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学研究]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崛起
作者:[美]罗伯特·蒙代尔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译/张书祥 吴军超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访问郑州大学期间所作报告整理而得。其中,蒙代尔先生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现实问题及未来展望、美国贸易逆差的由来、人民币升值问题、未来全球经济形势预测及世界经济改革的方向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彩的阐述。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失衡;人民币汇率;世界货币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74-04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世界现代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中国的发展——中国由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相当现代化的国家。作为一个迅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国正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之中。近30年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值是9%,这真是让人惊叹!还有,近四年来,中国经济在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着,这种成就令世界瞩目!1978年,在现代化初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经济的1%~2%,但现在已占世界经济的7%。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出口仍在继续增长,不难想象它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几年来,中国一直在接受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一年达80亿美元。在全球GDP排名中,中国现已名列第四位。此外,在制造业、工业现代化及转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有一点必须补充:有增长,就有伴随而来的问题,不是到处都有免费的午餐的。经济在快速前进的同时,别的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中国必须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毫无疑问,短期看来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宏观调控问题,如外汇汇率政策问题;从中期看来,需要处理的有农村贫困问题、大规模城市移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从长期看来,由于实行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中国将会像其他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现在的人口是13.2亿,在2142年有可能达到15.4亿,但在22世纪末将会再跌回12亿左右。这是人口学家对中国人口数量的预测。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城市移民问题会因城市里全是老年人而牵涉到贫困问题。我在此想强调一下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应该给予重视。否则,城市里便会到处都是不知如何谋生的人。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美国,其GDP为13.5万亿或14万亿美元;第二大经济体是欧元区,其GDP是10万亿~11万亿美元;日本是第三大经济体,其GDP约为4.5万亿美元;而中国已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这实在令人瞩目!不要忘了,仅在100年以前,英国还是一个庞大的帝国!而现在,其GDP大约是2.2万亿美元,中国则约为2.5万亿美元。因此,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英镑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五种货币。
       现在,我想问个问题: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中国能取得世界史上空前的成就——几十年来一直保持9%的年增长率——其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中国的高储备率。去年,中国GDP的50%都被存储了下来。其原因部分在于中国的人口政策——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推行一家只要一个孩子的理念。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生养孩子,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喜欢孩子,也是因为这是种族延续的一种方式,是他们上了年纪、退休之后有人赡养的一种保证。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现在你们在孩子身上投资,将来你们退休后,他们可以照顾你们。这也是全世界人们的一贯做法。如果不用这种方法,中国人就得换种方法:不是在孩子身上投资,而是在股市上进行投资,来积累资金。这也是中国高储备率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中国储备率之高,举世震惊。
       第二个原因是全世界的普遍繁荣。2007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年,这期间,世界经济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态势。五大经济体/地区——美国、欧洲、日本,还有总人口超过25亿的两个人口大国,即中国和印度——发展得都很不错,这是史无前例的。美国经济发展得很好,欧洲也比以前好多了,日本经济也已恢复,中国经济更是生龙活虎,大步前进,势不可挡。
       再者,出口需求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发展了,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如生产的产品多了,但购买力不够。其实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样一来,销售额就下降了——出口价下跌,进口价上涨,国家也没获得多少利润。但在中国——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实际情形则是:产品成本低,质量高。随着收入的提高,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产品,10%的比例是不够的。这就是所谓的“高收入弹性”。
       再次,因为接收了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我必须提醒一下,中国可以进口科技,不断学习,直到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但之后就必须自主创新了。科技创新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动力。
       中国善于学习和应用最新的科技。有人建议:“哦,就用这种技术吧,二手的,可能有点落伍,但很便宜呀。花同样的钱,这种二手技术可以买很多。”但中国拒绝了这种建议。我想这是因为中国已意识到,科技的真正成本在于工人们学习和使用该技术时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学那些过时的技术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如果将来技术更新,工人们又要花工夫重新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成本所在。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我觉得中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优点:愿意学习,愿意改进。中国政治体制稳固,劳动力充足,这就使人民币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持续坚挺。十年来,人民币持续坚挺,增值应该不是问题。到2007年为止,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除美、日、德以外的其他七国集团国家。
       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德国。届时,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将成为GDP总量第三大国。综观历史,我们总能发现某一国经济突飞猛进,超过其他各国的例子。19世纪,英国凭借发达的制造业迅速发展,超过了意大利。随后德国又赶上了英国,到后来又被他国超过。20世纪初期,美国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以10%~12%的高速持续发展了15年。在此期间,世界贸易中日本出口额比重逐年增加,而同期英国则一直下降,日渐衰落。这就是日本带来的竞争冲击。如今,世界经济必须适应来自中国的竞争冲击,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而且必须跟上步伐,解放思想,从中学习。正如20世纪初期,人们必须适应美国的竞争冲击一样。那些受竞争威胁的国家一直对中国持有强烈的抵制情绪和保护倾向。这种日益增长的抵制情绪在西方世界很容易使人们倒向贸易保护主义。他们抵制中国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纺织品协议——十或十二年前,当中国刚开始在纺织品领域快速发展时,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纺织品制定了配额制协议。两年前,一些国家取消了这种配额,而且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本国企业的措施。结果,中国纺织品很快充
       斥了他们的市场并造成了大批的失业。为此,他们就又达成了一项新协议,商定到2008年才会取消那些配额。欧洲各国自保意图很明显,届时他们是否取消配额仍未可知,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
       这种竞争冲击对一部分国家有益,对另一些国家则有弊。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人民担心由于进口商品的竞争而失去工作。其他劳动力充足的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在这一竞争中也处于下风。按国际传统观点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会使全球经济形成一种和谐局面,因为它以更低廉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商品,从而促进了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那些和中国生产相同产品的国家,并没有从中受惠,反而在国际贸易中饱受贸易逆差之苦,情况越来越糟。
       一方面,中国出口不断扩大,在2001、2002年帮助稳定了正在下滑的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从“中国制造”中得到了实惠。
       如今,另一个事实摆在眼前,那就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三角贸易模式:对美国、欧洲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而与东亚各国保持巨大的贸易逆差。有人针对东亚经济提出了一个使东亚各国与中国这一经济运转中心纵向一体化的方案。试想一下,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吸引来自其他区域的投资,而最终的工作全在中国完成。中国目前的收支平衡在美国贸易逆差的形成中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美国贸易逆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人人都在讨论,所以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1996年到2005年十年间,中国出口额大幅增长。出口商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即铁、镍、煤等矿产资源;低科技含量产品;中等科技含量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近年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份额已显著下降,低科技含量产品的份额也从50%下降到36%,中等科技含量产品由8.9%上升到11.5%,高科技产品出口则从22.7%上升至43.7%。这是一组很有意义的数字,它显示了中国发展速度之快。通常来说,这样的变化需要花费20年甚至30年时间,但中国仅仅用了10年。
       一提起全球化问题,人们就会问,国际失衡是否存在?在这里,国际失衡指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其通商国的贸易顺差。那么都有哪些国家在和美国的贸易中得到了顺差呢?答案是: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你们必须明白这些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有人说世界经济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健康过。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但是,美国的贸易逆差的确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我看好美国的贸易逆差,它对世界经济大有裨益。美国的贸易逆差意味着世界上其他国家拥有顺差,而拥有这种顺差,可以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美元和财富,从而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所以,这就像一种融合,而且这种融合成效显著。这就是全球经济如此欣欣向荣的原因。如果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存在,那么世界经济早已萎靡不前。所以,我们需要这种逆差,但因其最终会伤害美国的利益,我们不能一味指望它,而要寻找能够同样满足我们需要的其他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对现有制度加以改革。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曾经参加过查理,罗斯的一期访谈节目。在为期一个小时的访谈中,鲍尔森用了90%的时间来讨论中国。鲍尔森指出,当今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乐观。但深入讨论之后,美国贸易逆差这一问题便提上案来。虽然贸易逆差对任何一国都是难免的,但未免也太大了些——80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GDP的6%~7%。在新加坡曾召开过一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其关注的问题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长时间都未向外发放贷款了。原因在于人们只从对美贸易顺差中就能得到足够的资金,不再需要贷款了。长此以往,由于入不敷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要关门大吉了。为此我们大可不必为其感到惋惜。公民若健康,医院就关门,这一点不言而喻。同样道理,当全球经济状况良好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失去作用,因为没有人需要借贷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美国贸易逆差就曾数额巨大,但由于1990年的经济衰退,逆差曾短暂消失。1990年后,美国的贸易逆差又重新出现并愈演愈烈。这是我们必须加以关注的焦点问题。
       20世纪,美元继英镑后成为新的世界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是一个债务国,经济处于发展中阶段。一战期间,其他国家纷纷卖掉了自己的资产,美国则成了一个债权国,并且一直到1975年都保持着贸易顺差。靠这些盈余,美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并将这一地位保持到了今天。此后,即1975年后,美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当时中美之间并没有贸易往来,由此可见,美国贸易逆差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无关。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数额庞大,这种巨额逆差一直存在,只是近来中国的顺差使之比原来更严重了。但回顾美国以往出现的逆差,均有其他国家的顺差在起作用。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不能责怪中国。
       综观美国成长为超级大国的过程,其国际收支状况可粗略分为四个阶段。1915年以前,逆差持续了一个世纪,美国由此成为债务国。然后就不断借债,修铁路。一系列的建设把美国塑造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1915年至1975年,美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债权国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在1975年达到了顶峰。随后,美国在保持债权国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有了贸易逆差,其债权国地位不断下降,债务不断得到偿还。20世纪90年代是个转折点,美国不再是债权人,而成了债务人。此后的17年间,负债情况逐渐恶化;当美国逆差高达8000亿美元时,其负债仍在逐年增加。以上是对美国债务状况的一个概括,同时也是对美国货币各阶段的一个概括,但是美国产生逆差的原因在于其经济保持强势,而非陷入萧条,原因在于人们愿意在美国投资。而当他们在美国投资时,最实际的方式就是得到贸易顺差。而美国也接受了这种方式——美国让其他国家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进行投资——这样就产生了美国的逆差——但投资的一大部分转向了美国的资本市场,以致美国资本总量迅速增长。正如世界其他国家所认为的那样,这部分投资所占美国资本总量的份额并不大。美国的逆差超过了8000亿美元,而且似乎会继续增长——这占到GDP的6%,却只占美国资本总量的1.5%;因为美国的资本总量大约是其GDP的四倍。美国的净负债大约为35000亿美元,占GDP的25%,却只占美国资本总量的6%,因而只要负债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样的增速,就不会出什么问题。逆差是否威胁到美元呢?自实施浮动汇率制以来,美元经历了大约四个循环。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就保持强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时,美元也就显出颓势。秘密就在于当美元贬值时,美国的负债额也随之减少,因为美国的资产是以外汇结算的,而其债务是按美元计算的。正是这个体系保护着美国的经济。美国不必对贸易补贴忧心忡忡,因为目前没有任何理由对现状感到恐慌。但最重要的是,美国接受逆差的原因在于其资产符合
       其他国家的需要。美元现在是世界货币,这一角色本不应由美元来充当,但现行货币体系中没有其他的选择。其他国家的央行共持有5万亿美元的流动资产,其中中国拥有1万多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持有外汇资产最多的国家。正如我前面所说,美国的逆差对世界经济是有好处的。因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美国经济复苏,美国现在的逆差水平就不会对美元构成威胁。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长远来看,美元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取决于我们能否造就一种世界货币,从而分担美元的负担。
       美国的逆差主要引起了世界其他三个地方的顺差,分别为石油出口国、日本和中国。石油出口国主要是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等国,自1980年以来顺差总额达1500亿美元。而中国最近才开始出现巨额顺差。油价一路飙升使得美国不得不花更多的钱购买石油,从而拉大了逆差。这是迄今引起美国逆差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不能说是中国加剧了美国的逆差。罪魁是油价,而非中国。
       中国现在的顺差额的确很大,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这是最近几年的事。可以说,中国不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中国与美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无关。即便中国顺差额减少,减少的部分也会转向其他出口国家,而美国的逆差状况不会改善。
       中国是否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呢?欧元的例子可以警示中国。1999年,欧元诞生。当时1欧元兑换1.18美元,但两年内跌了40%,至0.82美元。随后升至1.08美元,按现在市值计算是1.306美元,即从最低点攀升了70%。接着又降至1.15美元,随后又回到了1.306美元。如果中国采用浮动人民币汇率,像欧洲一样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汇率体制实施大规模改革,中国经济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与美国经济捆绑在一起,一直将美国经济视为参照物。
       另外一个教训就是日本。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猛,于是美国坚持日元升值。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时,1美元兑换约240日元。10年之后,1美元跌落到80日元。也就是说,日元的币值十年间上升了两倍。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造成了日本长达十年的大萧条。这使得日本通货紧缩,破产成风,以及不良贷款泛滥,经济几近崩溃。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是货币过度升值。任何国家的货币升值时,都会增加不良贷款。这也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是无法避免浮动汇率制的。如果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汇率都在浮动,而中国绑定了与美元的汇率,那么人民币与世界其他货币的汇率也是浮动的。所以,浮动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要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过去我的观点是支持中国实施固定汇率,这一汇率从1997年到2005年间一直保持在1:8.28。这一措施效果显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人呼吁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政策并使人民币贬值。当时美元势头正盛,中国也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2002年美元贬值,紧跟着2004年中国经济就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逼近4%。任何体制都是有缺陷的。把人民币与美元绑定,如果美元贬值,中国经济就会趋向于通货膨胀;如果美元升值,中国就会倾向于通货紧缩。
       人民币与美元绑定这种体制的效果很好。但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认为人民币应该贬值,或应采取浮动汇率。而到了2004年人们又普遍认为人民币要升值,有些人甚至说人民币要升值40%,达到1美元兑换5人民币的水平。但是中国并没有改革汇率制度,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在很多地方我都说过:“人民币既不要升值,也不要贬值,要保持现状。”不过中国在2005年七月份改变了政策,结果人民币一直在升值,升幅达到了1%,汇率从1:8.28上升到现在的1:7.72。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但如果中国当时采纳了升值25%或30%,甚至是40%的建议,中国经济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大规模调整币值——包括加快升值,甚至是持续升值——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通货紧缩的风险,因为升值总是会引起通货紧缩。中国的经济部门齐全,沿海地区经济以强劲的出口为主导。通货紧缩首先会危害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这个地区贫困落后,收入很低。其次会危害到中部地区。沿海地区的承受能力要强一些,但后果也很严重,会引发外国投资将会流失;经济增长率将大幅降低;由于通货紧缩,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将增多;失业率上升;由于农产品下降而引起农业生产不稳;投机者将有机可乘;对东南亚造成震荡;削弱人民币的核心地位;威胁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致性。
       而实际上,中国的影响力在扩大。虽然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还未超过日本,但会在2030年或更早于2025年超越日本;在2060年超越欧洲。
       我们再来谈谈世界经济的改革。现在的世界经济形势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忧患仍然存在,原因是从长远来看,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逆差才能运转时,这个体系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不知道灾难会何时降临。世界经济长久以来所依赖的美国贸易逆差会最终毁灭美国的经济。这就是我们必须给美元减负的原因,美元不应当独自承担世界货币的重担,而只能是世界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世界货币。100年前流通着一种世界货币:黄金或金银双币制。由于美元持续走强以及20世纪的金融危机,美元成为世界货币。这也是全世界对美国寄予的厚望。但这样的体系缺乏长远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在美元崩溃前改革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欧元可以分担美元的部分职能,却无法替代美元的作用。人民币到那时可能还不足以代替美元。因此我们要早做准备。
       我的提议是实行“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是20世纪60年代为了应对同样的问题而提出的。这是一种国际货币储备资本,是为了减轻美元的负担而提出的。由于作用有限,而且错过了时机,特别提款权当时没有起到效果。但特别提款权体系仍然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减掉英镑的部分份额,把人民币加进去。然后把这个由5种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雏形,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批准实施。然后每个国家分担与其经济总量相当的份额。随后各个国家把各自货币与之挂钩——我把这种世界货币命名为世元(Intor)。各个国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货币,但每种货币都可以容易地兑换成其他货币。这种全球通用的货币——世元,将成为21世纪我们急需的货币。
       (注:本文系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先生2007年4月26日访问郑州大学并被聘为名誉教授时所作演讲的讲稿及录音资料整理而成,未经作者本人审订。)
       (责任编辑 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