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略
作者:李拥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实,对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看法和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意识形态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应超越市场经济本身局限性。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029—0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和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凸显。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尤其在“一球两制”将长期共存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问题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谁忽视意识形态问题,谁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一、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的必然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实,关于发展市场经济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它们之间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我们应有深入的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的本质关联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内含着生产关系的规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意义上来说内含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定。再进一步讲,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着经济基础,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说,内含并规定着一定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我国现实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要解释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仅从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出发是不够的。其次,根据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决定着我国的政治和文化状况。因此,意识形态的未来面貌和基本发展趋势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内在和本质的联系。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自由、平等、竞争、信用和契约的经济,是法治的经济,这些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这些基本的理念、原则和要求,不但形成了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而且决定着和要求着与它们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最后是决定的机理和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原则和要求首先上升为一种政治的和文化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它们反映在政治上就形成诸如主权在民、政治自由等政治理念、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反映在文化上就形成诸如以人为本、思想自由等文化理念、文化原则和文化要求。这些理念、原则和要求的外化,则形成现代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文化制度和文化体制。所以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同时又是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甚至是一种意识形态。”
       每一种经济体制都在意识形态领域留下深深的思想烙印,每一种新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又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我国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以自然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封建的、宗法的、封闭的性质。这种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注重宗法式的人伦秩序,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其次是突出人们的整体观念,忽视个人的自我完善;再次是人治观念和特权意识占主导地位。这些观念虽然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不断变革着的经济关系来说,却日益显示出其消极、保守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打破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又要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和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还要批判吸取产生于这些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价值理念,逐渐校正其陈腐和扭曲的价值体系,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
       1.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及分析
       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是其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产生的根源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市场经济的根基就是使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个人主义,“个人”具有天赋的自然权利、理性的头脑和重视自身利益的倾向。这样的个人放到市场经济中,就被称为“经济人”。众多的经济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市场上竞争形成被称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从价值意义上来谈,最根本的一点并不是市场经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确立其主导地位,而是追逐利益的理性人被赋予了道德上的正当性。“自利的个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从欧洲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变化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原本身带“原罪”、茫然等待“救赎”的毫无价值的尘世生活,开始变得有价值起来,个人的努力被视为上帝规定的“天职”,个人的成功就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明证。原本作为终极价值的“彼岸世界”逐渐远去,“个人逐利”成为现实生活的“此岸世界”中终极价值的承载者。依据这种价值观念上的支持,市场经济造成的贫富悬殊也就能够被坦然接受。
       但个人逐利并不足以胜任终极价值的承载者这一重担。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副困境:资本家对暴利的贪婪和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悲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道破了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家史:“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工人运动于19世纪末在欧洲风起云涌,工人与资本家严重对立,整个社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有人提出福利国家理论。与当时盛行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同,福利国家理论不承认自由竞争形成的贫富悬殊在道德上具有正当性,希望政府能够出面调节再分配的渠道。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意识到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内在的缺陷,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势在必行。凯恩斯主义由此大行其道,强调国家通过干预经济,扩大公共福利开支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控制贫富差距。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另外,新自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近变化的一种趋势,极力主张私有制和自由竞争,但其“理论和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制推行,产生了经济增长迟缓、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等消极后果”。
       因此,市场经济虽然基本解决了经济效率的问题,但却无法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基于“个人逐利”的市场经济,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公平体系相配套,才能真正全面可持续地发展。计划经济只是表面上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真正的社会公平体系,除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外,更重要的在于市场经济运行必须的法制保障和道德共识。
       2.如何认识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伦
       理体系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也是一种凭借具体经济形式而存在的一种伦理体系。在个人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套伦理体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包括市场精神、自由伦理和新教伦理三大方面。所谓市场精神,就是运用市场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具有的规则效应,形成社会竞争的道德机制。所谓自由伦理就是强调个人的至上性,主张个性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人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鼓励人们追求世俗情趣,主张平等观念,认为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就看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大价值,鼓励开拓进取、探索和冒险。新教伦理就是认为人的尘世生活具有通往神圣境界的宗教意义,主张谋财致富要有神圣的目的;主张人要有时间观念、信用观念、节俭观念、劳动观念等。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市场精神和自由伦理是资本家精神最根本的品格构成,资本家将这些精神转化为行动,从而创造了新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教伦理“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不能否认,市场精神、自由伦理和新教伦理共同促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合理谋利与尊重道德的生活态度,促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化、理性化的经济运行机制,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一些理念和精神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但是,对市场的过度信任则可能导致拜金主义和人的异化,源于自由伦理的自由主义过分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人们对其已经给予足够的批判,在实践中资本主义国家也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修正。特别是按照资本主义伦理体系来建构的西方国家和社会,其国家内部以“不侵犯他人自由和权利”的底线伦理为最高规范,并设计了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因而其民族国家内部尚能保持相对的和谐稳定。但在国际事务中,其民族利己主义的诉求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制约,因此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痛苦甚至灾难。如一些西方国家掠夺别国资源,破坏别国环境,干预他国内政,制造金融危机,席卷他国财富,颠覆他国政府等等,其形象俨然一个活脱脱的超级无赖。因为在这些国家眼中,异族他国只是一个掠夺占有的对象,只适用于“丛林规则”而不适用于“宪政民主”。对内讲“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对外则实行侵略扩张,这是西方一些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这一国家本质与基督教关于教内世界倡导博爱,对异教世界则主张征服的理念完全一致。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新教伦理中的积极成分,另一方面,也能在其中发现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优越主义等消极观念的源头。
       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源于“利益”二字,而“利益”导向的价值观是源于个人主义、市场精神等价值和伦理体系的。这种以利益诉求为最高目标的核心价值是不可能演绎出一套美好的社会规范和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的,也是不可能建构出一个良性现代民族国家的。归根到底,社会道德除了有经济根源还有人性根源,社会不能简化为市场,市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市场精神和经济伦理不能不加限制地进入所有社会领域,每个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道德规则,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精神或经济伦理取而代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更具重要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
       1.在思想道德方面。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深刻体现市场精神、反映市场运作规律的道德。市场经济具有平等、竞争、法治等特点,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是以人为本、平等互利、公正公平、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同情关爱、和谐和睦。
       2.在克服封建落后观念方面。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独立人格的逐渐形成。市场经济要求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独立利益,在价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自主性和平等性,必然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和特权观念,形成人的独立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市场经济要求人们树立和增强权利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自主观念和民主观念,使人们的思想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活跃,从而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
       (二)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
       德国政论家罗伯特·库尔茨说:自由主义不仅源自专制主义的最高峰,而且它也随时可以再以专制主义的形象出现。资本主义“一方面以‘自由’和独立的个性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又创造出名为‘龙行海怪’的镇压性质的辖制怪兽;一方面提出责任自负和所谓自主的主体之间缔结条约(劳动合同、交易合同)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将无主体、自动运行、装备了自行调节的价格机制的社会资本机器确定为前提条件;一方面承诺‘看不见的手’具有造福人类、促进繁荣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造成世界范围内人为的(不再因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和史无前例的大众贫困。”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人类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结果必将导致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所取代,但其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要完成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超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至少应当包含以下核心价值观念:
       1.集体主义原则。正如上文说过的,以个人主义为理念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相反,它往往成为两极分化、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从本质上讲,个人主义是不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和以此为生产方式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应该由集体主义原则取而代之。市场经济是一种融利己与利他为一体的经济运作方式,它在广泛的领域疏通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事实上是经济主体的一种“自由联合”,对集体主义有着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互助,产品的交换只有通过满足社会需要即通过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才能获得利润,因此,市场经济创设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和相一致的经济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只有遵守集体主义原则才能不断实现个人利益,同时又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
       2.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时,揭示了民主的实质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矛盾。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本阶级从封建专制下获得的解放,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内的“人类解放”。认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争得民主。1871年在总结巴
       黎公社经验时,探索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列宁提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后来毛泽东和邓小平对民主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都有深刻认识和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性超越。
       3.社会公正。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公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缺少市场经济,现代意义的公正就会因为缺乏一项重要的现实依据而不能够成立。但由此认为市场经济是解决一切公正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偏颇的。市场经济对于公正有时会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市场经济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也无法保证人们社会权益方面的平等和代际公正。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公正思想,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所在。
       (三)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性,超出其适用领域就可能会带来危害。如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用到政治领域,使政治生活商品化、市场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原则也容易诱发部分人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转变为对金钱的追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刺激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淡化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使一些人在生产经营中只顾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加上市场经济造成的利益多样化发展,这些都可能使民众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受到削弱。
       要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保持科学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的与时俱进,把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把消极方面降低到最低程度;包容性就是在经济多元化造成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的情况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同时,及时把其中一些积极因素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来;多元性就是在各种文明、各种人文精神、各阶层群众的价值理念之间,寻求“和而不同”,取长补短,和谐共处;开放性是指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将意识形态中某些失去合理性的观点适时更新,把进步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有帮助的各种零散观念整合进来。因为市场经济下“多种意识形态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威胁,除了那些敌对的意识形态之外,有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是一种补充”
       (四)合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理念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以其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特别是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其中一些价值理念迄今仍不乏积极意义。对待传统文化,应“立足于现在,进行精心剥离,有分析地扬弃,有选择地继承,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我国传统文化中“依仁据德”、“保民爱物”、“克己奉公”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相契合,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积极意义。目前,我们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应注意合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价值理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文化的“和谐”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儒家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每个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说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原因,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我国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力量的大的冲击,从而能按自己的方式与轨迹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以和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上的西方各种意识形态,如利益至上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市场主义、惟科学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都反映出偏执和对抗性的一面。这些根本理念和价值诉求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是反和谐的。其中如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与世界二元对立,为人类攻伐自然、掠夺自然提供了合理性,把人与自然纳入到对抗模式当中;西方中心主义则把人类各文明形态,把各种族各民族国家纳入到对抗模式当中。要克服这些偏执与不和谐的弊端,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儒家传统“尚和贵中”的理念,把和谐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我们要建构的和谐价值理念;是坚持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各种要素和关系的多样性协调和一致,同时不排除各种要素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排除事物的矛盾,相反,正是以各种要素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事物的矛盾为其必要的前提。“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关系性的、动态的概念。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在更高级的基础上被实现,它既是目标、结果,又是途径、过程。它是运动中的平衡,纷杂中的有序,竞争中的协调,差异中的一致。”由于和谐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必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积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 辛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