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评]科学合理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
作者:陶德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陶德麟(193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1-881X(2007)05-0727-02
       继《进步、合理性与真理》之后,东南大学的马雷博士又推出了他的力作《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我曾遵作者之嘱为此书写过简短的序言。当时匆匆命笔,意犹未尽,现再略陈读后所得,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论及科学问题的哲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的社会的功能和文化意义为对象的哲学,一类是以科学自身的性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哲学。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属于后者,它的任务是探讨科学知识的性质、方法、评价、结构、目的等等。科学哲学的滥觞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中经伽利略、培根、笛卡儿等人的发展,到穆勒和休厄尔而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基础,分别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先驱。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经验主义,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证伪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等流派。这些林林总总的流派论及的问题之多,争议之激烈,绝不亚于其他论域的哲学。其中科学发现的途径和程序、科学进步的评价、科学与非科学以及伪科学的划界、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经验内容的关系、科学活动中理性和非理性的作用、科学合理性的涵义和评价等等,都是繁难而重要的问题。现代科学哲学的各派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因而没有一种见解不受到对手的诘难和批判。这不是哲学家的“过错”,而是由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质和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决定的必然现象。现在有人认为科学哲学已经式微,没有多少发展前途,我以为这种断言是短视之论。现在科学哲学在西方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占据主流地位也许是事实,但这另有社会历史原因,只能表明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有所变化,并不表明科学哲学没有发展余地和广阔前途。科学哲学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取消”,也没有“了结”,何况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如何理解科学本身,还涉及更普遍的哲学问题。科学哲学的这种观点那种观点可以过时,这种流派那种流派的地位可以变化,但科学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是不会化为乌有的。问题只在于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如何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继续探讨。
       我以为这个问题在我国当前有特殊的意义。从历史渊源看,科学哲学是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的哲学。对我国而言,它确实是一种被“引进”的哲学。我国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国哲学家对现代科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却成绩斐然。不少哲学家在评述中提出了不少新见。但是,据我管窥所及,重要的创新性观点似乎还不多,系统的新理论则更为少见。而这是不可忽视的现象。科学无国界,科学哲学也应当无国界,中国人应当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自己的独立贡献。这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我国有现实意义。我国哲学界现在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哲学研究很“热”,而对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哲学研究却相对地比较“冷”,其实后者同样与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息息相关,不可忽视。我国有一批哲学家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是极大的好事。马雷博士的这本著作就是这种努力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书集中探讨的是一个在科学哲学中涵盖面很广的总括性的问题——科学合理性问题。按我的理解,本书的探讨至少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作者对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相继出现的各派观点作了清晰的梳理,显现了人们对科学合理性问题认识的来踪去迹。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各派观点的贡献及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阐明了这些流派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由于什么原因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在哪些问题上受到什么样的批判,而且对各派观点和别人对这些观点的批判作出了自己的独立批判。通过这些批判使读者很自然地理解问题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被人们提出和回答的,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怎样形成的。
       第二,作者选择了劳丹(Larry Laudan)的理论作为研究的重点和自己立论的直接来源,这是很有见地的。劳丹的理论虽然也受到其他科学哲学家多方面的批判,确有不少迷误,但他的基本理论毕竟比前人更有解释力和启发性。作者肯定劳丹理论的合理方面,批判它的迷误方面,把它作为一个继续前进的基地,就使自己的新观点有了丰厚的理论积淀和较高的起点。
       第三,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劳丹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合理性模式——协调力模式。按我个人的解读,这种模式的核心观点是:冲突(包括理论与经验的冲突、理论与理论的冲突、经验与经验的冲突等等)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协调是解决冲突的途径,没有协调就无法消解冲突,走向真理。科学进步就是协调力的增长。因此,科学的本质和任务虽然是追求真理,但消解冲突、追寻协调是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不通过它就无法走向真理。真理是科学的间接目标,而增强理论的协调力则是科学的直接目标。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可以归结为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合理性、进步性、真理性三者统一于协调,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消解冲突、追寻协调而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一模式在科学哲学的诸多问题上得出了与现行观点完全不同的新看法,我认为作者这个自我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作者对这一模式的论证达到了精审周详的地步,对每一关键性的概念都给出明晰的定义,对重大的论断都力求作出合乎逻辑的论证,而且辅以典型的实例。行文也生动晓畅,力避艰深晦涩。这就大大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我认为把本书命名为“科学合理性新论”是名副其实的。
       像所有的新观点一样,马雷博士的观点也必定会受到质疑和诘难,也会面临冲突和协调的问题。事实上本书也并非对每一问题都作了无可争议的解决,有些问题也已经显露了作者的艰难。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视野,而这就是我们应当要求于作者的主要之点。
       (责任编辑 严 真)