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笔谈)]结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
作者:侯远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一个严密科学的结构组成。从理论结构看,它主要由理论体系、基本特征、社会本质三大结构组成;从社会制度结构看,它主要由建设布局、发展战略、价值体系三大结构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确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的结构。从结构理论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关键词:结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3-0017-04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需要深入的探索认识和总结。运用结构理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构探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的社会主义,又是制度的社会主义。作为理论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者完整的统一。运用结构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从理论和制度两个基本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刻认识它的实质,把握它的发展规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构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因此,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驱,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探索者和实践者。经过5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其结构就蕴含在理论体系之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结构。如何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结构,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16结构说。1995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结构概括为16论。简明表述为:思想路线论、本质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战略论、发展动力论、对外开放论、经济体制改革论、政治体制改革论、精神文明建设论、政治保证论、外交战略论、祖国统一论、依靠力量论、国防建设论和领导核心论。这16个理论结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科学体系。
       第二种观点,是3结构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结构层次组成。第一结构层次,是反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哲学基础。第二结构层次,是反映社会主义整体发展规律的层次,这就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解放发展生产力论和党的建设论等。这个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柱,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三结构层次,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某个领域发展规律的层次。即公有制主体论、精神文明论、物质文明论、政治文明论、一国两制论等。这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某一领域的具体展开和延伸,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述三个结构层次的统一构成了科学合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关键是它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包括四块理论基础:一是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立论基础,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是经济学基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四是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即社会主义本质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结构。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体系是第一层次结构,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第二层次结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体制;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文化;保护环境的生态建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些基本特征主要由六大结构组成。一是政党体制结构。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民主协商为内容的政党制体。二是民主政治结构。要求坚持政治文明建设,以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监督政府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是经济体制结构。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四是和谐文化结构。要求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和谐文化。五是生态平衡结构。要求坚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和谐社会结构。要求坚持民主法治、平等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社会和谐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坚部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如果失去这个结构,社会主义就失去它的鲜活性、创造性和规律性,社会主义就丢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3.社会主义本质结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个层次的结构,也是核心结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五句话:“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结构理论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其结构有四种看法。一是两结构说。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手段结构和目标结构的统一,前四句话讲手段,共同富裕讲目标。二是三结构说。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由动力结构(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条件结构(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目标结构(即共同富裕)组成。三是五结构说,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每一句都是一个结构。四是六结构说。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由“六个统一”的结构组成,即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的解放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与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的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结构,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性质,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构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的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有待于长期的实践,有待于在实践中对子结构的探索和创新。
       1.“四大建设”布局结构的确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为“四大建设”总体格局结构,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不能动摇,其他三大建设是条件,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供智力支持、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为其他三大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一个完备有序统一的建设布局结构,其结构顺序和内容不能错位、不能颠倒、不能代替、不能混淆,都为“四大制度”发展完善服务。
       “四大建设”布局的确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加明确,方向更加清晰,着力点更加有力。通过经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通过民主建设实现政治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统一,共同构成了人类高级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
       2.“三步走”发展战略格局结构的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运用结构理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得到了党的十三大、十四大的确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要求力争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21世纪中叶,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具体结构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展情况,将第三步的奋斗目标和步骤又具体化为三个新的步骤,即21世纪前1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由此可见,我们党确立的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格局,是由“大三步”和“小三步”战略步骤结构组成,共同构成了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党又制定了一整套为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相配套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比如发展路线、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发展原则、发展模式等等。这又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子结构,为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方针政策的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结构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从结构理论研究价值问题,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是一个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至少有价值、价值范畴、核心价值、价值观、价值目标等结构组成。
       第一,价值与核心价值结构。价值应包括基本价值、特殊价值、具体价值、核心价值等结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价值会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结构。贯穿不同层级价值其中的就是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这个结构,是相对恒定不变的,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指向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抓住核心价值,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尽管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制度、特征、过程的内在联系上,回答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实际上阐述了核心价值问题。“三个代表”的表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问题。
       第二,价值范畴结构。这个问题尽管还没有定论,可以肯定的说,也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政治领域:有民主、自由、博爱、平等、和平、正义、安全、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团结、互助、友好、德治、法治、以人为本、真善美等;经济领域:有发展、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建设和谐社会: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价值范畴结构的内容。
       第三,价值目标结构。价值目标的确立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而确定的,是由多级多元多层次结构组成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价值目标。党的发展战略就把“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价值目标。
       第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结构。价值观是一种判断、一个命题、一条准则,它综合体现了主体的愿望、需求、理想和利益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就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看法,就是一种重要价值命题,一种重要的价值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文献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是很丰富的。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等。
       核心价值观,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之中。把握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搞清基本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应包括如下内容结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共同富裕的思想,社会民主的思想,社会主义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坚持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团结、和谐相处等价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改革中丰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构
       
       社会主义改革,说到底就是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建立一个完整合理和公正的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一般来说,合理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一旦确立,在短时期是不能改变的,包括结构的程序、先后、内外、左右等,它们都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一旦人为改变结构,社会就要背离发展规律而发生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有些结构过时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要通过改革,不断革除过时的社会结构,调整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在改革实践中丰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结构。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党做出了榜样。他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总体布局结构,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他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丰富创新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结构,把建设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结构;他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丰富创新了党的建设结构,由“三大建设”扩展到“四大建设”,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指明了方向。
       在改革中丰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仅仅是开始,任务繁重,道路曲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深入改革实践中丰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结构的丰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结构的确立,在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之前,总体布局为“三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总体建设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我们认为,“四位一体”的布局结构还是不完善的,应把“环境建设”放在社会建设之后,形成“五位一体”布局结构。理由是:“四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回答的都是一个基本问题,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没有回答,这是不全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产生以来所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两大关系问题处理得都不到位。因此,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结构,应补充“环境建设”这个内容,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结构,共同解决和回答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大基本关系问题。
       2.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的丰富创新。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升华的过程。党的十二大前后,认为社会主义文明结构是两层,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党的十六大前后,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由两结构说发展到三结构说,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丰富创新了社会主义文明结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文明三结构是不完善的,应补充“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结构由三结构丰富发展为五结构,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理由有两条,第一,从现实看,社会主义文明五结构说,符合社会主义“五大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通过经济建设,产生物质文明;通过民主建设,产生政治文明;通过文化建设,产生精神文明;通过社会建设,产生社会文明;通过环境建设,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从历史看,社会主义文明五结构说,与人类社会文明相承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创造了渔猎文明,封建社会创造了黄色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黑色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绿色文明。
       绿色文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能否创造出来,且不管它。但是发达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绿色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绿色文明建设,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绿色文明是总结资本主义污染环境的黑色文明的教训而确立的,它既承接人类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又包容了社会主义文明成果。
       3.社会主义本质结构的丰富创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五句话,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层结构。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结构也需要丰富和发展。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结构上,应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社会和谐”的思想补充进去。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目标。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更加完善,结构程序合理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结构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实践深入发展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结构的丰富创新。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归纳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目标结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逐步走向成熟,既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又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相并列,使“三位一体”的结构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目标结构,这标志着对党的基本路线认识的升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丰富和创新。把结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一个崭新视角认识社会主义,给予我们许多深思和启示。从结构理论认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时代背景、现实基础和基本特征,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落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落实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使科学发展观真正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正体现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