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网络文学善待生命欲求的人文意蕴
作者:陈英群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网络文学高扬生命欲求的风帆,舒展自由而富有个性的感性欲望,彰显娱乐需求的平民情致,敞亮生命自由的精神世界。放飞自我实现的文学梦想,为社会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网络文学;生命;平民;娱乐;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117—05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创生了许多前所未闻的现代神话,数字化生活将人类带入一个目不暇接的后信息时代。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如火如荼的汉语网络文学已日渐动摇着传统纸介质文学的霸主地位。它承载率真率性情感且携粗糙稚嫩之涂鸦横空出世,舒展自由而富有个性的感性欲望恣意成长;它采撷后现代文化为底色浓妆淡抹,重塑新的人文精神作内蕴而强筋健骨,带来文学充满生命力的自由挥洒和表达。网络文学在网络技术铺就的人文视野跑道上起飞,直冲人道情怀之云天;网民们在高扬生命自由的赛伯空间里遨游,摇摆鼠标曼舞,弹击键盘轻歌,撒播人性希冀之田野;网络写手相约比特文化,或陶然自得悠闲嬉戏,或敞开心扉宣泄倾诉,或有心无意栽花插柳,似一蹴而就踏上成功的文学彼岸。网络文学与实体出版亲密接触,大量网络文学著作得以付梓,一些作品则搬上舞台,走向银幕,闪亮荧屏;网络文学的层层绿意尽染黎民精神沙漠,阵阵清馨沁润百姓生命荒原,为蛛网覆盖触角延伸的网络社会打造出一道亮丽的平民化人文景观。
       一、网络文学彰显娱乐需求的平民情致
       网络文学作为数字时代颇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催生出一个平民化的民间文化娱乐神话。文学从远古走来,即渲染着本然质朴的“俗民文化”色彩。先民们人人都可以享有文学的话语权,自由自在地在劳动和生存中“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历史语境的社会分工蜕变了文学的自由本质,专业创作者垄断了文学的话语权力,文学民间的众声喧哗转化为文人的唱和酬答,下里巴人的民间文化被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挤出文学的主流。而今,网络媒体真正实现了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网络文学以平民姿态开启了全新的民间文学时代。
       网络文学根植于互联网络,艺术与科学的联姻造就了其迥异于传统文学的文化特质。在网络媒体面前,缪斯女神掀开神秘和神圣的盖头,与黎民百姓浪漫共舞。李寻欢认为:“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网络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来自于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性,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网络宽容、自由、平等的精神激发了网民们创作的欲望和热情,操作简便的技术要求鼓舞着网虫们跃跃欲试。网络文学跨越编辑、出版、发行、销售等诸多制约的门槛,冲破传统文学范式和体裁束缚的藩篱,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学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的完全自由,向普通民众敞开了文学的大门。“打工仔、小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关键的轿夫。”无数凸显平民意识的文学作品蜂拥而至,飞向网络,带着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欢欣雀跃,充分体现出文学自由、平等、民间化的本质属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社会的进步,每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的休闲时间总会延长,从而使人们拥有了更为充裕的时间用于娱乐。网络的低成本特点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往的可能性,为公众拓展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坦途,人生的更多需求可以从虚拟空间得到满足,网上冲浪成为平民休闲娱乐的惬意选择。在以网络为媒介奔涌而来的消费文化大潮中,商品权力话语消解了高雅文化的壁垒,大众文化模式被设定为当今社会文化的普遍原则,集中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已经成了全球性文化的态势。网络文学的全民参与创作将文学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笑语喧哗、轻松自由、张扬个性的文学作品涂染着浓厚的大众化色彩。正如巴赫金描述的狂欢节景象那样:“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
       在“文学的话语权属于每一个言说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虚拟社区,网络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狂欢氛围为普通大众踊跃参与创作活动推波助澜,普泛化为一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王朔语)。网络写手倾情网络空间特有的平民化原生态文化映象,用匿名登陆赛伯广场,以非功利性的轻松心态恣意轻击键盘抒写文字,自由挥洒生命欲望表达情感和体验,彼此间遥相呼应欢快游戏,绽放出一种璀璨的自由感和生命激情。网络写作确实成为一场大众化的狂欢,感性欲望无拘无束的宣泄湮灭了民众对文学的敬畏感和神圣感,生活化的平民话语消解了文学的精致和高雅。网络写手任生命自恋的思绪自由奔跑,“写出来就痛快、发表了就爽”的感觉解除了“带着镣铐跳舞”的传统桎梏,蓬勃的朝气大无畏地呼唤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读写互动是网络文学的鲜明特点。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说:“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消弭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两者的角色可以互换,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活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互动小说由集体创作完成,可以多人通力联手合作,如“回声资讯”上的《地铁》和“易维工作室”上的《守门》;也可以作者写完主体部分,许多人续写结尾,多个结局构成类超文本小说,如小挚的《聊天室的故事》;人民出版社在建社50周年大庆之际推出的网络原创文学《风中玫瑰》,破天荒采用了BBS板式,是一部典型的读写互动小说。
       网络文学产生和发展于特定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天然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属于典型的后现代审美范畴。网络文学削平深度、颠覆崇高、消褪历史、摒弃经典,显现平面化、世俗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特征。痞子味思维的调侃搞笑大行其道,渎圣化行径的讥嘲戏谑人气颇盛。今何在的《悟空传》让孙大圣重活了一回,并且一不小心让爱情碰了一下腰;阿弥陀佛的帅哥唐僧也动了凡心,见了漂亮姑娘就难掩心中的本欲。Mikko在《英雄时代》里黑色幽默了一把,让不良青年王遥误打误撞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追悼会上的遗像多少还有些嬉皮笑脸,挽联和原先的警告语嫁接成:“王遥同志永垂不朽。严禁吸烟!安息吧,朋友!
       违者罚款!”悼词沉痛地向大家宣布:“王遥终于死了。”李寻欢、邢育森、宁财神并称是网络文学的“三辆马车”。他们的作品或搞笑煽情,或浪漫神秘,或睿智诙谐,或装神弄鬼,穷现戏谑调侃之能事,尽展撒播感觉之魅力。网络写作大多回避凝重理性的宏大叙事,青睐简约感性的平民话语。在网上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网民,因而网络写作只能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庸事态,以撒播感觉来表征平庸崇拜。不仅聊天室、BBS公告板上的文字展露生活原生态时‘土’的掉渣、‘俗’的出奇,即使经网关遴选而进入原创文学网站或个人主页的作品,也常常是弃雅从众、屈尊随俗,用大众化、生活化、平庸化的姿态和语言,展现普通人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受,显示平民的亲和力”。
       网络文学成了普通大众的节日盛宴,奉上一个天大桌面来调众口百味的民间满汉全席,在世俗的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中彰显着娱乐需求的平民情致。文学不再是文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承担形式,而成为黎民百姓休闲娱乐和游戏嬉戏的途径之一。许多网络写手醉心于由表达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不大留意文学本身。他们偏重文字的休闲性、娱乐性、流动性和消费性,不太尊崇什么经典与永恒。这种写作态度使网络文学带着浓重的游戏色彩,或许也能够使人们在娱乐中发现生活的真实逻辑,或许还可以在嬉戏中给予大家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新认识和新思考。榕树下原创网络文学大赛一等奖得主尚爱兰曾说:“那些要求网络文学负起社会责任和更有良心的说法,实在是良好的一厢情愿。你根本不能要求他们像老舍一样去关心三轮车夫的命运,或者像鲁迅一样去关心民众的前途。……我们没有文化的优越感,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生存困境,有足够的热情和机智,有足够的困惑和愤怒,有足够坚强的神经,有足够的敏感去咬合这个时代,有‘泛爱’和‘调侃’这两把顺手的大刀。”
       二、网络文学敞亮生命自由的精神世界
       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情感交流的自由空间,网络文学则为网民们修建了一片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快节奏的时代步伐迫使现代人忙于追逐生活的浪潮,往往忽略了发自内心的声音;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隔膜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封闭式的生活使得人心幽闭;求学就业的严峻现实让人备受心理压力,多重的社会身份让人疲于应付,平庸琐碎的生活让人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再,惘然不知如何去营造属于自己生命中精神层面的那部分内容;生命长河中有不少快乐愿与他人分享,也有太多的失意情绪和创伤性体验需要倾诉和宣泄,从而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为了满足人们自身体验的表达和个体情感的宣泄而生,呼应和承载人们的精神内涵,接纳和包容人们的精神诉求。人们面对过度喧嚣和繁华的世界,躲进互联网这层帷幕的后面,敞开心扉尽情倾吐心声,抒发落魄的情绪,宣泄心理的郁积,排遣灵魂的孤寂,悄悄与人交换心灵的隐秘话语,静静品味人生的百般滋味,痴心寻觅或远在天涯或近在咫尺的同好知音。在毫不矫揉造作的内心倾诉和悉心聆听中,获得几多交流和理解,赢得几许认同和欣赏,享受到不知多少畅快淋漓的宣泄感和共鸣感;在不过分修辞和充满真情的文句中,表达出一些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感觉,涌动着一种鲜活灵动的生命气息。曾夺得第一次网易网络文学大奖一银一铜的邢育森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在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了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主体。”在网络文学无垠的原野里,深锁的生命重门一扇一扇地打开,自由精神的阳光一丝一缕地穿透进来,起起落落的情绪涅槃中重生,摇摇曳曳的心灵峰转路回豁然敞亮。
       怀旧情绪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传统情感,寓居海外的留学生为其插上科学与艺术的翅膀,带着对故乡的殷殷思恋,飞遍全球有华人驻足的地方。《新语丝》是第一份网络中文纯文学刊物,也是第一份由海外回归祖国的中文网络刊物。在其发刊词中,方舟子预见性地写道:“我们相信,这张网伸到汉字的发源地,让亲人们听到我们心声的日子不会太远。”早期的网络文学作品大都是熟悉计算机的北美留学生所写。“最初不过是非常想念家乡,非常想读方块字,读得多了,自然也会和朋友交流,而网上的交流只得写。”作品大都是流露身在异国他乡的感受与烦闷,抒发对故土的眷恋和浓郁的乡愁,最大限度地向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情绪。留学生们在一种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心灵挣扎造成的“夹缝”中,找到了网络这个发泄孤独思绪的最好渠道,因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怀旧与感受,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爱情,这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任何时候,都会给人留下或美丽或凄婉的故事。网络的出现,给这一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披上了既时髦又传奇的色彩。黄湘子创作的《大四了,可以牵你的手吗》是2004年最具爆炸力的校园爱情小说,情节说来很简单,只是几个人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脉络清晰得像淅沥的雨丝,清爽而简洁。单纯的故事情节用幽默和夸张的方式、用超级青春和酷炫的语调娓娓道来,使人读时忍俊不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痞子味的调侃和诙谐表现了一个凄婉的网恋故事,最初在台湾成功大学BBs上连载时,受到了数百上千读者的关注,女主角“轻舞飞扬”的命运牵动着众多追随者的心,不少人给痞子蔡建议,要求他“别让女主角死”、“不要让她服药变丑”。朦胧飘渺的网恋成了人们追逐的一个神话,让那些向往精神之恋的伊甸园男男女女欲仙欲死。大量的网恋故事来自于网人的亲身感受,有终成眷属的佳话,有离奇精彩的笑谈,有没皮没脸的率性表露,有锥心刺骨的失恋告白,也有幻想一段刻骨铭心爱情的白日梦。
       性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也是文学作品描述中最为敏感和最受议论的部分。帝王将相可以妻妾成群,达官贵人可以嫖娼宿妓,荒淫无道也能粉饰成一段风流韵事,但有性爱描写的著作往往成为禁书,不得在民间流传。在“十七年小说”中,将“坏人”处理成性欲旺盛的人是惯用手法,“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则难有七情六欲。其实,性爱是一门深广的艺术,它融入了人类的情感体验、生理体验和学识修养,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开放时代的性爱文化尚蒙着一层欲露还羞的面纱,网络文学则顺理成章地给性爱话题开了一扇窗。尘世间那些成长过程中曾经被压抑、被遮盖的心情得以敞亮交流,那些成熟道路上隐秘的快乐和真实欲望感受能够公开分享。感官欲望的直白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昭示着人类企图回归原始的冲动,大量毫无顾忌的性爱作品吸引着众多网民的眼球,赤裸裸的原始性爱体验满足着无数公众的意淫。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肆意展开对私人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浸透,对人的欲望给予无限的刺激和煽动。然而,网络文学中的性爱故事不管有怎样的情节和美色,男女性色之欲大多不过如此,区别只是个体体验稍有不同罢
       了。木子美,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也许陌生,也许如雷贯耳。此女子因在博客上写《遗情书》,其中内容涉及自己的性爱经历,一时骇人听闻。木子美也因其一意孤行的性爱作风与写作风格,成为大众舆论与媒体的宠儿,吹捧者有之,抨击者有之,戏谑追逐者也有之。诚然,对木子美的性爱及其道德底线我们无权过问,但在大众媒体公开展示木子美的性爱日记,是否超过了社会道德底线乃至法律底线,成为大众舆论质疑的焦点。
       生命是人生最为宝贵的,死亡意味着人生的终点。文学作品中常将人们钟爱的人物推向死亡悬崖,网络文学概不例外。“轻舞飞扬”最终没有被网友的眼泪留下,去了寂寥的天国。现实中的陆幼青,在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用倒计时方式抒写了《死亡日记》,用纪实性文学形式诠释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用生命边缘的文字传递了对这个世界的留恋,用发自心底的声音表达了对家人朋友的无比眷恋和无限情爱。漫长又匆匆的死亡之旅,网友们的溢美之词支撑着他继续向前走,滚烫话语抚慰他痛楚的身心。生与死的边界体现了临终关怀的切切情愫,展示了人道情怀的挚爱心灵,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生命绝唱。陆幼青在亲人的陪伴下,在网友们默默的注目礼中,道别了美丽虚幻的网络世界,痛苦而轻松、智慧且清醒地走完了他整个人生的最后一步,留给世人一本日记。人们可以从这本日记中触摸到一个生命的最后温度,重新用心去体味生命价值的真谛所在;亲人们接受了一份情深义重的物质财富,更得到了一笔价值无比的精神馈赠。正所谓,“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于理想网络的渴求。不光具有感性,又更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
       三、网络文学放飞自我实现的文学梦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且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渐提高和不断得到满足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人的生命中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愈来愈多,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空间愈为广阔,第五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会日益强烈。人们追求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潜能、实现所能实现的一切的需要,已不再是空中楼阁水中月,而是实实在在可以通过努力得以满足。互联网络为所有的人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让更多的人可以在这里展现个性的魅力。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享有了对文学平等参与的机会。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私隐性和兼容性使一些爱好文学、想一圆作家梦的人大大过了一把写作瘾,其非功利性的初衷和现存,使得大批有才华和天赋的文学爱好者一显身手,放飞自我实现的文学梦想。痞子蔡的一举成名,确实成了很多网络写手争先仿效的榜样,使得尚未成名者在成功的前辈身上发现了一条通往缪斯神殿的终南捷径。一位ID叫做“上海孤儿”的写手已在网上发表25万多字,他坦言:“我希望有一天能成名,如果坚持写下去,我觉得没有问题。”
       互联网络是启迪人类探索追求的沃土,文学网站是培育网民奇情异想的温床,网络文学刊物则是助长写手轻灵思绪的雨露阳光。网络文学起源于新闻组和BBS,继而衍生于网络文学刊物和文学网站,北美留学生在不经意间孕育出的这一新生文学形态,后来竞形成了一个有深远意义的世界性网上汉语文化,不再有海内外之分。大量文学网站的不断涌现,拓宽了网络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满足了众多网迷的表达需要。一些很有名气的网站如新浪、网易等开辟了“网络文学”频道,一些文学网站、网刊举办的小说接龙活动给网络文学拉出一道风景,各种网络原创文学大赛评奖则为网络文学的繁荣锦上添花。网民们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批批网络写手纷纷粉墨登网,痴迷地投身于繁如星海的文学试练场,活跃自己的文学细胞,历练自己的智商文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曾受邀做一次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集中看了很多作品,她深有感触:“他们都是无名作者,但正是在这种无功利的状态下,写出了真情实感。那次经历,让我了解了网络写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实力。我想,谈到文学,其实也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
       网络呼唤写手,文学成就作家。如果不是有了电脑和网络,假若没有诞生网络文学刊物和文学网站,很多人可能终生不会和文学写作有缘。正是在上网聊天和浏览的过程中,许多人潜在的文学才能被开掘出来,激活了码字的灵感,萌生了创作的冲动,读者的回帖更加刺激着他们笔耕的勤奋,撒了欢儿地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纵情施展拳脚、卖弄才情。大多数网人毕竟受过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写作时会有意无意地沿用传统文学的惯例,渗透传统文化的底蕴,但又因受了网络氛围和时尚文化的影响,或浅或深地会给自己的作品打上新媒体的烙印。如痞子蔡的小说内容是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用的却是网话文体形式,从遣词造句到话语排列方式,都开拓了一种新奇的文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了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誉为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网络文学中快餐式的平庸作品不少,但也不乏黄钟大吕的扛鼎之作。中国最著名权威出版人之一的杨葵,力推在网络文学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天眼》,作者为笔名叫百步的景旭枫,作品纯以故事取胜,笔法极具金庸真传,显出厚实的文学功底,壮观的场面将在荧屏上一瞻风采。叶子的网络小说《拯救流氓》被著名导演朱国芳看好,已谈下影视拍摄权。一些默默无闻从事多年写作的作者抢滩网络文学阵地,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宁肯已有20年的写作经历,其创作的长篇小说《蒙面之城》在网上连载后,一炮走红,并获得了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在网络上火爆连载,时隔两年后又在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文学选刊》上重载,创下了先网络后期刊的成功先例。网络文学的路在文学爱好者的脚下延伸,向图书期刊报纸、电影电视舞台等领域辐射,为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光添彩,令我们真正通过网络这个“第四媒体”,去领略网络文学的无限风光。
       走向网络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网络写手们的创作目的不尽相同,或为了好玩,或为了交流,或为了混个名气,或兼而有之,凡此种种无可厚非,关键是他们的作品大多都袒露了渴望生命自由的真实情感。在榕树下“练摊”的资深作家陈村用“前途无量”四个字来描述网络文学的前景,对网络空间这一文学生态寄予了美好的期望。他说:“文学的全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有高峰。许许多多的人在文学中积极参与并有所获得,难道不是一层十分伟大的意义吗?”在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新时期,尊重生命个体被提上议事日程,善待生命欲求自在情理之中。“众人划浆开大船”的网络文学风起云涌,其人文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精神素质这个层面上。网络文学体现了网络的自由、民主、平等精神,表征生命自由,张扬生命本身,意蕴丰厚的人生体验,寄托了人性希冀之光。同时,网络技术赋予文学新的人文性,在网络文学中折射出不同以往的人文精神轨迹。因此,“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是不失其现实价值的”。网络文学的繁荣景象,一扫传统文学的委顿局面,消解了一些网站的“烧钱”危机,给出版媒介和传统文学期刊注入新鲜血液,为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增添亮点,红火了网上网下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文化事业发展受益匪浅。网络文学庞大的作品数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如果排除掉大量不成熟的试作与一些格调情操过于低劣的作品,以较严格的标准估量,网络文学中仍大约会有1%的较为精彩或优秀作品。成材率虽然较低,但考虑到网络文学巨大的基数,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绝对数量其实并不少。如果有关部门和产业界加以认真的培育,将网络文学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库并不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幻想。在中文网络信息较为匮乏的今天,浩瀚的网上汉语文学资源展现出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扩大了我国网上信息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信,随着网络文学的日益兴盛,网络写手的队伍将逐步壮大,网民们的文学素养渐次提高,创作者的文思更加敏捷成熟,更为宽广的文学题材会不断延伸人文精神的地平线,人性的真善美必将在网络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繁衍滋长,人类的精神文明之花必将在网络文学这棵生机勃勃的大树上结出累累硕果。这便是人类亲近网络、踏上网络文学的红地毯、走向非常人生之星光大道的全部意义。
       (责任编辑 乔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