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作者:胡荣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保持国民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速度与比例、效益的关系,或者说,国民经济发展的状态如何实际上是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函数,这三个自变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状态(即因变量)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是由单纯的数量型增长理念向质量型增长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多快好省”、“又快又好”调整为现在的“又好又快”决非简单的次序颠倒,而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其基本结论就是,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必须长期坚持;比例协调和效益提高比单纯的速度增长更为重要;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
       关键词:数量与质量;速度;比例;效益;又好又快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82-04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所谓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内在规定性,而量则是标志质的范围和等级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质和量构成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并贯穿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但在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出现差异,从而会对事物发展的状态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要想促使并保持事物发展和运行的一定状态,必须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否则,就可能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保持国民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基本要求
       以上的哲学命题,同样适合于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问题。与任何事物一样,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也要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忽视任何一方,都会使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偏离管理主体设计的原定目标,从而也会使整个经济生活出现紊乱乃至倒退。所以,任何体制下的管理主体都必须面对客观实际,既要使国民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数量,又要保持较高的增长质量,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
       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质量指的是在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程度。这可以通过若干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程度反映出来。
       1 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指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方面之间在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数量对比关系。与比例关系近似的一个概念是经济结构,有学者认为,国民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与比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比例多是两元的对比关系,偏重于量的规定性,而结构一般则是多元的对比关系,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我们认为,比例和结构都是反映各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一种关系,虽然它们都是一种量化的对比关系,但其合理、协调与否则都是从质的方面来反映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没有必要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比例关系之所以能够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在于各种比例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一个产业或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应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会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走向。比例协调了,结构优化了,经济运行的内外环境就会宽松、和谐,就可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也会提高,综合国力必然会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也会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得到不断改善。所有这些都说明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是高质量的,反之亦然。因此,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发展首先是一种比例关系协调的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种协调的比例关系主要包括:(1)城乡发展的协调。必须承认,我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城乡发展目前还有较大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但差距过大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社会矛盾也会更多,从而必定会降低发展的质量,所以,必须抓住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要害和关键问题,认真做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促使两者的协调。(2)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它们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尽管长期以来我们在努力缩小或拉平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但各种资料显示,这种差距仍在诸多方面有扩大趋势。因此,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采取若干新的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以保持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3)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应是相辅相成的,社会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注重解决失业、贫困、收入悬殊、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4)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实现绿色GDP的快速增长,真正做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5)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内经济已构成整个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闭关锁国只会降低本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永远落后于他国。必须把内外经济统一起来,在坚持国内体制改革,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对外坚持开放,主动把自己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趋利避害,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
       2 较高效益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结果
       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高质量运行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或基础,而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质量到底如何,还要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反映和体现,经济效益就是其中重要方面。经济效益指的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成效的综合性反映。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有谋求较高经济效益的愿望与要求,社会主义也是如此。我们所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应该是建立在比例协调基础上、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较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高速度,或者说,应该走的是一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对经济运行与发展质量的考核,不能仅看各地区GDP增长率的高低,关键要看GDP增长背后所付出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破坏的代价。所以,我们把经济效益如何作为反映与评价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并认为较高的经济效益与较协调的比例关系共同构成高质量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数量问题
       国民经济发展的数量,指的是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消除落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国家的政策制定者都非常重视加快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把它作为攸关国家生死存亡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过去,革命领袖们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做过诸多论
       述,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就曾尖锐地指出:“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毛泽东在1963年也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况,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把经济高速增长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甚至不顾客观条件人为地拔高速度,或者为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惜人财物的投入,不计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个教训应该汲取。
       我们认为,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数量的增长速度固然十分重要,但增长速度的快慢决非人为决定,它应是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人的因素(如劳动者人数、劳动生产率等)、物的因素(如物质资料的数量、利用效率等)、科技的因素、体制的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另外,增长速度的快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计算速度的基数必然日益增大,每增长百分之一所包括的绝对量也越来越大,这并非说基数越大增长速度就必然会越来越慢,因为基数增大后经济基础会更加雄厚,加快发展的因素也会进一步增大。总的来看,增长速度的快慢是反映经济发展数量方面的重要内容,但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它应该是一种适度的、最优的速度。速度的正确把握与否,学者们普遍认为至少可以从经济运行中的比例是否协调、经济效益是否好、是否做到了在量力而行基础上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民生是否得到较大改善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最优速度的标准,在考虑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一定时期经济的增长速度。
       二、我国处理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关系的实践
       以上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保持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速度与比例、效益的关系,或者说,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状态如何(即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如何)实际上是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函数,这三个自变量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状态(即因变量)的变化。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每个时期对于发展中数量和质量重视程度的不同,其最终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们在理论上把速度与比例和效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速度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高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应该有什么样的比例和取得多高的效益,比例和效益如何应该是与高速度相适应的,是为高速度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就是它比资本主义有更高、更快的发展速度。理论上的偏差必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中就一直重视发展速度的快慢,如当时提的口号就是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显然是把“多、快”即速度放在了首要的位置,所以考核各地区的经济绩效也主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有多高。在计划安排上也是先确定未来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然后再考虑要实现这一速度,各种比例关系和生产结构应该如何调整,效益指标如何确定等。在速度与比例、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是以牺牲后者来保证前者。这一发展模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夕乃至80年代初期。虽然后来的政策不再提“多快好省”,但实际上是要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和理念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理论界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过去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经过反复论证和争鸣,才逐步厘清了思路,统一了认识。这时普遍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速度、比例与效益的关系。这三者中比例协调才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高效益的运转和高质量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各方面比例关系协调和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形,或者是忽高忽低,或者是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环境破坏,民生得不到改善。正是根据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制定了若干振兴经济的发展战略,调整了一系列重大比例关系,优化了产业结构,缓解和解决了影响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一直困扰经济发展的高污染、高消耗现象也正在得到有效控制。可以说这几年国民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了、效益也更好了,人民也从经济快速增长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真正出现了又好又快的势头,而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保持下去。
       我们用GDP的年均增速代表经济增长速度,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变化代表比例协调状况,用万元GDP能源消耗量代表经济效益状况,则以上指标在各时期的变化情况如表1、表2和图1、图2、图3所示。
       从这些指标各时期的情况基本可以看出速度与比例和效益的变化轨迹:(1)改革前GDP的增长速度普遍低于改革后,且波动幅度较大,最高时期(1963-1965年)的年均增速与最低时期(“二五”)的年均增速相差17.1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改革前我们名义上十分重视经济发展的数量,但结果却适得其反,26年间GDP年均增长仅为6.1%,而改革后增速则较快,1979-2005年GDP年均增长9.5%,比改革前高出3.4个百分点,而且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各五年计划时期年均增幅波动最高仅有4个百分点;(2)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五五”前一直在下降,1980年到跌到了最低点,仅为21.87%,“六五”后则一直在上升,2005年达到最高,接近40%,说明改革后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正逐渐趋于协调;(3)万元GDP能耗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基本呈反方向变动,尤其是1980年以后每年都在下降,2005年达到最低,仅为1.21吨标准煤。说明改革后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效益在逐步提高,综合上述比例协调的状况,更进一步证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发展的质量明显优于改革开放以前。
       三、结论与思考
       1 必须坚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发展由20世纪50年代的“多快好省”转为80年代的“又快又好”,又变为近几年的“又好又快”,决不是简单的次序颠倒,而是由数量型增长为主转变到质量型增长为主,这是关于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它是我们在长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反复探索、不断实践的结果。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有了更新、更深、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又好又快”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我们必须坚持这
       一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
       2 对经济发展速度问题要全面认识
       一个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速度决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唯一目的。判断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状态如何,至少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考量,速度仅能从数量上反映经济发展的高低快慢,但从速度本身难以看出经济运行的质量问题,速度快并非就是质量好,反之亦然。所以,不能人为地拔高速度的重要性。现在有些地区为了显示政绩,片面理解“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互攀比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结果却是劳民伤财。通过分析,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不是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一个客观结果,是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协调与否的自然反映,经济工作的核心不完全是片面地追求其发展结果,更多地是应该关注其运行过程。这决非可以忽视结果,放弃速度,恰恰相反,重视过程则会更加考虑经济运行的质量,重视经济的协调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程度,这实际上就是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最终的结果也就必然是好的,是人们所期待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3 比例关系的协调最为重要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义是要求在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其较快的增长速度,而高质量经济运行的本质要求则又是比例协调,这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那样:“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所以,在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比例协调是最为重要的。没有协调的比例关系,就不可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不可能有长期持续的高速度,民生更难得到真正改善。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期协调的比例关系既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其基础。这一结论印证了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同时对于理解国家近几年制定的有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政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更不能取消
       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当消费和投资需求疲软、整个经济运行较为低迷、萧条时,必要的增长速度就成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制约因素,在这种态势下,刺激需求、加快发展就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任务;而当消费和投资需求极为旺盛,经济运行出现过热时,适当降低速度,提高运行质量就成为调控的首要考量,这时就应当利用难得的有利时机,调整比例关系,优化产业结构,适当压缩一些长线产品和低效产业,节能减排,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从而避免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总之,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运行与发展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并保持,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结果,而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因此,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可以调节一切,政府宏观调控可以削弱乃至取消的观点和做法,是决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 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