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古代史研究]蒋国历史地理考辨  
作者:陈隆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蒋国是西周的封国之一,其受封时间学术界歧说纷呈。本文认为蒋国始封应与邢侯同时,当在成王亲政之时。始封地应在今河南淮滨县期思故城,或固始东北二十里的蒋家集。
       蒋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之一,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一段话:“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那么,蒋国始封何处?何时受封?近人均已有探讨,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就有关蒋国历史地理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希批评。
       周灭商后,为巩固其新政权,一方面对残余的商王朝反抗势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大分封的办法实行“分封”统治。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较为集中的分封大致有三次[1]:一在武王伐纣之后,二在周公摄政与成王亲政之时,三在康王在位之世。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便是周初三次大分封的重要记载。我们说蒋国受封之时也应在西周初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具体时间在周初什么时候,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看法: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而从封“凡、蒋、邢、茅、胙、祭”的情况来看,说明蒋国受封之时,应当在周公东征之后,即“周公摄政”之时。故童书业先生说:“周公还政成王,在既定东都之后。《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此为古代纪年之法,则周公‘受命’称王凡七年,其大封之事当在此七年中也。”[2](P35)
       (2)《汉书·王莽传》载:“成王广封周公庶子,六子皆有茅土。”说明蒋国也应在六子之内,其受封之时当在成王执政之后,即成王“亲政”之时。有的学者认为在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60年)[3](P104)。
       (3)如果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唐人孔颖达所作《疏》认为:“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岂周公自封哉?固当成王即位之后,或至康王之时,始封之耳。”[4](P419)认为蒋国受封之时当在成王执政之后至康王在位之时。
       从以上文献记载看,蒋国受封应与邢侯同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日“凡、蒋、邢、茅、胙、祭”都是周公庶子,按其顺次“蒋”是第二。如果将蒋与受封于鲁的周公长子伯禽并计,那么蒋应是第三,邢是第四,与《汉书·王莽传》所谓“周公享七子之封”的叙述是完全吻合的。它从一个侧面证明蒋国受封应与邢国同时。根据1921年洛阳出土的《邢侯簋》和有关材料,当可说明蒋、邢二国同时受封,其时间当在成王亲政之时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邢侯簋》又名《周公簋》,郭沫若先生判定此器为康王时器[5](P39)。唐兰先生认为《井(邢)侯簋》是康王时重要铜器之一,这件铜器可能在康王前期[6](P163)。可是李学勤先生却定为成康时器[7](P58)。但根据《邢侯簋》的铭文内容和文献记载,该簋应为成王时器。现将《邢侯簋》铭文抄录如下:
       隹(唯)三月,王令(命)荣暨内史
       曰:匀井(邢)侯服。锡臣三
       品:州人、重人、廓人。拜
       稽首,鲁天子,周厥频
       福,克奔走上下帝,抚令
       于有周。追孝,对,不敢
       坠,昭朕福盟。朕臣天子
       用典王命,作周公彝。铭文中的王应为成王,荣是人名,是执周王命令的辅臣,当即成王时任职的荣伯。锡与赐通,孙诒让认为“舍”即“施舍”[8],唐兰先生认为即授予[9]。义不同。井即邢的初文,故井侯即为邢侯。州、重、鄘,郭沫若先生释为部落名称,已沦为奴隶。唐兰先生认为:州人即州氏,河内郡有州县,即今河南沁阳东南;重,即重字,以州与鄘推之,当在邢国附近,在今河南省辉县一带;廊,今河南省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6](P161-162)。
       根据铭文内容,《邢侯簋》是邢侯在接受成王授赐之后,为祭祀其父周公而作的器物。因此,李学勤先生认为铭文中的邢侯,无疑就是周公之子第一代邢侯[7](P58),它说明邢国的第一代受封之人是周公之子。因此,《邢侯簋》为成王时器。我们据此也认为蒋国受封之时应当在成王亲政之时。
       蒋国受封不在周公摄政之时,而在成王亲政之时,还可以从其它有关文献中找到佐证。《诗经·鲁颂·萞宫》:“王日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周公居冢宰摄政,成王年少,未能治事。故号曰孺子。八年始躬政事,以周公为太师。封伯禽于鲁。父子并命,周公拜于前,鲁公拜于后,王以周公勋劳于天下,故加鲁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里。”[10](P91)从这些记载看,虽然是记伯禽受封在成王亲政之时,但从这里亦可以得知蒋国受封之时,也应当在成王亲政之时。蒋国受封当在成王之时,这一点是可以相信的。
       传世蒋国青铜器有《蒋兑簋》、《蒋子宝爵》,有关内容见于《殷周金文集成释文》,此不赘述。根据《姬蒋鼎》,蒋为姬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又据《蒋兑簋》铭文日:“唯正月初吉甲午,蒋兑作朕文祖周公皇考季氏尊簋,用祈眉寿,万年无寿……”铭文中的“皇考”是对亡父之尊称。《礼记·曲礼》渭“父曰皇考”,《离骚》日“朕皇考曰伯庸。”《礼记·王制》曰:“曾祖之庙日皇考庙。”而朱熹注曰:“皇,美也,父死称考。王逸《章句》皇美也,父死称考。”《礼记·祭法》日:“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日考庙,日于考庙,日皇考庙,皆月祭之。”以《礼记·祭法》证之,皇考周公当为蒋兑之父庙,此说明蒋兑为蒋国第一代国君,其称周公为“皇考”,说明蒋国受封之时也应当在成王亲政、周公亡命之时。这一结论也与《麦尊》铭文所记邢国受封的时间是一致的。《麦尊》铭文曰:“王命辟,邢侯出不力(耜)侯于邢,粤若元侯见于宗周,亡尤。……唯归,匡天子休。告亡尤,用恭义宁侯显考于邢侯。”[6](P249)铭文的大意是说:“二月,邢侯谒见成王于镐京,很顺利。……返回邢国后,为正天子成王之美德,邢侯以恭敬宁亲仪礼告祭其亡父周公于邢国。”一般认为《麦尊》是成王时器,是邢侯一位名叫麦的官吏在邢侯朝谒成王受到优厚的待遇返回邢国之后所做的一件器物。铭文明言邢侯称其亡父周公为“皇考”,说明邢侯的受封之时当在成王周公去世之后[11](P64)。而蒋国的受封也只有在此时才能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相印证。所以蒋国的受封当在成王亲政之时,这一点不应有太大的问题。至于说蒋国受封在成王亲政的哪一年,《今本竹书纪年》有一段材料可以参考。黄永年先生点校的《今本竹书纪年》中引《通鉴外纪》曰:“成王在位三十年,通周公摄政三十七年。”[12](P85)“元年丁酉春正月,王即位,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庚午,周公诰诸侯于皇门。夏六月,葬武王于毕。”“武庚以殷叛,周文公出居于东。”“二年,奄人、徐
       人及淮夷人于邶以叛。”“三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迁殷民于卫。遂伐奄,灭蒲姑。”“四年春正月,初朝于庙。王师伐淮夷,遂人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夏五月,王至自奄,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六年,大蔸于岐阳。”“七年,周公复政于王。”“八年春正月,王初莅阼亲政。命鲁侯禽父,齐侯伋迁庶殷于鲁。”“二十一年,周文公薨于丰。”“二十二年,葬周公于毕。”如果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年代推算,将蒋国受封之时断定在鲁国伯禽受封之后周成王在位的第八年,而邢国受封也在此时,应该说是可信的。最近有的学者将邢侯受封之时,断定在周公去世之后的周成王二十二年[11],这个看法似乎不妥。
       蒋国始封地应在何处?古今学者存在以下不同的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种:
       (1)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今尉氏县西六十里有蒋城,谓蒋国故封在此。
       (2)今人何光岳先生认为:“蒋国始封地,当在今获嘉西北三十里的蒋河之滨。蒋河发源于修武县北陆真山下的蒋村泉,东注入卫河,旁有蒋村,或即蒋国故城。”[3](P105)
       (3)《汉书·地理志》谓“期思”,颜师古注曰“故蒋国”。《后汉书·郡国志》谓:“期思有蒋乡,故蒋国。”《左传》杜注:“蒋在弋阳期思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光州固始县“期思城,县西北七十里,古蒋国”。上述诸说都以蒋国始封当在期思,而期思故城古代文献都明确记载其应在清固始县境内。
       可是今人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中却说:“据杜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蒋集,当即其地。”在这里,杨伯峻先生显然错误地将古期思县蒋乡误作今河南省固始县的蒋集,因而误解了杜预注的真正涵义。何光岳先生也沿袭杨注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今固始县东北二十里有地名蒋家集,即古之蒋乡,位于史河东岸,乃古蒋国故地”的看法[3],进而又批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集)春秋、楚、吴、越图中列蒋国于期思,即采用《路史》罗萍注及《读史方舆纪要》之说的作法,反复强调蒋国“即在固始县北七十里的今淮滨县期思乡,显然有误”[3]。这是不妥的,我认为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错,谭先生所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古蒋国地理位置是正确的。
       首先,今尉氏县蒋城为古蒋国的说法,无论从文献和考古材料都是不足为凭的。今尉氏县西六十里也根本找不到什么蒋城地名,也没有什么遗迹可寻。
       其次,今获嘉县、修武县之间的蒋河、蒋村也根本不与西周时封国蒋国发生任何关系。在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根本没有记什么蒋河,说明蒋河不是一条古老的河。在今修武县西有一条很小的蒋沟,可是它不与获嘉相连。值得注意的是获嘉、修武之间所属乡也根本没有什么古老的蒋村。作为蒋村的地名,过去的修武县曾有蒋村,可现今它已属焦作市郊区。当地有“八蒋村”的口头禅,即蒋村是指八个蒋村:河头蒋村、竹园蒋村、前蒋村、赵蒋村、丁蒋村、油坊蒋村、鼓手蒋村、韩蒋村等。这些村子的名称起源都与蒋国无关[13]。
       从以上材料看来,修武县蒋村之名与古蒋国无关。因此,古蒋国始封地在今获嘉、修武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材料,我们可以证明今河南淮滨县期思乡为古蒋国的始封地,也是春秋时期的蒋国故地。固始人万自逸在《固始县地理沿革考》中谓“《郑氏通志》:蒋都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西北七十里。《春秋大事表》:期思,文公十年,楚王田孟诸,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杜注:弋阳期思县故蒋国,楚灭之以为邑。”又云:“蒋姬姓,周公子,今河南固始县西北七十里期思城是也,不知何年灭于楚为期思邑。”又据清《固始县志》记载:“春秋传说《汇纂》期思故蒋国,楚灭之,汉置县,属汝南郡,隋属光州,兵乱后废,今在固始县西北七十里。”又说:“汉期思即今期思集,光、息接壤。”“旧志期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七十里,期思集遗迹犹存。”[14]我们再根据《清一统志》记载:“期思故城,在固始县西北,楚期思邑,《左传》文公十年楚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汉高帝十二年,封贲赫为期思侯,后为县,属汝南郡,后汉因之,晋属弋阳郡,刘宋萧齐因之,后废。按《地形志》长陵郡安宁县有期思城,《寰宇记》在固始县西北七十里,自梁以来废,《隋志》复有期思在今商城县界,非故县也。”从以上《县志》与《清一统志》的记载,均言古蒋国在固始县西北七十里的期思集,为古蒋国的国都所在。期思县废后,一直属固始县。解放后,建立淮滨县,期思和固始所辖白露河以北地区划归淮滨县。自此,古蒋国始封之地应在今淮滨县期思乡。
       考古工作者在淮滨县曾发现过期思故城遗址。期思故城,位于白露河和淮河汇流处的中间偏南地带,距县城东南三十华里,为期思乡所在地。古城北靠小死河,这条小河由北向南至古城下折向东去。古城以北、死河以西为岗地,死河以东为湾地。古城以南约为四华里的小片岗地,南下至白露河为十里草湾。期思古城便座落在东、南、北三面湾地包围的一片岗地上。在淮河南岸,正与郦道元《水经注》所记相吻合。《水经·淮水注》日:“(淮水)又东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也。《春秋》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王田于孟诸(今河南虞城县境),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楚灭之以为县。”《括地志》也日:“期思故城在光州固始县界。”[15](P211)经过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在该地发现古城遗址一座。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400-500米,古城除北面靠死河的台地、城内的地面相平、已无城址痕迹外,其余三面城址断断续续有遗迹可探寻。古城墙残高2-4米,墙址底宽2—3米左右。在古城遗址范围内,采集到石镰和商周时期的陶鬲足,还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镞,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剑、铜矛,以及汉代的石印章、唐代的铜镜[16]。这些考古材料说明期思古城的始建年代应在西周时期,秦汉唐继续使用。
       从以上文献与考古调查看,期思古城最早应为蒋国故城,春秋时灭于楚国。可是有的学者认为:“今固始县东北二十里有地名蒋家集,即古之蒋乡,位于史河东岸,乃古蒋国故地。”[3](P105)这应是不正确的。《后汉书·郡国志》:“期思有蒋乡,故蒋国。”这就说明蒋国的故封应在今淮滨县期思乡。如果把今固始县史河东岸的蒋家集说成是古之蒋乡、古蒋国地,则是没有任何文献依据的。况且今固始县东北、史河东岸的蒋家集,是因蒋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根本找不到任何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蒋国考古材料。《清一统志》也根本没有“固始县东蒋乡为古蒋国”的记载。因此,何光岳先生谓“《清一统志》所说的固始县东蒋乡为蒋国是对的”的看法是对《清一统志》的误解。因为《清一统志》明白说“蒋乡,在固始县东”,而没有说“蒋国,在固始县东”,这是正确理解古代地理文献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汉书·地理志》也没有“汝南期思县蒋乡,古蒋国,楚灭为期思”的记载,只是颜师古注“期思,故蒋国”。可见何先生完全误解了《汉书·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