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外语言文学]现代汉语“不料”复句考察(摘要)
作者:刘 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不料”复句必须构成信息焦点的对比(即A、B焦点的对比)。当“不料”复句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对比是相对的;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焦点对比是相反的。信息焦点A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信息焦点B有[-可控]的语义特征。“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语义相同,但其构成的复句在信息焦点和句法表现上都有很多不同。
       [关键词]“不料”复句;语义类型;信息焦点;没料到;没想到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1X(2008)06-0731-05
       “不料”是现代汉语常用词,现有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
       2 没想到,无主动词,意念上的主语是说话人。前一小句说明原先的情况或想法,后边的小句表示转折,常用副词“却、竟、还、仍、倒”等呼应。(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
       3 动词,没想到。不用主语,意念主语就是说话人。(《汉语教程》第三册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4.连词。用于转折复句,表示发生的事事先“没想到”,后边的小句表示转折,常用“却、竟、还、倒、仍”等词语与前边的小句呼应,以加强“没想到”的意思。(《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以上1—3把“不料”解释为动词,4解释为连词,其共同点是“没想到,没预先料到”,有“意外性、不可预测性”。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检验,就会发现尚有不足。请看留学生造的几个句子:
       (1)*我早就希望能够来中国学习,不料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2)*我原来打算坐飞机来中国,不料我坐火车来了。
       (3)?我在路上走着走着,不料竟拾到了一百元钱。
       (4)?大家都以为他是中国人,不料他是韩国人。
       例(1)、(2)根本不能说,例(3)、(4)则有点不是“中国”味儿。而稍作修改,句子就能说或更符合中国人的语感了。如(5)、(6)、(7)、(8):
       (5)我早就希望来中国学习,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6)我原来打算坐飞机来中国,不料没买到票,所以只好坐火车来了。
       (7)我在路上走,没想到拾到了一百元钱。
       (8)大家都以为他是中国人,没想到他是韩国人。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对“不料”的描写和解释尚不充分。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语义类型和信息焦点的角度对“不料”复句作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的异同,最后就“不料”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不料”复句的语义类型
       受“不料”语义制约,“不料”连接的复句一般为转折复句,表达预先没料到的事情或情况。从语义类型看。“不料”复句可分为两大类:
       (一)表达动态的意外事件
       即事件的发生、发展,是某人(一般为“意念上的主语”)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简称“意外发生”。这种用法比较常见。
       (9)记者走过去想安慰她几句,不料守英抢先开了口:“阿姨,我真的不累……”。
       (10)晚上8点,正当胡某满怀欣喜地踏进309室时,不料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公安干警来了个瓮中捉鳖。
       (11)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预备了大澡盆,天天晚上不敢睡,只等堤决水下来时逃命。不料,河水从下游泻出,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二)表达静态的意外状况
       即事物的客观性质、状态与某人(一般为“意念上的主语”)所预先想象的不一致。简称“意外状况”。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12)我原以为鲨鱼是弱智的,不料它却很机灵。
       (13)原以为这里会很冷清,不料这里比喧阗的市区还热闹。
       当“不料”复句表达动态的意外事件时,谓语动词多为动作动词,陈述的是已然的事件。表达静态的意外状况时,谓语多由“以为/认为”等心理动词、判断动词“是”或形容词担当,且前一分句为虚拟句,句中常有“原以为/本以为——却、竟、还”等词配对出现。
       “不料”复句的语义类型不同,其信息特点也不相同。
       二、“不料”复句的信息焦点
       (一)“不料”复句的焦点对比原则
       通过对大规模文本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不料”复句都必须符合焦点对比原则,即“不料”关联的前后两个小句的语义信息必须构成对立,形成对比的信息焦点。为方便表述,本文称为“A焦点”和“B焦点”。如:
       (14)我把这件事当作新闻告诉一位日本朋友,不料他一点不觉得新奇,还说这种事在日本虽不多见,却是正常的,他本人就有过相似的经历。
       (15)可怜的阿玉和阿雪本想到珠海淘金,不料竟遭如此惨遇,自此两人又有何颜面回见家乡父老呢?
       如例(14)“当作新闻”与行为结果“他一点不觉得新奇”构成对比的A、B焦点;例(15)的“淘金”和“遭如此惨遇”形成了对比焦点。
       (二)A、B信息焦点对比的具体表现:相对和相反
       信息焦点的对比有相对和相反两种表现。第一,当“不料”复句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的对比是一种信息凸显,A、B焦点的对比是“相对的对比”,常表现为行为预期目的和结果的相对。如前面的例(9)~(11)。第二,当“不料”复句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A、B焦点是“相反”的对比。这种“相反”又分两类:显性相反和隐性相反。显性相反指A、B焦点常是反义词或反义短语,如例(12)、(13)的“弱智一机灵”、“冷清一热闹”。再如:
       (16)我以为他很聪明,不料那么傻!
       (17)我以为他是自己人,不料是个特务。
       隐性相反指相对立的焦点成分表层并不相反,但是里层隐含了相反义素。如:
       (18)我以为他是学生,不料是老师!
       (19)我以为那是只墅猪,就开枪了,不料是个人!
       “学生—老师”和“野猪—人”本非反义词,但可用逻辑分析法找出其相反的义素。例(18)“学生—老师”可表现为“年轻—年老”的隐性对立。例(19)“人—猪”表现为“可杀—不可杀”的隐性对立。
       由此可见,具备信息焦点(A和B)的对比是“不料”复句成活的基本条件:当“不料”复句的语义类型为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其信息焦点的对比必须是相对的;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其信息焦点的对比必须是相反的。
       (三)信息焦点A的隐性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信息焦点A不会在语言表层体现出来。例如:
       (20)刘教授一个闪身,不料被歹徒用脚绊倒,仰卧在车厢过道上。从表层语义看,“闪身”和“被绊倒”并不直接对立,但从知识经验和强势心理预期来看,“闪身”的目的是“躲避某人/某物”。因而“闪身——绊倒”的对立是表层形式,“躲避——绊倒”的对立则是深层形式。“闪身”是表层替代焦点A,“躲避”是隐藏的深层语义焦点A,即真正的信息焦点。
       因此,信息焦点A有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焦点在表层有相应的语言表现,更为显豁。隐性焦点潜藏在语言深层,
       需凭知识经验补充出来。隐性信息焦点A往往是行为主体实施某行为时的预期目的,是一种强势心理期待,信息焦点B要打破这种心理预期,才能与信息焦点A构成对比。
       (四)信息焦点B的[—可控]特征
       并非任何语义相对或相反的信息都能成为“不料”复句的信息焦点。信息焦点B还必须具有[—可控]特征。也就是说,信息焦点B必须是句子意念主语(或说话人)所无法控制、没有预测到的客观状况。如:
       (21)?我本来想吃饺子,不料吃了面条。(“吃面条”可能是主动选择的,具备[+可控]特征)
       我本来想吃饺子,不料饺子馊了。(“饺子馊”是我未预测到的,具备[—可控]特征)
       (五)焦点对比原则的解释力
       “不料”复句焦点对比原则的提出,使“不料”复句的描写更加充分,也增强了解释力,能对留学生的一些使用偏误做出合理的解释。如上文例(3)“我在路上走,不料竟拾到了一百元钱”,孟繁杰(2003)认为它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语感,是因为不符合语用规则:“不料”表达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故、后果时,一般是消极的、不如意的情况,而“拾到钱”是好事,因此不怎么说。然而,我们统计了1995年《人民日报》的99个“不料”句,发现表达积极事件的有10例,约占总数的11%。可见,表积极事件的用法仍占一定分量。以下略举数例:
       (22)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预备了大澡盆,天天晚上不敢睡,只等堤决水下来时逃命。不料,河水从下游泻出,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
       (23)他以为这次一定会挨县领导的批,不料,县领导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赞赏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24)据说,《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是他很随意创作的一首歌,不料却一鸣惊人。因此,语用规则还不足以解释例(3)不怎么说的原因。而用焦点对比原则可以更好地进行解释。根据经验和常识,“在路上走”这一行为的预期目的是“顺利到达某目的地”,也是句子的隐性信息焦点A所在。而“顺利到达某目的地”跟结果“拾到一百元钱”并不能形成信息焦点的对比。只有打破预期的“顺利”,把“拾到一百元钱”改为“摔一跤、撞车”之类,句子可接受度才更高。
       再来看例(1)“我早就希望能够来中国学习,不料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其致误原因是:“希望来中国学习”的预期目的是“顺利实现愿望”,与结果“愿望就要实现”是一致的。这就不构成对比的A、B焦点,不符合焦点对比原则。因此,修改方法很简单:只要使两个焦点形成对比即可。此病句只要打破预期目的(“实现希望的顺利性”),比如,改为“我很早就希望能够到中国留学,不料因为一个突然变故,这个愿望破灭了”就说得通。
       而例(2)“我原来打算坐飞机来中国,不料我坐火车来了”,A焦点“坐飞机”和B焦点“坐火车”似乎是对立的,不违背焦点对比原则。但其真正致误原因是信息焦点B“坐火车”不具有[—可控]特征。“坐火车”可以是可控的或是不可控的:如由于“买不到票”等客观因素被迫改变计划,就是[—可控]的;如自己主动改变计划,就是[+可控]的。修改方法就是使焦点B的[—可控]特征明确化,比如,加上“买不到票”,或主语改为“他”,如例(2,)a、b。
       根据焦点对比原则,前文的例(1)—(4),作如下修改后,都可成立:
       (1’)a我早就希望能到中国学习,不料因为一个突然变故,这个愿望破灭了。
       b我很早就希望来中国学习,并且以为爸妈也一定赞成我的想法,不料他们都不太愿意我离开他们。
       (2’)a我原来打算坐飞机来中国,不料没买到票,所以只好坐火车来了。
       b他原来说要坐飞机来中国,不料却坐火车来了。
       (3’)a我在路上走(着走着),不料踩到了一块香蕉皮,摔了一跤。
       b我在路上走(着走着),不料一辆车突然冲过来,把我撞倒了。
       (4’)a大家都以为他是中国人,不料他说自己是日本人。
       b大家都以为他是八路军,不料他是日本人。
       c大家都以为他是中国人,不料他竟/却是韩国人。
       三、“不料”和“没想到/没料到”
       “不料”、“没料到”都是常用书面词语,“没想到”是口语和书面语都常用的词语。三者意思基本相同,用法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不料”都可换成“没想到/没料到”;“没想到/没料到”不一定能换成“不料”。以下试从两个方面来比较:
       (一)信息焦点的对比
       从语义看,“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都有“意外”、“不可预测”义,三者都可用于转折复句,表示动态的意外事件或者静态的意外状况。三者都要求前后小句构成对比,可表述为:(预料)A,不料/没想到/没料到B。
       不同的是,“不料”对信息焦点的对比要求更为严格。当“不料”复句表达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的对比常表现为行为预期目的和结果的对比,否则,句子就不成立或可接受度低,如(25 b)、(26 b)。当“不料”复句表达静态的意外状况时,信息焦点必须是相反的对比,否则就不怎么说。如(27 b)。“没想到/没料到”要求没这么严格,如(25a)、(26a)、(27a)。
       (25)a我早就希望能够来中国留学,没想到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b*我早就希望能够来中国留学,不料这个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
       (26)a我在路上走着走着,没想到捡到了一百块钱。
       b*我在路上走着走着,不料捡到了一百块钱。
       (27)a大家都以为他是日本人,没料到他是韩国人。
       b?大家都以为他是日本人,不料他是韩国人。
       (二)句法表现
       1 句法功能。“没想到/没料到”和“不料”句法表现也有不同:“不料”常用在转折复句的后一小句开头,有一定的连接作用,如(28a)。“不料”偶尔也作谓语动词,位于主语后或“却、殊”等虚词后。如(28b_d)。
       (28)a可怜的阿玉和阿雪本想到珠海淘金,不料竟遭如此惨遇,自此两人又有何颜面见家乡父老呢?
       b章泯不料她竟如此率直,如此勇敢,如此不同凡俗,在同情唐纳的同时,他不得不承认此话有几分道理。
       c她因自己在北京大学生活过一段时间也很感兴趣,就去听了。却不料这讲演的人正是自己过去的爱人黄敬!
       d谭鑫培正在门外专心唱着西皮,可唱着唱着,殊不料在一个不应当有“好儿”的地方,观众忽然喝起彩来!
       “没想到/没料到”做句子谓语,可用于转折关系的小句之间(如29a);也可用在顺承或并列关系的小句之间(如29b、29c);还可以用在单句的句中(如29d)或者句首(如29e)。
       (29)a他以为这次一定会挨县领导的批,没想到县领导不仅没责怪,反而赞赏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b我早就希望能来中国留学,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
       c我喜欢跳舞,没料到你也跟我一样,喜欢跳舞。
       d反对者没料到能如愿以偿,赞成者更没想到会遭否决。
       e“没想到你是这么卑鄙的人!”他气愤地对小王说。
       2 同现词语。从同现词语看,“不料”和“没想到/没料到”后都可与表转折、意外的副词连用,如“居然、竟然、偏偏、
       倒、反、反而、反倒、却、并”等。不同的是,“没想到/没料到”前面可出现“怎么也、无论如何也、万万、真、做梦、压根儿、从来”等词语来强调语气,“不料”除了少数做谓语动词的用法外,前面一般不出现其他修饰语,如(30a-d)各例。
       (30)a我原以为鲨鱼是弱智的,不料它却很机灵。
       b他本以为那个女孩挺丑,没想到她竞那么漂亮。
       c他会变成一个小偷,这是我做梦也没料到的。
       d小张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百万买房款就这样打了水漂!
       3 句法性质。从句法性质上看,“没想到/没料到”是心理动词短语,在句中做谓语。可受“真、万万”等副词修饰,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你当年那么风光,怎么落到如此田地?——唉,没想到啊。
       对“不料”的句法性质的判定,相关工具书和对外汉语教材有多种分歧:《现代汉语八百词》判作动词,《桥梁》教材判作连词,《汉语教程》则在生词表里判作副词,注释中判作动词。
       我们认为,尽管“不料”有少量作谓语动词的用法,但它更常见的句法功能是连接转折复句,一般不用于主语后,不受副词“真、万万”等修饰,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这说明“不料”意义比较虚,对外汉语教学中似乎处理为连词较好。
       四、余 论
       上文我们从留学生偏误出发,以“不料”复句为个案,分析其语义类型、信息焦点和致误原因,并从信息焦点和句法表现两方面比较了“不料”复句和“没想到/没料到”复句的异同。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不料”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几点建议:(1)教学安排上,宜将其作为教学难点来重点讲练,而不仅仅简单说明“‘不料’跟‘没想到/没料到’意思差不多”。(2)教学策略上,采用偏误预治策略,在指出“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意思相近的同时,要强调其用法不完全相同。可用比较法和举例法,以典型例句突出其句法表现和焦点对比上的差别,再通过改错、选词填空等练习巩固。通过这样的反复讲练,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不料”的用法。
       “不料”的偏误个案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可以检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新阵地。对外汉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多思考,努力推动汉语本体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料”的偏误个案也表明,被母语使用者掩盖的“习焉不察”的汉语特点,往往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汉语虚词作为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仍需对外汉语教师作更多的深入研究。
       “不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语言点,但牵涉的因素很多。它在时态、语气方面也有一些特点。。本文未及深究,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责任编辑 何坤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