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栏]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
作者:王秀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特殊表达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精华,党的思想路线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贯穿着实践精神,其理论内容体现着、蕴含着实践精神,其贯彻需要实践精神。
       [关键词]思想路线;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8)03-0267-06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思想路线发挥着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精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特质,它是指立足实践、旨在实践、旨在“改变世界”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它是党的思想路线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思想路线能够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内在依据。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精华,党的思想路线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贯穿着实践精神,其理论内容体现着、蕴含着实践精神,其贯彻需要实践精神。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在其产生过程中,还是在其理论内容和功能上都贯注着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博大精深,但最能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那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植根于工人阶级社会实践中,它是为了说明和论证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要求,因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哲学作用于现实的方式或哲学的功能,但在马克思之前,哲学家们只重视“解释世界”的认识问题,而不关心“改变世界”的实践问题。诚然,并不是说科学地“解释世界”不重要,人们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但是,正确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目的最终在于“改变世界”,在于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实践。而且,“解释世界”的认识问题最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即在解决实践问题的活动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达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在各个国家的应用、发展和创新也无法绕开理论和实际、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真理的道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尽管它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但是,“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展”,而离开具体的生活实际与生活实践本身,“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回归鲜活生动的实践生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哲学世俗化”和“世界哲学化”的现实道路。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面对生活,立足实践,并且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凝炼和提升反映时代精神的普遍的重大的问题,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自身。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表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存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和发展过程贯穿着实践精神
       思想路线归根结底是个哲学问题,它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认识原则和认识方法,是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来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是党的思想路线创立、创新的集中体现,反应出党的思想路线随时代进步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其过程贯穿着的、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遵循着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个国家的应用,即民族化的途径。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立的理论旨趣不在理论本身,而是中国革命和实践的需要。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但这种指导是把理论绝对化和教条化,还是把正确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则成为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一开始是在具体实践中摸索着进行的,是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中进行的。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针对当时陈独秀、王明等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前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于1930年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显然,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去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创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发点。在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先后写了《矛盾论》、《实践论》、《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改进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论著。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解释,系统地阐明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奠定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在《改进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经典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并指出和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其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
       气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领导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确立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这一历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如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支持,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同时,指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说的实事求是,坚持毛泽东同志的基本思想”。根据邓小平的科学概括,党的“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针对思想僵化的实际情况,强调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对解放思想界定了科学的内涵,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的内在依据是实践活动的动态发展和与之相应的思想理论的发展,而新情况、新问题是实践发展必然出现的重要现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升到新的境界、新的水平。正如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可见,解放思想内在地要求实践精神,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贡献,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根据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和深化。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命运。”这一科学论断标志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使党的思想路线更富有时代性,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创新和拓展。“与时俱进”以精辟的语言强调并概括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时”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党的思想路线强调“与时俱进”,表明党的思想路线是面向现实、面向实践的开放的、发展的思想路线,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纵深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它不仅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而凝炼和贯穿其中的是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紧扣现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端正工作作风入手,把工作作风和思想路线联系在一起,将“求真务实”视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切入点和主体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这一论断,明确了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地位,把它作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既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政治要求,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实践丰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贯穿实践精神从而与时俱进的生动表现。因为“求真”的目的是为了“务实”,是为了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务实”成功的前提必须有真理性的认识,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本性。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体现着实践精神
       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内容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此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精炼而简洁的表述形式。这两种表述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在内容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都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中国化表达方式。而且,两种表述有着共同的核心范畴,即实事求是,故人们习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之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不过后一种表述由于强调的内涵不同而更具有鲜明的明代特征,且每一范畴都是根据不同的时代发展强调如何坚持、发展、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这在前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而前一种表述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中国化理论形态的经典式表述。因此,我们主要分析前一种表述及两种表述的核心范畴所体现的实践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表述形态,其四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补充、内在统一的整体,而把它们内在地联系、贯通、统一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最基本的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起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内涵丰富,按照毛泽东的解释,是指“除了我们的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同时是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是和人类活动相联系的“实际”或“现实的感性世界”。这样的“实际”不仅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它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或“现实感性世界”是实践中的存在。从这样的“实际”或“现实的感性世界”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本身就内在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要求。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因而只有从“实际”和“现实的感性世界”出发,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正确地“解释世界”,而只有“解释世界”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才能使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实践从而“改变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根本要求和实质所在。“理论联系实际”当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并以客观实际为前提,然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着特殊性,而具有真理性认识的理论具有普遍性,但它只有在分析、认识、概括客观实际的
       具体规律的时候才有指导意义,即理论的普遍性只有与客观实际的具体事物的特殊性相结合才能指导客观实际的具体实践。在毛泽东看来,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正确“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必经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而“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从中国的实际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实践成功,理论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真理。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在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开辟真理、发展真理的实践精神,也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环节,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性的认识必须是主观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能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只有当人们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变为现实并被证明了它是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真理,反之则是谬误。而且是否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最终确定。同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也是发展理论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理论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总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开辟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精神的必然逻辑要求,是能否做到党的思想路线的关键环节。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范畴。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它的题中之义,或者说它们是对“实事求是”的引申和展开。按照毛泽东的经典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首先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特别是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是一个由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据,进而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事”求“是”的过程,实事求是成为了一种生活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成为了一种实践态度、实践精神。正如杨瑞森认为,“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
       四、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需要实践精神
       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正确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便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偏离和违背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便会遭受失败。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还表明,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都需要以立足实践、旨在实践、旨在“改变世界”为理论旨趣和价值取向的实践精神,离开了实践精神,便无法把党的思想路线贯彻到党和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来。实践精神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具有现实性的体现,更是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为在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立足实践还是立足理论、是旨在实践还是旨在理论、是旨在“改变世界”还是旨在“解释世界”,反映着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和贯彻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问题。
       首先,只有立足实践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立足实践就是立足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因此,立足实践必然要求一切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从而立足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教条出发的前提。在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制定出符合“初级阶段”从而指导“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而立足理论必然导致唯书、唯上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其次,只有立足实践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同时还是有效沟通和联结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因而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只有在实践的平台上才能得到解决又不断产生新的矛盾,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这里,“理论”并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纵深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理论;“实际”也不是静止不变的现实生活,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永不停滞变化的现实生活。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就不是机械地用现成的“理论”去裁剪现成的“实际”,或简单地用现成的“理论”给“实际”贴标签;而是立足实践,用不断发展的、创新的理论去联系、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新的实际、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也只有反映新的实际、新的实践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才能指导新的实际、新的实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唯有如此,“理论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
       再次,只有立足实践,才能真正贯彻“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说易做难,因为“实事”本身也是实践的存在,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实事”,才能揭示出其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存在与客体存在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同时,“是”本身也渗透着实践主体的目的和价值追求,这样的“是”只有在主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展开才有可能从“实事”中“求”出来;而“求”本身是在实践基础上展开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可见,从“实事”中去“求”“是”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实践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离开了实践,必然偏离和违背实事求是。
       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立足实践、尊重实践。但这里的实践指的是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是少数人的实践。只有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在理论的实践和实践的理论中去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如毛泽东同志在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时,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脱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毛泽东晚年偏离他自己创立并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最终在实践中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重要原因。
       总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真正在党的社会生活中贯彻它。而离开了实践精神,党的思想路线的贯彻将无从谈起。为此,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反思、把握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即把实践精神转化为实践主体的思维范式。在这一点上,邓小平既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最为杰出的典范,也是最富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革命领袖;邓小平的一生,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一生,也是带领中国人民立足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开创新局面的一生。
       (责任编辑 严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