改善。我们也应认识到,盲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不能缩小现有的收入差距,而且还可能使收入分配状况更加恶化,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责任编辑 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